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人生笔记(中国当代名家散文悦读季)
内容
试读章节

妈妈太老了,不过头发没有全白,脸上也没有出现几颗老人斑,只是腰背微驼。纤瘦的身体比三十年前大约缩了一头。她的两只手,瘦得只剩下几条青筋和一把骨头,手指也弯曲了,好像折弯而没有断的树枝。妈妈有时望着自己的手,自嘲地说:“这哪是手指头啊,简直是鸡爪子……”每次我听到妈妈这种含有辛酸的话,就心疼不已。

记得我小的时候,妈妈用一双细嫩的手为我洗头,洗身,洗脚。她的手轻轻摸抚着我的皮肤,好惬意,好温柔哟!

记得我上学时,有一次老师让我在一个儿童剧里扮演松鼠的角色。可服装要自己解决,我急得不知如何是好。妈妈安慰我:“你放心好了!我给你做……”妈妈买来一块灰绒布,剪裁、缝纫。第三天清早,我醒来时,发现妈妈依然坐在缝纫机前。她微微一笑,拿起一件带大尾巴的松鼠式戏装让我看。试了一下,好极了。那时,我根本没有想过:妈妈为了让自己的儿子高兴,连夜不睡辛劳了几天。

稍长,我喜欢伏在妈妈身边,看她在布头上缝绣彩色花朵。她那么专注,那么细心,缝了拆,拆了缝,稍有欠妥的地方,一定返工。后来,我看到布头上绽开了鲜花,长出了绿叶,飞来了小鸟,似乎还能闻到花草的清香,听到鸟儿的啼鸣。这是妈妈为我缝制的枕头套。我喜爱极了。我睡在这个枕头上,感受到妈妈的手爱抚着我的脸,温暖着我的心,连夜里的梦也不太苦涩了。

妈妈的手中产生的每件东西,都精致,都漂亮。她总是精益求精。

“文革”期间,五七干校的军宣队禁止我们外国文学工作者阅读中外文学作品,我便利用这个机会学习缝纫。这时我才感念妈妈几十年来为我和哥哥们缝制衣服付出了多少精力与心血。

妈妈的手不知什么时候变得粗糙了?妈妈老了,她的手已经拿不住针线,也不能做饭了,甚至走路也要手扶墙壁。不觉中墙壁上留下了被她的手磨损的痕迹。

妈妈90岁生日时,我决定亲手给她做一套便服衣裤。自认为这是儿子最好的一件礼物,她一定会高兴。

那天,妈妈接过我缝制的衣服,脸上闪着光亮,眼睛在微笑。

半夜醒来,我发现一条灯光从妈妈的门缝里泄出来。是妈妈没有睡?是妈妈忘记了熄灯?我下床走向门缝,往她的屋里观望。她正坐在床上,围着被,戴着老花镜,手中拿着我缝制的衣裤,在细细地观看。她慢慢地摸来一把小剪刀。她要干什么?我屏住呼吸。天哪!原来……原来她用颤颤抖抖的手开始拆卸我为她特意缝制的新衣服。我的心顿时凉了!妈妈,这是您60岁的儿子亲手给您缝制的新衣服呀!为什么不穿,反而拆成片呢?

过了几天,我实在憋不住了,才问妈妈。妈妈盯着我的眼睛,过了半晌,开口说:“你缝的不合格啊!线——扎得不直、不匀,有些粗糙……干活儿可不能这样!”她说,她把衣裤都拆了,想背着我重缝起来,可是手不听使唤,缝不成了,妈妈看着自己那双哆哆嗦嗦的枯手,叹了一口气。

妈妈劳动一生,我回想了一下,她无论干什么事,的确从不曾让人有些许挑剔。如今,她不能劳动了,可是对儿子的劳动成果,也决不放松一针一线。

我望着妈妈的双手,心想:妈妈教给我的,岂止是缝制衣服的道理?!

P7-8

后记

八十二岁了,人生已经进入老年,究竟还能活多久,自己无从知晓。

回溯自己的一生,值得欣慰的是没有虚度年华,做了一点有益于人民的事。

我的本职是外国文学研究,主攻方向是俄苏文学。几十年来,译了一些作品,有剧本有回忆录有诗也有小说。建国初期,我译的《永不掉队》、《给朱部司令画像》、《美妙的小提琴》曾一度被选为我国语文教科书;译的剧本曾搬上首都或地方的舞台,如《保尔·柯察金》、《粘土与瓷器》、《丝绣花巾》。更多的译作以单行本出版或编选在某一部集子里。

我的爱好是绘画。十岁刚出头,在哈尔滨我跟俄罗斯画家学过油画,后来参加过画展,得过奖。“文革”后我画的《马克思恩格斯战斗生平》组画,曾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印成画册发行,各种报刊与电视台作了广泛地推荐,其中有几幅还被印成大幅单页,作为中学生的外国历史教材。

后来改画国画,为中外很多文学艺术界人士画过肖像,不少肖像还为中外文学馆或纪念馆所收藏,这是我根本没有预料到的。

我写过几本书,主要是随笔。写过两本传记,一本是介绍建国初期在我国担任总顾问的伊万-阿尔希波夫;另一本是介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诗人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200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举行第一届离退休干部学术成就奖时,我的《帕斯捷尔纳克》获一等奖。我的随笔大部分与俄苏文学或绘画有关,有的是回忆自己陪同艺术界人士参观访问座谈的经历。

资深编辑家雪屏先生有一次跟我聊天,建议我出一本《人生笔记》。

《人生笔记》就是自传。别人也曾向我提出过,被我谢绝了,我没有资格也不想写自己的传记。可是雪屏先生善于言辞,善于煽情,让我动了笔。我把过去写的有关自己或家人的事,受教育和从事翻译的经历的某些散篇集中在一起,又补写了一些文章。如今把生活的某些记录呈现在读者面前,但这绝不是我的自传,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与指正。

高 莽

2008年春

目录

写在书前

我的家庭

 我的家

 妈妈的手

 放一本字典

 妻

 默默的壮丽

 ——悼楷哥

我的故乡

 哈尔滨——多么动听的声音

 我的母校

 白雪

 丁香

 教堂

 钟声

 告别哈尔滨

我的师友

 感念恩师

——戈宝权

 永远是兵

——华群武

 盗火者与养花的老人

 茅盾与苏联作家散记

 我们的大旗

——冯至

 怀念荻帆

 大雪纷飞的时刻

——哭孙芋

我的游历

我自已

写在书后

序言

我比较幸运,出生在我国北方多雪的城市哈尔滨。雪使我迷恋,雪是我的梦。那儿风景绚丽,像一个神秘的黑土世界。

我的家乡一度沦于敌伪统治铁蹄下,青年学子的思想受尽奴化教育的毒害。可是那儿人民勤劳、粗犷、憨厚,又是多民族混居之地,吸收了各国人民的文化。同时,也影响着我的人生观和审美观,并使我长大之后有机会在国际文化交流领域中,特别是在中俄文化交流中,略尽绵薄之力。

我比较幸运,有一个温馨的家。

父母、兄长、妻女——性格不同,但都有一颗善良纯朴的心,明事达理,善解人意,敬老爱幼,体贴互助。我们几辈人经历了不同的时代,又经受了历次政治运动的考验,家庭在风雨中变得更和谐更团结。

我比较幸运。在工作岗位时,有机会多次随各种代表团出国访问。

去的国家和地区虽然不多,但毕竟亲眼见到了欧洲、亚洲和非洲的一角,并了解那儿的风土人情,社会形态,开拓了视野,改变了闭塞的生活,思想多少进入世界轨道。

我这本集子,主要记述的是成长中给我以教育的家人和不同行业的师长们,以纪念和感谢他们在我的人生中给予的关爱和帮助。

高 莽

2008年夏

内容推荐

高莽著名学者,翻译家、作家和文化文学评论家,长期从事苏俄文学研究、翻译、编辑工作和对外文化交流活动。

本书主要记述的是成长中给高莽以教育的家人和不同行业的师长们,以纪念和感谢他们在我的人生中给予的关爱和帮助。

编辑推荐

高莽作为杰出的俄语翻译家,在文学界有着广泛的影响,他的散文也为国内推崇。他是学贯中西的大学问家,所以他在文章中现出来的胸襟更加宽广,能够在更广阔的背景下谈论文学现象;其次由于他对中俄文化的深入了解,对文学的理解更深刻而不仅停留在作品表现。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人生笔记(中国当代名家散文悦读季)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高莽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05961074
开本 16开
页数 25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8-11-01
首版时间 2008-11-01
印刷时间 2008-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3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6.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52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2:1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