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公然走私的爱情--细节识古人
内容
编辑推荐

一个人的小细节,决定他人生的大方向。人生出没在细节之中,细节中的人生更值得玩味,细节甚至决定一切,最重要的是,细节也是趣味的保证。

本着对复杂、奇特的人性和命运的关心,从正史、野史等多个视角出发,穿越时空隧道,透过历史的碎影,探视细节中的韵味与真谛。收在这本书里的五十多篇文章,谈不上每一篇都风味袭人、栩栩如生,却都能启迪读者的心智,使他们顿悟或者警醒。

内容推荐

本着对复杂、奇特的人性和命运的关心,从正史、野史等多个视角出发,穿越时空隧道,透过历史的碎影,探视细节中的韵味与真谛。对那些浮华世界里的成败得失、恩怨爱恨、逸闻趣事、诗酒风流,不批判也不嘲弄,只是抱着一颗恻隐之心,同人物在命运里一起沉浮、欢喜和忧伤……

目录

第一辑 细节爱情

 1 秦观:公然走私的爱情

 2 冷感美女甄洛

 3 秃头附马和梦中情人

 4 洛阳美女步非烟

 5 韩寿偷香有苦衷

 6 顾眉:眉头风光心头苦

 7 董小宛: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8 元稹与薛涛:姐弟恋没有好结局

 9 陈圆圆:到底爱着谁?

 10 才女魏玩的不幸之遇

第二辑 细节人生

 1 苏轼识人

 2 苏轼的天真

 3 老滑头胡广

 4 吴道子的两次“杀人”

 5 野史中的年羹尧:一个被夸大的传奇

 6 野史中的纪晓岚:特异到难以置信

 7 “美食家”张易之

 8 性情中人颜真卿

 9 唐太宗与魏徵:以搭档的名义各怀心思

 10 寇准的另一面

 11 欧阳修的雅量和尴尬

 12 纳兰容若的艳福和寿命

 13 顾恺之的“真痴”和“假痴”

 14 赵普到底凭什么治天下?

 15 怪人张咏

 16 倪云林的洁癖

第三辑 细节成败

 1 唐伯虎为何走霉运?

 2 苻坚:成也爱才,败也爱才

 3 伍子胥:成也识人,败也识人

 4 “败家子”吴敬梓

 5 宫廷诗人宋之问

 6 最能忍的皇帝拓跋宏

 7 解缙的聪明与糊涂

 8 陈友谅为何成不了大器?

 9 苏舜钦:公款吃喝丢官

 10 一言难尽郑板桥

 11 孔融的平庸与出格

 12 韦昭:学问大,酒量小

 13 一对热衷“表演艺术”的活宝

第四辑 细节花边

 1 牛车,马车,孔子出行坐什么车?

 2 孔子的酒量

 3 古代美女道士

 4 古代美婢女

 5 古代美厨娘

 6 古代美家妓

 7 打鸭惊鸳施虐狂

 8 宰相谢安:“普通话”不标准

 9 古人追星也疯狂

 10 古代文人的发明

 11 古代渔父印象

 12 古代诗人的自杀

 13 正说诸葛亮不娶美女

 14 天下第一孝子曾参

 15 潘安的“粉丝团”

试读章节

甄氏,作为三国时最美的女人之一,因为与曹丕、曹植兄弟俩扯上关系,一直被后人作为“三角恋”的典型津津乐道。

如果出一道选择题,曹丕与曹植,两人谁更爱甄氏,绝大多数人可能会说是曹植。因为世人普遍认为,曹植写的那篇暖昧的《洛神赋》,表面上是对洛神顶礼膜拜,实际上在怀想嫂子甄氏的惊世容颜,这种压抑的爱,似乎更容易成为人们同情弱者的理由。

顺便提一下,《洛神赋》起初叫《感甄赋》,后来由甄氏的儿子明帝曹睿亲自改名为《洛神赋》。改赋名也要皇帝亲自动手?想必曹睿是为了避免别人谈论自己母亲与叔叔的是非,才不得已亲自改名。在史书中本来没有名字的甄氏,后来因为这篇赋,被人称为甄洛或者甄宓。为叙述方便,下文以甄洛称之。

近年来,倒有学者对《洛神赋》提出不同意见,认为《洛神赋》之中根本没有美丽的爱情,只有肮脏的政治。因为古代早就有用香草美人来喻明君的传统,比如屈原。文人们一失意,似乎就开始寄希望于国君。曹植想有所作为,却不受曹丕的重用,文中“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近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的“洛神”,就是指他的哥哥曹丕。

这么说来,《洛神赋》其实是一篇怀才不遇的牢骚之作,如果这是历史的真相,未免令人扫兴。

要说,对甄洛流露出明显的欲望与爱,曹植甚至还不如他的老色鬼父亲曹操。

甄洛在当时的名声很大,“江南有二乔,河北甄宓俏”,说的就是鼎鼎大名的仨美女:孙策的老婆大乔,周瑜的老婆小乔,还有一个就是甄洛了。当年曹操与袁绍作战,攻下冀州,本来打算把袁绍美若天仙的二儿媳甄洛占为己有的,但曹操没想到自己的儿子曹丕会捷足先登。

曹丕的眼光就是毒,当时的女战俘甄洛虽然蓬头垢面,曹丕还是一眼发现了她的绝色。老子怎么能和儿子争呢?曹操只好咽下唾沫答应曹丕娶甄洛的要求,心里怕是悔得要命:真不该带这小子出来打仗的!

这一年甄洛二十二岁,比曹丕大五岁,而这时的曹植更小,只有十二岁。有的书上说,这时候曹植也曾向老爸提出娶甄洛为妻的请求,单从年纪上看,这是没有可能的。

曹操为甄洛吃过一回醋。《魏书》上是这样记载的,说有一次曹丕和几个文学青年饮酒聚会,一时喝得高兴,就叫甄洛出来拜见客人,目的无外乎想显摆一下甄洛的容貌。客人们全都伏地还礼,折服于甄洛美丽,不敢仰视,只有“建安七子”之一的刘桢先生傻愣愣地站着,盯着甄洛痴痴地看。这事传到曹操耳中,曹操醋意大发,给刘桢定了个“不敬之罪”,罚他劳动改造,最后将他整死了。

按说,这刘桢和曹丕还是文学上志同道合的铁哥们儿,刘桢对着自己老婆犯傻,曹丕都没意见,不知这做公公的吃的哪门子醋?唯有一种解释,曹操喜欢甄洛,但碍于传统伦理道德的束缚,只能将欲望深埋心底。

那么,站在甄洛的角度来看,曹氏父子三人,甄洛到底爱过谁呢?

公公曹操,她不敢爱,也许连想都不敢想,但对于比自己小十岁的小叔子曹植,她就敢爱吗?

读到《三国志》里记载的甄洛的几件小事,我发现甄洛是一个理智型的女人,用现在的话说,她是一位义无反顾地高举理智之旗的“冷感美人”,不可能跨越雷池、激情演绎一段不伦之恋,大胆地去爱曹植或者接受曹植的爱。

甄洛的过于理性,甚至让人觉得她是一个没趣的人。

先说甄洛八岁时的一件事吧。八岁,本来这是一个天真活泼的年纪,但她的理智和早熟却远远超过同龄人。有一天,外面有玩马戏的,家中的四个姐姐都上楼去看,只有她不为所动。姐姐们问她为什么不去看,她则一本正经地批评她们:“这是女人看的东西吗?”几个姐姐惭愧得很,只想钻地缝。

九岁的时候,甄洛喜欢看书,过目不忘,多次使用兄长的笔墨纸砚练习书法。她哥哥就对她说,你应该学习刺绣女工之类的东西,现在天天读书写字,难道想当女博士?

她一句话把哥哥顶得够呛:“我听说古代的贤女,没有不学习前人的成败经验作为借鉴的,我不读书,怎么以古鉴今呢?”

九岁的小女孩就有这样远大的志向和深邃的思想,可怕!

十岁多一点的时候,甄洛又一次表现出惊人的理性和克制。

那时候,天下饥荒,百姓贱卖珠宝以换取粮食。甄洛家里有不少粮食,就用粮食换了许多珠宝。甄洛就对母亲说:“现在乱世买了这么多宝物,怕要惹祸啊,不如将粮食都捐出来赈济乡亲,广布恩惠。”

全家人都赞同她的想法,于是照做,果然无事。

甄洛的头脑相当清醒。她认为自己家里趁火打劫很可能引起老百姓的仇富心理,老百姓没饭吃,什么事都做得出,甄家树大招风,没准就成为老百姓袭击的目标,那样可就惹火烧身了。

小小年纪的甄洛对母亲的建议,固然是一种善举,史家记载这个事的目的,也是想从天性仁厚方面去褒扬甄洛。但从另一面,也能看出甄洛的理智总是超过常人许多的。

所以,甄洛嫁给曹丕之后,即使小叔子曹植风流倜傥再有才华,即使曹植再倾心于她这个嫂嫂,以她从小就培养出来的理性与智识,她不会、也不敢轻易地对曹植动心。

被曹丕娶进门之后,甄洛要做的工作,就是全力以赴利用多种手段巩固自己的地位,哪里能够分心和小叔子进行一场风花雪月的恋爱?即使是谈一场精神恋爱,她也没有这个闲情。

甄洛嫁给曹丕后,劝曹丕多娶妻妾,这一点正中曹丕下怀。而当曹丕要赶走原来的老婆任氏时,她却流泪求情说:“如果你此次赶走任氏,别人一定会说这是你专宠我的原因,希望你将她留下!”

可见,甄洛很在乎社会影响和别人的评论,如果她真想和曹植发生点什么的话,那需要多大的挑战世俗的勇气!

P9-12

序言

2006年,我出了本《麻辣典故》,将古人一字排开“麻辣”了一番,有朋友抬举是“故纸堆里的微笑”。其实不能叫“微笑”,因为我笑得不够收敛。2007年花城出版社为我出了本比较畅销的闲书:《闲侃中国文人》,里面的古人古事也占到了全书二分之一的篇目。安徽青年作家黄亚明先生戏称我是“患了古董之癖”,说“他如此着迷,旁人观之,不免嗤笑;而于自家,他以后人观古人,犹如门缝里窥私,则痛快之至”。

现在这本书又是一本“不完全古人手册”,于是扪心自问,为什么会对古人如此着迷?

很喜欢这样一句话:关心历史就是关心当下,关心古人就是关心我们自己。

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生存的挤压和掠夺。把目光投向古人,并不是逃避现实,恰恰相反,每当我的文字涉及古代人物的时候,总是不由自主地思考今人的处境和困难,这种思考虽然有时并没有直接形成文字,然而读者也许能感觉到其中流淌的个人情绪。

这种情绪,有时比较鲜明,比如我写《性情中人颜真卿》,对这位大书法家除了钦赞,别无其他;写《打鸭惊鸳施虐狂》,对以杀妓为乐的官僚除了憎恶,也别无其他;而更多时候,由于人性本身的复杂、深奥,命运本身的匪夷所思,我心绪复杂;对于更多在历史夹缝中呻吟的文人,我抱着天生的亲切感。

像欧阳修、唐伯虎、秦观、解缙、郑板桥、吴敬梓等人,我很难做出清晰的评判。他们就像芳草掩映下的古井,让每一个探索者若有所得,又若有所失。也许,这正是他们最大的魅力和生命力所在,如诗人食指所说:“人死了,精神永不沉默。”

古人的活法,无疑对今人有着太多的启示。这不是简单的一句“读史可以明智”就可以概括或者说打发的。“昔日戏言身后事,今朝都到眼前来。”历史是惊人得相似,人性何尝不是如此?

一位非常困惑于仕途的朋友,看了我发表在《香港文汇报》上的《解缙的聪明与糊涂》之后,在博客里自述突然淡泊了争权夺利之心,如“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什么让他“望峰息心”?难道他有解缙的才华和心思,面对的却正是一位朱元璋或者朱棣似的领导?

喜欢古代的那些人和事,还缘于自身生活的狭窄。太多的悲欢离合,太多的山穷水复柳暗花明,太多的绝处逢生或者功亏一篑,在当代,除了在电视里的剧情中去寻找,就是由某些突发事件去呈现了,比如今年五月让人心痛的汶川大地震。

退一步想,这种狭窄的平静,其实是一种幸福。清代文学家张潮说:“有功夫读书,谓之福;有力量济人,谓之福;有学问著述,谓之福;无是非到耳,谓之福;有多闻直谅之友,谓之福。”拿这几条逐一衡量,我应该是有福之人了。

但生命中总有某种不安分的力量,驱使我好奇那些旧时光,所以,穿过千年的漫漫风沙,我的目光投向那些逝去的人事时,常常得到一种补偿式的收获,自己未曾经历的事情全都鲜活地发生过:弃暗投明或者弃明投暗,声色犬马或者杀人如麻,偷香窃玉或者浪迹天涯,两面三刀或者破罐子破摔……

作为一位历史人性展览室的观察者,我随身携带着望远镜和显微镜。然而,谁又敢说自己完全懂得那些远古的心灵呢?所有的努力,其实只是靠近而已。所以,面对古人,我不敢批判也不敢嘲弄,只是抱着一颗恻隐之心,同他们在命运里一起沉浮,欢喜和忧伤,真相的探究变得不再那么重要,倒是胸口有时会隐隐疼痛起来。这种疼痛的“快意”,竟然会填补现实的某种平庸之感。

着迷于古人,还因为那些发黄的纸页上一笔带过的细节。  每当我们回忆往事时,涌人脑海中的往往是一些细节。比如,法国作家普鲁斯特被一杯“玛德莱娜点心茶”触动记忆开关,写出不朽巨著。与其说是茶的气味勾起了作家的想象,不如说是某个细节挑拨了作家的灵感。

俗语说,一滴水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看似简略的或者不经意的几笔墨痕,却蕴涵着人生的深刻玄机,那些远去的细微末节,往往隐藏着命运的蛛丝马迹,生活的真谛。

一个人的小细节,决定他人生的大方向。人生出没在细节之中,细节中的人生更值得玩味,细节甚至决定一切,最重要的是,细节也是趣味的保证。

如某流行杂志标榜的“一则故事,改变一生”的神奇,我不敢奢望,也不会相信。收在这本书里的五十多篇文章,谈不上每一篇都风味袭人、栩栩如生,却都能启迪读者的心智,使他们顿悟或者警醒。但寓趣于史、寓情于文,是我写作的底线。那种温吞水式、拘泥于条条框框的传记写法,我不喜欢。

人们翻阅史书,就像一个人要到很远的地方看风景,重视目的、忽视过程的时候居多。希望有个人在旅途中喊一声:“慢慢走,欣赏啊!我愿意做那位善意的提醒者。”

最后,感谢《北京青年报》编辑尚思伽女士,始终在报纸版面有限的情况下关注本人的作品;感谢河北大学出版社梁志林、杨显硕二位编辑为本书付出的辛劳。

陈雄

2008年7月11日晚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公然走私的爱情--细节识古人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雄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河北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10973182
开本 16开
页数 27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3
出版时间 2008-10-01
首版时间 2008-10-01
印刷时间 2008-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7.75
印次 1
出版地 河北
234
164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19:4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