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三国大谋略
内容
编辑推荐

三国时代是“英雄造时势,时势造英雄”的时代。不论是统率一方的领袖,还是为主效力的文臣武将,竞争赢家都有满腹韬略——包括高瞻远瞩的政略蓝图、明确的战略指导,和及时解决问题的应变力。

该书是作者“大谋略史”系列的首作,共收录114则三国故事,其中有思虑周详的策略规划,有神出鬼没的作战兵法,有犀利灵巧的言语机锋,有料事如神的锦囊妙计。事情的本末,以正史所载为主,并参考部分可信的野史,排除《三国演义》等小说家言,许多耳熟能详的典故,都能在此找到真正的版本。

内容推荐

未曾有一个时代,能够聚集这么多的智谋之士于一堂,也未曾有一个时代,能让这些人才尽展才华,使得历史舞台如此缤纷耀眼。各路英雄斗智斗勇、施谋定计,其热闹的程度,唯有春秋战国时代可与之相比。

细数三国风流人物,有的是雄霸一方的领袖,有的是运筹帷幄的谋士,有的是冲锋陷阵的智将,更有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等人压轴在后。他们或文攻、或武斗,从伐谋、伐交、伐攻到伐城,一则则精彩的用谋个案,贯穿整部三国史。展读三国史,旧典之中新义尽出。

《三国大谋略》是作者“大谋略史”系列的首作,共收录有一百一十四则三国故事,其中有思虑周详的策略规划,有神出鬼没的作战兵法,有犀利灵巧的言语机锋,有料事如神的锦囊妙计。诸等事情的本末,以正史所载为主,掺揉部分可信的稗官之考,排除《三国演义》等小说家言。许多耳熟能详的典故,都能在此书中找到真正的蓝本。作者纵观三国的小计大谋,将其拆分解读、循类分章。览阅本书,将让您充分享受智力上的乐趣,得到“古为今用”的收获。

目录

序 灵活而远大的谋略学/001

前言 满腹韬略的竞争赢家/001

运用策谋的思考力

 1 诈病邀宴,孙坚擒杀张咨/003

 2 出城练箭,太史慈突围求援/005

 3 晓以大义,程昱说服靳允/008

 4 借刀杀人,曹操暗整祢衡/011

 5 拷讯如法,满宠巧救杨彪/013

 6 明友暗敌,孙策计赚皖城/015

 7 反弱为强,曹操鸟巢劫粮/018

 8 三袁相争,曹操坐收渔利/023

 9 一夕生变,曹操水淹邺城/026

 10 虚与委蛇,徐氏亲报夫仇/028

 11 以退为进,杜畿平定河东/030

 12 乡人引路,曹操重创鸟桓/033

 13 借物使力,曹冲善用智谋/036

 14 离间敌营,贾诩一言立功/038

 15 广结善缘,刘备入主益州/040

 16 以黑制黑,郑浑治盗有方/043

 17 争取人心,刘备礼遇许靖/045

 18 威之以法,诸葛亮铁腕治蜀/047

 19 且战且和,曹操坐观虎斗/049

 20 攻心为上,吕蒙袭取荆州/052

 21 构陷手足,曹丕用尽心机/055

 22 因衅击之,苏则河西平乱/057

 23 前事不忘,司马懿拖功了得/059

 24 弈棋射戏,陆逊指挥若定/063

 25 改剿为抚,诸葛恪降服山越/065

 26 装疯卖傻,司马懿败部复活/067

 27 以眷招安,司马师平息兵变/070

 28 散布谣言,司马昭耗尽敌粮/072

高瞻远瞩的企划力

 29 假道伐虢,袁绍轻夺冀州/077

 30 奉帝迁都,曹操独揽朝政/080

 31 屯田收租,曹操不虞缺粮/084

 32 遣使连和,曹操笼络关中/087

 33 还民绵绢,曹操从善如流/090

 34 焚书不究,曹操顾全大局/092

 35 洞烛先机,诸葛亮隆中对策/094

 36 机关算尽,孙、刘结盟抗曹/097

 37 转守为攻,孙权进兵合肥/101

 38 深谋远虑,诸葛亮北出祁山/103

 39 知所权变,诸葛亮交好吴帝/106

活用兵法的战斗力

 40 围魏救赵,曹操扫荡黑山/111

 41 阵前逞勇,典韦一战成名/113

 42 故弄玄虚,曹操大堤设伏/115

 43 活用兵法,贾诩每言必验/117

 44 声东击西,曹操白马解围/120

 45 以兵为饵,曹操诱斩文丑/122

 46 无故撤退,刘备半途伏击/124

 47 降营火攻,黄盖名扬赤壁/125

 48 攀岩走壁,贺齐突袭奏功/128

 49 以小搏大,蒋济暗施妙计/130

 50 虚晃一招,张飞欺敌无功/132

 51 半济而击,郭淮远水为阵/134

 52 开门迎敌,赵云胆识过人/136

 53 设伏佯败,张既痛击胡兵/138

 54 沉着应战,陆逊火烧蜀营/140

 55 舍小求大,陆逊用兵如神/144

 56 分兵自弱,曹仁大意落败/146

 57 及时上谏,董昭转危为安/149

 58 滥城充数,徐盛欺敌以方/152

 59 迅如闪电,司马懿快斩孟达/154

 60 审时度势,司马懿敉平辽东/156

 61 进退失据,姜维出师不利/160

 62 雪地突击,丁奉速取东兴/162

 63 漏夜修城,张特转弱为强/164

 64 见好不收,姜维铸下败因/166

 65 渡险奇袭,邓艾攻灭蜀汉/168

 66 擂鼓佯追,陆抗收复西陵/171

灵机一动的应变力

 67 比手画脚,孙坚只身逐寇/175

 68 行酒谈笑,孙坚智退敌兵/177

 69 压低姿态,田畴顺利出使/179

 70 随手一指,曹操幸运脱险/181

 71 舌灿莲花,陈登化解危机/183

 72 割发自刑,曹操树立军纪/186

 73 随机应变,刘备安全脱身/188

 74 易容有术,李孚出入自如/190

 75 谋定而动,张辽稳住军心/192

 76 急中生智,曹操有惊无险/193

 77 回船受箭,孙权化险为夷/195

 78 指桑骂槐,简雍谏废恶法/197

 79 连哄带骗,赵俨安抚叛兵/198

 80 挑拨父叔,曹操演技精彩/200

洞烛机先的判断力

 81 趋吉避凶,荀或、许劭有先见/205

 82 摸清敌情,荀或固守鄄城/207

 83 逆向操作,程昱保全东阿/210

 84 御前煮粥,献帝惩贪救民/212

 85 明哲保身,曹操让位袁绍/213

 86 不信谗言,曹操驭下有道/215

 87 慧眼独具,贾诩择主而事/2侣

 88 掌握兵机,曹操先胜一筹/221

 89 伪扮弱者,程昱逃过一劫/224

 90 斩草除根,曹操乘胜追击/226

 91 观察入微,张辽劝降昌稀/228

 92 拒不退兵,钟繇河中取胜/230

 93 缓以待变,曹操刈除二袁/232

 94 去梯求教,刘琦远走避祸/234

 95 惑君徙臣,周瑜谋害刘备/236

 96 师出有名,曹操诱反关中/238

 97 筑坞建寨,吕蒙步步为营/240

 98 发兵解危,夏侯渊一举双赢/242

 99 速战速决,吕蒙全胜回师/244

 100 先发制人,张辽以寡击众/246

 101 七擒七纵,诸葛亮收服孟获/249

 102 故布疑云,文聘安守江夏/252

 103 先人夺心,贾逵驰援夹石/254

 104 巧设圈套,曹舣屏退佞臣/256

 105 临岸伏击,满宠合肥大捷/258

 106 缓以待敌,魏军逼走孙权/260

 107 明察秋毫,孙亮定罪黄门/262

 108 怀柔施恩,羊祜瓦解东吴/264

负面教材

 109 拙于抚众,王允平白送命/269

 110 坐失良机,吕布殒命下邳/273

 111 有恃无恐,公孙瓒身首异处/276

 112 黔驴技穷,袁绍势蹇官渡/279

 113 舍水上山,马谡兵败街亭/282

 114 错估形势,钟会孤掌难鸣/284

试读章节

4 借刀杀人,曹操暗整祢衡

曹操掌握大权,迁都于许都之后,孔融推荐祢衡来见曹操。

祢衡这个人,从小辩才无碍,很有才华,不过也因此使他年轻气盛,恃才傲物,经常得罪人。祢衡来到曹操这边,果然因为傲慢无礼而惹火曹操,曹操为了羞辱他,只派给他鼓吏这个小官做,祢衡自觉不受重用,当众辱骂曹操。曹操大怒,对孔融说:“你推荐的祢衡这小子,我要杀他,就像杀一只麻雀或老鼠一般容易,但想到此人一向虚有名声,杀了他,远近之人会批评我没有容人的雅量。”

曹操虽在气头上,却心生一计,干脆把祢衡转介给荆州的刘表。

刘表才气出众,志向远大,高谈阔论时头头是道,让人折服,可惜他的行政能力不强,所持论点也往往行不通,久而久之就被人看破手脚。不过,刘表一直保持着宽和爱士的形象,曹操便把祢衡送过去,借机考验刘表。

刘表起初对祢衡相当礼遇,奉他为上宾,祢衡也多次赞美刘表,彼此欣赏,安然无事。无奈蜜月期终有结束的时候,问题就出在刘表的左右亲信身上。

原来祢衡虽然赞赏刘表,却瞧不起刘表的左右亲信,经常对他们冷嘲热讽。刘表的亲信便伺机报复,常在刘表面前说祢衡的坏话,甚至无中生有,捏造事实。例如有一次,便诬陷祢衡曾批评刘表:“重仁义,比美周文王,但临事不能决断,最后必因这个缺点而成不了气候。”

这段批评其实很中肯,后来的事实也证明的确如此。但刘表哪能咽得下这口气,不问青红皂白,决定比照祢衡的来时路,把他转送出去。

送到哪边去比较好呢?“是了,就是他,黄祖!”刘表脑海里马上浮现出江夏太守黄祖的影像。

为什么是他?只因黄祖脾气暴躁,送祢衡过去,一定足以让他吃尽苦头,以消心头之恨。

祢衡去到江夏郡之后,黄祖对他也很优厚,但祢衡后来老毛病又犯了,当众辱骂黄祖。这一回,黄祖可顾不得什么形象,一气之下就把祢衡给杀了。

【谋略史观】

曹操辗转除去祢衡这个烫手山芋,这是标准的“借刀杀人”之计。

曹操忍住性子,不直接杀祢衡,和他后来不杀刘备一样,都是为了顾全形象。

5 拷讯如法,满宠巧救杨彪…

有些人把谋略当成“打击别人,成就自己”的同义词。其实不然,谋略运用得当,也可以救人济世。下面的故事就是一个例子。

曾任太尉的杨彪,和袁术结为姻亲,引起曹操极度不满。在袁术称帝后,曹操逮到机会,便诬告杨彪图谋罢黜皇帝,另立新君。

杨彪被捕下狱,曹操命满宠审理侦讯。

孔融听到这项消息后,急忙劝阻曹操说:“杨公四代品德清高,天下仰慕。根据《周书》所言,父子兄弟有罪都不牵连,怎么能将袁术的罪怪到杨彪头上呢?”

曹操不理这些,坚持要整肃杨彪。孔融和担任尚书令的荀■便偷偷嘱咐满宠说:“请讯问口供,不要刑讯逼供。”

谁料满宠根本未加理睬,照样严刑拷问。孔融、苟或听到满宠动刑的消息,都义愤填膺,对满宠十分不谅解。

几天后,满宠求见曹操说:“我用过各种刑法,但仍问不出个所以然来。此人名闻全国,如果查无实证,却硬要定罪判刑的话,必定会招民怨、失民心,属下为您担心。”

颇在意民间声望的曹操一听,震了一下,当天就下令赦免杨彪。

孔融、荀■因为杨彪的案子,和满宠疏远已久,待杨彪无罪开释后,才知道这是满宠的谋略,从此误会冰释,对满宠更加尊敬。

【谋略史观】

三十六计有“欲擒故纵”之计,满宠所用的计谋却恰好相反,可称之为“欲纵故擒”——故意刑求,仿佛要入人于罪,却又以此取信于曹操,最终救下杨彪。

满宠在此案例中还并用了三十六计中的“苦肉计”,让杨彪受点皮肉之苦,却换回他一条命。P11-14

序言

三国时期,各路英雄角逐,众家集团竞争,有的飞黄腾达,有的灰飞烟灭,其中或有运气成分,但更多的时候,胜负决定于谋略运用之成败。

谋略学有两个最重要的特质,一是灵活,一是长远。同一种谋略,有时用在这个地方成功,用在那个地方却失败;有时情境类似,在不同的时空,用了不同(甚至相反)的策略,结果居然相同。谋略运用的成效,固然有点运气成分,但也有“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微妙之处,很难言传。

能否言传,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施谋用计,不可套公式,不能僵化,不要死脑筋,不要想“以前可以,现在为什么不行”,不要问“别人可以,我为什么不行”。《孙子兵法》中有一句“战胜不复”,意指上一次赖以制胜的招式,下一回套用说不定反而成为致败因素,因此每一次打胜仗的手法,不会一模一样,不能一成不变。

“兵形象水”,《孙子兵法》用这四个字来说明用兵要灵活的道理。又说“兵无常势,水无常形”,用兵作战没有一定的方法,就像水流没有固定的形态。

马谡兵败街亭,常被后人作为熟读兵法而不知变通的负面个案,马谡因此被讥为赵括(“纸上谈兵”的典故主角)之流。《三国演义》把这一段写活了。——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把守街亭一事交给马谡。马谡违背诸葛亮“下寨必当要道之处”的交代,屯军于山上。王平警告他,万一魏军四面包围,断绝汲水通道,如何是好?马谡引用兵法说:“凭空视下,势如劈竹。”水源被切也没关系,兵法又云:“置之死地而后生。”结果,魏军把马谡屯军的山头给团团围住,蜀军丧胆,不敢冲下山,哪来“势如劈竹”?山上没水,做饭不得,军心大乱。置之死地之后,投降都来不及了,哪来“置之死地而后生”?

马谡没背错兵法,《孙子兵法》的“高陵勿向”、“背丘勿逆”,都讲明了山上布阵的优势,攻击的一方不要向上攻击。但谨守这么一条,食而不化,忽略了战地环境的其他条件,就变成死板的教条,最后成为败北的原因。

美国有一位很另类的成功学大师,名叫丹·肯尼迪(Dan S.Kennedy),他写过一本书,中文译为《姿势不对,照样得分》(台北·脸谱出版社)。丹·肯尼迪认为很多传统观念里被视为成功的因素,其实大有问题,诸如正面思考、乐观进取、天赋、学历、谦虚、毅力等,都是迷思,不如统统把它们忘记。

为什么提出这些质疑?例如,和正面思考恰好相反,许多人成功正是基于愤怒、憎恨、复仇的心态,为了一雪前耻,发愤图强,忍人所不能忍,做人所不愿做(勾践复国就是最好的例子)。

又如,和乐观相反的,悲观或负面思考未必是缺点。做最坏的打算,虽然保守但是安全,可以减低风险,不做没有必要的冒险。

要成功,就不要谦虚,应该自我营销,不需要客气。尤其是在报酬上,身价多少就要求多少,不要抱持奉献的态度,坏了自己行情。

也不必为了人和,不敢得罪人。气焰太甚,招惹争议,虽然是负面标签,却是很多成功者共通的特质。

所以,毅力不一定是好事,见好就收,见不好就放手,这样半途而废,不是很好吗?

丹·肯尼迪看起来好像刻意反叛,要颠覆,要反转,要革命,实则不然。他并非哗众取宠,也不是愤世嫉俗,他要强调的,不是传统观念对不对,而是提醒大家不要盲从。某些既定的古老智慧或观念,似是而非,却形同金科玉律,主宰我们的思维,使我们无从反省,反而失去很多成功的机会。从这本书的英文书名No Rules就可知道,他鼓吹的是不要套公式,应该勇敢打破规则,不要安全地走老路。

从谋略的角度来看,丹·肯尼迪的观点是非常重要的,否则聪明反被聪明误。谋略要想得深,看得远。再来谈子午谷出兵的争议吧!蜀国第一次伐魏,魏延突发奇想建议由他率领五千精兵,从褒中(今陕西褒城县)出发,循秦岭而东,到子午道后,折向北方,不超过十天,可抵长安。曹魏镇守长安的是夏侯楙,此人无能且胆小,一定会惊慌而走,等魏国派兵来援,诸葛亮已由斜谷赶到接应。这样,便能一举平定关中地区。

诸葛亮否定了魏延的计划,遭后人无数批评,说他太过谨慎,缺乏冒险精神。他们忽略了魏延的战术太过一厢情愿,必须建立在以下几个“一定”之上,一个都不能出现意外:

1.长安守将夏侯楙一定会出城逃走。

2.长安城其余的文官武将一定不会死守长安。

3.魏军的后援部队一定姗姗来迟。

4.诸葛亮一定如期赶到。

这些假设变量过多,且不如魏延所想象的那样乐观,其中曲折,本书第38则已论,不再赘述。

在此要强调的是,后人读史,每每争论于进攻长安要走哪一条路线,很少人反过来问:为什么一定要攻长安?

不是不必攻打长安,而是不必急着直取长安。

攻下长安,然后呢?补给线那么长,如何维持?魏军势必设法夺回,如何应对接下来一波又一波的攻击?有必要和魏国直接卯上,成为魏国的首要目标吗?

这些问题魏延不必想,诸葛亮却不能不想。

魏延想的是战术,诸葛亮想的是战略。

研究一下诸葛亮五次用兵的路线,可以断定他根本没有直取长安的意思。尤其头一次出兵最为明显,最靠近长安的路线出的是疑兵,主力部队迂回往西,绕了好大一圈。

所以你问我如何攻长安,我支持首次北伐的方案:派赵云、邓芝率少数兵力,由褒斜道进击关中,转移长安守军的注意,诸葛亮率领主力出阳平关,经武都到陇右的祁山出天水。

虽然这次失败了,但败在马谡失守街亭,并非战术本身之误。我们不能做“事后诸葛亮”,否定这个方案。

诸葛亮的打法,可贵的不仅在于稳扎稳打,避免全军覆没的风险,更重要的是兼顾后勤补给和形成犄角,这是永续经营的保险方案。保守,但是保险。

夺下凉州,觊觎关中,只要掌控南中、蜀中、汉中、凉州、关中,兵源、粮秣、财源便有了保证,同时也就有了和曹魏长期抗衡的本钱。这是诸葛亮并未采纳魏延直取长安的建议,而是先平南中,再不断指向凉州的战略依据。这些诸葛亮并未告诉魏延,魏延嘀嘀咕咕在所难免。

诸葛亮的布局深谋远虑,不细察不易发现。用谋眼光宜远,此谓之“大谋略”,不是小聪明,不是小伎俩。机灵、机智,是智多星赖以生存的本领,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少了点什么?就是大局意识,在大目标确定后,一切服从于这个大前提,进退取舍,到底要什么,或者说到底不要什么,就很清楚。

《三国大谋略》收录三国谋略个案一百一十四则,有布局长远的大谋划,有眼光辽阔的大策略,有灵机一动的机智,当然也有足为借鉴的负面教材。能在内地面市,让人感激。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三国大谋略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罗吉甫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西北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0423708
开本 16开
页数 28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0
出版时间 2008-04-01
首版时间 2008-04-01
印刷时间 2008-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4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7.413
丛书名
印张 19.25
印次 1
出版地 陕西
230
163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6:2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