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永远的张爱玲(插图珍藏版)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位谜一样的作家,既善于将生活艺术化,又满怀着近乎浪漫的悲剧情感,她是名门之后,但她以自己是一个自食其力者而自豪;她既悲天悯人,但时时刻刻又能洞见芸芸众生之可怜可笑……只有她才能同时享受万众瞩目的喧闹和形单影只的落寞。张爱玲本身,就足以成就一段悲壮的传奇……让我们走近张爱玲!

内容推荐

张爱玲(1920.9.3-1995.9.8),原名张焕,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另类作家。祖籍河北丰润,生于上海,其祖母为晚清名臣李鸿章之女。1943-1945年发表《茉莉香片》等小说。代表作有散文集《流言》、中短篇小说集《传奇》、中篇小说《倾城之恋》、长篇小说《半生缘》等。抗战后,改行编写电影剧本,后居美国。晚年从事中国文学评论和《红楼梦》研究。

张爱玲自出道后,盛名至今不减,“张迷”遍布全球。夏志清教授的《现代中国小说史》甚至以专章讨论张爱玲,上海的通俗女作家首度与鲁迅、茅盾等大师平起平坐。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一代又一代港台作家,有不少人是在与张爱玲的“搏斗”中,一步一步写出自己的路来。到20世纪90年代,连苏童也叹道,他“怕”张爱玲——怕到不敢多读她的东西。

目录

引子 《传奇》家庭背景,身世

第一章 《金锁记》(1920-1930)童年生活

第二章 《天才梦》(1931-1939)学生生涯

第三章 《倾城之恋》(1939-1942)香港读书之行

第四章 《创世纪》(1942-1949)文学创作高峰

第五章 《红玫瑰与白玫瑰》(1944-1947)与胡兰成的情感纠葛

第六章 《多少恨》(1949-1952)告别大陆

第七章 《怨女》(1955-1967)第二次婚姻

第八章 《花凋》(1968-1995)孤居美国

后记 十年,十年,又十年

试读章节

来到上海后,因为父亲和母亲的影响感染,小爱玲便向报纸投稿,仍然如石沉大海,毫无回音。这短暂的小挫折并没有打消小姑娘对于文学的热爱和钟情,所谓有志者事竟成,她的坚持,终于助她成了大器。

第一篇章节完整的小说,完成于她的小学时期。故事讲的是一个美丽的女性素贞,身边有一位风度翩翩的情人。他们常常在电影院或者公园约会。一天,两人漫游在风景如画的公园里时,碰到了漂亮活泼的表姐芳婷,从此男友便移情别恋,素贞愤然投湖自杀。这篇在住校的课余时间写就的小说,诞生在一本笔记簿上,马上引起了同学们的关注与好奇。到了晚上就寝时,就会被大家在蚊帐里传阅。久而久之,小爱玲的名气也随之大涨,因为看的人太多,那本子的页都已经卷起了毛边,连上面的铅笔字都已渐渐模糊。大家实在太喜欢读了,谁都不敢相信,编造这种只有在成人世界里才会上演的“三角恋”的悲剧,这个同龄人怎么看上去如此擅长?爱玲给小说中的那个负心男子取名为殷梅生,还引起了学校里一个姓殷的同学的不快,皱着眉头,提笔就改成了王梅生。等本子回到手里,倔强的小爱玲用橡皮擦掉,又改成殷。姓殷的那个同学又要过去看,还是改成姓王……薄薄的纸张可遭了殃,承受不起小孩子们之间认真的斗气,擦的太多,最后终于破了个洞。爱玲都没有恼,因为成为小明星的那种感觉实在太美好,其他的小损失和小遗憾,早就不那么重要了。

那时,风靡于社会上的,是流行着新文学言情笔调的一种新的台阁体,其中一句给小爱玲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醉人的春风,把我化成了石像在你的门前。”受此深深的影响,爱玲模仿着,写就了《理想中的理想村》一文,穷尽当时一度流行文坛的布尔乔亚式的词句,充满了新文艺美轮美奂的风格。这篇文章也展现了爱玲遣词造句的绮丽,仿佛深谙此道许久的高手,而非一个刚刚入门的初学者。

书籍和文字的世界,为幼小的爱玲堆筑起了一个暂时的避难所,来逃躲父母无休无止争吵的喧扰。张廷重身体里的鸦片毒终于被清理干净,但是,这个残破的家庭,却更加病人膏肓了,病根就在于残留在张大公子心里的余毒。黑色的沉重烟雾,始终笼罩在这个家庭每一个成员的心头。

看到年轻又满腹诗书的妻子,在上海自由开放的空气里如鱼得水,这个脾气暴戾气度极小的丈夫顿觉颜面尽失,性格和心态的扭曲,更加促使他不得不鱼死网破,耍尽小聪明小伎俩,企图紧紧拴住这只一心向往自由天空的鸟儿的翅膀。他的意思是,我死在这个地狱般暗无天日的家庭里,也得有人跟我作陪。于是,他不拿生活费,想尽一切办法巧取豪夺妻子的陪嫁钱,并且变本加厉地吃喝嫖赌,他的如意算盘是,我花光了你的钱,你就走不了,乖乖就范。这些伎俩都被爱玲收录,成为作品中活生生的素材:《金锁记》中姜季泽想骗嫂子的钱,《倾城之恋》中哥哥用光了妹妹的钱,《创世纪》中孙子哄骗祖母的钱,《多少恨》中父亲骗女儿的钱,《小艾》中五太太的私房钱被丈夫挥霍得一干二净。而黄逸梵也生就了一双慧眼,立马识破这个无用丈夫的恶毒用心,刚烈坚贞的她,哪里肯依。于是,一个要走,一个要留,家庭内战不可避免地爆发,并且节节升级了。

吵架已是家常便饭,厉害起来,张廷重还会暴烈地摔家具,以此发泄内心无法排遣的郁闷和恼火。这时,张爱玲姐弟俩就会被仆人们拉出去,躲在一边静静地玩,不得出声。大人们的战争,炮灰往往却是小孩子。因为,他们只是无辜的牺牲品,连参与其中尽情表达内心喜怒哀乐的机会都没有,就像他们从来都没有机会选择、决定到底投胎在怎样的家庭里一样,繁复的人心和世道,由不得他们。只能观望着,坚韧着,默受着一切看似顺理成章的结果。张爱玲和张子静便乖乖的,不做声地在阳台上骑着小三轮脚踏车,静静地聆听从这个早已崩塌的家庭里传来的父母的争吵。晚春的阳台上,光线充足,挂着绿竹帘子,满地密条的阳光,内心却是冷的。

在张子静的回忆里,“院子里养着一条大狼狗,姊姊和我常在那里逗狗玩。突然就听到从楼上传来父母争吵的声音,越来越大声。偶尔还夹杂着我母亲的哭声和不知是谁摔破东西的声音。张干和何干陪着我们,轻声地说道:‘又吵起来了!’我们虽然仍逗着狗玩,但我心里很害怕……姊姊从来没有对我说过她的感觉,但我相信,她那时也一定是害怕的。”

然而,有一天,父母一声高过一声的争执终于永远地停止了。前提就是,这对欢喜冤家以结束这看不到任何希望的婚姻为代价,来彼此放过彼此,宽恕彼此,还彼此各自想要的那种生活和宁静。看着突然安静下来如古墓般死寂的房间,母亲面对父亲那种可有可无不动声色的漠然表情,以及仆人们进进出出扛着母亲私人物品的场景,小爱玲坦然地接受了这样一个逼仄的事实:父母到底还是离婚了——这结局早在她的意料之中,所以不足为奇,不至于让人慌乱紧张到猝不及防:“虽然他们没有征求我的意见,我是表示赞成的,心里自然也惆怅,因为那红的蓝的家无法维持下去了。”难怪她在《私语》里感慨道:乱世的人,得过且过,没有真的家。

父母吵了几年的架,在结束貌合神离的婚姻的时候却不吵了,安静地分手。他们是协议离婚的,张爱玲和弟弟归父亲监护抚养,但是他们的教育问题,比如进什么样的学校,接受怎样的教育还是得征求母亲的同意,费用仍由父亲担负。

P72-76

后记

用一个简单的标点,结束了十万字的写作。我并不掩耳盗铃般地窃喜,因为,一切远非终局落笔处的那个句号般轻灵且圆满。甚至,丝毫没有如释重负的轻松。那种儿时参加完一场考试后紧张情绪的一泻千里之感,仿佛再也无从找寻。

一直笃信:写人物传记,无需像写小说那样天马行空,最大的好处便是可以在别人的故事里流着属于自己的泪,在一辈子的时间里体验百般不同的人生。

只是,这一次,我彻底失算。

——张爱玲,以及张爱玲人生里遍布的“苍凉的故事”,又岂是一个文字俗笨、才识疏浅的我能简单复述?

早已料想会有阻滞,只是没有想到竟会如此艰难——十万字,因为其间工作、学业及种种个人原因的打扰,拖拖拉拉着,竟然用了一年多才完成。而文字的苦苦堆砌,非但没有尽言心中之所想、所思、所感,试图拦河筑坝,反而是抽刀断水水更流,累积多日的情绪之波汹涌开来,泛滥起来,无从收拾。

十年前,大学一年级的空闲时光,无聊在书店闲逛,不经意在书山书海里遇到了张爱玲,仿佛老友重聚,从此深爱。遗憾的是,开始时便是结束时,相遇时便是永别时。茫茫人海中,世间的荒野里,和她的相逢,真如她描摹的那样“不早一步,也不晚一步”。就在那一年,她结束了一切爱恨情仇,安静地告别了喧嚣的尘世。

十年后,一位特殊的好友向我发出写书的邀约,被自己欣然应允。让我大感意外的是,人生的第一本书,竟然就是讲述我最为推崇钟爱的这位传奇女作家的生平,这让我分外感叹一切自有天意。儿时当作家写作出书的梦想,几经颠簸拖沓,到了30岁才将完成。小小年纪的爱玲便大喊着“出名要趁早呀”,和她比较起来,我真是落后太多,叫人汗颜。唯一可以麻痹自己的理由便是,我不是那种“除了天才的梦之外一无所有”的天才,而她才是!

十年前,我只是记住了她的名字和小说;十年后,我通过完整地讲述她的苍凉人生,和她如此接近且深入,爱上的却是她的灵魂。那么,人生到底还有多少的因缘际会,要陷入到这种十年复十年的轮回当中呢?人与人之间的离散聚合,真的像爱玲描写的那样轻松:“哦,原来你也在这里”么?

世事无常,往往等不及十年之后,便相隔千里之外。其实,爱玲倒是一直都在这里,安静地做着单单属于她的海上繁华梦;而朝发夕改,不肯老老实实的,却是我们这些躁动浮华的灵魂。

好友催稿催得急了,给我划定了最后上交期限。于是,像只骆驼,暂时抛开了手头的一切琐事,兀自埋首于爱玲的作品与关于她的若干研究典籍之间,仿佛游走于她生活过的那些上海弄堂之间,听到了不知从哪户人家飘出的胡琴声,咿咿呀呀,缓缓地回荡流转在耳边。

落笔之时,郑重地在文尾打上了9月8日,蓦然惊觉,就在十年前的今天,爱玲的尸体被人发现在美国的公寓里。我起身站在公寓的窗前,远眺偌大北京城里的万家灯火,久久都没有驱走那时那刻突然涌起的悲凉与惊愕。是天意,还是巧合,不得而知。我也是个地地道道的无神论者,所以我并无任何恐惧之感,但是,与她同悲共喜的日子,仿佛她的灵魂一直附着在我的躯体之上,跨越了生死、岁月、性别。她教我如何看待人情冷暖,教我如何审视内心,教我如何恪尽职守,教我如何妙笔生花。甚至,我在文字里称呼她为爱玲,也不像尊称一个老者,更像是和一个多年的旧友,展开一次超越言语文字表面意义的心灵对话。

爱玲结束了她美丽而孤寂的生命,我结束了犁地耕田般的写作,悄然间,在不同年份的同一个日子同时发生——十年,十年,又十年,我和她,仿佛不再是平行的两条线,从终点回到起点后,渐次交缠。

爱玲的人生况味,端然品读,揣摩间,因为感同身受,已是唏嘘。

平常的日子总是有锦上添花。在几易其稿等待出版的时候,爱玲的旧作《色·戒》被李姓大导演拍成了电影,在华人世界引起了轰动。一时间,仿佛沉寂多日的爱玲,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成为人们的谈资,就连她和大汉奸胡兰成的一段旧爱也因为和小说情节的类似,而重被好事者提及。

黑漆漆的电影院里坐满了入。只是,我不知道,和我一起慕名而来的人们,有多少是冲着爱玲而来,有多少是冲着李姓导演而来,有多少是冲着梁姓演员而来,有多少是冲着据说刺激新鲜的限制级镜头而来。然而,我知道,爱玲要的并不是一只温婉的婚戒,因为她知道“生于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胡兰成许下的《今生今世》只不过是乱世之中的一段迷梦。所以,连她自己都不禁感慨:“这个小故事曾经让我震动,因而甘心一遍遍修改多年,在改写的过程中,丝毫也没有意识到30年过去了。爱就是不问值不值得,所谓‘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_多年前,爱玲便用她惯常的看似绵软的文字,给当代芸芸众生中沉溺于情与欲却浑然不觉的色情男女,来了一次当头棒喝!

爱玲在《色·戒》里说:通往女人心里的路经过阴道。万事万物皆相关联,一切终究离不开过程。直到今天,我暗自庆幸,没有像起初预算的那样,奔赴她生活过的天津、上海、香港甚至美国去寻找她的足迹,来寻找所谓的创作灵感。我压抑住冲动,人为地保持了和她的距离,只是静静地读她,写她,反而挽留了难得的空间和美感。不用形式上貌似忠诚的追索,其实,只用心架一座桥梁,那也可以“万水千山总是情”!

那么,把冥界天国的爱玲与在凡尘俗世苟活的我们,把累累的往事与莽莽的未来连接的,又是什么呢?

忍字头上一把刀,“戒”便是一种类似自戕般的隐忍与退避。只是,与一切都可以划清界限,戒得了色诱,戒得了欲念,偏偏戒不了的,是“十年,十年,又十年”荏苒辗转的光阴,以及,永远不会随时间淡释的,对于爱玲的那份痴迷狂爱。

我当然不是她爱恨绞缠的胡兰成,所以,“爱玲是我的不是我的,也都一样,有她在世上就好”。

书评(媒体评论)

张爱玲的小说艺术,像神话一般,经过一代代的海峡两岸作者和读者的爱戴、诠释、模仿、批评和再发现而永垂不朽。

——李欧梵(国际知名文化研究学者)

唯有小说才是张爱玲的意义。所以,认识的结果就是,将张爱玲从小说中攫出来,然后再还给小说。

——王安忆(中国当代著名女作家)

张爱玲的一生,就是一个苍凉的手势,一声重重的叹息。

——叶兆言(当代著名作家)

人人仿佛张爱玲。

——王德威(美国哈佛大学教授)

张爱玲当然不是世出的天才,她的文字风格很有趣,像是绕过了五四时期的文学,直接从《红楼梦》、《金瓶梅》那一脉下来的……张爱玲的小说语言更纯粹,是正宗的中文,她的中国传统文化造诣其实很深。

——白先勇(当代著名作家)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永远的张爱玲(插图珍藏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潘飞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城市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7419306
开本 16开
页数 27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0
出版时间 2008-09-01
首版时间 2008-09-01
印刷时间 2008-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9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6
丛书名
印张 1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62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2:5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