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希冀通过四个方面表现晚明时代中、艺术发展史上的董其昌,以及董其昌对那个时代和中国晚近书画艺术理论的影响,分析董氏为何在官场上进退维谷,又如何通过书画入禅境的艺术追求以期端正士风:第一,引禅入书画的社会需要以及董其昌接受禅学的理性自觉;第二,以禅学“南北”论构建画统与以禅学书画观的确立;第三,“顿悟成佛”式的习书作画,“渐近自然”的创作理念;第四,后世针对这一理论的研讨与发展。
图书 | 一超直入如来地(董其昌书画中的禅意)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希冀通过四个方面表现晚明时代中、艺术发展史上的董其昌,以及董其昌对那个时代和中国晚近书画艺术理论的影响,分析董氏为何在官场上进退维谷,又如何通过书画入禅境的艺术追求以期端正士风:第一,引禅入书画的社会需要以及董其昌接受禅学的理性自觉;第二,以禅学“南北”论构建画统与以禅学书画观的确立;第三,“顿悟成佛”式的习书作画,“渐近自然”的创作理念;第四,后世针对这一理论的研讨与发展。 目录 绪论 从“民抄董宦”说起 第一章 “一超直入如来地”——董其昌为何引禅入书画 第一节 引禅人书画的社会政治需要 一 书画之道“与政通矣” 二 “世波虽险,以高流冲之” 三 “势使之然也” 第二节 接受禅宗的理性自觉一 一 “学禅定以求心安” 二 “沉酣《内典》,参究宗乘” 三 “生平宦路升沉,皆以禅悦消融” 第二章 “以禅论画,南北分宗”——董其昌如何引禅入书画 第一节 以禅宗“南北”论构建画统 一 “一扫山水积习” 二 “以禅论画,南北分宗” 第二节 以禅宗精神确立书画观 一 “以画为寄,以画为乐” 二 “大雅平淡,关乎神明” 三 “简易高人意” 四 “作书最要泯没棱痕” 第三章 “妙在能合,神在能离”——董其昌引禅入书画的具体表现 第一节 “顿悟成佛”式的习书作画 一 “岂有舍古法而独创者乎” 二 “集其大成,自出机轴” 三 “妙在能合,神在能离” 第二节 “渐近自然,故是禅法”的创作理念 一 “随意拈笔” 二 “自成体势” 三“虚实互用” 第四章 “参活句勿参死句”——董其昌引禅入书画产生的影响 第一节 引禅人书画引发的讨论 一“袭取”与“误人” 二 “捏造”与“言之有理” 第二节 引禅人书画产生的影响 一 “传其遗法,各见其能” 二 “海内翕然从之” 三 “以草野之笔,日达于至尊之前” 结论 “以艺臻道” 图版目录 参考文献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一超直入如来地(董其昌书画中的禅意)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陈中浙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华书局 |
商品编码(ISBN) | 9787101063493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74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00 |
出版时间 | 2008-10-01 |
首版时间 | 2008-10-01 |
印刷时间 | 2008-10-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艺术-绘画雕塑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68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J212.05 |
丛书名 | |
印张 | 1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4 |
宽 | 165 |
高 | 15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25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