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经济分析的伦理基础--马克思对古典经济学的道德重塑
内容
编辑推荐

本文采取三篇结构,突出马克思价值——认知结构的动态建构过程,强调马克思早期思想不是需要摆脱的消极赘生物,而是其理解世界的一种积极的“前结构”,这种.“前结构”作为一种内在的、基础性的和连续发展的、使知识和道德成为可能的价值——认知结构,规约着马克思以后思想发展的路径和方向,以至连马克思本人也认为“问题并不在于从思想上给过去和未来划下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而在于实现过去的思想”。

内容推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拓宽了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问题域,它使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亦即《资本论》第一次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获得自己新的生存论基础。经济现实与传统伦理之间的矛盾张力突出了社会主义市场实践的伦理新境遇,而这正是我们关于经济分析的伦理基础研究的时代背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呼唤马克思主义经济伦理学研究。

在理论要点上,我们突出马克思对市场经济的发问方式,即,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以社会贫困问题为出发点,从“人”的角度向市场发问,由真理原则引出道德原则,由经济规律引出道德规律,即马克思通过经济范畴的人格化,从商品经济规律引出市场契约伦理,从人道主义角度引出市场伦理困境,在自由、诚实和公正的经济学研究中,以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托起契约伦理与劳动正义,在资本的非人化趋势中发现资本的人道化趋势,把古典经济学的契约交换和劳动正义改造成无产阶级的劳动权利呼吁,并由劳动权利进一步要求人的权利。

在研究方法上,我们突出马克思的生命哲学及其生命释义方法,把世界的“创造”即解释看作是一种理性和情感参半的思想活动,强调哲学和科学活动存在伦理前提,认为经济规律因其不可直接观察、只能以抽象力来把握的固有属性而使其带上某种形而上学性质,这就使得经济学家得以在经济学世界观建构过程中以经济规律来寄托不同的道德情感。所以,经济理论作为经济学世界观的技术化或操作化的表达方式,被马克思称作“经济学家的意识形态”。

而经济学世界之形而上学性质的根源来自于马克思以“生物学范式”整理经济世界,强调事物的内在秩序和内在价值,在本体论上以“有机整体”的思考方式肯定事物自身的“生存权利”;在认识论上突出事物的“内在秩序”的不可直接观察、只能理性把握的形而上学性质;在价值观上,强调伦理和法理只是事物本质的宣告和理想化的反思影像,亦即,事物的本质就是道德实体,而法律旨在保护伦理关系、实施伦理秩序。法理的基础是道德,道德的基础是事物的本质。这在经济学研究中反映出来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秩序规定道德秩序和法律秩序,表现为马克思对古典经济学世界观的理论再造与道德重塑,他既承认现存世界的生存权利及其在伦理与法理上的自我辩护,又从经济进化中得出现存秩序及其伦理与法理要求的历史性,从社会历史的“原始方程式”中逻辑地推出通往未来理想的人道社会的理论通道和现实途径。

在篇章结构上,本文采取三篇结构,突出马克思价值——认知结构的动态建构过程,强调马克思早期思想不是需要摆脱的消极赘生物,而是其理解世界的一种积极的“前结构”,这种.“前结构”作为一种内在的、基础性的和连续发展的、使知识和道德成为可能的价值——认知结构,规约着马克思以后思想发展的路径和方向,以至连马克思本人也认为“问题并不在于从思想上给过去和未来划下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而在于实现过去的思想”。第一篇“前经济伦理批判时期”突出自由、幸福和契约正义为理论内核的原子论哲学的自然法框架,及其在解答社会贫困这一时代课题过程中,如何被政治学化和法学化为一种以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关系为中心的“有机理性”和“民主制”理想;第二篇“经济伦理的经济哲学批判时期”突出马克思以经济学解剖市民社会而将人道主义与经济学、经济规律与伦理规律予以深层学理融合所演化出的唯物史观的核心框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历史规律载起人道主义;第三篇“经济伦理的经济学批判时期”则是唯物史观的经济学化过程,从商品——货币的形式规定和交换规律引出契约伦理与经济人的德性要求;这种契约伦理在生产领域的贯彻使得劳动价值论被“彻底化”为剩余价值规律,从而扭转了劳动价值论的伦理方向,使等价交换、契约伦理和劳动正义成为无产阶级的伦理武器,指出经济规律的人道主义的进化方向,从而要求共产主义公平,即,超越平等主义的劳动权利,视真正的人的权利应该是考虑个体差异的不平等权利。

目录

绪言

第一篇 前经济伦理批判时期(从“中学毕业作文”到《德法年鉴》)

第一章 青年马克思学生时代的生命追问——从新教价值观到自由本体论

 一、人性自由与人类幸福:一个寻求与自然(基督)一致的少年新教徒

(一)自由与责任、权威与理性:人兽自然分野下的自由人性设定

(二)自由与决定、使命与痛苦:社会原则、肉体原则与精神原则

(三)完美境地:个人尊严、人类幸福和自身完美

(四)救赎之路:世俗的德行(人道)与基督本人的道(天道)

(五)国家理想:开明元首政治——民主政治的德意志形态

 二、青年马克思大学时代伦理价值观转变的三个来源或动力

(一)父母的箴言

 1.良心、意志与尊严

 2.为自己开辟道路,为神圣义务铺路

 3.天赋理应受到酬劳,天赋应使自我完美

 4.经济学课程与卡尔式账单:青年马克思对待经济学与经济问题的最初态度

(二)浪漫诗情和文艺活动:被爱情和诗歌唤醒的自我解放与自由个性

 1.自我画像对基督圣像的排挤:青年马克思诗情活动中的自我中心转向

 2.现有之物与应有之物的截然对立:青年马克思对自由概念的诗情阐释

 3.幻灭的诗情结局:在灵魂深处寻觅生命的永恒之美与和谐之音

 4.否定带来的讽刺狂热:自由的人道精神对现代科学的戏谑与挑战

(三)寻求“事物本身的理性”:法哲学思想试验中的“现代世界哲学”背景

 1.启蒙精神的德国思辨形式:青年马克思哲学活动中的德国古典哲学背景

 2.应有之物与实有之物的对立:“没有哲学就无法前进”

 3.形式必然从内容中产生:将新的神安放进尘世的中心

 4.诱入敌人的怀抱:建立与现代世界哲学的密切联系

 三、“博士论文”中的理性自然观:一种以自我意识立论的自由本体论

(一)怀疑方法与表象自由:哲人的自我意识及其在世界创造过程中的情感与原则

(二)哲人形象与哲学态度:哲学体系的历史必然性及其人格化生活历程所产生的自然伦理与知识伦理问题

(三)德谟克利特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比较:哲学——科学活动的伦理前提与青年马克思的原子概念

(四)原子形式规定(抽象的个别的自我意识)的实现:原子偏斜的三个伦理结论

 1.抽象的个别性与人的自由对立

 2.先决条件悬置与人的幸福宁静

 3.原子间性与自然法一契约正义

 ……

第二篇 经济伦理的经济哲学批判时期(从《巴黎手稿》到《新菜茵报》)

第三篇 经济伦理的经济学批判时期(《资本论》及其手稿)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件一

附件二

后记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经济分析的伦理基础--马克思对古典经济学的道德重塑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建立//李东方//王红玲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云南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811125306
开本 16开
页数 49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601
出版时间 2008-04-01
首版时间 2008-04-01
印刷时间 2008-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法律-法律法规
图书小类
重量 0.64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0-0
丛书名
印张 31.625
印次 1
出版地 云南
240
172
2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7: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