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事业,是新闻工作者即所谓报人们的事业。要很好地了解新闻事业的历史,就必须全面深入地了解报人这一社会群体的知识结构,文化底蕴等。没有对报人这一群体的以上的方方面面的了解,就不可能正确全面地诠释和解读一个时期新闻事业的历史。而这一点恰恰是建国以来许多新闻史专著和教材的缺失。
本书对这一群体的社会生活的描述和剖析,不仅对了解晚清和民国时期的上海报业的历史有重大意义,对研究同一时期中国新闻事业的历史和近现代中国的政治史、经济史、社会史等,也具有重大的参考价值。
图书 | 上海报人社会生活(1872-1949)/上海城市社会生活史丛书 |
内容 | 编辑推荐 新闻事业,是新闻工作者即所谓报人们的事业。要很好地了解新闻事业的历史,就必须全面深入地了解报人这一社会群体的知识结构,文化底蕴等。没有对报人这一群体的以上的方方面面的了解,就不可能正确全面地诠释和解读一个时期新闻事业的历史。而这一点恰恰是建国以来许多新闻史专著和教材的缺失。 本书对这一群体的社会生活的描述和剖析,不仅对了解晚清和民国时期的上海报业的历史有重大意义,对研究同一时期中国新闻事业的历史和近现代中国的政治史、经济史、社会史等,也具有重大的参考价值。 内容推荐 近代上海是中国的报业中心,多姿多彩的报人是这座城市的一道独特风景线。报人这一新式职业群体的社会生活可以展示这座城市的五彩斑斓,从中更可以反映出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变迁。本书对上海报人群体的来源、规模,有代表性的报人的生平及其对报业发展的贡献做了全面的介绍;对上海报人社会生活展开的空间,诸如上海报业与上海租界、上海报业与中国政府的关系以及报馆的规模、机构设置和管理制度等等也有深入研究。本书的核心是报人的社会生活,因此书中对报人的工作、收入、衣食住行、社会交往和婚姻家庭以及情感世界等方面也有细致的研究。 目录 总序 序 导论 第一章 报人概述 一、报人概况 (一)报人规模 (二)报人来源 (三)报人社会地位 二、报人举要 (一)职业报人 (二)宣传家、政治家报人 (三)小说家报人 (四)报业老板 第二章 卜海报人社会生活空问 一、报业 (一)上海租界与报纸 (二)中国政府与上海报纸 二、报馆 (一)报馆分布 (二)馆舍设备与报馆管理 第三章 报人的工作与收入 一、报人的工作 (一)总编辑与主笔 (二)访员与记者 (三)编辑 (四)排字校对印刷浇字刻字 (五)报贩 二、报人的收入与福利待遇 (一)报人的收入 (二)报人的福利待遇 第四章 报人的日常生活、社会交往与情感世界 一、日常生活 (一)衣食住行 (二)休闲娱乐 二、社会交往与情感世界 (一)社会交往 (二)婚姻家庭与情感世界 第五章 孤岛时期的报人 一、报业的短暂繁荣 二、日伪对抗日报纸的打击 (一)袭击报馆 (二)威胁、暗杀报人 三、孤岛时期报人的工作与生活 结语 附表及参考书目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上海报人社会生活(1872-1949)/上海城市社会生活史丛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王敏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上海辞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32625550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30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62 |
出版时间 | 2008-12-01 |
首版时间 | 2008-12-01 |
印刷时间 | 2008-12-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计算机-操作系统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46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G219.245.1 |
丛书名 | |
印张 | 21.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上海 |
长 | 230 |
宽 | 152 |
高 | 16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