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中华国学百部
内容
编辑推荐

在中国文学发展的漫长历史中,不但名家辈出、作品丰富,而且流派纷呈,构成了一幅色彩缤纷的文学历史画卷。学海泛舟、书林漫步,不难领略中国文学史上的奇观异景。如果把整个中国的文化比作浩渺无际的天空,那么,作家、作品及文学流派犹若璀璨夺目的群星,它们交相辉映,在中国文学史上放射着奇异的光彩。

社会的日新月异,使人们不断地去接受新事物、新知识、新文化,从而疏远了古代的文化以及常识,为了弥补这个缺陷,编了本书以供读者回顾。本书在编写过程中按岁时节令、传统风俗、文化名人、文化典籍、官职衙署、科举教育、文体流派、文字书画、音乐舞蹈、刑名法律、帝王宫廷、礼制政事、社会阶层、宗法家庭、姓名称谓等十余个方面,对近千余条古代文化知识作了简明地讲解。

内容推荐

学习和继承祖国的文学遗产,了解和掌握文学的专有名词、术语,颇为重要。本书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内容涵盖岁时节令、传统风俗、文化名人、文化典籍、官职衙署、科举教育、文体流派、文字书画、音乐舞蹈、娱乐体育、戏剧曲艺、哲学伦理、刑名法律、帝王宫廷、礼制政事、社会阶层、宗法家庭、姓名称谓等十余个方面,对近千余条古代文化知识作了简要的讲述,以便让大家了解更多的古代文化常识。

本书语言简洁流畅,可以增长读者的见识,开阔读者的眼界,令阅读者受益匪浅。

目录

岁时节令

传统风俗

文化名人

文化典籍

官职衙署

科举教育

文体流派

文字书画

音乐舞蹈

刑名法律

帝王宫廷

礼制政事

社会阶层

宗法家庭

姓名称谓

试读章节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又名端阳节、端五节、重午节。古人在这天以兰草汤沐浴,又称浴兰节。道教则称此日为“地腊节”。明清时的北京人又称端午节为“女儿节”、“五月节”。端午是中国夏季最重要的节日,它的起源有不同的说法。据考证:五月初五本来是龙的节日,古代江南水乡的吴越人信奉龙为图腾,每到端午节这天要举行各种祭祀活动。战国时期楚国的爱国诗人屈原忠君爱国,却遭到诽谤被放逐。秦国攻占郢都,他悲愤交加,不忍看到国家灭亡和自己政治理想的破灭,于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这天投江自杀,以身殉国。后来人们将端午节转用来纪念他。本来与龙的节日有关的赛龙舟、吃粽子的习俗,其意义也发生了变化,成为祭吊屈原的活动。五月五日时值初夏,天气渐热,病疫容易发生,在中国古代被认为是“恶月”、“恶日”,于是人们喝雄黄酒,在门前挂上菖蒲、艾草,以避灾驱邪保平安。

七夕节

农历七月七日晚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七夕节。七夕节起源于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中国北方农村有这样的风俗:七月初七这一天,摆上瓜果,向织女乞巧,意思是希望织女把一手巧艺传给人间,因而七夕节也叫乞巧节。早在汉代就已有了乞巧风俗。《西京杂记》上记载:“汉官中采女常于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七夕节时,妇女们不仅可以向织女乞求技艺,还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情况和心愿向织女祈福、祈寿、祈子等。民间还有一种风俗:就是每到七月初七这一天,就把新出嫁的闺女接回娘家,原因是怕王母娘娘看到新婚夫妇的幸福生活后,强迫他们分开。人们用暂分离的办法,避开王母娘娘,以求长久的团圆,所以这一天也叫避节。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的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以庆贺为主的节日,也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节日。中秋节的起源有不同的说法。有说源于秋祭,因为此时庄稼成熟,人们祭祀土地神,以谢神庆丰收:有说源于古代的拜月习俗。不管怎样说,中秋习俗都与月亮有关,如祭月、赏月、吃月饼等。中秋节有吃月饼的习俗,相传源于唐明皇。唐明皇游月官后,每年中秋与杨贵妃赏月。赏月时,一边品尝形如秋月的甜饼,一面欣赏歌舞,月饼大概由此源起,圆圆的月亮,圆圆的月饼,都象征团圆之意。中秋节新人团圆是相沿已久的习俗,故俗称“团圆节”。

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被称为重阳节,又称“重九节”、“茱萸节”。重阳登高,最早见于梁代吴均《续齐谐记》一书。大意是:东汉时,汝南汝河一带瘟魔为害,疫病流行,呻吟痛苦之声遍布。有个叫桓景的人,历经艰险,到山中拜费长房为师,以求消灾救人的法术。一天,费长房对桓景说:“九月九日瘟魔又要害人,你快回去搭救父老亲人。”并告诉他:“那天登高,再用红布袋装上茱萸扎在胳膊上;喝菊花酒就能消灭瘟魔、免除灾殃。”桓景回乡,遍告乡亲。九月九日那天,汝河汹涌澎湃,云雾弥漫,瘟魔来到山前,因菊花酒气刺鼻、茱萸异香熏心,被桓景斩杀于山下。傍晚,人们下山返回家园,只见牲畜都暴死,而人们却安然无恙。从此,重阳登高避难的习俗,就世代相传了。

腊八

“腊”是古代的一种祭礼,即一年风调雨顺,喜获丰收,到了年底举行的一种对天地神灵的答谢祭祀活动。古代中国人多在十二月腊祭先祖百神,因而把十二月称做腊月。后来这个腊祭的日子就选定在每年的十二月初八,即称腊八。到了南北朝时期,腊八就成为祭祀节日了,腊八节主要是供献天帝、祭祀神灵、祭奠祖先、祭鬼禳灾等,后来又增加了“赤豆打鬼”和吃“腊八粥”等风俗。  春龙节

我国民谚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因为农历二月初二这一天,一般总和惊蛰这个节气靠近。惊蛰的意思是冬眠蛰伏的动物被春雷惊醒,即使睡了一冬的龙也不能幸免。这就是我国民间二月初二龙节的来历。二月二这天,人们做龙鳞饼、龙须面吃,有的地方还不让妇女做针线,以免“刺伤”龙的眼睛。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这天是新年开始的第一个月圆之日,家人团聚,共度良宵,所以古人又叫上元节。这一天要吃“元宵”。“元宵”,别名汤圆,是一种用糯米粉包着各种甜馅的“圆子”,以清水煮熟而食。元宵节有举行灯会观灯的习俗,因而又叫灯节。到了这一天,家家户户挂彩灯、放焰火、大街上高挂千万盏琳琅满目的花灯。在北方寒冷的地区,还要制作千姿百态的冰灯。人们在元宵节除了观灯、赏灯、猜灯谜外,还要进行放歌、舞龙、耍狮、扭秧歌等一系列活动,因此我们常说“闹元宵”。

中元节

阴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又叫“鬼节”。这一天,人们祭祀祖先,怀念亡灵。每到此日,寺庙里有盂兰菊会,超度亡灵。市场上可买到冥币、明菜花、油饼、乳糕、丰糕之类。用以祭祀祖宗,并预报秋收。

寒食节

亦称“禁烟节”、“冷节”,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时在清明节前一二日。此日禁止烟火,只吃冷食,故名。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事,因介之推抱木焚死,于是就定此日禁火、寒食。东汉末,因老小不堪寒食,曹操曾下((明罚令》,规定不得寒食。节日期间,民间有插子推燕(用面粉和枣泥做饼,捏成燕子状)、扫墓等风俗。北方人此日多扫祭先茔。今民间已将寒食、清明并为一个节日。

冬至

民间传统节日,时在阳历十二月二十二日前后,即仲冬之节。周代已有祭神仪式。汉代起列为令节,有贺节之俗。蔡邕《独断》:“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该日前后,人们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民间称冬至日为“过小年”,亦称“贺冬”。此日学校放假、商业歇市,并做应时食品相互宴请、馈赠礼品、道吉祥语祝贺佳节,俗有“冬至大如年”之谚。

守 岁

民间岁时风俗。除夕夜,吃罢年夜饭,全家男女老小围炉聚坐食饮,直至天明,谓之守岁。含有辞旧迎新,祈祝爷娘长寿之意。

拜年

亦称“贺年”、“贺岁”,春节节日活动。其来源说法不一。传说远古时代有一种叫“年”的怪物,每逢腊月三十晚上出来,挨家挨户地残食人群。人们只得把肉食放在门口,然后关上大门,躲在家里,直到初一早上,人们开门见了面,作揖道喜,互相祝贺未被“年”吃掉,于是拜年之风绵绵相传。作为岁首朝贺,秦汉以来已有之。拜年时,对家长要行大礼,孩童要给赏赐,平辈间拱手致语。礼毕,男人们出门拜亲朋,次序是:初一拜本家,初二、初三拜母舅、姑丈、岳父等至亲好友,疏远者可拜至十六日。熟人开岁第一次见面,则必须以“新年好”、“添丁发财”、“如意吉祥”之类的话语为祝。不及会晤者,多留一名片即去,谓之“飞帖子”。

贴门神

节日风俗。夏历新年(春节),家家户户将绘有门神的画贴于门板上。此俗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早期为了驱邪镇鬼,近世则多为增添喜庆欢乐。旧时,民间一般喜贴钟馗打鬼的门神,传说此门神镇邪最灵。也有贴“福”字门神,传说可以得福。宋代起,由此俗演化出挂年画。此后,“贴门神”与“挂年画”成为民间并存的两种风俗,一般在备节(正月初一)凌晨张贴。

桃符

节日风俗。新年时民间流行的一种辟邪门饰。民间以二桃板悬于门户,上画神荼、郁垒二神像或书二神名,借以驱鬼压邪,故有此称。相传为黄帝所创。战国时已有此俗,当时中原一带每逢春节,家家户户悬挂,上刻画灭祸降福的咒语。到明代改书于纸,演变为后代的春联,并成为它的别名。

春联

亦称“对联”、“门帖”、“春帖”等。夏历新年(春节)用红纸写成贴在门上的联语。((宋史·世家·西蜀》:后蜀主孟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符板,“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一般认为,此乃中国最早的春联。宋时,撰写联语已成为文人的一种风气,苏轼“退闲拟学旧桃符”诗句,即言此俗。然“春联”的正式命名,始于明太祖朱元璋。陈云瞻《簪云椿杂话》:“帝(明太祖)都金陵,于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联语要求“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词性相当,平仄相协”。清乾隆间诗人孙髯撰的云南昆明大观楼联语,达一百八十字,被称为“天下第一长联”。

压岁钱

亦称“押岁钱”、“压祟钱”等,民间岁时风俗。除夕,吃年夜饭后,由尊长向晚辈分赠钱币,并以红线穿编铜钱成串,挂T/]VL胸前,谓能压邪驱鬼,故称。自汉魏六朝起即已流行,因“岁”与“祟”谐音,“压岁”即“压祟”,故称“压岁钱”。如所挂铜钱数目,与小儿岁数相同,则称“带岁钱”。因在守岁之夜给钱,故又称“守岁钱”。

祈年

祈求来年丰收的仪式。明代称祈谷,清代每年农历正月在北京的祈年殿祀天祈谷。民间在正月十五上元节敲锣打鼓,迎接各庙神像,巡游街镇,祀拜祝,以祈来年丰收。

P2-6

序言

在中国文学发展的漫长历史中,不但名家辈出、作品丰富,而且流派纷呈,构成了一幅色彩缤纷的文学历史画卷。学海泛舟、书林漫步,不难领略中国文学史上的奇观异景。如果把整个中国的文化比作浩渺无际的天空,那么,作家、作品及文学流派犹若璀璨夺目的群星,它们交相辉映,在中国文学史上放射着奇异的光彩。

学习和继承祖国的文学遗产,了解和掌握文学的专有名词术语颇为重要。要读懂文言文,只有字、词、句方面的知识是不够的,因为古代诗文反映的是古代社会的现实,涉及当时特定的文化背景,所以了解一些古代文化知识是十分必要的。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了解实际上就是对祖国历史的了解,对汉民族文化传统的了解,其中不少积极的因素是值得我们继承并加以发扬的。

社会的日新月异,使人们不断地去接受新事物、新知识、新文化,从而疏远了古代的文化以及常识,为了弥补这个缺陷,我们编了这本《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以供读者回顾。本书在编写过程中按岁时节令、传统风俗、文化名人、文化典籍、官职衙署、科举教育、文体流派、文字书画、音乐舞蹈、刑名法律、帝王宫廷、礼制政事、社会阶层、宗法家庭、姓名称谓等十余个方面,对近千余条古代文化知识作了简明地讲解。

在编写过程中,我们虽然查阅借鉴了不少资料,但由于水平有限、时间紧促,因而疏漏不妥之处恐属难免。恳请专家和广大读者不吝赐教。

编者

2008年8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中华国学百部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邵士梅//陶夕佳//蒋筱波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三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286845
开本 16开
页数 13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0
出版时间 2008-08-01
首版时间 2008-08-01
印刷时间 2008-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20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03
丛书名
印张 9
印次 1
出版地 陕西
240
156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19: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