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熟视无睹(谁家房子不装修谁人祖上不务农)
内容
试读章节

天大的小事

细说起来,一男对装修工的关注源于对“打工子弟”的关爱,在担任央视2007年春晚总导演助理期间,至纯至朴的《心里话》让他窥看到一个近在咫尺却又远在天边的未知世界。

去年夏季,原重庆市委书记汪洋先生和市长王鸿举先生盛情邀我父子二人赴渝讲学,由此一男开始关注山城。在他个人资料库里,有关“重庆农民工”的报道数量最多也最为抢眼——

2007年11月4日,人民日报告知《重庆迎来首个农民工日》;

2007年12月5日,人民日报解析《城里人乡里人都是一家人》;

2007年12月14日,人民日报的《希望工作和生活一天比一天好》同样起源于重庆,在这篇报道中,一男感觉到总理对农民工的关爱与期待,同时也把那份至纯至真的心愿凝为自己的创作灵魂。

与此同时,我创办的现代“思塾”装修工程正式启动,近水楼台,原本只想让一男多些生活经历与阅历,不想阴错阳差,我等多少年来视而不见的场景竟然成为本书的全部。

有消息说,全国城镇建筑装修产值已逾6000亿元,仅北京每年就有59万户家庭在不同程度进行装修。依此推断,绝大多数城镇居民都与家装有过非同寻常的交往,如果按照“装套房子掉层皮”的普遍说法,每个业主都该对装修工有着刻骨铭心的印象。

然而,一个熟视无睹的怪现象多见不怪地呈现出来,那些“让你喜来让你愁”的装修工,人前有着怎样的辛劳,人后又有着怎样的心路,我们的城市居民抑或“平民大佬”似乎有足够的理由视而不见。

通过与装修工的密切接触,一男从中悟到许多,诸如“农民工与农民不同”,因为农村远离城市喧嚣,但城乡差异的世态炎凉却零距离作用在了农民工身上;诸如“装修工与农民工不同”,所以在社会转轨变型期,工匠型的装修工对陌生环境的适应力似乎比后者略胜一筹。

令人欣慰的是,一男不仅窥到一个特殊的农民工群体,同时更在“辛劳与辛酸”的传统咏叹调之外发现了与之相互依存的“向善与向上”和“乐趣与乐天”,这是一男视线的外延,更是农民工骨子里的内涵。

其实,一男视线的余光所在是我们这些城里人。他问过我,如果倒退10年20年,这些装修工所从事的工作该由谁来完成。我告诉他,同样是瓦工小工,不同的是,那些工匠都是城里人。

时代在发展,情趣在变异,体质在下滑,因此“自己抱着自己乐”的情形比比皆是,所以“自己搀着自己走”的怪胎随处可见,故而,原本吃得的苦现在无人吃,原本受得的罪现在无人受,不仅装修工人脱胎换了骨、移花接了木,其实所有的“苦力”已经全部姓了“农”。

从农民工说到了装修工,从农村人扯到了城里人,物是人非,其中的玄妙既与苦相关,同时一个“苦”字又难以了得。尤其久违的苦中作乐,尤其陌生的随遇而安,比起打工与打拼似乎别有一番天地。

从特殊视角记述家装过程尚属首例,尽管既不完全也不完整,但毕竟给心路易于挤压的人送去一丝宽慰,毕竟给心曲易于高慢的人送去几多联想,由此作者本能想到了——“谁家房子不装修?谁人祖上不务农!”

重庆迎来首个“农民工日”之际,王鸿举市长曾语重心长地说道:我们长期处于农业社会,作为农民的后代,我们不能熟视无睹农民工的遭遇,善待农民工就是善待我们自己。有感于此,一男新作取名《熟视无睹》。

本书杀青之际,适逢“两会”闭幕,农民工跻身人大代表,既是农民的骄傲也是工人的骄傲,既是农村的丰碑也是城市的丰碑,在努力缩小城乡差别与差异的过程中,一男又做了一件“天大的小事”。

王力  2008年4月28日/北京国际俱乐部

家里虽然前前后后不只一次装修过房子,可我对“家装”却是一无所知,其中有怎样的工种,有怎样的工序,工匠从何来,工钱凭何付,等等等等。统统一概不知。

为了让我补上这堂居家过日不可或缺的重要一课,父亲约我到他的“思塾”工地看个究竟。说心里话,那不是个令人兴奋的去处,只是出于习惯,走马观花随意按动了几下快门,不想,事后却被其中一幕所错愕。

两幅图像场景无异,只是一前一后相差了五六秒,然而就在这一瞬间,却是两下里两重天,看了让人怦然心动——上图未加灯,平平常常不足为奇;下图灯光闪过粉尘毕现,一切非然也。

视此,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就是被还原的装修空间和被放大的装修场面,司空见惯,无动于衷,原来,数以千万计的装修工人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我问家人和朋友,“装修工算不算农民工”。没有想到,如此直白的问题竟没有得到不假思索的答复。透过莫名的模棱两可,我想到了人们常说的“灯下黑”,想起了故事常讲的“鬼打墙”。

我开始关注装修工,因为他们确实是纯正的“农民工”。从“07春晚”密切接触过的打工子弟,到真诚待我的重庆市首创国内“农民工日”,我对这个特殊的农民工群体萌动了一探究竟的想法。

据统计,全国建筑装修工约有三四千万人,其中从事“家装”的农民工到底有多少不很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在高度“重视农民工、关爱农民工”的今天,作家的视野和公众的视觉,舆论的视阈和媒体的视线,似乎对家家户户离不开、时时处处看得见的装修工仍然视而不见、熟视无睹。

为此,我决定用镜头记述他们,以期将这个城市居民长相思、长相守却又被遗忘的群体重新请回到我们中间……

P5-12

后记

同宗一脉承

故事大概讲完了,故事好像讲完了。作为故事的旁观者和主人公,想到了“饱汉不知饿汉饥”,感到了“站着说话不腰疼”。创作虽然是一件苦差事,但和采访对象比较而言,无论是动心还是动情,其实都平淡得很。

人生“由简变繁”的年代我是在国外度过的,简单,简略,甚至经验和感悟简直与年龄不相仿。不知其他著作者结稿后的“掩卷状”会是怎样,我的年轻态,我的平常心,却几乎在一轮忠告声中荡然无存。

忠告者是我有幸接触到的专业人士,在对该书选材、立意、叙写方式给予了不同程度的肯定之后,也结合经济效益和“投入产出”等现实问题严肃设问——“此书谁来出?此书谁会出!”

说来断愧,尽管此前与家父合著《天大的小事》也引起众多出版社、出版人高度关注,但一切沟通全部父亲所为。面对繁杂的出版机构和繁复的出版程序,莫说“删繁就简”那类形而上的大学问真本事,即便就是一对一、点对点的接触,平时还算善谈的我却话欲说而嗫嚅。

在陌生领地苦苦求索,让我自然而然想到了背井离乡的农民工,与之相论,我毕竟书稿在握,毕竟成品在胸,再不济也无非就是磨破嘴皮,这和举目无亲、踏破铁鞋似乎还不在一个受难的层面。

触景生情,从瓦匠那里学来的本事开始学以致用。于是调整了坐标,于是躲开了盲点,于是在29岁生日那天,用简单直白的方式完成了两个颇为“壮观”的突破——第一,将《关于出版农民工著述期盼重庆市鼎力扶助的恳请函》径自寄给对农民工关爱有加的重庆市政府;二,将《熟视无睹》书稿径自送到国家级公益性出版机构“人民出版社”。

等待回复的过程闲饥难忍,为填补空寂,我开始用同样的方式接触新闻单位。按理说,书要至少等到和出版社签了约才会引起媒体关注,八字没一撇就贸然行事虽然不合常理,但别无选择。

没有想到,邮件发出当天便陆续有了反馈,人民日报市场报、人民政协报、中国商报、北京青年报、搜狐等媒体的“版主”们纷纷打来电话,夸作品向善,众口一词,不管最终出版与否都将转载!

此后不久,人民日报市场报、中国商报分别以《装修工的美好城市生活》、《装修工群像》为题进行了整版图文报道;北京青年报不仅有同样考量,同时还准备跟进互动;人民政协报举办报告会请我讲述创作心得,搜狐图书频道组织记者编辑和我聊得火热。

谁说“福不双降”!5月16日,10:50至11:40,在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里,竟然连续得到了两个意想不到的好消息——王鸿举市长百忙中将作者来函批复到重庆市委宣传部,人民出版社选题论证会也高票通过出版《熟视无睹》。

在责任编辑侯俊智老师引见下,有幸拜会了黄书元社长和任超副社长。启程之前,通过各种途径,对以出版党和国家政治书籍为己任的人民社做了详尽了解,感慨万分,我真的知道,作品有多荣幸,一男有多荣幸!

就图像说图像,摄影大腕儿不计其数,就文字说文字,文学大师不乏其人,之所以能够成为备受青睐的幸运儿,一切盖因“城里人乡里人原本都是一家人”。换言之,我用良知真实触摸到当代农民工的灵与肉,自然也就会用热血真切感觉融于主旋律的因与果。

如果从“谁家房子不装修”推演,叙写装修工一定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如果从“谁人祖上不务农”设问,牵系城里人一定是说得清道得明的。无论是前者的活生生还是后者的沉甸甸,合二而一,既是“一男版”的城乡结合部,更是大众化的和谐愿景图。

双方签约适逢四川汶川地震,人民出版社在紧急赶制抗震救灾读物的同时,社领导仍然没有忘记对《熟视无睹》的细心呵护,小到书名如何更上口,大到“农民工”称呼怎样更到位,高瞻远瞩,醍醐灌顶,不经意中,使我对作品的主人公、对本书的价值观又有了全新的感悟。

人们常说“海纳百川”,人们常说“有容乃大”,但从严格意义上讲,再小的“川”也大过“溪”,再大的“容”也很难融入视而不见。作为芸芸众生的无名之辈,数以千计万计的装修工和数以“唯一”的作者,会永远记住来自人民出版社的包容与关爱。

《熟视无睹》终于和读者见面了。您是谁,不很清楚,我是谁,不很重要,关键是作为农民的后代,除了要会做些“粒粒皆辛苦”的反思,似乎还该再多些“心心长相印”的互动。从这个角度讲,本书的读者群似已清晰,包括无房可装的城市居民,包括已然致富的农村人口,如果贫富不仅以钱财论,如果广厦不仅用装修比,着眼常人,偶尔也会找到放眼超人的感觉……

本书付梓之际,时逢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在京召开,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再度成为举国上下关注的焦点,谨以此书献给与我一脉相承的八亿农民兄弟!

王一男

2008年10月9日/北京国际俱乐部

目录

作者简介

一读感言/天大的小事

熟视无睹

出版感言/同宗一脉承

内容推荐

生活中“熟视无睹”是个常用词,现实中“家装”是个常见事,原本风马牛不相及,但时代变迁将其捆绑到一起,合二而一会是怎样,本书试着做了些提示。

人们常常把“没文化”和农民连同起来,又常把“没素质”与农民工划上等号,抛开世袭罔替的个别人不讲,其实不少城里人的“品位”与家装不无关系。

时逢变型期,钱该怎样挣,人该怎样活,一时没钱可挣的弱势群体或弱势群众,似乎更该向善于“没钱找钱、没乐找乐”的农民装修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编辑推荐

谁家房子不装修,谁人祖上不务农?作者通过与装修工的密切接触,用200余幅照片,真实记述了一群农民装修工在城市里的工作和生活情况,以及他们的喜怒哀乐。本书试图表现:“农民工与农民不同”,因为农村远离城市喧嚣,但城乡差异的世态炎凉却零距离作用在了农民工身上;“装修工与其他农民工不同”,在社会转轨变型期,农民工里的“手艺人”对陌生环境的适应能力似乎比后者略胜一筹。以期将这个城市居民长相思、长相守却又被遗忘的“手艺人”群体,重新请回到我们中间。

这是第一部将镜头对准农民工的摄影集,充分体现了胡锦涛总书记“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和温家宝总理关于“希望生活工作一天比一天好”的国家祝福的精神内涵。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熟视无睹(谁家房子不装修谁人祖上不务农)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一男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10073934
开本 16开
页数 13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90
出版时间 2008-11-01
首版时间 2008-11-01
印刷时间 2008-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0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D422.7
丛书名
印张 8.6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71
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0:0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