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上海交通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和海派文化研究所编辑。全书分交大春秋、诺亚方舟、老中国通、粉墨影剧、海上风情和海派绘画六个部分,主要内容包括展翅腾飞的交大之鹰;创建全球背景下的中华文化平台——上海交通大学跨文化交流与研究中心成立;关于“老中国通”研究的几点思考;汉学家马若瑟的生平、成就与影响;港叙事中的上海——以电影为例;上海高架:一种城市景观的反思等。
图书 | 海派文化与传播(第2辑)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由上海交通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和海派文化研究所编辑。全书分交大春秋、诺亚方舟、老中国通、粉墨影剧、海上风情和海派绘画六个部分,主要内容包括展翅腾飞的交大之鹰;创建全球背景下的中华文化平台——上海交通大学跨文化交流与研究中心成立;关于“老中国通”研究的几点思考;汉学家马若瑟的生平、成就与影响;港叙事中的上海——以电影为例;上海高架:一种城市景观的反思等。 目录 交大春秋 中国第一位大学校长盛宣怀 南洋公学早期历史 福开森——官居二品的洋人 论交大的精神 展翅腾飞的交大之鹰 百年交大的文学栋梁——在首届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暨研究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上海交通大学赋 创建全球背景下的中华文化平台——上海交通大学跨文化交流与研究中心成立 诺亚方舟 “老中国通”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在北岭加州大学“老中国通”研讨会上的发言 “中国老手”档案: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集体回忆 自沉黄浦江的“诺亚方舟” 关于“老中国通”研究的几点思考 心有千千结,故国萦梦乡——犹太人与上海的历史回顾与展望 犹太民族研究——中国人应该敬畏犹太民族的一千个理由 上海犹太人的办报活动——以《以色列信使报》为例 从夏洛克到伊兰——中国舞台上的犹太人形象 老中国通——外国传教士与上海的兴盛 二战期间上海犹太难民生存状况调查报告 沙拉:一个犹太女人的上海梦 裘法祖:冒死救犹太人的中国医生 老中国通 汉学家马若瑟的生平、成就与影响 从“圣人”到“凡人” 掀起中国“白色革命”的美国夫妇 罗伯特·麦克卢尔与近代中国医疗事业 项美丽在中国 赫德与赫德乐队的中国情缘 如候鸟般不断飞来搜寻——访第40次来华收集日军暴行证言的松冈环女士 抗战期问驻南京日本军民的反战活动 赛珍珠:中国人的好朋友 —个英国人在上海日军集中营的日子 粉墨影剧 流行艺术中的红楼演绎 《赵氏孤儿》与《菅原传授手习鉴》之比较 层层枷锁重沉沉——《金锁记》从小说到京剧的嬗变 香港叙事中的上海——以电影为例 昆曲走出国门之我思——从青春版《牡丹亭》赴美演出谈起 中国喜剧文化的新纪元——祝贺姚慕双、周柏春暨海派喜剧艺术研讨会 亚洲第一杂技秀的文化情韵——超级多媒体梦幻剧《时空之旅》观后 海上风情 上海高架:一种城市景观的反思 海派绘画 画笔中的“国际风云”——詹仁左及其画作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海派文化与传播(第2辑)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谢柏梁//詹仁左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32550821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349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70 |
出版时间 | 2008-12-01 |
首版时间 | 2008-12-01 |
印刷时间 | 2008-12-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文化-文化理论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32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G127.51 |
丛书名 | |
印张 | 11.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上海 |
长 | 203 |
宽 | 141 |
高 | 15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8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