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电影三十年
内容
编辑推荐

电影是一面时代的后倒镜,它倒映着社会的变迁、思想的变化。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发展、意识形态变迁、城市化进程,无一不在电影的方寸间被展现。对中国电影三十年的总结,是从一个侧面,对中国社会变迁的一种历史思辨。

《电影三十年》一书的出版,是纪录片的延续和补充,是很多人辛勤耕耘的成果。书中不但有众多电影人的精彩叙述,更有每一个创作者的感悟与体验;字里行间,也渗透着年轻的影视工作者对电影的热爱、憧憬和向往。

内容推荐

三十年弹指一挥间,有多少光影瞬间定格为中国人的永久记忆?

《电影三十年》一书由东方电影频道同名纪录片改编而成。多方面勾勒出中国电影自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所经历的探索、发展、困顿与崛起,重温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光影历程。

目录

走出伤痕

那些“听”电影的日子

追逐的青春

“银幕教授”

半边天空别样红

画意与诗情

淘金记

第五代导演的萌芽

陈凯歌、张艺谋的创作变迁

崛起的城市,迷茫的年代

青春期的上海国际电影节

姜文与《阳光灿烂的日子》

在挣扎中崛起

主旋律电影的力与美

叩门而人,应声而开

他把青春献给你

华语电影,中国制造

站在道路的起点

《宝莲灯》燃起新希望

大片时代,谁是“英雄”

院线放映奇闻录

动人的和弦

征战世界电影节

新“龟兔赛跑”

后记:值得铭记的光辉岁月

试读章节

走出伤痕

1979年,无论是在中国社会政治史还是文化史上,都是一个特殊的年头,电影史更不例外。那一年,一共生产了65部故事片。“文革”后的中国人开始努力正视伤口,关于人性的讨论重新开启,那一点一点宽松起来的舆论环境让中国人鼓起勇气努力接近那段历史,从感伤和迷茫的情绪中走向希望。银幕上的故事也大多触及大时代中的小人物,试图以轻巧的叙事隐喻深重的主题。这次电影革命的力度和深度足以成为中国电影史上值得纪念的一段历史。

报晓春天

由李文化导演、李仁堂和谢芳主演、北京电影制片厂(简称“北影厂”)1979年摄制的《泪痕》描写“四人帮”被打倒后,革命干部与一个县里的帮派小集团斗争的故事。谢芳在影片里扮演原县委赵书记的妻子,因赵被害而变疯,含冤受屈多年,但她仍然执著地与“四人帮”余孽进行斗争。正如影片的片名,这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泪痕。

上海电影制片厂(简称“上影厂”)出品了由杨延晋、邓一民导演的《苦恼人的笑》。杨延晋出生于1945年,1968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1973年进入上影厂,改学导演。《苦恼人的笑》中的傅彬是一个普通人,他的苦恼也是那时人们的普遍烦恼。“四人帮”专政下,人们都不敢说真话,被迫有着双重人格。傅彬是一个记者,他需要负责任地讲真话,沉默、敷衍都是违背良知的。是顺应“四人帮”编造谎言欺骗人民,还是保持一个新闻记者的良心,说出真情?影片中的傅彬好像一位至亲密友为观众讲述他的痛苦,构成了“小人物在大时代中的苦恼”。

1979年,在西安,滕文骥、吴天明导演的《生活的颤音》也获得了文化部授予的优秀影片奖。滕文骥回忆道:“在文艺界的一股强大暖风的吹动下,我提笔写了剧本《生活的颤音》。当领导将影片拍摄的任务交给我和吴天明同志时,我们真有些胆怯。直到年初听了胡耀邦同志在春节茶话会上的讲话,才壮了胆子,决心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扎扎实实地干下去。”片子以“四五”运动为背景,通过青年小提琴演奏家郑长河和他的女朋友徐珊珊的遭遇,表现了亿万人民群众对周总理的怀念、对“四人帮”的控诉。“在艺术处理上,我注意音乐故事片的特点,以郑长河创作并演奏小提琴协奏曲《抹去吧,眼角的泪》贯穿全片,并采用了回忆、幻觉等手法,更加鲜明地突出了影片的主题。”

1979年北影厂还出品了一部重要电影——《小花》,该片后来获得第三届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小花》改编自前涉的小说《桐柏英雄》,小说主要描写的是1947年解放军由战略防御到战略反攻这个重要历史转折时刻。如果按照以前的思路拍,可能又是一部军事片。然而导演张铮决心拍一部不一样的电影。拍摄过程中,主创人员花大力气改编了小说,影片的主创认为:“调动那么多部队拍战争场面,拍得再好也超不过《南征北战》,为什么不试试其他角度?”最后形成了比较一致的意见,就是影片应着力表现人物命运,而非战略思想。当时,刘晓庆被从四川借来,唐国强同样很年轻,而陈冲还在上海外语学院上学,刚满18岁。谁也不曾想到,一部影片就催生了之后红透中国的几位巨星。李谷一演唱的《妹妹找哥泪花流》伴随影片的上映,也红遍大江南北。电影评论家钟惦柴为影片最终定名《小花》,钟老说:“希望它是报晓中国电影春天的一朵‘小花’。”

1979年的12月寒冬,上海的《电影故事》杂志以“文艺的春天已经到来了”为题,报道了电影工作者在第四次全国文代会上的情况,这距离第三次全国文代会已经整整过去了19年。正是这次大会正式宣告了文艺工作走过严冬,迈入春天。

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邓小平在大会祝辞中号召:“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讲话给代表们极大的鼓舞和动力,很多导演、艺术家所积压的创作激情被讲话激发了出来。老剧作家于伶正在修改剧本《开天辟地》,导演陈鲤庭着手准备《大风歌》,时年69岁的导演汤晓丹筹备《淝水之战》。

1979年10月31日下午,上海代表团导演吴永刚、刘琼和演员张瑞芳、韩非前往京西宾馆看望香港电影代表团导演李萍倩、演员吴楚帆和夏梦。一见面,吴永刚和李萍倩热泪盈眶、紧紧拥抱。他们从二十年代就在一起工作,“四人帮”使他们十几年不能相见,旧友重逢已是两鬓如霜。

P1-3

序言

任仲伦

历史上总有一些年份,因其特殊作用或特殊影响而彪炳史册。1978年12月18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随之而来的改革开放,成为裹卷中国社会发展的澎湃大潮。中国电影也由此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从1978年开始,苍白的中国电影银幕再次有了血色,有了丰富的色彩。大量“文革”前拍摄的影片复映,唤醒了观众的影像记忆,更加唤醒了电影热情,同时也刺激了电影工作者的自信与勇气。尤其是思想解放运动的波澜壮阔,直接催生了一批优秀的影片,如《天云山传奇》、《巴山夜雨》、《苦恼人的笑》,特别是以谢晋导演为代表的“反思电影”,更是从精神上呼应了中国改革的思想风暴,同时又以电影独特影响力与传播力,将社会变革的一点一滴吹进普通的百姓心灵。中国电影因此登上了一个巅峰。

电影再次恢复它原有的大众精神文化宠儿的地位。虽然1979年生产的影片只有五十多部,但电影观众人次却达到了史无前例的279亿。一部农村题材的电影《喜盈门》,放映当年竟然有三亿多人次观看,创造了中国电影的奇迹。电影成了全民表达情感和思想最适合的载体。那个时候,电影院门前都人山人海。“文革”中八亿人看八部戏的日子已然过去,褪去了单一政治代言者身份的中国电影,渐渐展现出人性与艺术的魅力。“人性”的挖掘成为了这一时期电影的主题。主人公不再是完美无瑕,而变得有情有义、会哭会笑。

每一个观众都能从大银幕上感受到,我们的电影变了。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多种多样的类型片陡然盛行——喜剧片、农村片、爱情片、戏曲片、儿童片、反特片等等。各类型的电影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观影高潮。《白蛇传》、《咱们的牛百岁》都创造了数亿人次观影的票房奇迹,而《少林寺》在几角钱一张票的情况下还收入一亿票房。题材和语言上新的探索,让中国电影在八十年代,迎来了一次影响深远的“新浪潮”。

北京电影学院的78级,恐怕当初谁也料想不到,其中一批年轻人的名字日后将成为中国电影的代名词——摄影系的张艺谋、顾长卫、侯咏,导演系的陈凯歌、田壮壮、吴子牛、夏刚、张建亚、李少红、胡玫……他们摆脱了之前电影的旧俗陈规,开始用他们自己的思想和艺术手法做出“不一样的电影”。这群人,后来被称为“第五代”。

电影的发展,离不开影人的力量,改革开放带来的最大变革,正是电影人思维方式的改变。他们开始用光影思考人生、用胶片记录情感。不一样的角度、不一样的感悟,让中国电影有了让世界尊敬的理由。

即使再汹涌的浪潮,也有退去的时候。电影的黄金岁月,在九十年代初开始褪色。电视机的日益普及和港台录像节目的登陆,让电影院的人流迅速退潮。这当然不是电视和录像的过错,更不是观众的过错,只是时代在提醒还为八十年代辉煌沾沾自喜的电影人,再次的变革,又将到来。

这一次,中国电影将面对世界。

随着广播电影电视部下发《关于当前电影行业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以及《实施细则》,国内的电影体制改革随即展开。各制片厂的影片可以不再通过中影公司,而是自行向全国甚至海外的影院推销拍好的电影,票房开始成为衡量一部电影好坏的重要标准。包括上影厂在内的国内众多电影制片厂,也在此时纷纷改制成电影集团,集中人力财力打造大片。

每一次变革,就如同在波涛汹涌的海面行船,需要指明方向的标杆。随着国门的开放,国外的优秀电影就成为了这一变革的标杆。1994年11月,《亡命天涯》作为首部进口分账大片在北京、上海等六大城市率先公映,并以2500万人民币的票房佳绩在全国创造了大片的第一个消费奇迹。1996年,民营公司被允许进入电影圈,外国资金可注入电影院线。国内出现第一批五星级的影城,随之而来的是超大银幕、精良的影音设备、空调软椅以及小规模放映。此后,《狮子王》、《真实的谎言》、《泰坦尼克号》等好莱坞大片席卷华夏,配合着新开张的五星级影城,再度掀起了看电影的热潮。

国外的商业大片,无疑拓展了中国电影人的视野,一直追求艺术、性、独立性的第五代导演也意识到商业化为电影带来的生机。《英雄》、《十面埋伏》、《无极》、《大灌篮》、《赤壁》、《画皮》等在票房上都取得了佳绩。冯小刚也以他标志性的“冯氏贺岁片”,取得了商业电影的巨大成功。中国内地电影、香港电影、台湾电影,一同构筑起了“华语电影”在新时代的“中国话语”。

三十年间斗转星移,在国际电影市场中纵横捭阖的人们渐渐发现,中国电影已然不能孤立于世界而存在,合作将是大势所趋。合拍片已经日益成为中国电影的“新宠”。

这一点,上海无疑走在了中国的前列。这个中国最为现代化的大都市、这个中国电影的发祥地,正酝酿着变革。短短的十几年时间,上海的合拍片就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合拍的触角触及香港、台湾,乃至东南亚、欧洲、好莱坞。华语地区深厚的文化认同、开放对待世界的姿态,使得上海的合拍片为中国影坛带来一次次的惊喜。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电影走出了一个“V”字形的轨迹。有人在国际的舞台上屡获殊荣,有人赢得了无数观众的尊重。光影铭刻下了三十年发展的轨迹,光影也为我们展开了通向未来的大门。我们今天满怀希冀地讨论中国电影三十年的发展,就是以史为鉴,解读这段岁月的得失成败。

“向海而兴,背海而衰。禁海几亡,开海则强。”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中国电影,恰如六百年前的郑和下西洋一样,正以一种更加开放的精神走向世界,坚定不移地开洋看世界。

(作者为上海电影集团公司总裁)

后记

值得铭记的光辉岁月

三十年时间,对于一个人来说是漫长的;三十年时间,对于一个时代而言却是短暂的;而三十年的改革开放,足以让中国骄傲一个时代。三十年翻天覆地的变化,体现在五星红旗下的各个角落。当然,一直作为中国人主要文化生活的电影也不例外。曾经有这样一份数据统计:1979年国内只生产了五十多部电影,但是观众的观看人次达到了279亿人次,平均每天有7000万人次的观众看电影,这是一个前无古人的历史纪录,同时也是世界电影史上的一个奇迹。正是因为国人对于电影的热情、观众对于光影的回忆,才有了三十集纪录片《电影三十年》。这部凝聚了众多人心血的系列纪录片,正是对三十年中国电影巨变的最佳注脚和诠释。同名书籍的出版,更是这一影响力的延续。

三十年来,中国电影呈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而记录这段历史,可谓是个浩大的系统工程。近十位编导对三十年电影的发展进行了详尽的梳理,去芜存菁,从中精选出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和人物,记录那些往事并加以详尽的论述。三十年,值得回味和记录的故事太多,中国电影更是从八亿人看八部戏的日子,走到了今天全国拥有庞大院线和IMAX大银幕的新世纪。从第五代导演的铸就辉煌,到第六代导演的崭露头角,中国电影从题材到内容、从制作到发行,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其间,有艰苦的创新、有曲折的前行、有无数的人在为自己热爱的电影事业燃烧青春和热情。无疑电影人是幸运的,因为时代给予了难得的机遇;电影人更是幸福的,因为自己的努力,带来了今天中国电影的繁荣与昌盛。捕捉电影人真实的三十年,也正是我们创作《电影三十年》的初衷。三十集的篇幅对于三十年而言,实在太短,或许难以涵盖所有的成功与辉煌,失败与泪水。但是希望此书能弥补电视中所有的疏漏与缺憾。

回首《电影三十年》的创作过程,这是一个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的奇妙旅程。不容否认,拍摄这一系列纪录片的初衷,仅仅是对中国电影的热爱。然而在不断深入的过程中,才发现其中所包括的内涵与外延,是如此的浩瀚丰富。一大批电影人的口述历史弥足珍贵。比如谈到“伤痕电影”,从《天云山传奇》到《芙蓉镇》,谢晋导演的采访画面风采依旧,这些在无形之中让我们感到了历史的责任和压力。要把中国电影三十年的光影历程浓缩在一部作品中,实有管中窥豹之嫌,疏漏和偏颇在所难免,还望观者和读者多多海涵,不吝指正。

《电影三十年》的顺利推出,得益于上影集团丰富的资源以及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他们为本片出谋划策、给予详尽的指导。掐指算来,从2008年春天开始策划,8个月的时间制作,纪录片《电影三十年》便在上海东方电影频道与观众见面,令人欣慰。整个制作团队是上影集团一批平均年龄不满30岁的年轻人,他们克服了时间短、资料零散、工作量巨大的困难,使得纪录片在年底顺利完成。因此,要感谢制作团队的每一个成员,他们在整个过程中,都付出了最大的心血和努力。

当然也要由衷感谢众多的电影人、电影专家和学者为《电影三十年》出谋划策,每一次讨论,每一个意见都让我们受益匪浅。上海电影家协会、上海电影资料馆、联和院线、上海电影译制厂、上海美影厂、车墩影视基地、《世界电影之窗》杂志社和《电影故事》杂志社的同仁提供了大量资料和独到观点;上海大学影视学院葛颍教授和上海大学、华东师大、上海交大的同学们,更是为本片和本书做了大量具体工作,他们的倾力付出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此我们对所有的电影人、专家学者及同仁的不吝赐教以及上海辞书出版社的鼎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作为一个与电影有着不解之缘的传媒工作者,每每回眸与三十年有关的岁月,中国电影的一点一滴,总浮现在眼前。电影是一面时代的后倒镜,它倒映着社会的变迁、思想的变化。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发展、意识形态变迁、城市化进程,无一不在电影的方寸间被展现。它反映着社会,同时也影响着社会,影响着大众文化,影响着人们的审美取向。对中国电影三十年的总结,是从一个侧面,对中国社会变迁的一种历史思辨。

《电影三十年》一书的出版,是纪录片的延续和补充,是很多人辛勤耕耘的成果。书中不但有众多电影人的精彩叙述,更有每一个创作者的感悟与体验;字里行间,也渗透着年轻的影视工作者对电影的热爱、憧憬和向往。希望这些感悟和体验,通过文字与读者一同分享。

谨以此书,献给走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中国电影,愿它与每个电影人、每个热爱电影的人共勉。

徐杰

2008.12.1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电影三十年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任仲伦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辞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626083
开本 32开
页数 30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77
出版时间 2008-12-01
首版时间 2008-12-01
印刷时间 2008-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图书小类
重量 0.31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909.2
丛书名
印张 9.6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0
142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0:0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