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文化笔记/王小波作品
内容
编辑推荐

王小波是目前中国最富创造性的作家,被誉为中国的乔依斯兼卡夫卡英,也是唯一一位两次获得世界华语文学界的重要奖项“台湾联合报系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的中国大陆作家。其文学创作独特,富于想像力、幻想力之余,却不乏理性精神。他的文字,是透明的也是朦胧的,是本份的也是狡猾的。迷宫一般的文字,可以让你想到博尔赫斯,他兜起圈子来,比出租车司机还要出租车司机……总之,你可以读到无限的可能或者不可能、无限的确定或者不确定。

本书共收录了王小波生前的162篇优秀作品,包括《生活和小说》《拷问社会学》《文明与反讽》《域外杂谈·农场》《荷兰牧场与父老乡亲》等。

内容推荐

对于以思维为乐趣的人而言,王小波无疑是他们最喜欢的作家之一。本书是为了纪念这位不朽作家离世十周年所首次编辑出版的。在王小波去世后的这些年,他提供的文本的价值不仅没有因他的离去而失色,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愈亦显现。他创造的文学与美,像一束强光,透过时间的阻隔,启迪了广大青年的心灵。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的精神家园,那么,王小波的精神家园又是怎样一番风景呢?让我们跟着本书去看看吧!

目录

序言/1

上卷 我的精神家园

 我是哪一种女权主义者/3

 男人眼中的女性美/6

 有关“伟大一族”/8

 有关“给点气氛”/10

 生活和小说/12

 我看老三届/14

 驴和人的新寓言/17

 愚人节有感/19

 摆脱童稚状态/21

 李银河的《中国人的性爱与婚姻》/26

 李银河的《生育与中国村落文化》/28

 关于同性恋问题/31

 有关同性恋的伦理问题/34

 《他们的世界》序/37

 《他们的世界》跋/39

 拷问社会学/41

 我为什么要写作/45

 用一生来学习艺术/48

 我对小说的看法/51

 小说的艺术/53

 从《黄金时代》谈小说艺术/56

 《怀疑三部曲》序/58

 《怀疑三部曲》后记/61

 关于文体/62

 关于格调/64

 关于幽闭型小说/68

 文明与反讽/70

 关于“媚雅”/72

 奸近杀/74

 外国电影里的幽默/76

 商业片与艺术片/78

 我对国产片的看法/80

 欣赏经典/82

 好人电影/84

 都市言情剧里的爱情/86

 有关爱情片/89

 承认的勇气/91

 明星与癫狂/93

 另一种文化/96

 艺术与关怀弱势群体/98

 在美国左派家做客/100

 门前空地/102

 打工经历/104

 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106

 北京风情/108

 文化的园地/110

 环境问题/112

 个人尊严/114

 君子的尊严/116

 居住环境与尊严/118

 饮食卫生与尊严/120

 有关贫穷/123

 域外杂谈·衣/125

 域外杂谈·食/127

 域外杂谈·住/129

 域外杂谈·行/131

 域外杂谈·盗贼/133

 域外杂谈·农场/137

 域外杂谈·中国餐馆/140

 写给新的一年(1996年)/145

 写给新的一年(1997年)/147

 工作与人生/149

 我的精神家园/151

中卷 沉默的大多数

 沉默的大多数/155

 思维的乐趣/165

 知识分子的不幸/172

 积极的结论/177

 跳出手掌心/183

 道德堕落与知识分子/187

 论战与道德/191

 道德保守主义及其他/195

 我看文化热/198

 文化之争/200

 王朔的作品/203

 极端体验/205

 我看国学/207

 智慧与国学/210

 救世情结与白日梦/215

 百姓·洋人·官/217

 对中国文化的布罗代尔式考证/219

 人性的逆转/223

 有关天圆地方/228

 优越感种种/230

 东西方快乐观区别之我见/232

 肚子里的战争/236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238

 椰子树与平等/240

 思想和害臊/242

 体验生活/244

 皇帝做习题/246

 拒绝恭维/248

 关于崇高/251

 谦卑学习班/253

 荷兰牧场与父老乡亲/256

 京片子与民族自信心/258

 高考经历/260

 盛装舞步/262

 迷信与邪门书/264

 科学与邪道/267

 科学的美好/269

 生命科学与骗术/272

 我怎样做青年的思想工作/276

 对待知识的态度/278

 有与无/280

 诚实与浮嚣/282

下卷 爱可以把一切都容下

 诗人之爱/287

 最初的呼唤/288

 爱你就像爱生命/295

 痛悔/297

 真正的婚姻全是在天上缔结的/298

 请你不要吃我,我给你唱一支好听的歌/299

 孤独的灵魂多么寂寞啊/301

 我是一只骆驼/303

 我对好多人怀有最深的感情,尤其是对你/305

 吾友李银河/307

 我现在想认真了/308

 假如你愿意,你就恋爱吧/310

 美好的时光/311

 去上大学/312

 人为什么活着/313

 你和我是很不同的人/315

 孤独是丑的/316

 我要你,和我有宿缘的人/317

 没有你的生活/318

 目空一切的那种爱/319

 爱情真美/321

 我厌恶模式化的生活/322

 我在家里爱你爱得要命/324

 夏天好吗/325

 假如我像但丁或彼得拉那样口齿不灵/327

 哑巴爱/328

 写在五线谱上的信/329

 我怕世俗那一套怕得要死/330

 爱情会妨碍我们两个吗/331

 用你的火来燃烧我/332

 你孤独了/333

 我心里充满柔情/334

 我们的幸福啊,让它再浓列些,再浓列些吧/335

 我们可以拥有什么样的生活/336

 爱可以把一切都容下/338

 你的爱多么美/339

 心里不安/340

 我记仇了/341

 你是多么傻呀/342

 我们不要大人/343

 爱情是一种宿命的东西/345

 爱也许是神秘的想像力的发作/347

 我们创了纪录/348

 永远“相思”你/349

 我们凭什么/351

 我愿做你的菩提树/352

 自从我认识了你,所有的人都黯然失色/353

 我最近很堕落/354

 你知道你有多好吗/355

 以后不写就不跟你好了/357

 “多产的作家”/358

 上帝救救她吧/359

 你也这样想我吗/360

 爱情,爱情,灿烂如云/361

 静下来想你,觉得一切都美好得不可思议/362

 我面对的是怎样一颗心呵/363

 爱情从来不说对不起/364

试读章节

我是哪一种女权主义者

因为太太在做妇女研究,读了一批女权主义的理论书,我们常在一起讨论自己的立场。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我们不可避免地会有一种接近某种女权主义的立场。我总觉得,一个人不尊重女权,就不能叫做一个知识分子:但是女权主义的理论门类繁多(我认为这一点并不好),到底是哪一种就很重要了。

社会主义女权主义者认为,性别之间的不平等是社会制度造成的,要靠社会制度的变革来消除。这种观点在西方带点阶段论的色彩,在中国就不一样了。众所周知,我国现在已是社会主义制度,党主张男女平等,政府重视妇女的社会保障,在这方面成就也不少。但恰恰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感到了社会主义女权理论的不足。举个例子来说,现在企业精简职工,很多女职工被迫下岗。假若你要指责企业经理,他就反问道:你何不问问这些女职工自身的素质如何?像这样的题目报刊上讨论得已经很多了。很明显,一个人的生活不能单纯地依赖社会保障,还要靠自身的努力,而且一个人得到的社会保障越多,自身的努力往往就越少。正如其他女权主义门派指出的那样,社会主义女权主义向社会寻求保障的同时,也就承认了自己是弱者,这是一个不小的失策。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得到较多保障的人总是值得羡慕的——我年轻时,大家都羡慕国营企业的工人,因为他们最有保障。但保障和尊严是两回事。

与此有关的问题是:我们国家的男女是否平等了?在这方面有一点争议。中国人自己以为,在这方面做得已经很不错。但是西方一些观察家不同意。我认为这不是一个问题,而是两个问题。头一个问题是:在我们的社会里,是否把男人和女人同等看待。这个问题有难以评论的性质。众所周知,一有需要,上面就可以规定各级政府里女干部的比例,各级人代会里女代表的比例,我还听说为了配合'95世妇会,出版社正在大出女作家的专辑。因为想把她们如何看待就可以如何看待,这件事就丧失了客观性,而且无法讨论。另一个问题是:在我们国家里,妇女的实际地位如何,她们自身的素质、成就、掌握的决策权,能不能和男性相比。这个问题很严肃,我的意见是:当然不能比。妇女差得很多——也许只有竞技体育例外,但竞技体育不说明什么。我们国家总是从社会主义女权理论的框架出发去关怀女性,分配给她各种东西,包括代表名额。我以为这种关怀是不够的,真正的成就是自己争取来的,而不是分配来的东西。

西方还有一种激进的女权主义立场,认为女性比男性优越,女人天性热爱和平、关心生态,就是她们优越的证明。据说女人可以有比男人更强烈、持久的性高潮,也是一种优越的证明,我很怀疑这种证明的严肃性。虽然女人热爱自己的性别是值得赞美的,但也不可走火入魔。一个人在坐胎时就有男女之分,我以为这种差异本身是美好的。别人也许不同意,但我以为,见到一种差异,就以为这里有优劣之分,这是一种市侩心理——生为一个女人,好像占了很多便宜。当然,要按这个标准,中国人里市侩更多,他们死乞白赖地想要男孩,并且觉得这样能占到便宜。将来人类很可能只剩下一种性别——男或女。这时候的人知道过去人有性别之分,就会不胜痛惜,并且说:我们的祖先是些市侩。当然,在我们这里,有些女人有激进女权主义者的风貌,中国话叫做“气管炎”。我个人认为,“气管炎”不是中国女性风范的杰出代表。我总是从审美的角度,而不是从势利的角度来看世界,而且觉得自己是个市侩——当然,这一点还要别人来评判。

西方女权主义者认为,性之于女权主义理论,正如劳动之于马克思的理论一样重要。这个观点中国人看来很是意外。再过一些年,中国人就会体会到这种说法的含义,现在的潮流正把女人逐渐地往性这个圈子里套。性对于人来说,是很重要的。但是单方面地要求妇女,就很不平等。西方妇女以为自己在这个圈子里丧失了尊严,这是有道理的。但回过头去看看“文革”里,中国的妇女和男人比除了头发长几寸,就没有了区别,尊严倒是有的,只可惜了无生趣。自由女权主义者认为,男人也该来取悦妇女,这样就恢复了妇女的尊严。假如你不同意这个观点,就要在毫无尊严和了无生趣里选一种了。作为男子,我宁愿自己多打扮,希望这样有助于妇女的尊严,也不愿看到妇女再变成一片蓝蚂蚁。当然,按激进女权的观点,这还远算不上有了弃暗投明的决心,真正有决心应该去做变性手术,起码把自己阉掉。

我太太现在对后现代女权主义理论着了迷。这种理论总想对性别问题提供一种全新的解读方式。我很同意地说,以往的人对性别问题理解得不对——亘古以来,人类在性和性别问题上就没有平常心,开头有点假模假式,后来就有点五迷三道,最后干脆是不三不四,或者是蛮横无理——这些错误主要是男人犯的——这是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但和后现代女权理论没有丝毫的相近之处。那些哲学家、福柯的女弟子们,她们对此有着一套远为复杂和深奥的解读方法。我正盼着从中学到一点东西,但还没有学会。

作为一个男人,我同意自由女权主义,并且觉得这就够了。从这种认同里,我能获得一点平常心,并向其他男人推荐这种想法。我承认男人和女人很不同,但这种差异并不意味着别的:既不意味着某个性别的人比另一种性别的人优越,也不意味着某种性别的人比另一种性别的人高明。一个女孩子来到人世间,应该像男孩一样,有权利寻求她所要的一切。假如她所得到的正是她所要的,那就是最好的——假如我是她的父亲,我也别无所求了。

本篇最初发表于1995年第十二期《健康世界》杂志。

男人眼中的女性美

从男人的角度谈女人的外在美,这个题目真没什么可说的。这是一个简单的、绝对的命题。从远了说,海伦之美引起了特洛伊战争;从近了说,玛丽莲·梦露之美曾经风靡美国。一个男人,只要他视力没有大毛病,就都能欣赏女人的美。因为大家都有这种能力,所以这件事常被人用来打比方——孟夫子就喜欢用“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这个例子来说明大家可以有一致的意见,很显然,他觉得这样一说大家就会明白。谁都喜欢看见好看一点的女人,这一点在男人中间可说是不言自明的。假如还有什么争议,那是在女人中间,绝不是在男人中间。

当年玛丽莲·梦露的三围从上面数,好像是34、22、34(英寸)。有位太太看这个小妖精太讨厌,就自己掏钱买了一套内衣给她寄去,尺寸是22、34、22,让她按这个尺寸练练,煞煞男人的火。据我所知,梦露小姐没有接受她的意见。这是说到身材,还没说到化妆不化妆、打扮不打扮。这类题目只有在女人杂志上才是中心议题,我所认识的男人在这方面都有一颗平常心,也就是说,见到好看的女人就多看一眼,见到不好看的就少看一眼,仅此而已。多看一眼和少看一眼都没什么严重性。所以我认为,在我们这里,这问题在女人中比在男人中敏感。

大贤罗素曾说:人人理应生来平等。但很可惜,事实不是这样。有人生来漂亮,有人生来就不漂亮。与男人相比,女人更觉得自己是这种不平等的牺牲品。至于如何来消除这种不平等,就有各种解决的办法。饴梦露小姐寄内衣的那位太太就提出了一种解法,假设那套内衣是她本人穿的,这就意味着请梦露向她看齐;假如这个办法被普遍地采用,那么男人会成为真正的牺牲品。

在国外可以看到另一种解决不平等的方法,那里年轻漂亮的小姐们不怎么化妆,倒是中老年妇女总是要化点妆。这样从总体上看,大家都相当漂亮。另外,年轻、健康,这本身就是最美丽的,用不着用化妆品来掩盖它,我觉得这样做有相当的合理性。国内的情况则相反,越是年轻漂亮的小姐越要化妆,上点岁数的就破罐破摔,蓬头垢面——我以为这是不好的。

假如有一位妇女修饰得恰到好处地出现在我面前,我是很高兴的。这说明她在乎我对她的看法,对我来说是一种尊重。但若修饰不得法,就是一种灾难。几年前,我到北方一座城市出差,看到当地的小姐们都化妆,涂很重的粉,但那种粉颜色有点发蓝,走在阳光灿烂的大街上尚称好看,走到了暗处就让人想起了戏台上的窦尔敦。另外,当地的小姐都穿一种针织超短裙,大概此种裙子很是新潮,但有一处弊病,就是会朝上收缩,走在街上裙子就会呈现一种倒马鞍形。于是常能看到有些很可爱的妇女走在当街叉开腿站下来,用手抓住裙子的下摆往下拉——那情景实在可怕。所以我建议女同志们在选购时装和化妆品时要多用些心,否则穿得随便一点,不化妆会更好一点。

对于妇女在外貌方面的焦虑情绪,男人的平常心是一服解毒剂。另外,还该提到女权主义者的看法,她们说:我们干吗要给男人打扮?这话有些道理,也有点过激。假如修饰自己意味着尊重对方,还是打扮一下好。

P3-7

序言

王小波身后出现了一个奇特而略带神秘感的现象,那就是,有不少读者不约而同表达过这样一种感觉:王小波就像一个接头暗号,这些人从别人对王小波的喜爱程度辨别对方是否同类。我们当然知道,这些人并不是什么圣殿骑士,他们也没有什么关于圣杯的秘密盟誓,那么,这些人所感觉到的究竟是一种什么东西呢?他们引为同道的是些什么样的人呢?这个问题使我陷入沉思。想来想去,想到了下面一些东西,不知道是不是这个问题的正确谜底。

我首先猜测,这些人喜欢王小波的是他的自由精神。王小波一生酷爱自由,不懈追求自由的价值、自由的写作和自由的生活方式。即使在肉体最不自由的时代,他也没有放弃对精神自由的追求。自由在我们这个传统的东方国度是一种很稀少的东西,而王小波钟情于它,倾毕生精力用他美好的文字讴歌自由。因此,那些喜爱特立独行的自由价值的人当然会将他引为同道。

其次,这些人或许是喜欢王小波的平等精神。王小波最反感任何将人分为等级的事情。他的身上有一种深入骨髓的平民气息。无论在日常生活还是在他的写作中,他最厌恶将人分为等级的做法。他甚至不喜欢听像“使命”、“拯救”这类堂皇的词,觉得自己完全不比任何人更高级以至有资格去拯救任何人的灵魂。在现代社会,平等是一个有教养的人的基本价值。

再次,我猜这些人喜欢王小波对智慧的热爱。他在许多场合抨击愚昧,赞美智慧。他对人类发展至今所积累的各种知识和智慧有一种真正的爱好。凡是能挑战人类智力的事业他都跃跃欲试。虽然他不可能什么都学,什么都做,但是他对反智的倾向有一种刻骨的憎恨,这一点也许引起了同样爱智慧的人们的共鸣。

还有,这些人也许喜欢王小波所创造的美。作为一个文学家,他的看家本事是创造美。对于他创造出来的美,有些人看得出来,有些人看不出来。而那些看出来的人就把它当成了一个接头暗号,以此来辨认审美上的同道。

最后,我猜有比前面几项比例要大得多的一批人是喜欢王小波的幽默、反讽和有趣。在一个无趣化倾向四处弥漫、铺天盖地的时代,王小波以他独特的幽默感引起人们的共鸣,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郁积起来的烦闷得到了一个痛快淋漓的宣泄。因此王小波的名字才成为这批快要被烦死的人寻找其他淘气鬼的接头暗号。

我常常觉得,王小波就像《皇帝的新衣》里面那个天真烂漫嘴无遮拦的孩子,他就在那个无比庄重却又无比滑稽的场合喊了那么一嗓子,使所有的人都吃了一惊,继而露出会心的微笑。后来,这批人把这个孩子当成宠儿,并且把他的名字当成了他们互相认出对方的接头暗号。

在这本选集中,有王小波的杂文和书信。希望他的文字为他赢得更多的知音。

李银河

2008年12月20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文化笔记/王小波作品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小波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时代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8725261
开本 16开
页数 36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00
出版时间 2009-01-01
首版时间 2009-01-01
印刷时间 2009-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4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23.5
印次 1
出版地 吉林
230
160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8:4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