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苔丝(译文名著精选)
内容
编辑推荐

《苔丝》是哈代最杰出的作品,也是英语文学中最伟大的作品之一。小说主人公苔丝这一形象是哈代对人类世界的最伟大贡献,她已成为世界文学长廊中最优美迷人的女性形象之一。生活贫困的苔丝因貌美而被地主少爷玷污了贞节。因此,苔丝曾一度精神不振。后来,经过时间的洗涤,苔丝重振精神开始新的人生……

内容推荐

托马斯·哈代(1840-1928),英国小说大师和诗歌巨匠。《苔丝》是他最著名的小说代表作。

贫苦美丽的女主人公苔丝因年轻无知而失身于富家恶少亚历克,受尽精神上和物质上的煎熬,并因之而失去自己真心爱恋的克莱尔,最终于悲愤绝望之中杀死亚历克,坦然地走上绞架。苔丝所拥有的人性与灵魂深处的巨大魅力和魄力使她成为文学画廊中最动人的女性形象之一,哈代则通过纯洁美丽的苔丝短暂一生的悲惨遭遇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他深入骨髓的悲剧命运观和宽广深邃的人文悲悯情怀。

本书收入精美木刻插图三十幅,极具收藏价值。

目录

第一版说明

第五版及以后各版的前言

第一章 处女

第二章 不再是处女

第三章 重新振作

第四章 后果

第五章 女人付出代价

第六章 改邪归正的人

第七章 结局

试读章节

五月下半月的一天傍晚,一个中年男子正步行在从沙斯顿往家里去的路上;他的家是在与沙斯顿毗邻的布雷克摩谷(人们也称它作布莱克莫谷)的马勒特村。支撑着他的那两条腿摇摇晃晃;他的步态则总是使他的步子往左偏斜,难以笔直地朝前走。他偶尔轻快地点一点头,仿佛是对某种意见表示赞同,尽管他这会儿实际上并没有在思考什么问题。他的一条胳膊上挎着一只空蛋篮;他帽子上的绒毛是乱糟糟的,帽檐上那块在脱帽时拇指触摸的地方绒毛已磨耗殆尽。不一会儿他遇见一位上了年纪的牧师,这牧师骑着一匹灰马,一边赶路一边信口哼着小调。

“祝你晚安,”挎篮子的人说。

“晚安,约翰爵士,”牧师应道。

步行者向前走了一两步之后站住脚转过身来。

“喂,先生,这是怎么回事?上一个集市日差不多也是在这个时候我们在这条道匕相遇,我对你说‘晚安’,你跟今天一样回答说‘晚安,约翰爵士’。”

“是的,”牧师说。

“在那之前还有一次,差不多是一个月以前。”

“可能有那回事。”

“那么,你好几次这样称呼我‘约翰爵士’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我只是普普通通的杰克·德比,一个四处跑的小贩呀。”

牧师拍马向杰克·德比靠近一些。

“这只是我一时的兴致,”他说。迟疑了一下他又说:“我之所以这么称呼你,是因为不久前我在为编撰新郡志而搜寻各家家谱的时候发现了一件事情。我是斯塔格富特街的特林厄姆牧师,也是古物收藏者。德比,你真的不知道你就是德伯那个古老的武士世家的嫡传子孙吗?德伯家的始祖就是那位著名的武士佩根·德伯爵士,根据‘记功寺名册’,他是跟随‘征服者威廉’从法国诺曼底来到英国的。”

“我从来没有听说过,先生!”

“嗯,这是真的。把你的下巴抬起一会儿,让我把你的脸从侧面看得清楚些。没错,是德伯家的鼻子和下巴,只是欠威武了一点儿。你的祖先是帮助诺曼底的埃斯特里玛维拉勋爵征服格拉摩根郡的十二位武士之一。你们家族的支派在英国这一带曾到处都有采邑;在斯蒂芬王的时代,他们的姓名出现在卷筒卷宗上。在约翰王的时代,你的一位祖先十分富有,把一处采邑捐赠给了僧侣骑士团;在爱德华二世统治时期,你的祖先布赖恩应召到西敏寺去参加在那儿召开的大议事会。在奥立佛·克伦威尔任护国公的时代,你们家族衰落了一点儿,但情况并不严重。在查理二世统治时期,你们家族因为对君主的忠诚而被封为‘保王栎枝爵士’。唉,你们家族已经有过好几代的约翰爵士了,要是爵士的身份跟准男爵的身份一样可以世袭的话——其实古时候爵士身份确是父子相传的——那么你现在就是约翰爵士了。”

“不会是这样的吧!”

“总而言之,”牧师态度坚决地用马鞭子拍拍自己的腿,下结论说,“在英国很难再找到像你们这样的家族了。”

“真是不得了,再也找不到了吗?”德比说。“可是我呢,一年又一年,老是东奔西跑,四处逛荡,就好像我跟教区里最普通的人没有什么两样……特林厄姆牧师,关于我的这个新情况,传到外面已经有多长时间了?”

牧师告诉德比说,据他所知,这件事已是湮没无闻,很难说还有谁知道了。他自己对此事的调查是在上一个春季的某一天开始的;那时候,他正致力于探索德伯家的兴衰过程,恰好注意到德比写在自己大车上的姓名,于是进一步对他的父亲和祖父作了一些查考,直到对这个问题不再有疑问为止。

“起初我决定不要拿这么一个没有用处的消息来打扰你,”他说。

“可是,有的时候我们的理智控制不住我们强烈的冲动。我原以为你也许对这个情况是一直有所了解的。”

“嗯,没错,我曾经有一两次听人说过,我们家在搬来布雷克摩谷之前有过好日子。但是对这话我并不留意,认为那不过是说我们从前曾养过两匹马,现在只有一匹了。我家里倒是有一柄古银匙,还有一方雕刻精细的古印,可是,老天爷啊,汤匙和印算得了什么昵?想想吧,我跟高贵的德伯家族向来就是亲属。据说我的曾祖父心里藏有秘密,不愿谈论他是从哪里到这儿来的。哦,牧师,我想冒昧问一句,现在我们家的人在哪儿生火煮饭?我是说,我们德伯家族的人现在住在哪里?”

“你们家的人哪儿也不在了。要说作为郡内一个家族这么一个整体,你们已经灭绝了。”

“那太糟糕了。”

“是的——也就是那些好说谎的家谱上记载的所谓男系灭绝——也就是说,衰败了——没落了。”

“那么我们的人埋在哪里呢?”

“在格林山下的金斯庇:那里有一排排你们的墓穴,顶上覆盖着波倍克石的墓碑上刻有肖像。”

“我们家的宅第和庄园呢?”

“你们没有宅第和庄园了。”

“哦?地也没有了吗?”

“没有了。虽然如我刚才所说,你们家曾经有过许多地产,因为你们家族有很多很多支派。在这个郡里,从前你们家在金斯庇有一处府邸,在谢顿有一处,在米尔滂有一处,在勒尔斯台有一处,在韦尔布里奇也有一处。”

“那么我们这个家族会不会再次兴盛?”

“呃一这我可说不上来。”

“先生,我该怎么做才好呢?”德比停了一会儿问道。

“哦,没什么可做的,没什么可做的;你只有想想‘大英雄何竟死亡’这句话,让自己得到一些安慰。这个事实只是对一些地方史和家系研究者有点儿意义,除此以外没有别的。这个郡里还有好几个现在住小屋的人家,从前差不多跟你们家一样显赫呢。再见吧。”

“可是,特林厄姆牧师,你我既有这样的缘分,那你就回来跟我一起喝一夸脱啤酒吧。滴滴纯酒店有好酒供应,尽管当然还比不上露粒芬酒店的。”

“不,谢谢你,今天晚上不喝了,德比。你已经喝得够多的了。”说完牧师拍马离去,同时心里怀疑,自己把这么一件事情告诉德比从而引起了他的好奇心是否不够谨慎。

牧师离去之后,德比沉思着向前走了几步,随后在路边长着花草的斜坡上坐了下来,把鸡蛋篮子放在跟前。不一会儿,远处出现一个少年,正朝这儿走来,他所走的方向跟德比刚才的方向一致。德比见了,高举起一只手,这少年便加快步子走上前来。

P5-9

序言

托马斯·哈代一八四○年出生于英国西南部多塞特郡邻近多尔切斯特的一个小村庄。他的父亲是石匠师傅,也是本地教堂圣乐团里的提琴演奏者。从一八五六年起哈代跟一位擅长修葺哥特式教堂的建筑师学艺。学徒期满后,从一八六二年至一八六七年他在伦敦一家建筑事务所当了几年助理员,同时开始了他的写作生涯。哈代起先写诗,因为得不到出版便转向小说创作。他早期的三部长篇小说是《计出无奈》(1871)、《绿林荫下》(1872)和《一双蓝眼睛》(1873)。第一部是匿名发表的,而且哈代没有得到稿酬反而支付了一些辅助出版费用。第二部的出版使他得到三十英镑稿酬;情况有了这样的好转之后,他在应约写第三部的时候便决定放弃当建筑师的打算,选择写作为终身职业。一八七四年,哈代与吉福特小姐结婚,也是在这一年,他的第一部获得普遍赞扬的小说《远离尘嚣》在连载后以单行本形式出版,使他在文坛上确立了地位。接着他又写了几部重要的小说:《还乡》(1878)、《卡斯特桥市长》(1886)、《森林中人》(1887)、《苔丝》(1891)和《无名的裘德》(1895);后两部小说冒犯了维多利亚时代的道德观念,受到激烈的攻击,哈代愤而不再写小说,转而重新写诗,直至一九二八年逝世。

哈代的写作生涯以诗开始,中间经过二十几年的小说阶段,最后仍业,苔丝仍在一些农场打工糊口,命运却让她再次与已经披上牧师黑袍四处布道的亚历克-德伯相遇;亚历克对苔丝的情欲顿时击败了他那没有根基的宗教信仰,他纠缠苔丝,不得到她决不罢休。这时候苔丝的父亲病故,为了母亲和弟弟妹妹们的生活,她被迫与亚历克同居。不久,安吉尔·克莱尔从巴西回国,找到妻子并表示悔恨以往的冷酷无情。苔丝在这种情况下痛苦地觉得,是亚历克·德伯使她第二次失去了安吉尔,又一次毁掉了她的幸福,她怀着懊恼和愤怒到极点的心情,同时也带着一种责任感,杀死了亚历克。在与安吉尔一起度过幸福、满足的最后五天之后,苔丝被捕并被处以绞刑。“诸神之主(这是埃斯库勒斯的话)跟苔丝所开的玩笑到此结束了。”(《苔丝》末段首句。)

《苔丝》典型地体现了托马斯·哈代悲观的宿命论。如同索福克勒斯笔下的俄狄浦斯改变不了命运的安排,必然杀父娶母最后自己刺瞎双目流浪而死,熟读古希腊悲剧大师作品的哈代让他的读者看到,苔丝也改变不了命运的安排,最后必然走上绝路。不过,哈代与他的古希腊导师不同,他并不纯粹借助于一个个偶然事件来展开他的故事,而是以人物的性格为依据,使故事情节合乎情理地一环扣一环地向前发展,因此他的故事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试分析男女主人公的一些主要行为。在第一章第三节,苔丝的父母要她去有钱的德伯太太家攀亲戚;她秉性纯朴,厌恶趋炎附势,不愿意去,但是因为她在与弟弟亚伯拉罕一起送蜂蜜进城去的路上出了事故,把家里那匹老马“王子”弄死了,她觉得自己有责任帮助父母使家庭摆脱困境,所以才答应去,这导致她被亚历克·德伯奸污。表面上看来,是苔丝父母亲想要高攀富亲戚的打算给亚历克·德伯提供了机会,但实际上在这里起决定性作用的是苔丝性格中的责任感。倘若她对父母没有孝心,倘若她对“王子”死后他们这个家庭陷入困境这件事毫不内疚,那么她就不会去德伯家,也就不会遇上亚历克了。至于在这之前的那天夜里进城送蜂蜜,本来也应该是她父亲的事,也是因为父亲喝醉了酒,苔丝怕他在半夜里醉醺醺地赶长路会出意外,认为自己应该尽女儿的责任才主动提出由她带上弟弟代替父亲跑一趟的。善良、孝顺的苔丝的责任感驱使她做了这两件事情,也就使她落入了亚历克-德伯的魔掌,使她遭受了一个少女所可能受到的最悲惨最可怕的打击,并且弄得她无法自救,一步步走向最后的毁灭。

苔丝第二次离家外出,在陶勃赛乳牛场认识了安吉尔·克莱尔,经过甜蜜的恋爱后两人决定结婚。本来,他们会过上十分幸福的生活,苔丝可以甩掉不幸的过去了,可是,苔丝偏偏要把自己曾被亚历克·德伯奸污的事向心上人坦白,结果,出乎她意料之外,她视若神明的安吉尔·克莱尔没能原谅她,苔丝不得不重又承受生活加在她肉体上和心灵上的新的苦难和折磨。不难看出,在这里,还是苔丝那强烈的责任感造成了恶果——她认为自己有责任把自己的一切都让所爱的人知道,否则对他就是不公平。与安吉尔分手之后,苔丝在承受生活中新的煎熬时,又不幸地与亚历克-德伯狭路相逢,最后重新落入他的掌握之中。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一方面固然是亚历克·德伯这个恶棍本性难改,但是在另一方面,依然是苔丝的责任感在起决定性的作用——在她父亲去世、母亲和弟弟妹妹生活困难的时候她的责任感迫使她同意与仇人同居在一个屋顶之下!

我们还可以说,最后苔丝压抑不住心中的怒火把亚历克·德伯杀死,仍然是受到她那责任感的驱使;且看她在完成了这件大事后追上安吉尔·克莱尔的这一段:

……克莱尔停住脚步,以询问的目光望着苔丝。

“安吉尔,”苔丝说,好像她一直等待着他们停步时克莱尔会这样看着她,“你知道我为什么要追你吗?我要告诉你我把他杀了!”她这么说着的时候脸上露出令人同情的惨淡微笑。

“什么!”克莱尔说;他觉得苔丝神态奇怪,以为她是在说胡话。

“我杀了他——也不知道是怎么把他杀死的,”苔丝接着又说。“不过,安吉尔,为了你,也为了我自己,我非这么做不可。……”显而易见,苔丝把杀死亚历克看成是她必须完成的任务,是她应尽的责任——为她自己,为她的丈夫,也为了可能与她遭受同样不幸的姑娘!因为任务完成了,所以她迫不及待地要告诉她的丈夫,所以她的脸上露出了微笑!

或许有人会说,苔丝强烈的责任感确实是她个性中一个关键性的特点,如一条主线贯串于她的每一个重大行为;可是,哈代为什么把男主人公安吉尔·克莱尔描写得那么不近人情呢?如果说苔丝的行为十分符合她的性格的话,那么安吉尔·克莱尔的行为似乎令人费解。这个人物思想开通,他本人也曾与一个女人有过一段荒唐的交往,但是在苔丝向他坦白了自己过去的遭遇之后,他却不予同情,冷酷地与她分手。哈代在刻画克莱尔这个人物时难道就不遵守行为与性格一致的规则了吗?

当然不是。克莱尔的行为当然仍是由他的性格决定的。从小说的前半部分我们看得很清楚,他的个性中确实有反抗传统风俗习惯这一特点;正是因为他思想开通,不受常规束缚,他才敢于违抗父命不娶默茜·钱特小姐,才会拒绝像两个哥哥一样去当牧师而偏偏走上务农的道路,才会在乳牛场遇见苔丝这么一个挤奶姑娘后便真心地爱上她。也就是说,安吉尔。克莱尔对苔丝的爱是超越门第和贫富观念的,是一种真正纯洁的爱;他所爱的纯粹是他眼中所见如此美丽、心中所想应是十全十美的苔丝。因此,陶醉于甜蜜爱情之中的他当然接受不了苔丝曾被人奸污这一事实,当然承受不了如此沉重的打击。苔丝向他坦白之后,他简直无法相信苔丝说的不足疯话:

“苔丝!”

“嗨?最亲爱的。”

“我得相信你说的事吗?看你的样子我得相信它是真的。哦,你这会儿不可能是精神错乱的!你应该精神错乱才对呀!可是你没有……我的妻子,我的苔丝——你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使得我有理由做这样的假设吗?”

(第35节)

此时此刻,安吉尔·克莱尔所想到的,不是苔丝那不幸遭遇的性质,他更没有想到把苔丝的遭遇和他自己昔日的荒唐事作一个比较。不,他想到的不是这些,他当时不可能如此冷静地思考这一类问题;他想到的只有一点——多么令人痛心啊,世上再也不存在这么好的苔丝了!他觉得,“苔丝说出了自己过去的事隋,使他的生活以及他的整个世界发生了彻底的、可怕的变化。”他努力“扼杀自己对她的情感。……一颗泪珠正慢慢地淌下克莱尔的面颊——一颗很大的泪珠……”(第35节)十分明显,安吉尔·克莱尔这时候正在经受巨大的失望和痛苦。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不应该把他在听过苔丝的坦白之后所作出的反应,看成是一个向来习惯于严格要求他人的人在无视其本身的错处却以高标准谴责别人的时候所表现出来的态度(从小说的前半部分,没有哪个读者会得到印象,认为安吉尔·克莱尔是一个严于律人疏于责己的人);我们不应该指着安吉尔·克莱尔的鼻子责备他说:“你自己这么不检点,还用这种态度对待苔丝!”不,我们不应该这样,而是应该体会哈代所写:“一个受了愚弄的老实人一旦醒悟过来往往会觉得自己受到了残酷的对待,克莱尔此刻这种感受正十分强烈。”(第35节)也就是说,热恋中的安吉尔·克莱尔这时候不但感到失望和痛苦,而且还觉得受到了命运的愚弄,受到了残酷的对待,因此他克制不住自己,对苔丝采取了严厉的态度,提出两人分居的主张,把苔丝推向了亚历克一边。这以后,他和苔丝天各一方;经过相当长时间的反省并饱受相思之苦,他才慢慢改变这种态度,恢复了对苔丝那种深沉的爱,那就是苔丝被捕之前他们两人在一起度过的五天里读者所看见的情形了。

男女主人公的性格使他们在特定环境里遇到各种事情的时候做出种种必然的反应,这些反应相互作用形成的合力把他们拖入困境,使他们最后遭遇悲剧性的结果;哈代的《苔丝》就是这样用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感人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看法。这部一百多年前写下的小说对于今日读者的意义,当然不在于它的具体故事内容和所宣扬的思想,而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研究托马斯·哈代这位跨越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的英国诗人和小说家的生动材料,同时也启发我们思考人生的各种问题,尽管,在生活发展的总趋势这个问题上,我们不必与哈代持相同观点。

郑大民

一九九六年四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苔丝(译文名著精选)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英)哈代
译者 郑大民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752423
开本 32开
页数 51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25
出版时间 2011-01-01
首版时间 2011-01-01
印刷时间 2011-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7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561.44
丛书名
印张 17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0
148
2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7:3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