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暗的火》是纳博科夫所有小说中最奇特的一部。它怪模怪样的一问世,差点把正统的批评家吓着,甚至连先锋批评家也认为它不是小说,例如戴维·兰普顿认为它的“杂交形式”使人对“小说”一词的意义产生怀疑。
图书 | 微暗的火/新文本译丛 |
内容 | 编辑推荐 《微暗的火》是纳博科夫所有小说中最奇特的一部。它怪模怪样的一问世,差点把正统的批评家吓着,甚至连先锋批评家也认为它不是小说,例如戴维·兰普顿认为它的“杂交形式”使人对“小说”一词的意义产生怀疑。 内容推荐 纳博科夫的《微暗的火》的结构十分奇特,全书是以“前言”、“诗篇”、“注评”和“索引”四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999行诗,仅占全书十分之一,后一部分则是对长诗所做的繁琐注释,“前言”和“索引”也纯属虚构。纳博科夫的意图是要读者与作者合作,通过反复对照阅读,自行在头脑中构成一个曲折的故事情节。这部《微暗的火》恰恰又与纳博科夫自己的写作方法吻合。他一般在创作时并非按顺序一章接一章地写下去,而是零零碎碎地写在卡片上(《微暗的火》中的主人公谢德就是这样写诗),最后再把它们颠来倒去的整理安排成篇。 目录 前言 微暗的火 评注 索引 试读章节 《微暗的火》是约翰·弗兰西斯·谢德(一八九八年七月五日生,一九五九年七月二十一日卒)在他一生最后二十天里所创作的一首英雄对偶句诗体的长诗,共四章,九百九十九行,写于美国阿巴拉契亚州纽卫镇他的住宅。这部由八十张中号索引卡片构成的手稿,大部分系誊清的定稿,本书诗文部分完全依据手稿予以忠实付印。在每张卡片上面,谢德把粉红线上端留作写标题用(注明第几章和创作日期),十四行浅蓝线部分用来写诗文,全是用挺好的笔尖写的,笔迹纤细工整,异常清晰,空一行则表示隔行,而且他总是利用一张新卡片开始撰写新的篇章。 第一章(一百六十六行)篇幅较短,占十三张卡片,其中所描绘的飞鸟幻日令人兴趣盎然。第二章,您最喜爱的一章,和那令人震惊的力作第三章,长度相等(均为三百兰十四行),各占二十七张卡片。第四章在篇幅上又回复到同第一章相等,只占十三张卡片,其中最后四张是他逝世那天写的,仅留下修改稿而不是清稿。 约翰·谢德是个办事有条理的人,总在半夜里把每天定额完成的诗句誊清,即使后来又誊写一遍,我猜想他有时会那样干的,他在那张或多张卡片上并不注明最后订正的日期,而是注上修改稿或首次清稿日期。我的意思是说,他保留实际创作日期,而不记下第二遍或第三遍润饰修订的日期。我目前的住处前面正对着一个闹哄哄的游乐场。 我们由此而掌握了他的创作全部日程表。第一章于七月二日深更半夜开始写起,七月四日完成。他过生日那天着手写另一章,七月十一日完稿。另一周完全致力于第三章。第四章于七月十九日开笔,正如前述,最后三分之一(第949—999行)仅是修订的草稿。这一部分外表极为粗糙,到处是毁灭性删除和变动很大的嵌插,而且字迹也不像清稿上面那样严格遵守卡片上印的杠杠而常常越界出线。其实您一旦纵身跃入,逼着自己在那混乱不堪的表面下睁开两眼窥探清澈的底层,就会发现那原来精确得真是美不胜收。其中没有哪一行诗断裂脱节,没有一处令人产生疑问。这一事实足以表明某报(一九五九年七月二十四日)刊登的一篇报导严重失实,那是该报记者对一位自封为谢德研究者的采访,这位先生根本没见过这部诗稿,却断言那是“由一部支离破碎的草稿拼凑起来的,没有哪个篇章够得上称为定稿”——这种诋毁纯属那帮家伙的恶毒捏造,他们与其说是想对一位伟大诗人由于死亡而中断创作表示惋惜,还不如说是旨在毁谤这首诗的现任编辑兼注释者的能力,或许还对他的诚实表示怀疑哩。 另一声明是赫尔利教授和他那个小集团公开发表的,涉及诗的结构问题。我摘自同一篇采访报道:“谁也闹不清约翰’谢德打算把这首诗写多长,不过他留下的遗稿也许只体现了他隐隐约约观察到的一杯酒里的一小部分成分,这也绝非不可能的事。”又是一派胡言!撇开那种响彻在第四章通篇里的真正内在证据的洪亮号角声不谈,希碧尔·谢德(在一份一九五九年七月二十五日的文件上)也肯定地说过她丈夫“压根儿也没打算把这首诗写得超过四个部分”。对谢德来说,第三章就是倒数第二章,而且我本人有一次跟他一块儿在夕阳下散步闲聊时也听他这样说过,那当儿他仿佛在大声自言自语,一边回顾全天的工作,一边比划着那种可以原谅的洋洋自得的手势;与此同时,他那位言行谨慎的伙伴一直徒劳地想法儿叫自己的长腿摇摇晃晃的步子跟那位头发蓬乱的老诗人颠颠簸簸的曳步相适应起来。不仅如此,我甚至还可以断言(正像我们的身影,即使我们不在了,还照样朝前走那样)这首诗只剩下一行没写(那就是第1000行),它想必跟第一行雷同,想必也就使全诗完成结构上的对称;这也就是说,中部那两大相等、丰富而坚实的部分,同它们两侧较短的部分,共同形成一对各占五百行诗句的翅翼,于是铿锵的乐声真可说是绝了。我了解谢德的组合才能和敏锐而和谐的平衡感,因此不可能设想他会照别人瞎猜那样胡乱扩展而使他这个水晶体破了相,如果这一切还不足以说服人——其实完全够了,够了——我在七月二十一日傍晚那次惊心动魄的场合中,还听到我这位可怜的朋友亲口宣称他的创作劳动已告结束,或者接近尾声了。(参见我对第991行的注释。) 我把这八十张卡片上面的宝贵内容最后细看了一遍之后,就用橡皮筋扎住,虔诚地放好。另外还有十二张薄薄一摞卡片,上面写的一些额外的对仗诗句都在那一阵最初起草的混沌状态中完成了各自短暂而有时含混的使命,我也把它们夹好,跟那批主要产品一起放进一个牛皮纸做的口袋里。谢德通常对待他那些草稿的态废是,一旦觉得不再需要就把它们焚毁:我清清楚楚地记得有一天耳晨,阳光灿烂,我站在门廊那儿亲眼目睹他在后院焚毁了整整一大堆,他站在那个焚化炉微暗的火前面,真像一位低头监视的官方送葬者,纸张在这种类似中世纪焚毁异端邪书的处刑当中化为黑蝴蝶随风飘荡而去。但是,他保留了这十二张卡片,因为上面有些尚未利用的佳句在那批草稿废堆中熠熠发光,也许他朦胧地期望再从这些废弃而可爱的后备诗句中挑出若干来取代清稿中某些段落,要么更有可能的是因为他暗自偏爱其中这句或那句优美的短诗,却出于结构上的考虑而忍痛割爱了;要么就是因为谢德夫人不耐烦,使他只好暂时搁置不用,等那份一无瑕疵、大理石般光滑的最后打字稿打出来之后,就会证实那还是很有价值,或者使那句给替换下来的、本来最爽目的诗句显得又累赘又不纯。此外,恕我在此添一句,他本来有意把他的诗念给我听,征求一下我的意见,因为我知道他原本有这个意思。P3-6 后记 六十年代初,美国一度出现小说形式危机的论调,认为古往今来的作家已把小说形式用尽,不可能再有什么突破性发展。纳博科夫的《微暗的火》于一九六二年出版后,著名女作家玛丽·麦卡锡当即赞扬这部小说为“本世纪伟大的艺术作品之一”,并以此为依据驳斥了上述说法。英国作家安东尼·伯吉斯称它是一部才华横溢的拼合起来的小说,并把《微暗的火》与纳博科夫另一部小说《防守》收在他的《现代小说:九十九本佳作》一书中。 这部小说的结构确实十分奇特,全书是以“前言”、“诗篇”、“评注”和“索引”四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九百九十九行诗,仅占全书十分之一,后一部分则是对长诗所做的繁琐注释,“前言”和“索引”也纯属虚构。纳博科夫的意图是要读者与作者合作,通过反复对照阅读,自行在头脑中构成一个曲折的故事情节。 纳博科夫曾把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译成英文。他一向反对附庸风雅的意译,主张直译,并靠注解来阐释,因此该诗译成后竟达四大卷两千页,译文仅占二百。八页,其他均为注释,工程可谓浩大。因此可以说他写《微暗的火》无疑是在译《叶甫盖尼·奥涅金》的过程中产生灵感而写的。纳博科夫又熟谙英国文学。十八世纪英国诗人蒲柏曾写过一部《群愚史诗》,对批评他的人进行讽刺,全诗以英雄双韵体写成四章,并附带一名虚构的评论家所作的古怪注释以及一个令人发噱的索引(实为对自我中心的学者炫耀学识所作的滑稽模仿)。纳氏在写《微暗的火》时,显然也受到蒲柏这部著作的影响。 《微暗的火》的情节大致是这样的:一个幻想的欧洲赞巴拉(虚构的国度)的国王,被废黜后逃至美国,化名金波特在美国一家学府任教。他是个同性恋者和素食主义者,对他的邻居诗人教授谢德施加影响,希望后者能把他的生平事迹写进诗作。后有一名罪犯误认谢德是判他入狱的法官而将他枪杀,但金波特却认为那名枪手是革命后的赞巴拉国派来的刺客,原想杀害的是他。他征得谢德夫人同意,代为编订出版谢德的诗作遗稿《微暗的火》,但发现诗中并无他的传奇经历,便妄加揣测,穿凿附会,东拉西扯,加以注释。全诗其实是那位既不信仰马克思、也不推崇弗洛伊德的美国资产阶级老诗人苦心经营的、罗勃特·弗罗斯特式的自传体叙事诗,对人的出生、病痛、爱情、结婚、死亡和来世等人生意义,现实与虚幻,时空,美学,艺术同现实的关系等方面的探讨。 诗名《微暗的火》出自莎翁悲剧《雅典的泰门》第四幕第三场中对比日月光源那句话,意指太阳虽然可能是个吸取大海水分的窃贼,却还原给大地以果实,是生命力的源泉,而月亮则是个彻头彻尾的窃贼,寄生虫,一种反复无常而欺骗的源泉,它那微暗的火只是反射之光而并非真正的光芒。纳博科夫借此在书中暗喻诗人谢德是个太阳似的人物,从现实中汲取经验,把它变成真实的艺术以丰富人生,而疯狂的金波特却是个月亮似的人物,虚幻地对待现实,徒劳无益地妄想从谢德诗中吸取光芒。纳博科夫仿佛是在探讨两种迥异的作家的创作想象力,一种是健康的,另一种则是病态的。西方评论家大都赞誉纳博科夫这首长诗是篇佳作,堪与美国著名诗人弗罗斯特的作品相媲美。 纳博科夫在本书中展示了他那浩瀚才智和丰富学识,运用了大量文学典故、引喻、多语义性、多种语文的双关语以及镜像等等,并把作品编织得迷津一般,需要读者耐心阅读方能识破谜底。他曾说,“文学,真正的文学,并不能像某种也许对心脏或头脑——灵魂之胃有益的药剂那样让人一口囫囵吞下。文学应该给拿来掰碎成一小块一小块——然后你才会在手掌间闻到它那可爱的味道,把它放在嘴里津津有味地细细咀嚼;——于是,也只有在这时,它那稀有的香味才会让你真正有价值地品尝到,它那碎片也就会在你的头脑中重新组合起来,显露出一个统一体,而你对那种美也已经付出不少自己的精力。”《微暗的火》正符合了纳博科夫这种要求。因此可以说他对自己心目中的读者要求甚高:他们必须具有丰富的文学修养,精通多种语文,又得是个头等诗人和福尔摩斯,还需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和特强的记忆力。纳博科夫曾大声疾呼道:“给我具有创造性的读者。这个故事是给他写的。”确实,《微暗的火》不仅要求读者具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甘愿劳神参加小说中错综复杂的游戏,例如上述的小说情节仅是表面一层的故事,细加追究,金波特又可能是那家学府俄语系中的一位腐儒教授波特金,幻想自己成了赞巴拉国王,书中虚构的阿巴拉契亚又可能就是赞巴拉,长诗和注释也可能皆出自诗人谢德之手,等等。 另外,这部作品恰恰又与纳博科夫的写作方法吻合。他一般在创作时并非按顺序一章接一章地写下去,而是零零碎碎地写在卡片上《《微暗的火》中的主人公谢德就是这样写诗),最后再把它们颠来倒去地整理安排成篇。他还喜欢用冷僻古奥的词汇,读他的作品尚需备一部《韦伯斯特大辞典》在手边作为向导。因此,有的西方评论家说他操纵笔下人物如操纵木偶,语言如蝶翼上的瑰丽色彩,认为他是福克纳以来美国最重要的一位作家,或是乔伊斯以来最有风格、最具独创性的作家。 《微暗的火》这部小说,尽管手法怪异,作者在其中既卖弄学问,也对卖弄学问予以讥讽,但读者仍会从中发现不少真知灼见。作者还辛辣地嘲讽了西方流行的弗洛伊德学说和精神分析学,对美国学府、出版界、文学评论和社会风尚也极尽讽刺之能事。全书文笔诙谐,展现了独特的纳博科夫式的幽默。 至于这部小说的涵义究竟是什么,西方评论界众说纷纭。有的认为是嘲讽西方评论界和出版界,有的认为是讽刺欧洲知识分子在美国的境遇,有的认为是一幅对美国学府的笑剧式的漫画,还有的评论家干脆认为要把这部作品的涵义弄清楚,则是糟蹋这部别出心裁的艺术作品。玛丽·麦卡锡说得好,“《微暗的火》是一个玩偶匣,一块瑰丽的宝石,一个上弦的玩具,一次疑难的棋局,一场地狱般的布局,一个捕捉评论家的陷阱,一部由你自行组织的小说。”总之,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从这部扑朔迷离的小说中悟出迥然不同的涵义。 一九八五年夏,美国作家约翰·赫赛来华访问,曾在冯亦代和毕朔望两位师长的陪同下,来寒舍小聚,畅谈美国文学。他得知笔者在研究纳氏作品并已译过《普宁》一书,建议应把纳氏的最佳作品《微暗的火》译介给中国读者。由于译此书难度较大,我只试译了其中“前言”、“诗篇”第四章和有关注释一小部分交李文俊学长,发表于《世界文学》一九八七年第五期上。转眼间十年过去了。我终把这部二十万字的小说译全,但闻曾经鼓励我译此书的赫赛先生已于一九九四年逝世,令人不胜怀念那位一向对中国友好的朋友。 纳博科夫由于一九五五年那部争议性很大的小说《洛丽塔》而遐迩闻名,当时西方一般读者大都视他为一位通俗畅销书作者,纳博科夫对此大不以为然。美国作家兼评论家怀特·麦克唐纳认为纳博科夫写《微暗的火》,好像是带着一种高傲的微笑,对广大读者说,“你们认为我是个畅销书制造者,那就请读读这部作品试试看!” 梅绍武 一九九七年十月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微暗的火/新文本译丛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美)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
译者 | 梅绍武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32754434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367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83 |
出版时间 | 2011-07-01 |
首版时间 | 2011-07-01 |
印刷时间 | 2011-07-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04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712.45 |
丛书名 | |
印张 | 11.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上海 |
长 | 210 |
宽 | 143 |
高 | 17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图字09-2005-111号 |
版权提供者 | Vintage International, New York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