这不是一本诗歌集,却有着诗歌般优美的语言;这不是一本哲学书,却用诗一秀美的语言讲述着人生的哲理。本书涵盖的话题都是我们平日密切关注的,如爱与失、个性特征与人生目标、个人的发展、孩子的出生、生命的结束……书中,作者以一种敏感而又勇敢、善意而又细膩的方式写下了对这些事物的认识,向我们展示了生活中遇到的重要而有意义的一切。
图书 | 人生之钥(中英对照版) |
内容 | 编辑推荐 这不是一本诗歌集,却有着诗歌般优美的语言;这不是一本哲学书,却用诗一秀美的语言讲述着人生的哲理。本书涵盖的话题都是我们平日密切关注的,如爱与失、个性特征与人生目标、个人的发展、孩子的出生、生命的结束……书中,作者以一种敏感而又勇敢、善意而又细膩的方式写下了对这些事物的认识,向我们展示了生活中遇到的重要而有意义的一切。 内容推荐 本书涵盖的话题都是我们平日密切关注的,如爱与失、个性特征与人生目标、个人的发展、孩子的出生、生命的结束……作者呈现给我们的是真实与感知、温暖与智慧,这本书将感动各个年龄层次、来自各行各业的读者。 书上所有的素材都源于作者的亲身经历、真实的人和事,不管这些经历、这些人和事是多么的普通而平凡,有时候它们就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作者以一种敏感而又勇敢、善意而又细膩的方式写下了对这些事物的认识。这是一本充满希望、同情和安慰的书,它向我们展示了生活中遇到的重要而有意义的一切。 本书读者对象:身处压力环境中、对人生有所思考和感悟的人们。 目录 出生 童年 长大 身份 别人 二重性 混沌 性别 亲密 爱 母性 感觉 生命 信仰 意识 自由 苦难 勇气 灵魂 智慧 梦想 善 自然 死亡 试读章节 全球变暖正包围着整个世界。大自然的这一不友好信号,在北半球正通过加速南极洲的冰山融化速度传递着。全球变暖也正在让全世界各个角落的气候发生变化。 最近的研究显示,地球的生态系统之间非常相近:南极洲的珊瑚和浮游生物对气候变化的反应影响着北部海域中的类似物种,尽管二者所遭遇的环境变化并不完全相同。 如果在一个遥远地方使用一罐烟雾剂,就会对地球另一端的生物有机体产生影响。那么,我们是否也可以将其解读成:地球上的一切事物在本质上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联系呢? 伟大的思想者一直都认为,联系处处存在,没有什么是孤立的,人尤其如此。 我们都是同一个大系统中的一部分,比珊瑚虫和浮游生物有更多的彼此联系和彼此依赖。然而,不同的是,我们都保有某种程度的控制。我们能够决定自己,也能决定自己和外物的关联程度。 我们应该铭记自己有多强大——所采取的每一个行动、所讲的每一个字、所想的每一个念头,都足以对这个世界产生或好或坏的影响。 当今的西方世界非常重视智力二字。在人类的所有特性之中,这似乎是最令人垂涎的。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聪明,只有傻瓜才想让自己愚蠢。 一些正式的IQ测试主要是基于对人类语言和数学技巧的衡量来设计的。它们与文化和背景不相关,但是,这些难道不正应该是我们的学校要去尽力鼓励和培养的吗? 这可能会让你心生疑问——我们现代的课程设计是不是有点漫无边际了?可是看到那些判断力强且具有道德感的事情,总是令人愉悦的。 再来说说情商——它是谨慎而巧妙地应对个人和他人情感的能力。 想象一下,如果每个人都知道并掌握自己的动机和目标;学会在洞察和理解他人的基础上建立和谐的关系……我们将会避免多少冲突;团队和合作将会获得多么大的改善。所有事情都将会变得更让人满意。 但是,现代教育者大都避开了这一无法定量衡量的教育方式。我们究竟该不该在学校的课程中学习人性,至今还是令人怀疑的。 我在报纸上读过关于一个母亲的故事。她的儿子因为一部手机与人发生争执,结果被刺死了。她正在以受害者的名字建立一个基金会,帮助那些与杀了她儿子类似的年轻人重回正轨。 社会上那些年轻的误入歧途的人,远远比基金会里面的那些年轻犯错者多得多。社会并没有负起责任,教给这些年轻人应该知道的自律,也没有教会他们如何关怀别人、控制自己。她希望基金会的工作不仅仅能帮助那些个别的孩子,也能帮助所有类似的人。 她最后说,自己能够理解那些犯错少年的父母们,他们知道,自己的骨肉正在经受着愧疚的煎熬。 在当地的一家商店里,我发现大家都在讨论这篇文章。“这母亲一定是个圣人,”一个年迈的顾客说道,“如果是我,我会看着杀我儿子的人上绞刑架。” “她的心啊,”一个年轻女人叹道,“她的心没有跟儿子一起破碎真是奇迹。” “我同意她的做法,”那位带着7个孩子的寡妇店主说,“看看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死亡并不是最可怕的事情。” “我有一件事不能理解,”有一次,一位政客对我说,“为什么得到总是与付出的时间和精力不能成正比。我每次全身心付出时都像是冒险,而那些我不怎么上心的事情,却是最让我安慰的。” 这些话让我回忆起了很多年前,我在戏剧班的时候一位老师给出的建议。当时她对所有即将成为演员的人说道:不断地去试镜吧,把你们自己的简历发放出去,缠着那些制片人。你可能不会得到你期望的角色,但是据我的经验,努力总会有回报。机会会出现的,尽管可能从一个你从未期待的方向出现。 为什么会这样?我曾经疑问过。但是现在我要说,为什么就不是这样呢?我们怎么可能事先测量出别人的反应呢?如果我们能办到那才真的奇怪呢,因为别人都有我们无法得知的、属于自己的目的。 但只要我们去尝试,把自己的天赋和努力投入到你所要从事的事情中去,便总是会有回应。 你所要做的就是,不断去尝试和努力,不被失败和拒绝折磨;坚信努力总会有回报,尽管可能不是以我们期待的方式。 机遇的平等性是普遍公认的理想观点。谁不同意“人人应该拥有同样公平的机会”呢? 但是,如何才能称作公平?这一原则在现实生活中,与平等的概念完全相反——没有机会去享受机会的人总是比比皆是。 如果所有的竞争者都是在同一起跑线上,这可能反倒不寻常了。你可以问问那些小学老师们,让他们辨别一下在那些7岁的学生中,谁对社会的贡献可能不怎么大。他们的预言多数都是正确的。 那些被归类为班级差生的小家伙们,有的可能就此便沉沦下去,或者也有可能远离被认为是反社会的那些行为:犯罪或沉溺,成为那些所谓先进的、狭窄的价值观体系的受害者。在这一价值观体系下,社会只承认和鼓励少数几个“优秀”的品质。 但是,我们中的每一个人,都能够开发出某种潜质,也都能贡献自己的某些价值。每个人生来总是有与他人平等的、属于自己的位置和作用。 我们都有让自己人生丰盈的能力,也有权利去超越自己,做一个更好的自己。 一个真正公平的社会,不是建立在平等的机会上,而是建立在平等的价值观体系上。 P75-83 序言 人生太匆忙,很少有时间、有心思给自己一个静思的机会和线索。这就是本书最初吸引我的原因。 我相信,也希望,您也能从此书中,从它对生命主题的探索中,看到一个曾经或现在的自己,找到共鸣、领悟和指引。 由于本人才疏学浅,书中诸多语句的翻译有待商榷和探讨,欢迎来信指教。电子信箱lvmel_amy@yahoo.com.cn 译者 2008年春 书评(媒体评论) ……时而散发着快乐和愉悦,时而伤感、痛苦、孤独,这些生命中真实的故事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了你我以及任何一个人生活中的种种感受。 ——《周日论坛》 这本书好似一份珍贵的礼物。 ——康涅马拉之声 如今,很少有哪本书能够像这本书一样,如此人性化而直接地关注内心。 ——《瑞典图书》 本书中有太多东西值得我们去品味,去用来反思自己的生活,去吸收。 ——《探索杂志》 简洁的抒情的文字,道出了对灵魂本性的理解。 ——《诺亭根报道》 它们是直达内心的宝藏。 ——《法兰克福新闻报道》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人生之钥(中英对照版)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英)安·海宁·乔斯林 |
译者 | 吕美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111240075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289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66 |
出版时间 | 2008-05-01 |
首版时间 | 2008-05-01 |
印刷时间 | 2009-01-01 |
正文语种 | 中英对照 |
读者对象 | 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44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B821-49 |
丛书名 | |
印张 | 9.25 |
印次 | 2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10 |
宽 | 145 |
高 | 12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图字01-2008-0827 |
版权提供者 | Ann Henning Jocelyn |
定价 | |
印数 | 6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