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龙威读书录
内容
编辑推荐

《龙威读书录》作者多年以考据治清代朴学史、太平天国史等,有多种学术著作行世,该书是继2003年本社出版的《考证学集林》之后的又一学术力著。

由祁龙威编著的《龙威读书录》主要内容为重写清学史的几点启示——读台湾版《清代经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札记,读前人清朴学史部分论著札记,清乾嘉后期扬州三儒学术发微,《清代扬州学派研究》序,由训诂以明义理——读刘台拱《论语骈枝》……

内容推荐

由祁龙威编著的《龙威读书录》为学术文集,分上下编,共收录作者历年学术论文21篇,上编大多论述清代朴学史,下编偏重对太平天国文献的考释。

《龙威读书录》作者多年以考据治清代朴学史、太平天国史等,有多种学术著作行世,该书是继2003年本社出版的《考证学集林》之后的又一学术力著。

目录

前言

上编

重写清学史的几点启示——读台湾版《清代经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札记

读前人清朴学史部分论著札记

清乾嘉后期扬州三儒学术发微

《清代扬州学派研究》序

由训诂以明义理——读刘台拱《论语骈枝》

读王欣夫辑《顾千里集》

读曾国藩《棉棉穆穆之室日记》

读李慈铭的最后一函《日记》

《越缦堂日记》发微

读《艺风老人日记》

读《澄斋日记》

考证成为科学的历史文献——读1997年版陈垣著的《校勘学释例》

三十余年史料工作的结晶——读荣孟源著《史料和历史科学》

书《赵守俨文存》后

下编

乾嘉考据与太平天国史学

从“报恩牌坊碑序”问题略论当前研究

太平天国史工作中的偏向

释“功勋等臣,世食天禄”——《天朝田亩制度》补证

石达开官爵考

李秀成官爵考——兼辨新出“民不能忘”碑文是假的

《麟血丛钞》辨伪

《湘军志》杂考

试读章节

重写清学史的几点启示——读台湾版《清代经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札记

1995年,在美国匹茨堡大学东亚图书馆,得读台湾东吴大学文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林庆彰氏所撰学位论文——《明代考据学研究》。是书于1983年印行,内容多发前人所未发。(一)表述考据的方法。“考据既为一种治学方法,则必有其论辩之程序。此种程序,即为考据方法。其法每因考据之对象或材料而有所异同,然必有其共通之原则,兹叙之如下:(1)资料之搜集:考据既为一种文献工作,则资料愈多,证据也愈坚强。前代考据家每有抄书之说,即搜集资料之一法也。(2)资料之检核:引用原始资料应注意真伪问题。引用他人资料,则检查是否与原书相符,其解释是否周延。(3)归纳与演绎:将许多同类之事例,比较参究,寻出通则,是为归纳之应用。然于寻得某些类例后,亦可预作假设,然后找类例以证成之,此即演绎法之应用也。归纳与假设交相为用,并非孤立之方法。……是知考据乃是一种治学方法,其本身并无特定学科对象,亦无是非善恶之别。”(二)回顾考据学的历史。“大抵而言,唐以前之考据工作较为琐碎,可谓为考据学之萌芽期;入宋以后,规模较大,疑经、考史、辑佚皆有之,可谓为考据学之成长期;至明中叶以后,学者争奇炫博,考据已蔚为潮流,清乾嘉时乃成为学者唯一之学术工作,故明清可视为考据学之发达期。”(三)对清代考据学之所以盛极一时,突出学术发展的内在因素。该书结论有云:“明代考据学之意义,在于其为清学开创诸多路径……此事刘师培曾致意再三,研究明清学术思想者,不可等闲视之也。”我自少年时即好乾嘉考据,旋以考据治晚清及民国初年史,几半个世纪,自愧无成,但有志董理自清以来考据学的发展史,以鼓励青年一代振兴朴学之风。究竟什么是“考据”?怎样表述考据的科学性及其运用?我经常思考这些问题。读林氏书后,深受启发,于是撰《近世史家与考证学的发展》(《中国文化》第13期)、《考证学与中国近代史研究》(《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创刊号),以阐明考据学的方法、准则及其运用。林君与我,均从事清学史。林君自明至清,梳理考据学的发展。我则自当代上溯乾嘉,以辨考据学的源流。志趣相同,但无由识面。1997年,我自美归国,继续从事对考据学的撰述。嘤鸣求友,喜闻林君等为研究乾嘉扬州学派,正谋作大陆之行。1999年1月,终于在扬州大学欢迎六位台湾学者的莅临,并得读由林君写“导言”的《清代经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获益匪浅,尤其为重写清学史,得到启示。

一、必须重写清学史

还在抗日战争中,我年犹未冠,在上海租界,得师事国学巨擘吴江金松岑,好读吾师所撰《皖志列传稿》中的《戴震传赞》,流连讽诵。此文以二三千字总评清代学术,虽参考章炳麟氏《訄书》的《清儒》篇,但别开生面,引人神往。抗战胜利后,得读钱穆(宾四)所著《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1946年,在苏州,因金先生之介,访钱氏,畅谈其书,至今犹能忆及者,钱氏赞同我所建议,谓将补撰章节,评述章太炎之学术思想。至80年代,我教授扬州师范学院历史系,与研究生讲论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近岁,尝与戴逸学兄计议,谓梁书尚未能深入,宜着手准备,重写清学史,阐明一代学术之消长蕃变。今读林君等之文,知已先著吾鞭矣。

台湾版《清代经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问世于1994年,内辑论文16篇:《导言》(林庆彰)、《清代经学思潮》(何佑森)、《清代科举与经学的关系》([美]艾尔曼)、《清人“杂著”中之易学资料》(黄沛荣)、《清代浙东学者的经学特色》(詹海云)、《诠释与考证——阎若璩辨伪论据分析》(刘人鹏)、《李光地的易学初探》(曾春海)、《方苞义法与(春秋)书法》(张高评)、《关于乾嘉学派的几点思考》(陈祖武)、《章学诚“六经皆史”及其相关问题的哲学反省》(林安梧)、《礼、理争议——清嘉道间汉宋学之争的一个焦点》(张寿安)、《阮元(性命古训)析论》(岑溢成)、《宋翔凤学术及思想概述》(钟彩钧)、《陈奂<诗毛氏传疏)的训释方法》(林庆彰)、《晚清的疑经风气及其时代意义》(李威熊)、《清末的私纪年与经学》([日]竹内弘行)、《关于日本考证学的特色》([日]町田三郎)。除《导言》外,其他涉及清学的方方面面,而围绕着一个中心——“经学”。为什么要抓这个中心?林君在《导言》中作了回答:“有清两百六十八年是传统经学兴衰的最重要时段,也是传统中国蜕变为现代中国最关键的时刻。作为此一时段主流的经学,实应有更深入的关怀。”他举例说明了清学对民国以来学术的深远影响。“如:清中叶学者的考据方法,胡适认为富西方科学的精神,经其提倡、改造,作为一种研究其他典籍的新方法。又如:清初姚际恒、清中叶的崔述,和晚清的廖平、康有为,他们的怀疑精神,也成了古史辨学派思想的源头。”P3-6

序言

2003年,广陵书社为刊行《考证学集林》。戴逸学兄赐之序。迄今六年,自顾日益衰老,于是续辑所作,就正同好。仍分上下编,上编大多论述清代朴学史;下编偏重对太平天国文献的考释,其中《释“功勋等臣,世食天禄”》、《李秀成官爵考》、《(膦血丛钞)辨伪》三篇,以前曾附编人具有史学史性质的《太平天国史学导论》,今以类聚,改归本集。

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华诞

祁龙威谨志

时年八十有八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龙威读书录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祁龙威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陵书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945643
开本 32开
页数 23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5
出版时间 2010-03-01
首版时间 2010-03-01
印刷时间 2010-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29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07-53
丛书名
印张 7.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10
145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5:5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