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怎样读懂佛经(从文字到般若)
内容
编辑推荐

释迦牟尼告诉我们,只要每个人肯发愿努力,将自己潜藏在内的本觉佛性开发出来,人即成佛,成为智者或者觉者。

释迦牟尼一生的言教。是引导众生通往真理的指南。当我们了解了经文的意义之后。应该思考这段经文要说明的是什么,思考经文对自己的意义,将经文内化为自己身心的修持,把佛经应用到生活当中去,才是读经的根本目的。修学佛法要从“闻所成慧”做起,这是进入佛法智慧的开始。进一步是“思所成慧”。闻慧与思慧。都还是散心的分别,需要更进一步地去实现“修所成慧”。

我们在生活中,应把一切思想行为合理化、道德化,渐渐向上进步,由学菩萨以至成佛,才是人生最大的意义与价值,也是学经、读经的目的与意义。

内容推荐

第一本以“图解”方法教大家读懂佛经,深入佛法世界的智慧书。

学习佛法和佛经的准则有哪些?念上诵佛经应该从哪一部开始?哪里才是阅读佛经的入手处,怎样制定自己的读经计划?如何渐次深入佛经奥义?

从最粗浅的阅读到最深入的研习都适用的一本书。

佛经是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教法教义,是引导众生通往真理的指南。当我们了解了经文的意义之后,应该思考这段经文要说明的是什么,思考经文对自己的意义,将经文内化为自己身心的修持,把佛经应用到生活当中去。

佛经入门:包括学习佛法和佛经的准则、佛经的基本元素、佛经的翻译等基本问题。

诵经:包括佛教修持的重要方法、念诵佛经和阅读佛经的区别、日常修行仪式等常识。

大藏经:概述大藏经的内容,介绍汉文大藏经的必备知识。

制定自己的读经计划:告诉读者什么样的人适合读什么样的经典,帮助读者制定自己的读经计划。

深入佛经的世界:包括深入佛经世界的步骤、佛经的逻辑、佛经的应用等。

目录

第一章 佛经入门

 1. 佛经: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教法教义

  什么是佛经\\佛经的结集\\佛经的文字记载\\佛经传入中国

 2. 判断佛经的方法

  四依法:学习佛法和佛经的准则\\三法印:佛经是否究竟的标准\\查阅大藏经:初学者判断佛经最简单的方法

 3. 佛经的基本元素

  佛经的基本结构\\从《佛说阿弥陀经》看佛经的结构

 4. 认识经题

  佛经命名的三个元素——人\\法\\喻\\从经题判断经\\律\\论\\从经题判断显教经典和密教经典\\从《阿难问事佛吉凶经》看经题

 5. 佛经的翻译

  外域来的翻译家\\佛经的翻译程序\\佛经翻译原则\\从《心经》看不同译本的区别

 6. 三分科经:划分篇章的工具

  三分科经的划分

 7. 序分:为什么从“如是我闻”开始

  序分\\序分的基本形式\\《佛说阿弥陀经》的序分表\\复杂的别序

 8. 正宗分:论证佛法义理的所在

  正宗分的问法与答法\\从《金刚经》看佛法问答的层次\\弟子的启请问法\\释迦牟尼的称赞\\四记答:释迦牟尼因机没教\\释迦牟尼答法的过程\\信\\愿\\行解\\《佛说阿弥陀经》正宗分的信\\愿\\行分\\释迦牟尼的教学过程\\从《罗喉罗经》看释迦牟尼的教导过程

 9. 流通分:听法者信奉受行

  流通分的形式

 10. 一部大经的科判

  以《维摩诘所说经》为例看大经的科判\\《维摩崩听说经》十四品内容简介

 11. 佛经的文体

  长行\\偈颂\\密咒\\长行和偈颂举例

第二章 诵经

 12. 诵经——佛教修持的重要方法

  古印度诵经的三启仪制\\道安的三种念诵仪式\\日常念诵的三启仪制

 13. 念诵经本

  念诵佛经和阅读佛经有什么不同\\参与诵经的功德利益\\诵经能够成佛吗\\《地藏菩萨本愿经》日常念涌经本

 14. 日常修行仪式:朝暮课诵

  朝时课涌的仪式组成\\暮时课诵的仪式组成\\朝时课诵(早课)流程举例\\朝时课诵(早课)流程举例(续)\\暮时课诵(晚课)仪轨\\如何订制自己的早晚课\\定时做定课\\课诵的项目\\念诵修行的方法介绍\\如何正确阅读佛经——先贤的开示

 15. 忏本

  忏悔的仪则\\近世流行的忏本\\《法华三昧忏仪》

第三章 大藏经

 16. 大藏经——经藏\\律藏\\论藏的总称

  大藏经的内容\\判断大藏经的标准\\南传佛教和北传佛教\\巴利文大藏经\\藏文系统大藏经

 17. 汉文大藏经

  各代比较有名的汉文大藏经\\最早的雕版大藏经《开宝藏》\\藏在佛像里的《契丹藏》\\群藏之王《崇宁藏》\\幸运的《赵城金藏》\\康有为求之不得的《碛砂藏》\\明末清初的私版藏经——《嘉兴藏》\\清代官版藏经——《龙藏》\\石刻大藏经——《房山石经》\\日本历代大藏经\\流传广泛的《大正藏》\\目前世界收录佛经最多的《中华大藏经》

 18. 《大藏经》收录佛经

  《大正藏》的经藏\\《大正藏》的律藏及论藏(汉文部分)\\认识《大正藏》正文\\《中华大藏经目录》与《大正藏》编辑体例的比较

 19. 各版本藏经目录架构

  《赵城金藏》目录架构\\《洪武南藏》目录架构\\《永乐北藏》目录架构\\《龙藏》目录架构

第四章 制订自己的读经计划

 20. 研读佛经的目的——修学佛法就是修学智慧

  释迦牟尼引导众生修行与领悟\\追求解脱需要具备三种智慧

 21. 读经应该从哪里开始

  可以按照释迦牟尼说法次序读经\\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根机读经

 22. 看看你适合读什么样的经典

  选择修行法门\\阿含篇一记录释加牟尼教法的圣典\\般若篇——诸佛之母\\华严篇——不读华严,不知佛家富贵\\法华篇——众生平等,皆可成佛\\涅槃篇——众生悉有佛性\\方等篇——关于菩萨修行法门及授记成佛等\\净土篇——此生结束后的去处\\密乘篇——密宗是即身(或即生)成佛\\唯识篇——万法唯识\\修持篇——戒\\定\\慧的修学\\高僧篇——激励后进,一心向学

 23. 历史替我们选择出来的佛教典籍

  佛教的宗派之分\\天台宗:以实相阐明理论,用止观指导实修\\三论宗:“诸法空性”“中道实相”\\法相唯识宗:万法唯识\\华严宗:法界缘起,圆融无碍\\律宗:佛教的基础\\禅宗:明心见性\\净土宗:往生极乐净土\\密宗:依理事观行,修习三密瑜伽\\净土法门的修学层次\\南怀瑾推荐的修学经典

第五章 深入佛经的世界

 24. 为自己制订读经课程

  佛经的研读\\初学者深入读经的步骤\\初读佛经会遇到的四种困难\\初读佛经要经过这几个关口

 25. 研读佛经的第一步——了解佛经里的名相

  佛教的发展历史\\原始佛教时期\\部派佛教时期\\大乘佛教时期\\后期佛教\\佛教的世界观\\释迦牟尼的目标——脱离六遭轮回之苦\\四圣帝——释迦牟尼的根本教义\\名相世界——五位百法

 26. 读经与解义

  示悟入佛

 27. 读经的工具

  读经的基本工具\\怎样在互联网上查找您所想要的经文\\佛学辞典——读经的必备工具\\如何使用网上佛学辞典

 28. 深入佛经的世界

  深入佛经世界的步骤\\初步解读:首先解决字\\词及段落\\以《楞严经》为例深入佛经的世界

 29. 佛经的逻辑——因明和辩证  

  形式逻辑——因明\\辩证逻辑与假空中观

 30. 佛经的表达方式——说理\\叙事

  叙事:最常用的记事文体\\说理:阐明抽象的道理

 31. 掌握经文的主旨和核心

  以《解深密经·胜义谛相品第二》讲解佛经宗旨\\与其他佛教思潮的关系

 32. 学习佛法的深入与旁通

  学习佛法的过程

 33. 佛经的判教

  诸宗判教\\天台宗的判教——五时八教\\华严宗的判教——五教十宗\\古代大德的释经法\\十门玄谈

 34. 佛经的应用——亲自参证才能体悟

试读章节

佛教的发展历史

释迦牟尼略传

佛教是释迦牟尼创立的。释迦牟尼姓乔答摩,名悉达多。生于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现尼泊尔王国南部),是净饭王的儿子。他出生七天,母亲就去世了,所以悉达多王子是由姨母抚育长大的。出生在王室的释迦牟尼自幼聪慧过人,被称许为“若当出家,成一切种智;若在家者,成转轮王”。转轮王,是不以武力和掠夺,而是以十善教化,使百姓过上和平、繁荣的仁王;一切种智就是佛,佛是彻悟人生实相,阐扬正法的教化,而使人实现真平等与大自在。在当时的印度,宗教思想趋于极端;政治上,恃强凌弱而进行兼并的事件时有发生。所以,转轮王是当时百姓的政治诉求,佛是百姓的宗教期望。

释迦牟尼受到王室的良好教育,成年后娶妻生子,过着优渥的王族生活。然而释迦牟尼对百姓的疾苦非常同情。佛经对悉达多王子出家有详细的记载。他在14岁那年,一次外出郊游,看见农夫在炎炎烈日下,大汗淋漓,气喘吁吁,低头耕作,非常可怜。而牛的脖子上勒着粗绳,不断受鞭笞,以致皮破血流。如《佛所行赞经》说:“路傍见耕人,垦壤杀诸虫,其心生悲恻,痛逾刺贯心。又见彼农夫,勤苦形枯悴,蓬发而流汗,尘土坌其身。耕牛亦疲困,吐舌而急喘。太子性慈悲,极生怜悯心。”释迦牟尼见到农夫劳苦耕作而不得休息,众生互相残害,不觉慈悯心起,他猛然感悟到世间的残酷和生命的悲惨。 后来,他游都城的四门时,看到老年人老态龙钟、生活艰苦,病人病患缠身,死人容颜变色,深感人生的无常。最后,他在北门,遇到了一个出家修行的沙门,他从沙门那里听到出家修行可以解脱生、老、病、死的道理,便萌发了出家的念头。在当时解脱的宗教风气下,二十九(也有说十九)岁时离家国而去,过着出家的沙门生活,以求得解脱。

释迦牟尼认为,出家是为了勘破自我,合却我所有的,以求得解脱的生活。净饭王见儿子去意已决,就派出懦陈如、跋提、婆沙波、摩诃男、阿说示五人随他出家。

他们向南游行,最初拜当时的宗教导师阿罗逻迦蓝和郁陀罗摩子为师,修学印度神教的法门,信仰梵天,修禅定,但学成后,却不能得到解脱;后来,他在尼连禅河边修苦行(持外道戒)六年,日食一麻,以维生命,形销骨立,而不退心。这是一般宗教徒的最佳榜样了。但直到濒临死亡边缘,还是不能解脱;释迦牟尼这才合弃了苦行,恢复正常的饮食,他受牧女的乳糜供养,身体渐渐康复了。

这样,合弃了王家享乐生活的释迦牟尼,又合弃了禅定、苦行的生活;他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超越自己,踏上又一新的行程。

到了河东,在现在的佛陀伽耶,释迦牟尼敷草而坐,于树下禅思。他立誓说:“我今若不证无上大菩提,宁可碎此身,终不起此座。”起初修习四禅,在禅定中正观缘起,终于证觉缘起的寂灭,超脱一切障碍而成佛。释迦牟尼表达其自觉解脱的信念,如《五分律》说:“一切智为最,无累无所染;我行不由师,自然通圣道。唯一无有等,能令世安稳。”

释迦牟尼无师自证,是人类精神的一座高峰。佛是以人身而实现正觉解脱的圣者,佛教是以人类的彻悟,体现真理,而到达永恒的安乐、自在、清净。释迦牟尼在《增一阿含经》里说“我今亦是人数”,“佛世尊皆出人间,非由天而得也”。

释迦牟尼与五比丘共住,开始僧伽的生活——法味同尝,财味共享。不久,随佛出家的弟子,已有100多人,释迦牟尼嘱咐他们去分头教化:“汝等各个分部游行!世间多有贤善能受教诫者。……诸比丘受教,分部而去。”

释迦牟尼所宣扬的正法,得到迅速发展。第二年,他们游化到王合城,频婆沙罗王皈依。佛的两大弟子,合利弗与大目犍连,也加入进来。那时,出家弟子已有1250人了。

以上七众,总名之为僧团。他们是以所受戒法的多少而分等次。故在原则上虽然七众均属于僧的范围,真正负起住持佛法及领导僧团之责任的,则以出家僧为主,尤其是以比丘及比丘尼为主体。

释迦牟尼曾劝优婆离住在僧中,劝大迦叶放弃头陀行而来僧中住。离众的精苦行,受到当时摩竭陀与央伽民间的崇敬,但释迦牟尼戒律的精神,是集体的僧伽;僧伽是佛法在人间的具体形象。

释迦牟尼一直在恒河两岸,平等地施行教化。50多岁以后,主要在合卫城游行教化。

释迦牟尼晚年,发生了几件不幸的事。

提婆达多叛教:释迦牟尼的堂弟提婆达多,有了领导僧众的企图,但得不到释迦牟尼的支持。在这次事件中,释迦牟尼受到了石子打击而足指出血。这为教团的分裂埋下了伏笔。

释迦族被灭:释迦族早已成为萨罗的附庸,在释迦牟尼晚年,终于为萨罗军队所毁灭。

合利弗与大目犍连人灭:在释迦牟尼晚年,舍利弗与大目犍连游化各方,使佛法得到正常开展。但不幸的是,大目犍连被婆罗门所袭击,伤重而死;舍利弗也回故乡入灭了。释迦牟尼在《杂阿含经》中说,“若彼方有舍利弗住者,于彼方我则无事”,“我观大众,见已虚空,以合利弗、大目犍连般涅槃故。我声闻,唯此二人善能说法,教诫教授。”

释迦牟尼80岁那年,身体衰弱有病,在毗合离安居。安居一段时间后,他率领阿难等比丘向北方游行。在波婆,受纯陀的供养饮食,病情恶化。但他还是勉力前进到拘尸那,在那天半夜,释迦牟尼在娑罗双树间涅槃。

将入涅槃前,尽管身体极度虚弱,释迦牟尼还化度须跋陀罗为最后弟子,谆谆地教诲弟子:“我成佛来所说经戒,即是汝护,为汝等恃”,“诸行是坏法,精进莫放逸,此是如来最后之说。”诸行是无常的,必然要灭坏的,佛的色身也没有例外。最要紧的,是依佛所说而精进修行,所以说:“我诸弟子展转行之,则是如来法身常在而不灭也!”

佛教发展的四个时期: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后期佛教。

原始佛教时期

原始佛教是释迦牟尼创教及其弟子相继传承时期的佛教。我们知道,释迦牟尼说教最初是靠口口相传的,为了便于记忆,采取偈颂的形式,后来编集为由经、律、论组成的“三藏”。在经藏中近代学者认为真正属于佛陀的教说和最早的经典是《经集》《如是语经》和《无问自说经》,其中也包括一些戒律条文。

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四圣谛”“八正道”和“十二因缘”,其核心内容是讲现实世界的苦难和解决苦难的方法。其次,又从缘起思想出发,提出了“诸法无常”“诸法无我”和“涅槃寂静”的“三法印”。后人把原始佛教的修持,概括为戒、定、慧三学,慈、悲、喜、合四无量心及四念处、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等三十七菩提分法。释迦牟尼在世时反对婆罗门教四种姓的不平等制度,因此,在他所创立的僧团中允许各种姓和贱民参加。由于佛教思想的魅力,信众人数日益增多,许多先前信奉其他宗教派别的人也纷纷投入佛门,佛教在南亚次大陆开始广为传播。

部派佛教时期

释迦牟尼人灭后,佛教僧团发展很快,佛教传播到古印度的许多地区。由于各地的佛教僧团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独立的,而且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政治情况又有差别,因而佛教逐步发生了分裂。

关于古印度佛教最初发生分裂的原因的说法有两种,一种是“五事说”,一种是“十事说”。

“五事说”是根据《异部宗轮论》等佛典的记载。  公元前四世纪,大天比丘提出“五事”以说明阿罗汉并未得到究竟解脱。大天五事的内容是:第一,阿罗汉仍不能抵制天魔诱惑。第二,阿罗汉等四果圣人仍有不染之无知。第三,四果罗汉对于佛法诸谛尚有疑惑之外,并未彻悟无疑。第四,阿罗汉证果时,必须由他人印证。第五,阿罗汉为声闻道,其圣道必由声现起。大天关于“五事”的说法在古印度引起争论,出现分裂,赞成大天观点的形成大众部,反对大天观点的形成上座部。

“十事说”是根据《善见律毗婆沙》的记载。

在释迦牟尼人灭百余年后,居住在毗合离的比丘违反原始佛教的教规,认为持戒不可一味执著,应当如法应机,灵活持戒。毗合离“十事”的内容是:第一,可蓄盐于角器中。第二,如未吃饱,可于午后一段时间内继续进食。第三,一食后可至另一聚落再食。第四,同一教区的各群比丘,可在各居处行布萨。第五,羯磨众义时,虽人数不足,仍可举行羯磨。第六,行者可随顺和尚的常习。第七,可饮用未经去脂之牛奶。第八,可饮用未发酵或半发酵的椰汁。第九,制坐具可不贴边,大小随意。第十,可接受金银以充传法之用。这“十事”在古印度佛教界引起争议,并发生分裂,认为“十事”合法的形成大众部,认为“十事”违戒的形成上座部。

佛教分裂为大众部和上座部,史称“根本分裂”。在根本分裂后,佛教又发生更多分裂,史称“枝末分裂”。对于枝末分裂,南传佛教和北传佛教的记载有所不同。

根据南传史料的记载,部派佛教时共分出十八部(包括大众与上座两大部本身)。公元前三世纪,大众部中分出牛家部(鸡部)、一说部和制多山部。牛家部中又分出多闻部和说假部。

上座部中分出十一部,即先分出化地部和犊子部。从化地部又分出说一切有部和法藏部,说一切有部则又演化出饮光部、说转部和经量部,从犊子部又分出了法上部、贤胄部、正量部和密林山部。

P192-198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怎样读懂佛经(从文字到般若)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一行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61341018
开本 16开
页数 26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10
出版时间 2008-06-01
首版时间 2008-06-01
印刷时间 2008-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图书小类
重量 0.39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94-49
丛书名
印张 17
印次 1
出版地 陕西
240
171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5: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