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黄源澧与音乐家摇篮
内容
编辑推荐

黄源澧先生的一生见证着一段历史,一段中国当代专业音乐教育兴衰沉浮的发展史。中央音乐学院附中的今天和未来,都可以说是这段历史的延续。了解和认识黄先生的一生,就如同翻阅这段可歌可泣的历史。在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建校五十周年暨国立音乐院幼年班62周年纪念日即将到来之际,黄源澧先生的长女黄远渝女士呈上了这本回忆录,以致对她的父亲亦即国立音乐院幼年班的创办者之一、中央音乐学院附中首任校长的一份深切缅怀和纪念。

虽然本书是从一个女儿和家人的角度所写的,但贯穿于书中的情感,却是每个经历过这段历史的前辈或与这段历史有着某种渊源关系的后来者都能够体会得到的;其中一些从亲历者的视角对当时某些事件和人物的反思与评价,也值得人们深深的思考和关注。

内容推荐

我们查阅了中央音乐学院艺术档案室、文化部档案室、艺术研究院档案等处,查看了历史资料。通过拜访、写信和打电话等方式,与父亲的同事、朋友、学生进行交谈、采访,得到他们所了解我父亲历史的片断或某件事情的过程、环境以及因果关系,我们再加以清理和归纳,根据父亲描述的主轴,加以澄清、充实、完善。我们翻阅的资料足有为数尺厚,我们采访了近一百人,得到了许多生动的、鲜活的故事,更显现出我父亲饱满的、真实的形象和感人至深的人格魅力。

父亲是一位极其低调的人,若不记录下来,这段可歌可泣的历史将会淹没在莽莽的尘埃之中。写出来是我们的责任:对可敬的父亲,是一种安慰;对那些逝去的诸多曾经为此努力奋斗过的人们,对为我国近现代音乐教育和交响乐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的人们,是一种充满敬意的怀念;我们由衷地希望五十年以后的人,还能够记住我们先辈创业的艰辛,对我们的后代,仍然是一种激励。

目录

喻宜萱题词

严良堃题词

吴祖强题词

怀念尊敬的老校长

怀念黄源澧校长

作者的话

上篇:礼乐传世造就大提琴演奏家 前无蓝本创建专业音乐学校

 一、出身与家庭

承理学滋润书香门第授丝竹培育音乐世家

 二、1922-1933年小学、中学时代

见风雨惊动幼小心灵 露才华人称少年乐手

 三、1934-1937年上海求学

求学路梦起十里洋场遇知己定情黄浦江边

 四、1937-1939年南京-武汉-重庆

金陵城初展高超琴艺汉江口适逢群情激奋

音乐家决意不事权贵 黄源澧愤然捍卫尊严

 五、1940-1945年抗战时期活跃在重庆

黄源澧受聘三大乐团周恩来留念旧时配乐

黄源洛谱写旷世经典两兄弟协力抗日歌剧

 六、国立音乐院幼年班的筹备

演奏家呼吁从小培养 吴伯超受命兴建学校

 七、1945-1946年国立音乐院幼年班在青木关

青木关草创音乐学校黄源澧肩负专业教学

 八、1946-1950年国立音乐院幼年班在常州

幼年班聘请外籍名家黄源澧初建少年乐团

 九、1948-1949年常州解放前夕

古林寺伯超情托挚友 灵观庙源澧义护琴童

幼年班身处危险境地黄源澧面临生死共存

赵东元义返常州古城幼年班名噪大江南北

下篇:承前启后托起中央音乐学院 继往开来完善音乐教育体系

 十、1949-1950年解放后的常州幼年班

访吕骥迁移几经周折无任命寻求学校归属

 十一、1950年天津初期

归中央交付全班人马众首席坐镇中央乐团

 十二、1951-1966年少年班一附中

聘教员组织强大阵容展宏图开拓附中教育

观一生克守坦荡为人凭良知面对是非曲折

办小学完善教育体系 守信念尽显高贵品质

1951-1959年附中学生名册

 十三、1959-1988年管弦系

按规律制订教学大纲 抗干扰固守办学原则

进牛棚跌入无底深渊 陷囹圄豁达化解郁闷

逢开放纵使老骥伏枥 遇盛世拓展千里鸿志

 十四、1988-2006年退休以后

贤儿孙尽孝颐享天年看一生奉献厥功至伟

附录一:黄源澧追思会简要

附录二:黄源澧文选

 中国第一所少年儿童音乐学校

 回顾(为附中校庆三十周年而作)

 如何正确地选择弓法和指法(教学法讲义)

 大提琴教学浅议(教学法讲义)

 随感

 为沈建军所著《音乐与智力》作序

附录三:纪念文章

 不能忘怀的两件小事

 怀念恩师黄源澧

 无论多大困难,可敬的黄先生都不离我们半步

 忆恩师——黄源澧先生

 怀念恩师黄源澧先生

 缅怀黄源澧先生

 思源澧水人海流(缅怀黄源澧舅舅有感)

 怀念祝福

后记

试读章节

我的祖父因为儿女众多,负担日重。在万般无奈之下,只得让大伯黄源澄(1900年-1925年)中学毕业后(约1918年)就到小学里教书,以补家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初,我的祖父染上了伤寒,当时伤寒流行,夺去了不少人的性命,祖父调养了一年之久,长沙的教职被别人占据,便到郊区的私立学校任职。后来,又回老家办学,自任校长。不情愿的大伯,也随祖父回到乡下,在卷石第二初级小学教书,郁郁寡欢不得志,对婚姻也不满意。于1925年,自缢身亡,时年25岁。大伯先前跟随毛泽东、蔡和森先生,参加新民学会的各种活动,曾是一位血气方刚,心怀抱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热血男儿。加上他品学兼优,各个方面都出类拔萃,本可以随蔡和森先生赴法留学或考大学。但是,由于对家庭的责任,后又因祖父教职的丢失,他作为黄家的长子,成为黄家的顶梁柱,多了一份抚养弟弟妹妹的无可奈何的义务。他的死给祖父母巨大的打击,尤其是祖母,整日以泪洗面。1929年曾悬梁自尽,被家人救起。1930年去世。黄家遭遇了空前的打击,祖父经济状况每况愈下,虽然也尝试四处谋职,结果都不能遂愿。祖母去世使他不得不回乡,专心照顾年幼的儿女,他一边教书,一边行医,并不得不变卖部分田产,到土改时,所剩的田地已不多了,被评为小土地出租。祖父靠教书,不是靠剥削为生,所以祖父在乡里颇受村民尊敬,没有挨过斗。解放初,祖父来信曾经说过:徐特立是我的好朋友,可以走动走动,你们有什么问题也可以请教他。我的父亲想:人家搞革命的时候,我们没有与人家来往,现在革命成功了,我们找徐老先生,有攀高枝之嫌。于是,父亲没有去麻烦徐特立老先生。我的印象里,祖父的毛笔字非常苍劲有力。祖父的晚年生活靠子女的接济,父亲每个月都给祖父寄钱,直到祖父1954年去世。接信当日,父亲神态凝重,沉默良久,暗自落泪、几日不出只言片语。他在回忆他们之间的种种往事。祖父对子女要求很严,不论是为人、品行、道德,还是事业、爱国、志气,我父亲性格里的许多特点,直接收益于祖父。祖父性格温和,稳重、善待子女、学生,他善于化解矛盾、力促团结、平和仁爱,是我父亲为人处世的榜样。祖父为人真诚谦和、热心公益事业,得到乡邻的尊重和爱戴。早年他接受了革命民主思想,不惧杀头之罪,剪去了大辫子,并加入同盟会,反对满清的腐败统治。父亲从小就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特别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倍受外强凌辱的现实,使他立志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要求自己用真才实学报效祖国,致力于中华民族的振兴。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成为他追求真理和完成事业的人格准则。他的一生经历过许多艰难岁月,面临许多重大的考验,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民主主义思想和事业责任心,都得益于祖父给予他的中国传统道德和文化的教育。

在上湾老家,西厅高大宽敞,适于办学。黄氏家族及邻里的子女都能就近入学,求学者踊跃,有些应接不暇。教师有外聘的,但主要由祖父和伯伯、伯母、姑姑担任。学校采用混合式教学,四个班合在一起,多达50-60人。阵阵歌声、朗朗读书声不绝与耳。我妈妈常常学着当年乡间小学生用湖南话念的课文:“北风吹,呼呼呼。小鸟叫,叽叽叽……”父亲五岁半,在族学里学习,念完了初小后,到离家六里的县立第三高级小学住校读高小。此时正值第一次革命战争时期,年幼的他,在老师的带领下,参加农民协会组织的游行、书写、张贴标语……他目睹了马日事变的惨烈,学校老师被抓捕、被辞退,校长被撤换等突变,可谓血雨腥风,使他幼小的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

1927年小学毕业后,时局动荡,富豪乡绅纷纷外出躲避,使卷石第二初级小学的生源锐减,祖父的收入难以供我父亲继续上中学。于是,意欲让他学习一门手艺,想送父亲到瓷窑去学瓷画。受到哥哥姐姐的反对,于是在家自修一年。每日背诵唐诗宋词,四书五经,并自习风琴和自己喜爱的乐器,还要完成三百字的小楷,练就了一手好字。  1928年父亲考取了免缴学费的长沙第一中学(前身为徐特立创办的长沙师范学校),但仍由哥姐轮流负担他的生活、学习开销,杂费及伙食费还得精打细算。书籍常常向同学借来后,自己用毛笔抄写出来。每学期假期回家,怀揣着大饼,一天徒步六十里路。因为从小生活在音乐的环境里,所以在初中时期,已经成为学校文艺活动的积极分子和组织者。

三伯、四伯从小过继给了外房,三伯黄源汉(1906年-1981年)是园艺家,毕业于长沙甲种农校。三十年代,在将军庙自家的住地创办“湘春农场”,培育了二十多种水蜜桃,销往国内外。可惜农场毁于战乱。解放初期,曾任湖南省建筑设计院工程师。他的家境好,先帮助我大姑源兢念师范,并偷偷给四伯以资助,加上四伯自己变卖了部分家产,于是,1928年四伯黄源洛到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习小提琴,后改学理论作曲,在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选修理论作曲,师从于黄自先生。此后四伯从上海回长沙,带回了小提琴、大提琴,还有一批音乐书籍,几年里父亲陆续阅读过丰子恺的《近代西洋十大音乐家故事》,以及上海国立音专编刊的《乐艺》等音乐书籍。父亲在四伯指导下学习小提琴,同时拜师定居长沙的张思装(张星月)先生学习大提琴。由于他自小学习三弦,对换把位之类技术掌握得相当娴熟,很快就能上手演奏小提琴、大提琴、钢琴。他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对大提琴的音色情有独钟,也更加勤奋努力。经常到各学校演出,并且在长沙市举行公演,很快便在长沙城小有名气,人称“少年乐手”。当时的老师同学都鼓励他从事音乐工作,走上音乐道路,并寄希望于他。1932年8月四伯完成学业回到长沙,在长沙师范、长郡、明宪、衡粹艺校等校任教,四伯志在音乐创作,他1927年运用西洋作曲手法创作儿童歌剧《名利图》,1933年将郭沫若所编《棠棣之花》改编成独幕歌剧出版。同年在长沙首次演出其译作《幼儿的杀戮时代》。四伯有了一定的经济能力,况且当时他尚未结婚,答应为我父亲提供二年的学费,供父亲到上海学习音乐。于是,1934年1月,父亲到上海美专学习,主修大提琴、钢琴和声乐。(有关我祖上历史的资料取材于八叔黄源淮的家史)

P9-12

序言

黄源澧是我的父亲,自小我就在他所创办和完善的国立音乐院幼年班——中央音乐学院附中这个环境里成长,手头又有父亲对这个时期的真实而具体的材料,于是我决定根据我父亲留下的这些文字,及我的记忆和耳闻目睹的经历,来写编《黄源澧与音乐家摇篮》这本书。

父亲写的这些材料,是他50-54岁记忆清晰时留下来的,从他1937年开始工作,到文化大革命时期,才不过30年的历史而已,记忆犹新。又根据我对父亲的了解,他对发生过的事情只会如实地讲述,不会编造和杜撰,所以又是可靠而准确的。父亲的材料自然成为我这篇文章的主轴。

我们查阅了中央音乐学院艺术档案室、文化部档案室、艺术研究院档案室等处,查看了历史资料。通过拜访、写信和打电话等方式,与父亲的同事、朋友、学生进行交谈、采访,得到他们所了解我父亲历史的片断或某件事情的过程、环境以及因果关系,我们再加以清理和归纳,根据父亲描述的主轴,加以澄清、充实、完善。我们翻阅的资料足有数尺厚,我们采访了近一百人,得到了许多生动的、鲜活的故事,更显现出我父亲饱满的、真实的形象和感人至深的人格魅力。

父亲是一位极其低调的人,若不记录下来,这段可歌可泣的历史将会淹没在莽莽的尘埃之中。写出来是我们的责任:对可敬的父亲,是一种安慰;对那些逝去的诸多曾经为此努力奋斗过的人们,对为我国近现代音乐教育和交响乐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的人们,是一种充满敬意的怀念;我们由衷地希望五十年以后的人,还能够记住我们先辈创业的艰辛,对我们的后代,仍然是一种激励。

我在写这篇文章的过程中,得到了许多老师、同学、朋友的支持和帮助。他们是:

毛宇宽、白哲敏、黄晓和、马育弟、盛明亮、尤奎、赵惟俭、梁庆林、刘奇、金湘、陈长泉、洪威廉、朱工七、邵根宝、方国庆、李仲平、熊天声、张锡生、阿克俭、张韵新、胡玠华、王子仁……等幼年班的同学。

金以宏、赵学濂、吴祖廉、胡炳旭、宋宝印、白宇、张振武、赵纪、王华翼、周志华、孙翩、王立平、朱纪明、盛中国、夏兰青……等附中的同学。

王次炤、黄旭东、喻宜萱、宁静、宋涛、陈圆、方堃、俞慧耕、陈宗群、黄祖禧、樊建勤、王震亚、段平泰……等中央音乐学院老师。以及李珏、严良堃、韩中杰、司徒志文、廖宝生、肖英……等音乐界的前辈。

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黄远渝 2007/4/15

后记

黄源澧先生的一生见证着一段历史,一段中国当代专业音乐教育兴衰沉浮的发展史。中央音乐学院附中的今天和未来,都可以说是这段历史的延续。了解和认识黄先生的一生,就如同翻阅这段可歌可泣的历史。从重庆青木关的幼年班到天津时期的中央音乐学院少年班,直至中央音乐学院附中的建立与发展,黄源澧先生为这所素有“音乐家摇篮”之称的学校,付出了全身心的精力和智慧,更倾注了无限深厚的爱。在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建校五十周年暨国立音乐院幼年班62周年纪念日即将到来之际,黄源澧先生的长女黄远渝女士呈上了这本回忆录,以致对她的父亲亦即国立音乐院幼年班的创办者之一、中央音乐学院附中首任校长的一份深切缅怀和纪念。虽然这本书是从一个女儿和家人的角度所写的,但贯穿于书中的情感,却是每个经历过这段历史的前辈或与这段历史有着某种渊源关系的后来者都能够体会得到的;其中一些从亲历者的视角对当时某些事件和人物的反思与评价,也值得人们深深的思考和关注。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黄源澧先生如今也已然静静的离开了我们,他一生的经历遂成往事。然而,以先生为代表的中国老一代专业音乐教育工作者所开创的事业,却正在蓬勃发展,欣欣向荣。俗话说:吃水不忘挖井人。当我们沉浸在今天这样一种桃李芬芳、硕果累累的景象所带来的欢欣与喜悦之中的时刻,更不能忘记前辈们当年艰苦创业的奋斗历程。回顾历史,缅怀先贤,其目的在于温故知新,继往开来,努力把前人所留下来的精神财富予以继承并发扬光大。作为附中现任校长,受作者的委托,在书的最后说上这样一番话,算是对先生的一份怀念,同时也是对所有已故同行前辈们的一份承诺。

邢维凯

2007年5月6日

于鲍家街43号

书评(媒体评论)

黄源澧是建立中央音乐学院的大功臣,是奠基人之一。

——声乐教育家 喻宜萱

黄源澧实际上是中央乐团交响乐队的缔造者。

——指挥家 严良堃

黄源澧是一位杰出的音乐教育家,数十年如一日,致力于音乐教育特别是管弦乐

教育事业。从幼年班到附中,一直是他领导,他是附中的奠基人。实际上是我国少年儿童专业音乐学校的奠基人。

——中央音乐学院附中第三任校长 方堃

黄老先生在旧社会最困难的时候,一个人势单力薄,能够把幼年班保存下来,让

新中国的音乐教育事业开始在一个比较高的起点上,功不可没。黄老先生以他高贵的人格魅力,勤奋刻苦地为中国音乐教育事业谱写了光辉的一章。

——中央音乐学院附中第四任校长 俞慧耕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黄源澧与音乐家摇篮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黄远渝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10962742
开本 32开
页数 32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8-07-01
首版时间 2008-07-01
印刷时间 2008-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3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76-53
丛书名
印张 11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6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2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5:4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