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丽江的边缘
内容
编辑推荐

《在乡下读书的日子》、《诗书画家亦钓家》、《“古城放生”异说》、《丽江古城地名漫谈》、《群山中飘扬的五星红旗》、《石头上的村庄》、《文笔山水记》、《纳西人家的婚礼》、《正月十五棒棒会》、《“同师”考释》……本书是卫东先生的第一本散文集。

内容推荐

卫东先生将他的第一本散文集取名为《丽江的边缘》,并将集中文章分为“边缘乡土”、“边缘村语”、“边缘尘事”三组,与书名环环相扣,层层呼应。书中具体收录了:《在乡下读书的日子》、《诗书画家亦钓家》、《“古城放生”异说》、《丽江古城地名漫谈》、《群山中飘扬的五星红旗》等文章。

目录

边缘乡土

 古道雄关

 天红之巅

 新海邑怀古

 石头上的村庄

 千龟拜老君

 鲁甸印象

 文笔山水记

 送幅春联到龙山

 群山中飘扬的五星红旗

 白地俄亚行纪

 纳西人家的婚礼

 正月十五棒棒会

 丽江古城

 玉龙雪山

 塔城铁桥

边缘村语

 火把节探源

 老君山名源考

 

 万岁之鉴

 邂逅陶侃

 丽江古城地名漫谈

 四方街漫话

 古文字与古民俗

 年

 舞

 宗

 舂

 专·乱

 渔

 保

 富

 伐

 牧

 禽·毕·率

 示

 家

 樊

 焚

 昔

 向

 今

 ■

 重

边缘尘事

 回忆周坊老师

 看梨叶

 在乡下读书的日子

 沙蠡印象

 得识金乐

 丽江钓鱼人

 怀念电影

 又见麻雀

 老人。

 诗书画家亦钓家

 足球稗言

 玉河烟柳及其他

 兰言花絮

 “古城放生”异说

 木增三题

 漫话玄天阁

后记

试读章节

汉文史籍对这条古道的记载,开始于司马迁的《史记》:“元狩元年(公元前l 22年),博望侯张骞使大夏(阿富汗)来,言居大夏时见蜀布邛杖,使问所从来,日‘从东南身毒国(印度),可数千里,得蜀贾人市’。或闻邛西可二千里有身毒国。骞因盛言大夏在汉西南,慕中国,患匈奴隔其道,诚通蜀,身毒国道便近,有利无害。于是天子(汉武帝)乃令王然于、柏始昌、吕越人等,使问出西南夷,指求身毒国。……岁余,皆闭昆明(四川西南和云南西北的少数民族部落),莫能通身毒国。”张骞出使西域,经西北的丝绸之路到达大夏(阿富汗),在那里见到了来自中国的商品,因此了解到有一条商道从中国西南通到印度,再从印度通到阿富汗。

司马迁告诉后人:这条道路是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开辟的,因此在,张骞出使西域之前,中原地区并不知道它的存在;这是条商道,在张骞出使西域之前,就已经有云南和四川的货物经过这条道路运到了印度和阿富汗;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并不想让皇帝来共享这条商道,因此皇帝派人探寻这条道路时,这些官员由于当地少数民族部落的阻挠无功而返。

汉武帝曾经下决心要开通这条可以避开西北强大的匈奴而直达西域的道路,并让司马相如主持这项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艰巨的综合工程,终因耗费巨大,西南备地的少数民族不断袭扰,西北匈奴大兵压境,朝中大臣反对等原因,终止了开辟西南夷道这一意义巨大的宏伟规划。

一千多年之后,塔城关南北的两个地方——云南的大理和西藏,发展成了敢与中原唐王朝抗衡的南诏和吐蕃两个地方王国,使这条古道空前热闹起来,也使塔城雄关成为军事争夺的焦点。

李唐王朝夺得天下的同时,西藏境内众多的小部落被逐步统一,吐蕃王国兴起。吐蕃在西北、西南与唐王朝连年征战的同时.与居住在滇西北——川西南的磨些(纳西族)部落展开了争夺盐池等一系列战争,这些战争以“姜(纳西)岭(吐蕃)大战”的形式记入了藏族的创世史诗《格萨尔王传》,结局是吐蕃的军队顺着这条古道,在唐朝调露二年(680年)到达云南大理的西洱河流域。六十多年之后的天宝七年(748年),唐王朝为了牵制吐蕃在西南和西北的攻势,扶持阁罗凤统一大理地区的众多小“诏”,在云南建立起南诏王国,南诏和吐蕃就在这条古道上南来北往,相互攻伐,使这条古道成为战事频仍的战场。在新、旧《唐书》和《资治通鉴》等汉文典籍中,都留下了当时唐王朝、南诏、吐蕃以及纳西族等诸多少数民族在塔城雄关(当时叫做铁桥城)一带留下的你来我往的身影和脚印。

《滇考》、《南诏野史》等书记载: “张虔陀为云南太守,贪淫狡诈。阁罗凤既立,率妻妾过虔陀,虔陀皆私之,又多所征求,不应,辄使人辱骂,由是怨愤甚深。凤阴修城堡、结吐蕃、置铁桥于金沙江以通往来。”唐王朝任命的地方官员荒淫无道,逼使朝廷扶持起来的南诏不顾唐王朝的整体战略,决定与吐蕃结好。吐蕃在塔城关下架通了世界第一座铁桥,并在铁桥附近建起了铁桥城。天宝九年(750年)十月,阁罗凤背叛唐王朝,投靠吐蕃。古道恢复了开辟者们的原意,战火渐熄,又成了西南各民族之间商贸往来的大通道。夹在南诏和吐蕃之间的纳西族也在古道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樊绰在《云南志》(又名《蛮书》)中写道:“磨些江(金沙江),源出吐蕃(西藏)中节度西共笼川牦牛石下,故谓之牦牛河,环绕视弄川(其宗),南流过铁桥(塔城)上下磨些部落,即谓之磨些江。”“磨些蛮,……铁桥上下及大婆、小婆、三探览、昆明等川,皆其所居之地也。土多牛羊,一家即有羊群。”“大羊多从西羌、铁桥接吐蕃界三干二干口将来博易。”将古道上繁忙的景象真实地记录了下来。即使是有公路畅通的今天,也很难想象当年的纳西族先民赶着两三干只的羊群通过架设在金沙江上的铁桥,经过塔城雄关,再走到大理是什么样的情景一那一定是非常壮观的。

为了应付与唐王朝的战局,吐蓄不断加紧从南诏及周边地区征调兵将和物资,使南诏穷于应付,不堪其苦,终于决定脱离与唐王朝五十多年之后,重新归顺唐王朝。贞元十年(7'94年),南诏王异牟寻用奇兵袭破吐蕃建立在铁桥附近的东(今中甸)、西(今塔城)两座铁桥城,“斩断铁桥,大笼官以下投水死者以万计。”随后,南诏将居住在铁桥一带,与吐蕃关系密切的汉裳蛮(汉人)、河蛮、磨些蛮等数万户人家迁到“云南东北诸川(坝子)及拓东城(昆明市)”,并在塔城设立铁桥节度,使金沙江上游一带的纳西族势力集团遭受第一次巨大削弱,直到元军南下。

1253年,忽必烈率领三路蒙古大军攻灭大理国,他的西路军通过塔城雄关直达大理。

史书记载,塔城关下金沙江沿线的纳西族部落为了阻止元军南下,在“罗婆半空和寨”顽强抵抗达七天,直到被元军切断水源。后来又举兵反叛,遭受彻底镇压,金沙江上游一带的纳西族势力集团因此遭受第二次巨大削弱,从而退出了政治、军事角逐的历史舞台。

从张骞推测存在这条古道到现在,已有两千一百多年;从樊绰把塔城雄关以“铁桥”的名义写入中国历史,也已经过了一千两百多年;也许是应了“千年等一回”的古话,古道和雄关的又一次辉煌,正好出现在樊绰之后一千一百多年的二十世纪四十年代——那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刻骨铭心的年代,只是很多人并不知道,当年,为了支撑起中华民族不倒的脊梁,塔城雄关下的古道,像一条奔流的血管,为抗日战争的大后方输送着无尽的给养,直到据说是根就在中国云南的东洋鬼子乖乖投降。

塔城雄关,和伟大的横断山——金沙江一起,见证了祖国西南和云南西北历史上最伟大的历史事变——“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这是关山之幸,江河之幸,更是干百年来世世代代生活在雄关之下,把古道雄关的历史一直书写到今天的各族人民之幸。这份荣幸,既得益于塔城雄关自身险要的地理位置,也得益于古道周边各族人民奋发向上,勇于创造历史的努力奋斗和拼搏精神;既得益于大自然对塔城雄关情有独钟的天造地设,更得益于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必然规律。自然的伟力,人类的奋斗,历史的机遇,共同铸就了塔城——这一古道雄关昔日无比的辉煌。

古道上的雄关,雄关下的古道,共同经历了数千年的风风雨雨,连通着远古、现在和将来。站在塔城关下,透过薄暮下的山岚雾幛,透过干百年的历史烟云,我似乎听到了远古商队驮铃悠扬的叮咚声,我似乎看到了匆匆闪过的刀光剑影,我似乎感到了马蹄踏向大地的震颤……客人过后,留下的依然是高耸的青山,奔流的大江,还有洞悉古今的清风和明月……

能够与如此娇美的关山对晤,我是荣幸的……P8-11

序言

卫东将他的第一本散文集取名为《丽江的边缘》,并将集中文章分为“边缘乡土”、“边缘村语”、“边缘尘事”三组,与书名环环相扣,层层呼应。“边缘”既有自谦之心,也有求新之意。

文贵新,意贵深。写文章、出书,首先要考虑题材上有所开拓,能写他人所未写;或转换视角,见他人所未见;或深入开掘,达到新的高度;或在比较中,彰显个性特点。作者自觉地避熟就新,避易就难。如,他拾起唐代南诏铁桥城、元代忽必烈南征的西路军过塔城、抗日战争时期塔城又成为茶马古道上的重要站口等三个早已淹没在历史长河中的碎片,显示塔城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从茂密的森林被砍伐、加工木材刺耳的锯木声、伴随的暂时繁荣,到改种山嵛菜、药材而使收入增加、生态平衡、人与自然和谐,勾画出鲁甸乡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走向;从黎明千龟山的壮丽景观和当地民族文化的价值逐渐为人们所认识,世居百姓从“蹲在火塘边吃洋芋,到把自己的山水沟壑当作旅游资源来开发;从一见到外人就躲到树林深处不敢露面,到千方百计让外地人、外国人到自己家里来,共享大自然创造的人间奇迹”,折射出山村的巨变。从因自己烧火做饭而糊满烟灰的幼稚而聪慧的儿童脸上,山谷深处的琅琅读书声,小学校里飘扬的一面面五星红旗看到了民族的未来、山村的希望。从层层左右连接的平碉建筑、古老的婚姻形态、与丽江差别太大的朴拙的民族语言,道出了俄亚大村的特征。

如果说“边缘乡土”是与城市相较,写的是“边地”;那么,“边缘尘事”则是与达官显贵及英雄人物相较,主要是写凡人小事、芸芸众生的日常生活了。如:他写小学时候的女老师背着孩子上课,“衣领朝后坠去,露出长长的脖颈”,“有时一手持书,一手放到背后,往上颠颠下坠的孩子;有时又将拿着粉笔的手向上一扬,抹去额上的汗水和被汗水沾湿的头发”,寥寥几笔,活现了往日农村小学教师的艰辛。他写佝偻瘦小、拄棍褙篮、拾垃圾为生的老妇,在倾盆大雨中扶起倒在地上的壮醉汉,令身躯健壮、怕担干系而袖手旁观者汗颜。他写因喜画玉龙雪山金沙江,从扬州漂流到丽江的画家金乐,正是金乐帮助和促成了丽江与扬州的书画交流的盛举。他写上大学时的恩师给他开必读书目、指导他精读名著,为他释疑解惑;老师待人亲切,让夫人到远处小店买正宗宜良烤鸭请学生吃饭,等等。于细节中含深情,于平中显崇高。从中亦可窥见在老师的精心培育下,作者打了较深的古文功底,一身受用。这些平凡的人,有的是个人,有的是群体。如他写近年来丽江兴起的兰花热中形形色色的养兰人,随着兰价的涨跌而起伏不已的心态;他写风里雨里,忍饥挨饿、专心致志,关注鱼漂抖不抖的钓鱼人。

“边缘村语”,主要写作者对历史文化的感悟和对某些问题的探析。《火把节探源》列举大量史实,阐述火把节源于对羌族先祖炎帝的崇拜。《老君山名源考》从古代地方志记载的“罗均”、“剌均”,以纳西语读,应该是“虎山”,是虎崇拜的遗存。到明清时期,汉民族及道教进入本地区后,才变成“老君山”,从保持民族文化特色的角度讲,应该恢复原称。《古文字与古民俗》共20篇,是一组别开生面的文章。通过古代汉字与纳西象形文字构造的分析,结合古代中原及纳西族的民俗,探究古代人的思维及生活;突破单一民族文字研究的锁闭性,将纳西象形文字与古汉字联系起来,从文字发生学的角度,把造字法与表辞法联系起来,把造字的直观具体性与表词的义理概括性结合起来,将纳西族的文化和中原的汉族文化联系起来,探究其中丰富的文化内涵,寻绎先民的风俗踪迹,解开这些字词的谜团。语言浅近,理趣横生,让人增长不少知识。如“家”字,汉文是房屋下面一头猪,反映了远古先民人畜共处的状况。纳西象形文字的“家”,写作“■”,表现的是一对夫妻同坐在屋内。这表明“造这个字的时候,纳西族社会已经进入了一夫一妻的婚姻形态”, 造字的时间应该大大晚于甲骨文”。纳西象形文和汉字的“家”字写法不一样,“却共同为我们完整地展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轨迹”。又如汉字的“樊”和纳西象形文字“■”,写法读音各异,但其意都是篱笆编成的围墙。后来社会发展,财富增加,贫富分化,私有财产的积累,篱笆渐渐被“土墙石墙砖墙水泥墙所取代”。“篱笆所体现出来的既有简单的遮拦,又是彻底的透明;既标划着地界,又开放着天空的自由心态”,是令人难以忘怀的。作者通过一个个古文字的解析,让我们看到纳、汉先民们在思维与生活上既相通又相异,从一个侧面窥见了古羌族与纳西族、汉族的渊源。当然,纳、汉古文字的比较研究是一个大题目,够写若干本专著。作者所举,仅是其中一二,更深入的探究,还有待来者。

《丽江的边缘》另一特点是,有的篇章多有作者独特的体验。如作者赴俄亚途中,在龙达河畔度过了一个难忘之夜:雨淋得浑身透湿,山陡路滑,极度饥饿、疲乏,渴望休整。但敲门,无人应答;投宿,无人接纳。无奈,只好摸到一个牲口棚中歇息。倒头睡在地上,屋里刺鼻的臭味、成群苍蝇嗡嗡的呻吟全然不觉。这样的经历,令人终生难忘。在和平的年代,又有几人尝过其中的滋味。又如作者写钓鱼人“眼睛静静地盯着,鱼漂不动,钓鱼人的心在动;鱼漂动,钓鱼人的心跟着动;鱼漂沉下去,钓鱼人的心提起来”,就在这动静之间,钓鱼人“感受着人间的美好和生活的充实”。以传神的文字,点出许多看似气静神闲、悠然自得的钓鱼人的波澜迭荡的感受。这些独特的体验,使文章增添了生活气息和艺术魅力,也增加了文章的深度和不可替代性。

由此看来,《丽江的边缘》有的篇章不仅在题材上有拓展,给读者开阔了视野,而且能以小见大,从边缘中感受到时代的脉动;有的篇章新见时出,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作者的新鲜见解来源于对历史资料的分析和对现实生活的观察思考;不少观点言之有理,可备一说。有的篇章,对生活的体验较为独到而深刻,语言表达精炼而准确。

文有新变,方能代雄。求新求变是社会科学研究及文学艺术创作永恒的主题。写作者注意在题材、立意、结构、手法、语言等方面,不断求新求变,勇于标时代之新,立民族之异,才会有好的作品出现。作者在这方面已做了些努力,并取得了成绩。愿以此为起点,继续在求深求新求变上下功夫,以优秀作品为文坛增光添彩。

余嘉华

2008年3月18日于昆明

后记

父亲告诉过我:我出生的地方,叫拉卓罗。

第一次在著作里读到故乡的这个名字,是在上大学时。同乡从著名历史学家方国瑜教授那里借来几本《中国西南古纳西王国》,那是云南大学历史系用蜡纸手工刻印、注明是“供批判用”的材料,一个叫约瑟夫·洛克的外国佬写的。

他写到:“拉子罗村位于一个长谷的口上,这个谷深入到西部分水岭。一条相当大的河流入金沙江,河上有座石墩拱形桥。拉子罗村外有一片宽阔的稻田,道路蜿蜒地在田里穿过,谷底很宽,但远处渐窄,路顺江岸,但略比江高。这里的金沙江里有一个沙地长岛,上面长满青草,当地人正忙着用最原始的方法在这里淘金。”

洛克没有写清楚、连故乡父老也不知道名字的这条河,叫长川水河;那座分水岭,叫汉薮山,都写在乾隆年间编写的《丽江府志》里。当我告诉母亲那写在古书里的小河的名字时,母亲说:“还有这形好听的一个名字呵,想不到嘎。”至于那座我没有见过的石拱桥,母亲告诉我说,早在修建滇藏公路时就被废弃,后来被彻底拆毁,石头被运到巨甸坝子建了轧棉厂。而今,就连拉卓罗这个我非常喜欢的名字——抓虎沟或虎爪沟——村子里也没有几个人知道了。

金沙江边的拉卓罗要从丽江县城往西走一百五十多公里,我在这里。出生、在这里长大、在这里奔波、在这里体味故乡的殷殷深情,因此我常常在“丽江的边缘”行走,也就常常看到一些特别的景致,虽然只是边缘上的风景,也令我陶醉,令我痴迷,也就有了一些拉拉杂杂的文字。

丽江是一个注定要被人写的地方。我没有想过写丽江,只想把我对故乡的挚爱展示出来——就像端出一碗故乡的凉粉——来与朋友们共享。有一位诗人说:“我的眼里满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脚下的土地爱得太深。”我没有诗人的情怀和眼泪,我只能用端出凉粉的方式,来表达我对故乡的真诚。

感谢前辈余嘉华先生指导、帮助我修改稿子,并赐给序言;感谢广西画家唐新生先生专门帮我画了插图;感谢出版社、赵石定先生、陈粤梅女士、张力山先生付出的劳动和心血;感谢每一位在恒河沙数般的出版物中捞起这颗沙粒来翻看的朋友。

作者

2008年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丽江的边缘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洪卫东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云南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2053960
开本 32开
页数 27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0
出版时间 2008-04-01
首版时间 2008-04-01
印刷时间 2008-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9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9
印次 1
出版地 云南
210
143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2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2:2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