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风云杂谈/检察风云集萃
内容
编辑推荐

《检察风云》刊出的惊天大案,断案的思路和细节,以及大小案情所折射出的社会世态、时代脉搏,往往引发人们种种感慨。反映了在社会转型中法律是如何应对种种社会问题,人们又如何以法律为武器捍卫自己权利的。与此同时,它也是一本“醒世恒言”,提醒着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应注意“合法”与“违法”的界限。

内容推荐

《检察风云》是一本颇具可读性的法制类杂志,从鲜为人知的历史往事、最新前沿的司法科技到普通人的悲欢离合,其题材包罗万象。收录进丛书的内容是这些年《检察风云》的精华,反映了在社会转型中法律是如何应对种种社会问题,人们又如何以法律为武器捍卫自己权利的。与此同时,它也是一本“醒世恒言”,提醒着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应注意“合法”与“违法”的界限。

目录

我们的纪念(代总序)

第一篇  反腐警钟

 雅贪脱不去“痞”字

 又一种“两面人”

 什么来钱最快最安全

 漏水漏出来的贪官

 “蒲鞭罚罪”要不得

 研究共运史的贪官

 半是真话半是谎言

 异军突起的“洋腐败”

 “数钱治病”与“数钱得病”

 端金剪刀的“裁缝”

 审计要杜绝“惟王不会”

 关于“督邮”被“鞭杖”

 贪官是喂出来的

 “贪官廉洁论”的警示

 “绝对服从”的代价

 罪魁祸首是贪欲

 争当“上等廉者”

 难在“高处不昏头”

 “极品会烟”与“象牙筷子”

 不为“圈”患所累

 居官谨防弄臣

 贪官为何“不懂法”

 吞进糖衣吐出炮弹

 贪官的迷信依赖

 “女菩萨”的迷信观

 当“潜规则”遭遇“零容忍”

 民谣里的贪官相

 受贿的“高尚”理由

 “度年如日”与“度秒如年”

 邓通吸脓的新版本

 千古一叹张居正

 贪官请读《瓦尔登湖》

 岂能进了监狱再读书

 贪官的“信”与“不信”

 有这样一个“太”字

 常怀“害怕”之心

 警惕以“爱好”敛财

 验收专家的身价

 工程、功成和功臣?

 “弱智”与“不弱智”

 负面影响与鸵鸟思维

 党与腐败“水火不容”

 叹贪官的精神痛苦

第二篇  法治鼓点

 谁来监督“一把手”

 脸色、脚步及其他

 从民谣说到民意

 诉诸法律不是卡拉OK

 依法办事取消“招呼”

 “高超”的论辩法

 宪法不可挑战

 “零接待”的威力

 清官情结应当淡出

 “民告官”的多与少

 “舌战”彰显政治和谐

 没有高票当选的副省长

 食品监管无法任重道远

 瞒报事故的“前世今生”

 “原则”应以人为本

 “大山临盆”式的问责

 真的“无关”政府吗

 诊断“权力饥渴症”

 潜规则与暗箱操作

 执法者没有“法外权力”

 省委书记的三次道歉

 从秋后算账到全程跟踪

 瞎想终于成真

 谁来监督豪华衙门

 罚不惩是谓纵恶

 当“痛斥”丧失公信力

 “知易行难”现象谈

 莫道官清胆气粗

 呼唤公正的投资环境

 当法律被信仰

 文明的理性是高贵的

第三篇 茬会探针

 “色相经济”大行其道

 “三无书记”是哈典型

 说实话说出个“熊明星”

 官场新“亮点”:糊涂得难得

 批“过节收钱是风俗”

 “牧猪奴”胆气何来

 恶俗炒作不可小觑

 闲话用人之道

 痛感神经丧失不得

 不说话没人当你哑巴

 我投“厦门人”一票

 漫谈“自由意见市场”

 我的狗患咏叹调

 当心合影成灾

 不做精神“跪族”

 “礼仪”的误读和异化

 寻寻觅觅话“迫星”

 我们为何容易受骗

 “傻郎中”与“黑药方”

 菲尔普斯不当“驸马爷”

 谁也没有话语霸权

 “暴力教育”在“进步”

 “洋鬼子”的真与假

 “最坏老板”和“救星老板”

 科学家的良知

 “护身符”与“免死牌”

 “圣地”与暴力

 谁能够不耻下“擦”

 警察追匪徒的故事

 当撒谎成为习惯

 叫好“新三畏”

 纯金“万世师表”问世

 鸟笼使人养乌

 一位书记母亲的告诫

 玫瑰花里的知识产权

 明星广告点击法律之伤

 当“脱”成为一种文化

 被遗忘的与被关注的

 论阿Q的“摸论”

 五胞胎假新闻事件

 依法治“网”救“迷网”

 亿元GDP死亡率与防弹衣

 斯文雅偷种种

 如此“儒学大家”

 由富豪榜说贫富差距

 境外摆阔风头正劲

 法制影视的法制意识

编后记

试读章节

辞书谓作恶多端的人日“痞”,一般叫痞子,最早是流氓地痞并称的。后来外延扩大,又滋生出“痞棍”、“文痞”之类。“文痞”在鲁迅先生的文章里说到不少,但年代久远,印象所留无几。而“文革”以来此风又盛,市井流氓个个俨然文人模样,对正人君子口诛笔伐,大行颠倒黑白,无中生有之事,姚文元之流因此如鱼得水。

到了改革开放的年代,经济与文化发展不协调,于是文学痞子们又卷土重来,且有老中青三代相结合之势,文坛一片“升腾景象”,令人眼花缭乱,但却再也出现不了20世纪早期的名家鼎盛、才人代出的文坛胜景了。文坛的萎靡和社会环境有关,不少作者本来就先天不足,心态又浮躁,在市场经济“一切向钱看”的氛围下这是必然的。不过我想经过一段过渡期,人们洗刷掉身上的“积垢”,自会逐步再现辉煌。

然而在国内一本知名杂志曾经刊出的一篇揭露腐败官员种种丑行的大作中,又冒出了一个颇吓人的词——“官痞”。比起“文痞”来,这更值得忧虑。因为这是根深蒂固源远流长的老传统了。或者说,是中国几千年来的专制统治传承下来的封建官僚体制的一种文化积淀。最明显的一点是建国后运动频仍,但从未正面触动过封建意识的半根毫毛。一些干部腐败现象屡禁不止,正是出于“官痞”的猖獗!有朋友说得好,他们打着“为人民服务”的招牌,却“不德不正,不廉不明”,其实是名副其实的“浊官歪官贪官昏官”。用一个“痞”字来概括,实是恰当不过。看来以后胡作非为的腐败干部将有一个铿锵简练的“称号”了。

如果说那些明火执仗、横征暴敛、被百姓称为“过手三分肥”的“土皇帝”还容易被人发现,那么讲究点“斯文”的“官痞”,不露痕迹各显神通的敛财方式,就有些让人防不胜防了。月饼里藏钻石金镯子之计现在看来已经属于雕虫小技了。有这样一个“雅贪”的轶闻却令人叹为观止:话说一大干部家里来了位客人,寒暄一番后便从包里拿出一幅文徵明的兰竹,称“乃首长所爱,特来相赠”。于是几经推辞后便“恭敬不如从命了”。由客人帮挂在客厅最显眼处。事隔一周,另一客来访,一眼盯上了该画,爱不释手。于是死乞白赖央求“割爱”。又一番推辞后,又“恭敬不如从命”,于是客人卷走了画,随后送来一笔巨款作画酬。好一出双簧,姑且不论此画真伪,在此它不过充当了行贿的道具而已。或许我们无须惊诧,不露声色的巧取豪夺本是我们祖宗当官常用的伎俩。1919年湖南督军张敬尧要做四十大寿(习俗一般四十不做大寿),叮嘱秘书成立一个“筹备组”,还暗示下属,送礼送现金,金佛最好。有个矿务局长送来两尊各重五百两的大金佛,深得大帅欢心。吃过甜头,上了瘾头,于是少帅、太太、小姐的生日接踵而来。如此敛财既不犯法,而且名正言顺,何乐而不为?送画买画与此一脉相承,真是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然而“雅贪”也好,“俗贪”也罢,终脱不去那贪下的“痞”,终还是违法的。“上有好者,下必甚焉”!领导带头,下面便更肆无忌惮了。腐败成风,源头在此!

解放前是“人治”社会,一个人说了算,可以无法无天。当今施行“法治”,人民当家做主,可是封建体制的残余尚存,贪欲冒点头以致违法乱纪在所难免;特别是法制不够健全又缺乏有力的监督,就出现了与腐败现象俱来的官痞。故而提高干部的整体素质,加强“法治”观念,严惩贪官污吏,是保证国家长治久安、政通人和的首要途径。

P2-3

序言

我们将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说来也是巧遇,《检察风云》杂志恰逢公开出版第300期。实际上“300”只是一个统计的符号,它并不能说明什么,但300期记载的内容,反映的正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社会、法治发展和进步的历程。我们不妨作些历史的回顾并与现状作一些比较。

如今的民众,对于法律知识知道得往往很多。他们对于家庭、社区以及各种社会关系中的冲突、矛盾包括由此引发的社会热点问题,只要是关心的,都会从法律层面说得头头是道。这种法治观念的变化,是改革开放给社会带来的最有益的成果。试想一下,我们今天在茶余饭后可以议论的东西,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头30年,是不可想象的。有的可能只是在私下议论,有的是关了门也不敢讲的。随着社会进步、思想解放,舆论环境得到了改善,对言论自由的认识标准也有了新的变化,或至少不再有那种回避与忌讳,甚至对政府某些工作的批评,全社会也表现了一种欢迎的态度。这在60年比较靠前的日子里,或者准确地说,在某些阶段是会导致灾祸临头的。

如今的出版内容,对待司法题材的报道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用阶级划分的年代,刑事犯罪分子都是我们的阶级敌人,大众对于被判刑的人,只有一个态度,就是划清界限。对于为他人作嫁衣裳的编辑而言,犯罪就是黑暗的,报道案件就是暴露阴暗面,无任何积极价值可言。遇案件文稿如见蛇蝎,避之惟恐不及。融入法治观念的新闻意识如今发生转变,人们特别是媒体认识到,媒体不应该去热衷于案件的炒作。出版物刊登一些有社会影响的案件的客观报道,目的是贴近群众的阅读需求,发挥媒体的信息传播和引导功能,通过读者的具体了解和参与,宣传司法职能,维护公平正义,起到威慑犯罪和对社会一般预防的效果。而仅是这些,对于前辈编辑,也是不能够去做的。

如今科技的发展,使我们曾经在课堂上听老师讲的科学幻想的故事,成为验案时的工具;医学研究的贡献,也帮助人们认识到,犯罪之人也有精神不健全的倾向,有性格的障碍;重温历史,掸去时间的蒙尘,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我们的前人在曲折道路上留下的更真实的印迹;人权意识得到增强,至少对犯罪之人的权利的维护,对他们人格的尊重,对他们生活的关怀,全社会是用心去体验,并在实践中充满情感。

如今的法治进步,对我们的祖辈来说,是连做梦都不敢想的。中国是具有长期农耕文明的社会,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的行为规范是依靠农耕社会的宗法规范、道德规范和社会习俗规范来调整的。在改革开放的社会,社会关系的调整必须用法制来规范,法制规范要远远高于农耕社会的宗法、道德和社会习俗,一些过去可以通过政策、道德和社会习俗规范来调整的行为,现在往往是行不通的。然而正是由于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从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出发,通过一系列的规范来调整各种行为,所以说,人民大众追求法治社会的理想,并不是现在才刚开始的。60年一甲子,这种追求起始于无数的甲子以来,我们的祖先对美好生活和世间和谐永恒的企望。这也充分显示了长期以来,中国的劳动人民具有追求法治文化的自觉和传统,也正是由于这种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如今的人民大众比任何历史时期都更具有时代赋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更充满热情地融入法治建设的前进步伐。当今社会的每一个中国人,都会鲜明地感受到“法治”这位时代巨人已经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她让我们敬畏与尊重,她让我们充满期待地与之亲近,她必将用有力的臂膀热情地拥抱并伴随着我们,共同去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

我们要走向一个新的目的地,我们应该记住我们是怎样走过来的。《检察风云》杂志长期以来坚持弘扬廉政文化、传播法治文明的办刊宗旨。特别是在杂志社主管机关党组和历任社长石祝三、漆世贵、俞云波的直接领导下,通过全体人员的热情工作,使其出版内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好评。

以上对社会发展与变化的点滴回顾,在杂志的二十几个栏目中,都有很精彩的报道内容。为此,我们借《检察风云》公开出版300期之际,汇集出版《检察风云》集萃第二辑,共有《大案追踪》、《权益纷争》、《科技鉴案》、《往事钩沉》、《风云杂谈》五册,并以此来纪念我们国家最重要的节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

后记

出版这本书的最初设想是,《检察风云》的品牌和主打栏目——“反腐特别报道”和“案件聚焦”,要出一套集萃,如果没有这两个栏目所刊登的案子支撑,无论是从“弘扬廉政文化”角度,还是从“传播法治文明”办刊宗旨的角度看,都将会是一大遗憾。

考虑到在我国走向法治社会、公民社会、契约社会的过程中,从2003年到2008年这五年里,发生了很多重大反腐案件和有影响的刑事、民事案件,而对这些案件《检察风云》几乎都作了较为详尽的追踪报道,故经过精心筛选,将其中最具典型意义和社会反响的再度编辑后出版了这本《大案追踪》。

需要解释的是,虽然这本书汇集的37篇文章中,有不少跌宕起伏的情节或是扑朔迷离的内容,似乎是演绎,但它们绝对不是虚构的文学作品,而是实实在在的新闻报道。大干世界,无奇不有。发生在生活中的真实事件远比想象中更纷繁复杂,更光怪陆离,更匪夷所思。

编辑此书时,我想的最多的一个问题是:读者在看完这本书后的收获是什么?我忐忑的心于是安慰自己:

也许您是位文学爱好者,您更喜欢散发着淡雅书香的优美文字,那么,没关系,择几篇案件看看,它为您打开的也许是您以前很少接触的社会一角,那里有是非争端,有正邪交锋,有法治事件的波澜与壮阔;

也许您关心国计民生,您愤世嫉俗,您眼里容不了沙子,别急,慢慢地看下去。当然,您先看我这篇后记也没关系,您会发现,步人制度反腐的中国,让您有很多的欣喜。再高的官员,他贪腐,他犯法,他就得落马,就得接受法律的审判;任何一个公民,都可能成为推进法治进步的名人志士。

也许您是位法律工作者,那么,这本书或许就是为您选择的最好的案例参考实用书,这些静静地等着您阅读的案例,大多在当时是司法热点和舆论焦点,但许多细节却是独家报道。本书内容的选择基本遵循这样的原则:反腐案聚焦政坛高官、企业高管,刑案民案聚焦大案、名案。因为篇幅限制,一定还有这段时期发生的您想了解的要案未被纳入,但入选的案例还是会让您有种“窥一斑,见全豹”的感觉。

当然,由于编辑水平有限,本书多多少少还存在瑕疵和不足,在您和广大读者的关心支持下,在今后的编书过程中我们将更加努力,以报厚爱。

虽然我们未曾谋面,但您一旦成为本书的读者,我们就是朋友了。是朋友,我们就要真心相处,所以,作为本书的编辑,非常希望听到您真实的声音。(我的邮箱:jinweihual014@sohu.com)

书评(媒体评论)

《检察风云》一直在高唱共和国的正气歌。它是法治的最强音,是人民保护神的保护神。在300期的变稿中,有两个字是特大号的:一个是“法”,一个是 “民”。法大于权,法大子钱;民大于官,民大于亲。

——著名社会学家邓伟志

十多年来,我一直是《检察风云》的忠实读者。杂志刊出的惊天大案,断案的思路和细节,以及大小案情所折射出的社会世态、时代脉搏,往往引发人们种种感慨。现在《检察风云》又精心筛选,编辑出版了这套五本的集萃,相信一定会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作家叶辛

《检察风云》是一本颇具可读性的法制类杂志,从鲜为人知的历史往事、最新前沿的司法科技到普通人的悲欢离合,其题材包罗万象。收录进丛书的内容是这些年《检察风云》的精华,反映了在社会转型中法律是如何应对种种社会问题,人们又如何以法律为武器捍卫自己权利的。与此同时,它也是一本“醒世恒言”,提醒着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应注意“合法”与“违法”的界限。

——华东政法大学校长 著名法学家 何勤华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风云杂谈/检察风云集萃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吴元浩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8085978
开本 16开
页数 24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96
出版时间 2009-07-01
首版时间 2009-07-01
印刷时间 2009-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法律-中国法律
图书小类
重量 0.41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D920.0-53
丛书名
印张 16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35
170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1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2:5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