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澳洲新移民(附光盘)
内容
编辑推荐

澳洲这块土地留下了我们这代华人移民的爱与恨、希望与失望。闯荡世界的经历并非人人都有,它是生命过程中一笔独特而宝贵的财富。回首往事,感慨万千,我们都在思索,为当初的选择,为逝去的青春,为走过的历程……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人们走出国门的机会越来越多,选择也越来越多样化,出国热潮仍会延续,新移民的故事也仍将演绎。

《澳洲新移民》讲述新移民真实故事,带你体验海外坎坷人生,感受东西方文化差异。

内容推荐

《陈静日记--澳洲新移民的故事》是一部以独特视角真实记录旅居澳大利亚普通华人生活图景的纪录片。本片的主人公、拍摄者以及投资人都是澳洲新移民,因此可以说这是第一部澳大利亚新移民为自己拍摄的纪录片。

片中许多故事的拍摄历时数年,观众可以亲眼看到镜头中的人物从外表到人格的诸多变迁。为了在澳大利亚这个美丽而寂寞的国度中重新找到自己的位置,众多新移民经历了憧憬和迷惘,困顿与挣扎,希望与失落。

《澳洲新移民》一书是陈静继自己投资、编导拍摄20集电视纪录片《陈静日记——澳洲新移民的故事》后写的纪实文学。该书全方位讲述澳洲留学、移民、创业、生活的真实故事。

目录

序 历史深处的眼睛

留学

 16岁独闻澳洲

 留学万花筒

 小留学生龙龙和黄健的故事

 “海归”与“海留”

 “香蕉人”

 全球高考状元是这样造就的

创业

 开牛奶吧的中国人

 百万富翁洗碗记

 走出国门的画家

 在澳洲办学的中国女人

 中国人有戏

 中文电台

 在澳洲办中文报

生活

 嫁给老外

 绿卡与情妇

 打官司

 夕阳移民

 圆梦的代价

 同性恋

 性工作者

后记

试读章节

16岁独闯澳洲

继上世纪80年代起的出国潮后,10多年过去了,出国热方兴未艾,出国求学的人数在连年递增,且日趋低龄化。许多家庭送孩子出国不是读大学,而是进中学。这些在国外就读中学的十几岁的孩子们,不仅年龄小,大多数还是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女。他们成长在改革开放年代,有着优越的家庭环境。这群稚气未脱、尚在心理断乳期的孩子们,远离父母的羽翼,在一个完全陌生、自由开放的西方社会里,是怎样面对和适应新的环境的呢?

在这里,我将为你讲述小留学生王典的故事。

碰壁

2000年5月20日,16岁的王典从中国长沙来到澳大利亚墨尔本。征得她和她父母的同意,从王典到达这一天起,我开始对她进行长达6年的跟踪拍摄。

我随着王典来到了她在墨尔本的第一个新居。

单身房东Tracy,60多岁。她把提着行李的王典迎进家门:“嗨,典,请进来。欢迎你。我唯一会讲的中文是‘你好吗?’。旅途怎么样?行李还挺重的,我来帮你。这里是客厅,我带你去卧室。你觉得累吗?可能你听不懂我在说什么。就把行李放在这儿吧,我想你需要休息一下……这里就是你的卧室。”

我与王典一起走进她的“新家”,走进卧室,她转过头轻轻地对我说:“这里,跟想象中太不一样了。这个房间乱乱的,又很小,没有一丝温馨的感觉。”这就是王典开始新生活的第一次感受。她以后还会有更多的要说,她将来会说些什么呢?

后来,王典与我谈起初到时的感受:“从来没有离开过父母的我,一离开,就离得那么远。我是既带着惧怕又带着憧憬踏上这块陌生的土地的。”

“在出国之前,我想象中的国外生活是:我住在一栋漂亮的小别墅里,前面是绿色的大草坪;外国人彬彬有礼的举止,宽厚待人的胸怀;我将与他们生活在一起,吃一样的饭,说一样的语言。可是,当接我的汽车把我送到一所灰暗的老房子前面时,我大失所望。前面没有绿色的草坪,院墙外就是铁路。只有一列一列的火车隆隆驶过。”

我相信,大多数初到异域他乡的小留学生们的感觉都是差不多的吧。

澳大利亚政府有明确的规定,未满18周岁的海外学生必须与澳大利亚当地人家住在一起,叫“Homestay”。多数招收海外学生入住的澳洲人家庭都不富裕,招收海外学生也是其补贴家庭收入的手段。这些房东除了提供基本的食宿外,不会提供额外的零食及个人日用品。

一个月后,再次登门探望王典,我想她应该已经开始慢慢地适应澳洲的生活了。

没想到王典悻悻地向我诉苦:“我住在这里已经一个月了,住得很不开心。房东会经常敲开我的门向我提意见。我爸爸妈妈打电话给我,她就说我电话太多。我爸爸妈妈一下班就打电话来,是关心我,她却体会不到我父母的心情。”

作为一个纪录片的制作人,我自然也要听听房东对王典的看法。

Tracy也有一肚子的抱怨:“她的电话实在太多了。我是要早起去工作的,但我根本没办法睡个好觉,因为半夜总有电话进来。还有就是她一天要洗两次澡。我不介意她一天洗两次澡,但我介意她洗澡的时间。她可以在浴室里待上一个小时。我真不知道她到底在里面做什么。我洗澡只要5至10分钟而已。”

但王典觉得房东的这些说法很不近人情:“我洗澡的时候她经常会敲门叫我快一点,实际上我觉得并没有她说的那么久啊。在中国的时候,怎么会有人连洗澡也要来管我呢?而且我住在这里是付钱给她的,我洗个澡她还说那么多话。我交了这么多钱,她不至于连这么点水费都付不起吧?”

Tracy也苦恼地告诉我:“可能她还小,还需要学习。但我是一个老人,我觉得与她相处很困难。我们还没有讨论过这些事,因为她还听不明白,她英文还不够好。这就是我必须要说的。”

王典最后落寞地说:“现在我真的有点后悔到这里来了。墨尔本的冬天本来就阴雨连绵,加上房子的陈旧阴森,老太太的孤寒吝啬,让我从身体到内心都有一种冰冷的感觉。望着窗外小雨不断,我的眼泪也常常伴着雨水往外流。‘在这里,我饱尝着寄人篱下的辛酸。”

王典当时就读于墨尔本百灵顿高中。因为校园里的中国学生日益增多,学校专门配备了一位来自台湾的老师,照顾来自中国的小留学生。

台湾老师Jessica告诉我:“我在学校里主要负责海外学生的工作。我发现这些海外学生唯一的问题就是自理能力和自制能力很差,什么事情都不会做。但是住在寄宿家庭里,就等于是一个家庭成员,有时候需要帮点忙,早餐是需要自己做的。”

两个月后,王典与房东的矛盾进一步激化。

王典:“我根本无法跟她一起生活。我经常要等到晚上八九点才有晚饭吃。我已经向学校提出换房东了。我觉得这些外国人很虚伪,笑起来也是皮笑肉不笑的。表面上装出很友好的样子,其实内心都很冷漠,根本不是我以前所想象的那种彬彬有礼的样子。我现在已经很深刻地体会到了这一点。”

我:“来澳之前,你对发生这样的矛盾有心理准备吗?”

王典:“完全没有。我一直以为外国人都很有素质,很有礼貌。但我现在觉得他们都很自私,根本不会为别人着想。希望学校尽快为我换一个房东。”

文化的差异,观念的冲突,生活习惯的不同,以及中国的独生子女群体本身所存在的问题,使他们一踏上这块土地,就步履维艰。但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因为他们终于有机会品尝人生百味,开始走向独立,走向成熟。

在家里时,他们是父母唯一的小宝贝,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出了家门,这些特殊的待遇可就没有了。而且,由于一直没有真正学会尊重,学会付出和体谅他人,他们反而最有可能成为不受欢迎的群体。

两天后,我接到了王典的电话。房东太太得知她将换房东一事后,竟然违反当初签订的合约,限令她第二天就搬走。于是我马上赶到了王典的住处。想从中为王典调解一下,也打算把这个事件摄入镜头。

但是房东老太不接受我的调解,还断然拒绝我们再次拍摄。

由于王典一时半刻不能解决住宿问题,我把她接到了我家暂住。一周后,学校又为王典安排了另一个澳大利亚家庭。

思索

2001年2月,王典来澳8个月后,她来到了第二家寄宿家庭。这家的房东夫妇是与子女分开居住的。在这个家里,还住着两位留学生。一位来自日本,一位来自香港。

我去采访的时候,王典正在厨房为自己准备一份带到学校吃的简单的午餐:“平时我早饭后换好校服去学校之前,会做一个三明治带去学校。先放一点黄油,再放一些火腿肉,再放一点西红柿,最后放一片奶酪。这就是我的午餐了。”

放学后,女主人开始准备晚餐,王典在一旁做小帮手。

房东先生Paul饭前祈祷:“感谢上帝赐给我们这么好的学生,能让我们照顾他们,让他们就像在自己家里一样。很高兴他们可以学习我们的文化。感谢这些美好的食物,让我们一起享用。阿门。享受你们的晚餐吧。”

饭后,王典开始在厨房里忙着泡咖啡。她告诉我:“现在我已经养成了一种习惯,每天晚饭后都会为房东冲泡咖啡。就算是多为他们做点事吧,也会令他们更喜欢我。其实我第一次为他们泡咖啡的时候,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感觉。因为在国内时,我连一杯茶也没有给爸爸妈妈泡过。第一次泡咖啡不是泡给有养育之恩的父母,而是泡给别人喝。我心里真的有一点后悔,我想跟爸爸妈妈说,以后我一定要亲手为你们泡一杯热茶。”

P2-5

序言

历史深处的眼睛

《澳洲新移民》终于出版了。

关于这本书以及背后的故事,忍不住有很多话想说……

前不久,澳洲华人界里有一种暗藏的喜悦和不安,一部在自己身边拍出的纪录片《陈静日记——澳洲新移民的故事》面世了。有些不安,是因为要去直面那些已经跨越了的生命苦痛以及一段真实的集体记忆。

而那时开始,我在大学的课堂也有了更丰富的题材,讲到东西方文化冲突,我会给学生播放那里面华人教育子女的故事;讲到不同的媒体样式和风格,我选择的是片中《中国人有戏》那集。

澳洲的一些图书馆和大学也收藏了《陈静日记——澳洲新移民的故事》,澳洲领事馆以及有关机构还把这部片子作为出国指南推荐。关于留学、工作、买房、法律等,的确有很多实用信息。通过这部纪录片,观众触摸到留学生和新移民在澳洲的真实生活和成长心境。而且不同的性格与视野会读出不同的理解,悲观者会看到挑战、实际的困难和不平等的起点而做好更充分的心理准备,乐观者会看到机会、激动人心的战场和梦想的路径而更热情地投入新的生活。人们认为这是第一部如此全面如此深刻记录中国人在海外生活状况的片子,它涉及的很多内容以前的海外纪录片从未涉及过。

但这部纪录片的价值还远远不止这些。她对一种非常有人文价值的图景做了原生态的记录和理性的保留。是的,当年的大陆移民们今天已经安居乐业,有的甚至成了学术精英、政坛新星或者商界巨子。可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当留学热从精英走向大众,那个包括老中青庞大的出国群体,渴望改变命运的方向,开始了浩荡的迁徙,他们在异域大跨度地重新开掘的人生,和在这个特殊阶段所经历的曲折、渴望、孤独、勇敢、智慧、软弱、选择、放弃,以及灵与肉的搏斗,等等,构成了特殊的文化图景。这段当时西方媒体关注不到,中国媒体表现不了,后来者的镜头再也无法捕捉的真实历史,《陈静日记——澳洲新移民的故事》做了最完整与理性的记录。

从媒体作品的意义上看,这部纪录片也是一个特殊的产物。陈静是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传媒系毕业的硕士,又有着在中国成长的女性视野,所以其视角、思维、叙述方式、艺术手法、音乐等也是非常有研究价值的。她一直试图保持西方学术及纪录片所推崇的中立、客观与独立思考,而她对东方价值观的亲和与女性的人文关怀,又使这部东西混血作品受欢迎的程度远远超越了地域与时间。

陈静还有一种天生的很出色的讲故事的能力。记得有一次,我俩偶然路过一栋漂亮房子,她仅用三分钟时间讲述了那栋房子几次易手的过程,居然听得我冷汗直冒,毛骨悚然,又大笑不止,最后感慨万千。在纪录片中,我再次见识了她的这种讲故事的能力,这也是这部纪录片能让人废寝忘食地看下去的原因。

而她的题材又各有受众,洗碗洗出的百万富翁,华人孩子跻身于IB高考全球冠军等这些励志篇在中澳两地都鼓励了一批有梦想的人们;但这部纪录片对西方一些专业人士的打动却是我始料不及的。皇家理工大学大众传媒系教授托尼·佩斯特就非常喜欢这部纪录片,当然他的一些奇特的关注点让我也很感兴趣,比如他对片中的王凯充满好奇,一个中央台的摄影师放弃工作到墨尔本开一个奶吧,我们认为这是一种必然的出国经历,但这位摄影师这种放弃的勇气,沉潜于内心的对理想的热望,完全超越托尼的想象和理解,也让托尼非常感动,他不断催促陈静去拍摄“那个摄影师男人后来到底怎么样了”,他说这部纪录片改变了他对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理解,也更加愿意去帮助、尊重和支持他身边的每一个中国人。

而在一个子夜时分,看着这部片子,我泪流不止。我知道这部20集的大型纪录片所采用的镜头,不到她拍摄的原始镜头的十分之一;我知道有很多她拍出的精彩故事,因各种原因至今无法面世;我知道很多日出和黄昏时刻,为了这部片子她不得不远离年幼的孩子和心爱的丈夫;我知道她在情感与敬业之间的冲突,她对被采访者以及朋友感情的看重远远超越名与利。

我们在生活中很喜欢陈静,不仅是因为她的智慧幽默、善良侠义,更重要的是她的一种自由的能力:超越琐碎生活的自由。她是3个孩子的妈妈,却永远像不食人间烟火的18岁少女,精致优雅,明艳温暖。而她,又居然是一位聪慧尽职的母亲,我看见她4岁的儿子在她的调教下把洗手间收拾得干干净净,衣服叠得整整齐齐,蔬菜吃得开开心心,真是做母亲的本事;她还定期带孩子们上游乐场、图书馆、电影院。她不仅是儿女们生命中最重要的好朋友,也是丈夫疼爱的好妻子。

她和她先生,还具备了在事业上的游刃有余。虽然他们谦和低调,无私慷慨,很有人格的力量,但不得不承认,在商业上,他们是有极高天赋的,凭着商业远见与优秀的整合资源的能力,使他们所积累的财富,可能是许多当地人通过几代人的努力也无法企及的。而这次投入资金记录历史,在我眼里又是一次价值极高的资源整合,因为其记录过程中表现出华人基因里热情勇锐的精神与智慧的光芒,必然穿越时空,而且未来与历史深处将会证明这次资源整合所提升的财富的价值。

一些深刻深远的思想,辽阔广博的精神,可能镜头表现不了那么充分,而且为了让更多人阅读了解这段历史,现在陈静把纪录片改编成书,希望会有更多热爱远方和怀有梦想的人有机会了解和记住这段历史。

陈焱

2008年11月于墨尔本

后记

10多年前,我一踏上澳洲这块土地,就萌生了把我们这群留学生的经历记录下来的愿望。新世纪的开始,也是我人生新选择的开端,我终于可以把这个埋藏在心里多年的梦想变为现实,于是,我开始了纪录片的拍摄。拍的第一部片子是中学生出国留学的题材,片名叫《少年留学走天涯》。当时中学生出国留学热潮涌起,应该说这部片子对少年留学热的探讨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家长们也开始更加理性地考虑自己孩子的出国求学问题。

这部片子虽然不能让我产生经济效益,但它起到的社会效益是不能用钱来衡量的,这就增强了我拍摄下一部片子的信心。因为10多年在异域灵与肉搏斗的经历,所看到的,所发生的,所感受的,一直积压在我的心里。那是一段特定的历史,值得记录的历史——关闭已久的中国大门终于向世界敞开,无数怀揣梦想的淘金者们涌向世界各地。然而他们对外面世界的了解还是有限,认识不足,因而走过的坎坷之路实在太长,付出的代价也太沉重。尤其是耳闻目睹了中国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当年为了追求梦想走出国门的海外华人们按捺不住了,他们中的很多人开始反思。在这样的情况下,我拍摄了第二部系列纪录片《陈静日记——澳洲新移民的故事》。

澳洲这块土地留下了我们这代华人移民的爱与恨、希望与失望。闯荡世界的经历并非人人都有,它是生命过程中一笔独特而宝贵的财富。回首往事,感慨万千,我们都在思索,为当初的选择,为逝去的青春,为走过的历程……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人们走出国门的机会越来越多,选择也越来越多样化,出国热潮仍会延续,新移民的故事也仍将演绎。

纪录片与书的载体有所不同,它们有各自的优势,不能相互替代。为了能让更多的读者了解我们这代新移民的故事,体验海外坎坷人生,感受东西方文化差异,故我又把多年采访的内容重新进行了整理,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使读者通过这些真实故事、真实心灵的记录,来了解大多数普通留学生、新移民在澳洲的真实生活状态。这些过程,这些故事既跟人性有关,又跟现在特定的时代有关,这是个有意义有价值的记录,不仅可以让人与人之间相互增进了解,同时可以为这个时代留下一点宝贵的资料。我想,这既是我的愿望,也是《澳洲新移民》出版的意义所在。

趁本书出版之际,我要衷心感谢我的先生,没有他的支持,我无法这么潇洒地投入我的创作。感谢所有参与编辑此书与被采访的朋友们,无论你参与的多和少,间接或直接,没有你们,我都无法梦想成真!

再一次致以深深的感谢!

陈静

2008年12月于墨尔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澳洲新移民(附光盘)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静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3039188
开本 16开
页数 18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6
出版时间 2009-01-01
首版时间 2009-01-01
印刷时间 2009-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1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11.75
印次 1
出版地 浙江
240
170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8:2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