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弓区之谜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历史上第一部长篇密室推理小说,为不可能犯罪类型的推理作品开创了新纪元。

故事里只有一次谋杀,只有一次发生在密室里的谋杀。

一日清晨,租住在达顿普太太家中的康斯坦特先生死于房间里。门窗紧锁,屋中除了尸体空无一人。死者仰面朝天,喉管被割破。经过一番搜寻,不见凶器的踪影。自杀的可能性被排除,那么,谁是凶手?凶手又是怎么制造了这样一个天衣无缝的密室?这间密闭的屋子是事件唯一的谜团。

于是,为了解开这个谜团,苏格兰场、私人侦探、各个媒体以及好事者纷纷出击,以各个角度、各种方式试图破解密室,但结果却出乎所有人的预料。

内容推荐

十九世纪末。后维多利亚时代的伦敦。某日清晨,一位租住在一个小房间里的绅士被杀。房间门窗紧锁,是一件不折不扣密室。凶器不见踪影,凶手是怎样行凶?行凶之后又是怎样逃离密室的呢?不可思议……

试读章节

这本是伦敦十二月初的一个平凡无奇的清晨,不过因为发生了后面那件事,这个清晨必定会给很多人留下深刻印象。这天,整个伦敦像往常一样笼罩在冬日寒冷的迷雾中,大雾主要弥漫在城市的中心区域,到了郊区,则消散了不少。在这种天气,坐火车进城上班的人们很可能认为自己是从黎明走向了黑夜。这天的雾气与往常相比显得更为单调,从弓区。直到汉默史密斯。拖出了一条隐约的雾带,这条雾带里充斥着肮脏的水蒸气,给人留下一种穷鬼悲惨死去后阴魂久久不散的感觉。如果温度计和气压计这类东西有灵魂的话,它们现在的兴致也不会太高。冷风吹到行人的身上,像利刃一样直刺骨髓。

住在弓区格罗弗街十一号的达普顿太太是伦敦少数几个对大雾安之若素的人之一。她和往常一样早早起床忙起了自己的活计。她是城里第一批发现大雾来临的居民,当她卷起卧室的窗帘,观察窗外冬日清晨的天气时,就在黑暗中看见了一缕一缕的雾气。她清楚这雾会延续一整天,她更清楚这个季度的煤气费一定会创出新高,这是因为她同意她的新房客亚瑟·康斯坦特先生每周固定支付一先令的煤气费,而不是像以往的房客那样按房间所占整个楼房的比例支付费用。气象学家总是在说哪一天最有可能下雪,基本不会起雾之类的事。但达普顿太太对那套说辞早就失去了信心,除非他们可以帮她解决煤气账单的问题。窗外到处都是雾,达普顿太太当然也没有预料到会起这么大的雾。实际上她对任何事情都没有什么信心,她的生活非常艰苦,好像一个在大海里游泳的人那样苦苦地向着地平线的方向划行,却总也望不到头。在她的生活中,所有的事情都像她预见的那样无可救药,因此任何时候她的心情都不会变得稍好一点。

达普顿太太是个寡妇。寡妇都不是天生的,而是造化使然。每个人都知道这一点,否则你很可能会误以为达普顿太太天生就是一个寡妇。她长得又高又瘦,长脸,肤色苍白,面相阴冷,发型也一成不变的刻板无趣,这些外貌特征总是让人把她和度日艰难的寡妇联系在一起。只有上流社会的那些女人才能在丈夫去世以后依旧保持着魅力。已经过世的达普顿先生在世的时候,一次拇指根被一颗生锈的铁钉剐了一下,达普顿太太当时就预见到自己的丈夫很可能会死于破伤风。虽然她预见到了结果,而且夜以继日地陪伴着丈夫,但仍然没能把他从死亡的阴影中解救出来。之前当凯蒂死于白喉,小约翰尼死于猩红热的时候,她曾经徒劳地和死神奋战过两次,但哪一次都没能帮他们逃过死神的魔掌。也许是因为穷人普遍劳动过量,才使得死亡的阴影时时刻刻都笼罩在他们的身上吧。

达普顿太太非常老到地点燃了厨房里的炉子,如果不能掌握好木炭燃烧的火候,拨火棍很有可能会在一片浓烟中化为灰烬。达普顿太太像平时一样成功地烧起了炉子,从跪垫上站了起来,就好像一个印度神庙里的女祭司结束了晨祷一样。突然她被什么事情惊呆了,险些失去了平衡。她发现壁橱架上钟的指针正指向六点四十五分,平日里达普顿太太点好炉子都在六点十五分左右,钟为什么会无缘无故的快了?

达普顿太太马上联想到了隔壁修钟表的斯诺皮特家,这钟刚刚送到他家修了几周。也许他只是把钟放在家里,在送回来之前才草草地修了一下,他甚至有可能偷偷地在钟上做些手脚,以此来使自己的生意“更为兴隆”。圣顿斯坦教堂宣告三刻时分的三声钟响立即击碎了达普顿太太这种恶毒的想法。达普顿太太突然觉得非常恐慌,她最引以为傲的直觉竟然失灵了。她终于明白自己的头为什么会这么晕了,因为她今天睡过头了,比平时更容易犯困。

在懊恼和困惑的同时,达普顿太太赶忙把水壶放到噼啪作响的炭块上。这时她才意识到自己睡过头,是因为昨晚康斯坦特先生关照过她今天要提前三刻钟起床,七点就要吃早饭,以便和不满的列车工人们开个早会。她马上拿着蜡烛跑向康斯坦特先生的卧室。康斯坦特先生的卧室在楼上,二楼有两个相邻但互相独立的房间,全都被他租下来了。达普顿太太拼命地敲着平时被康斯坦特先生用作卧室的那个房间的门,她大声呼喊道,“先生,已经七点了,你快迟到了,快起来吧!”可达普顿太太并没有听见平日里先生那声睡意蒙咙的“马上起来”。不过,因为今天达普顿太太改变了一贯的呼叫方式,她也并没有指望康斯坦特先生能马上予以回应。达普顿太太下了楼,她有点害怕炉子上烧着的水在康斯坦特先生穿好衣服之前还开不了,除此之外好像没什么可担心的了。

达普顿太太如此笃定的原因,在于她知道康斯坦特先生不会对她的呼唤充耳不闻。康斯坦特先生通常都睡不深,可能现在康斯坦特先生的耳边已经回荡起火车工会领导人召唤他去开会的催命铃声了吧。为什么像阿瑟·康斯坦特这样一位绅士,这样一位干净整齐的体面人,要和那些火车工人混在一起开会?原本他最多只会在车上和司机打个招呼而已吧。对于这个问题,达普顿太太总是想不太明白。也许这个人非常想在议会中做弓区的代表吧,如果那样的话,去租一个丈夫还活着而且有投票权的女房东的房子岂不更好些?弓区的工人也不会像他那样每天擦靴子(虽然他擦得并不是很亮),他和弓区工人根本上就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人。弓区工人不会像他那样浪费水,不管是饮用水、洗脸水还是洗衣服的水,工人们都会很珍惜。工人们更吃不上达普顿太太给康斯坦特先生做的那些按王室式样特制的食物。她不忍心看康斯坦特先生吃着不适合自己身份的食物。达普顿太太给他送过去的餐点他张嘴便吃,不会故意先把眼睛闭上感受食物的美味,而是自始至终都睁大双眼。圣人一般都难以看到自己头上的光环。在现实生活中,头顶上的光环总会和雾气混淆在一起。

等到那壶麻烦的水开了以后,达普顿太太不会给康斯坦特先生泡她和莫特莱克先生平时喝的那种黑绿茶叶混合而成的粗茶。面前放着的早餐,让达普顿太太想起了可怜的莫特莱克先生,他一点东西都没吃,就在凌晨四点消失在冬夜的一片浓雾中,不知到达文波特区的哪个船厂去了。达普顿太太希望他这次不会白跑一趟,能拿到应得的那些奖金。达普顿太太同时希望他能向工人们证明,那些差旅费他都用到了正当的地方,而不像敌对的工人领袖宣称的那样被他贪污了。她不羡慕莫特莱克先生丰厚的收入,也不相信他把康斯坦特先生介绍到她这儿来住,会像他的那些对手所说的那样是为了一己的私利,莫特莱克先生这样做只是想为她介绍点生意罢了。汤姆·莫特莱克是苦工们的首领,这一点并没有让达普顿太太感到困扰。莫特莱克先生原本是个排字工人,现在他当工人领袖的收入和社会地位,肯定比排字工人要高出不少。他领导了数百次罢工,铺天盖地的海报上都是他的名字,这显然要比成天去印别人的名字好很多。当然,工人领袖也不是什么轻松的工作,达普顿太太一点也不嫉妒汤姆的这份工作。

在走向厨房的路上,达普顿太太不经意地推了一下莫特莱克先生的房门,但没听到任何回音。临街的那扇门和走廊之间并没有多少距离,从那儿探头一望就可以知道,莫特莱克先生确实已经出去了。达普顿太太望见门上的栓条和锁链都松开了,只有碰锁还关着,她略微感觉有点担心,尽管她从来没有像别的家庭主妇那样受到过罪犯的威胁。著名的退休侦探格罗德曼就住在街对面不远的地方。虽然并没有住在房子的正对面,但他的存在却让达普顿太太的心里有了一种奇妙的安全感,就像躲在教堂里的基督徒心里从没有任何阴影一样。在她看来,任何心存歹意的人都会慑于格罗德曼的威名,因此这方圆一英里之内根本不用担心会发生什么案件。虽然格罗德曼已经退休了(可嗅觉依然非常灵敏),目前每天不过是在家里打打盹儿,但没有哪个罪犯愿意去打扰他的美梦。

……

P1-5

序言

《弓区之谜》:密室推理的“福音书”

开天辟地的创造

卡尔在“密室讲义”中将法国人卡斯顿·勒鲁的《黄屋之谜》封为“史上第一长篇密室之作”。但卡尔的这一观点并未得到认同。因为在很多人看来,这一殊荣毫无疑问应属犹太裔英国作家伊斯瑞尔·冉威尔的《弓区之谜》。

《弓区之谜》创作于一八九一年,比一九。七年发表的《黄屋之谜》早了整整十六年!这部洋洋洒洒八万余言的作品就像是一部福音书,在很多创作者还没有“密室”这一概念时,便将这一奇妙而困难的主题当作了作品的核心内容和挑战目标。这是推理小说史上第一篇以“密室”为核心的长篇作品。仅就此论,冉威尔的《弓区之谜》是已无愧“史上第一长篇密室之作”。

“密室”的拐点

在《弓区之谜》发表以前,“密室”就已经出现在了推理小说中。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推理小说鼻祖爱伦·坡的《莫格街凶杀案》和伟大的推理小说作家柯南·道尔的《斑点带子案》。但必须指出,在这两篇小说中,“密室”都是以辅助工具的角色出现,从来没有成为过小说的核心内容和侦探解谜的目标。“密室”在这里的作用仅仅局限于增加悬念、渲染气氛、反衬侦探的机智,是绝对的“配角”。如果说爱伦‘坡还借杜宾之口解释了一下制造密室的方法的话,柯南·道尔爵士则完全没有意识到《斑点带子案》中“密室”的存在。

在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推理小说处于短篇黄金时代。由于篇幅的限制,“密室”这种复杂的高端题材自然很难有出头之日。与爱伦。坡和柯南·道尔一样,其他创作者在创作推理小说时,即使涉及“密室”,也是将其置于一种可有可无的尴尬位置。

直到一八九一年冉威尔发表《弓区之谜》,这一切完全改变了。

《弓区之谜》不是史上第一部含有“密室”因素的小说,却是史上第一部标准的“密室小说”。整个作品只有一次谋杀,只有一个谜团,只有一间密室。“密室”第一次成为推理小说的核心要素,而且是唯一的要素。

更难能可贵的是,《弓区之谜》是史上第一部长篇“密室小说”。一间密室衍生出的情节和诡计,居然可以化为八万余字的故事,这在当时短篇盛行的时代是不可思议的创举。要知道,即使是拥有各种诡计元素的长篇推理小说,也是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年以后才逐步兴起的,这比《弓区之谜》整整晚了近三十年!

《弓区之谜》出现后,“密室”才升华为推理小说的核心要素,才被后来的创作者以长篇的形式表现出来。所以,《弓区之谜》是“密室”小说的拐点,是“密室”兴旺的火种。

极限的挑战

《弓区之谜》里只有一次谋杀,只有一次发生在密室里的谋杀。

一日清晨,租住在达顿普太太家中的康斯坦特先生死于房间里。门窗紧锁,屋中除了尸体空无一人。死者仰面朝天,喉管被割破。经过一番搜寻,不见凶器的踪影。自杀的可能性被排除,那么,谁是凶手?凶手又是怎么制造了这样一个天衣无缝的密室?这间密闭的屋子是事件唯一的谜团。

于是,为了解开这个谜团,苏格兰场、私人侦探、各个媒体以及好事者纷纷出击,以各个角度、各种方式试图破解密室,但结果却出乎所有人的预料。

当“密室”第一次成为推理小说的主角时,便制造出这样一个令人束手无策的诡计。有了《弓区之谜》开路,难怪在以后一百多年的岁月里,“密室”会带给我们一个又一个匪夷所思的谜团。

“心理密室”的雏形

“密室”分为“机械密室”与“心理密室”两大类。毫无疑问,“心理密室”的创作难度要远远高于“机械密室”。因为相对于“真刀真枪”、“辛辛苦苦”制造出来的“机械密室”,“心理密室”完全可以看作是一个心理误导或是心理错觉的过程。在现实中“密室”根本没有出现过,只是出现在读者的心里。所以,炮制“心理密室”有着极大的风险,稍有偏差就会“画虎不成反类犬”,被挑剔的读者一顿痛骂。

《弓区之谜》是“心理密室”的鼻祖。在读过《弓区之谜》后,我们会由衷感叹:“如果《弓区之谜》是史上第二部‘心理密室’小说,那么它只能打六十分;但是,它是史上第一部,所以该打一百分。”

不可否认,后来的《黄屋之谜》同样是个“心理密室”,而且是个比《弓区之谜》精妙、复杂的“心理密室”。但事实是,《弓区之谜》启发了《黄屋之谜》,是所有“心理密室”的雏形。

先于卡尔的“密室讲义”

一九三五年,“密室之王”约翰·狄克森·卡尔在《三口棺材》中发表了密室讲义。毫无疑问,卡尔的“密室讲义”是推理小说历史上重要的密室论文,但不得不说的是,最早的“密室讲义”并非出自卡尔之手,而是出现在冉威尔的《弓区之谜》里。细算起来,冉威尔的“密室讲义”要比卡尔整整早上四十四年。

在《弓区之谜》的第四章,作者借各类媒介和业余侦探之口,列举了很多密室形成的可能性。这些观点既是针对弓区谜案的解释,又是可以适用于所有密室“普遍真理”,拥有很强的理论深度,是史上第一篇关于密室的理论性文章。

冉威尔就像一位先知的神,当别人尚处于蒙昧的黑暗中,就已经如灯塔一般为后世指明了道路。

古典风格极致

《弓区之谜》创作于十九世纪末的英国。因此,行文带有明显的古典本格推理小说的特点。所谓“古典风格”,笔者以为就是英帝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辉煌和后维多利亚时代的迷茫相结合的产物。

具体而言,古典本格派推理小说文笔洗练、朴实、流畅,情节紧凑毫不拖沓,条理清晰、线索交代清楚,从不无病呻吟或故弄玄虚——这些都是维多利亚时代繁荣、稳定、物质丰盛、精神自由的产物。

而翻开古典本格小说,又随处可见侦探的高傲与嚣张,助手的愚蠢与幼稚,警察的软弱与无能,民众的愚昧与流言,政府的专横与可笑,媒体的欺骗与中伤……这些很明显是英国乃至整个欧洲处于后维多利亚时代,面对世界局势的变化,面对资本主义制度以及价值观变化所表现出来的迷茫、无助、急躁和心虚。

《弓区之谜》从头至尾充满了古典本格推理的文风。它成功地展示了所有线索,体现了公平;它成功地刻画出了当时英国社会各个阶层人物或虚伪,或狡诈,或白大,或愚笨的形象;在文中,不止一次提到了工人运动和议会选举,这是对当时政府、政局的关注和不满;而频频出现的《大千世界》、《纽波克先驱报》更是对当时媒体最辛辣的讽刺。

正是《弓区之谜》的出现,让“密室”由坎坷走上了坦途。“密室”有今日之辉煌成就,伊斯瑞尔·冉威尔的《弓区之谜》功不可没!

褚盟

后记

延伸阅读:从不可能犯罪说起

伊斯瑞尔·冉威尔的《弓区之谜》是一部密室小说,是一部不可能犯罪小说。不可能犯罪并不是推理小说中唯一的诡计模式,但毫无疑问,它是推理小说最精彩,也是最重要的模式之一。

似乎是命运有意的安排,一八四一年埃德加·爱伦·坡创作的历史上第一篇推理作品《莫格街凶杀案》便是一篇以密室为题材的不可能犯罪小说。这似乎也预示着不可能犯罪注定会成为推理小说王冠上最夺目的钻石。在其后的一百六十多年的时间,无论是最具天赋的创作者还是最具好奇心的阅读者,对不可能犯罪的兴趣始终不曾减退。

所谓“不可能犯罪”,是指犯罪表象与理性逻辑相悖的犯罪,包括密室、不在场证明、瞬间消失等模式,往往具有强烈的幻想性和迷惑性,最符合本格推理小说“解谜”的最高目标。当创作的谜与理性的逻辑思维高度的背离,而又“百转千回”达成一致后,给阅读者制造的心理冲击和情绪落差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这也是不可能犯罪题材的作品璀璨夺目且长盛不衰的根本原因。

与埃德加·爱伦·坡同一时代的另一位推理小说的先行者威尔基·柯林斯也创作过密室小说《诡异的床》。阿瑟·柯南·道尔爵士“指挥”歇洛克·福尔摩斯侦破的《斑点带子案》则是一篇堪称经典的密室不可能犯罪小说。而在福尔摩斯另一篇故事《驼背人》中,爵士最后给出的解答则启发了大量密室作品的创作。

受到福尔摩斯的影响,推理小说迎来了属于自己的第一个高峰——短篇黄金时代。这也是不可能犯罪推理小说的第一个高峰。

这一时期,涌现出大批天才作家和经典作品。美国作家杰克·福翠尔便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他自一九○五年起,连续创作了近五十篇“思考机器”凡杜森教授的故事。这里面包括史上最精妙的密室小说之一《逃出13号牢房》;异想天开式的《幽灵汽车》;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完美的不在场证明》;可以预测未来的《水晶球占卜师》……可以说,杰克·福翠尔在不可能犯罪领域的天赋似乎是无穷的。如果不是一九一二年的“泰坦尼克号”悲剧,我们无法想象这位天才还会带给读者多少不可能犯罪。

和杰克·福翠尔齐名的英国作家G.K.切斯特顿同样精于不可能犯罪之道。他创作的“布朗神父”系列堪称推理小说的模版,逻辑与心理最完美的融合。这其中的代表作品包括《隐身人》、《走廊里的男人》、《狗的启示》等。

“阿伯纳叔叔”的创作者美国人梅尔维尔·戴维森·波斯特的密室小说《杜姆多夫事件》;英国人阿瑟·莫里森的“马丁·休伊特”系列;奥斯汀·弗里曼的“医师桑戴克”系列;A.B.里夫的“科学神探”系列;欧内斯特·布拉默的“盲侦探卡拉多斯”系列……这些无一不是精彩的不可能犯罪,无一不是这一黄金时代的经典之作。

而将不可能犯罪题材由短篇衍生为长篇,由“自发”引导为“自觉”的,就是一八九一年以色列裔英国作家伊斯瑞尔·冉威尔的《弓区之谜》。这是一部推理小说史上划时代的作品,改变了不可能犯罪推理小说的地位和发展方向。

在《弓区之谜》以后,埃德加·华莱士的《四义士》和卡斯顿·勒鲁的《黄屋之谜》两部作品又进一步巩固了不可能犯罪作品的地位。

进入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推理小说进入了长篇黄金时代。不可能犯罪作品迎来了又一个更加辉煌的巅峰。

一九二○年,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斯泰尔斯庄园奇案》和F.W.克劳夫兹的《桶子》先后发表,标志着长篇黄金时代正式到来。

这两位开创者都创作出了非常精彩的不可能犯罪小说。“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古墓之谜》和《波洛圣诞探案记》是密室杀人;而克劳夫兹作为写实主义推理作家的代表,其每一部作品都是以破解复杂的不在场证明为主题的小说。而他也是这个领域中当之无愧的大师。

黄金时代三大家之一的埃勒里·奎因创作的《中国橘子之谜》、《生死之门》和《王者已逝》都是不可能犯罪题材;而三大家中另外一位约翰·狄克森·卡尔则享有“密室之王”的称号。他一生创造了五十多种密室,其中的《三口棺材》、《犹大之窗》、《歪曲的枢纽》等作品都是无法逾越的经典。

受奎因和卡尔的影响,这一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不可能犯罪专家。如克雷顿·劳森(代表作《死亡飞出大礼帽》);安东尼·布彻(代表作《九九神咒》);黑克·塔伯特(代表作《地狱之源》);爱德华·霍克(代表作《山姆·霍桑犯罪诊断书》)等。

在长篇黄金时代之后,不可能犯罪题材创作进入了瓶颈期。虽然有一些作家继续着这一领域的研究和探索,但在整体上已经难以为继前两个黄金时代的“规模化”效应。

但在这一时期,依然有天才出现。他就是法国人保罗·霍尔特。他的作品颇具黄金时代的古典风范,以不可思议的不可能犯罪为最大卖点,被誉为“现代的卡尔”。他的代表作有《七重解答》、《第四扇门》等。保罗·霍尔特是当今推理创作领域的异类,不可能犯罪的希望。

与西方相比,日本不可能犯罪小说也毫不逊色。

和爱伦·坡的《莫格街凶杀案》相似,日本本格推理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一篇密室小说。这就是江户川乱步的《D坡杀人事件》。以此为开端,日本推理小说正式进入了战前的“新青年时代”。

这一时期有两位不可忽视的不可能犯罪大师——“奇迹作家”大阪圭吉和“超人作家”小栗虫太郎。大阪圭吉的作品中充斥着密室、移动的墙、消失的尸体等不可能元素;而小栗虫太郎的作品则以“炫学”见长,内容涉及天文、地理、物理、化学、医学等方面,堪称最深奥的不可能犯罪小说。他们和江户川乱步、梦野久作、甲贺三郎等人一起铸就了日本不可能犯罪小说的辉煌。

二战之后,不可能犯罪题材随着日本推理的发展,呈现出多样的表现形式。一方面,以横构正史、高木彬光等人为代表的作家们继续着本格小说的辉煌,开创了“宝石时代”。这一时期出现了《本阵杀人事件》、《恶魔吹着笛子来》、《刺青杀人事件》、《鬼面杀人事件》等优秀的不可能犯罪作品。

另一方面,崛起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社会派推理小说也并未排斥不可能犯罪题材,而是赋予了这一题材许多新鲜的元素。社会派推理小说的发轫之作松本清张的《点与线》便是一部破解不在场证明的作品;而社会派最高成就者森村诚一的成名作《高层的死角》也是密室作品中的精品。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社会派推理小说式微,新本格派大行其道。“新本格教父”岛田庄司的《占星术杀人魔法》、《斜屋犯罪》、《北方夕鹤2/3杀人》等作品均为布局宏大、诡计离奇的不可能犯罪题材。

而受岛田庄司的影响,新本格派的代表人物几乎全部以不可能犯罪作品出道并被读者认可。这其中包括绫行人(《十角馆杀人预告》),有栖川有栖(《第四十六号密室》、《魔镜》),法月纶太郎(《密闭教室》),我孙子武丸(《8之杀人》),歌野晶午(《长形屋杀人事件》)等。

随着新本格派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元素被融入了不可能犯罪小说的创作中。例如,以妖怪推理见长的京极夏彦和以科幻见长的森博嗣。这些元素的加入在读者中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不过这都不重要,因为不可能犯罪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的混合体。

无论欧美还是日本,无论不可能犯罪题材如何变化,我们可以断言的是,这颗推理小说王冠上的钻石,是永远不会失去它那迷人而耀眼的光芒的。

褚盟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弓区之谜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英)伊斯瑞尔·冉威尔
译者 陈杰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255340
开本 32开
页数 14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82
出版时间 2008-08-01
首版时间 2008-08-01
印刷时间 2008-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18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561.45
丛书名
印张 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9
144
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8:5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