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赏析金庸/陈墨评金庸书系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为陈墨评金庸书系中的一部。

该书以金庸的十五部小说为经,介绍了每部小说各自不同的文学特色和文化内涵等内容。通过本书,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

本书不仅适合文学研究者阅读,也适合广大金庸武侠小说迷们来阅读。

内容推荐

文学大家之所以称之为大家就在于他既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做到前一点固不容易,而要做到后一点无疑更难。

金庸则正是这样一个大家。

目录

引言

一、《书剑恩仇录》:开头是错,结尾还是错

1.江湖与江山

2.武术与艺术

3.奇人与奇情

4.开头是错,结尾还是错

二、《碧血剑》:乱世情仇乱世哀

1.历史与传奇熔于一炉

2.开头结尾,歪打正着

3.“三国”情仇,大异《三国》

4.乱世情仇乱世哀

三、《雪山飞狐》:人间自有真情在

1.一日与百年

2.胡苗与范田

3.宝刀与死婴

4.人间自有真情在

四、《飞狐外传》:宝刀相见欢,柔情恨无常

1.侠士、英雄与人

2.行侠、报仇与人生

3.爱美、钟情与冤孽

五、《射雕英雄传》:为草莽英雄作“春秋”

1.射雕论剑大漠华山

2.为国为民侠之大者

3.开头结尾字里行间

六、《神雕侠侣》:问世间,情是何物

1.风月无情说开篇

2.离合无常道杨龙

3.问世间,情为何物

七、《倚天屠龙记》:从英雄神曲到人性传奇

1.倚天与屠龙

2.英雄与凡人

3.功业与性情

八、《连城诀》:拔剑四顾心茫然

1.贪婪与人性

2.侠义与忠贞

3.拔剑四顾心茫然

九、《白马啸西风》:天铃鸟依然在歌唱

十、《鸳鸯刀》:趣中有趣,曲里藏曲

1.江湖谐趣图

2.谜底侠士曲

十一、《天龙八部》:无人不冤,有情皆孽

1.段誉、萧峰、虚竹

2.无人不冤,有情皆孽

3.大悲大悯,破孽化痴

十二、《笑傲江湖》:达非兼济天下,穷难独善其身

1.辟邪剑法与独孤九剑

2.“笑傲江湖”与“一统江湖”

3.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十三、《越女剑》:历史情怀与人性悲歌

十四、《侠客行》:叙事迷宫与寓言世界

1.奇事

2.奇境

3.奇学

4.奇人

5.奇书

十五、《鹿鼎记》:非武非侠,亦史亦奇

1.非武非侠,亦史亦奇

2.从妓院走向宫廷

3.大皇帝与小流氓

4.“通吃伯”与“鹿鼎公”

5.“杂种”与“纯种”

6.结语

后记

试读章节

  1.江湖与江山  武侠小说自然与武功、侠义有关,多言江湖、绿林中事,而一般与江山或庙堂无涉。一般的武侠小说多半是叙述江湖绿林间的奇人侠士之间寻仇报冤、恩恩怨怨的故事。而金庸的小说则多不只此,言江湖中事,却又多历史背景,有江山之隐意。  《书剑恩仇录》中书、剑之恩仇绝非仅只是江湖人物世代人之间私家的恩怨仇恨,而涉及到与江山庙堂有关的国恨家仇、民族恩怨在内。这虽非金庸之首创,但金庸之写江湖又言江山却已非一般的武侠小说可比,同时又非一般的历史小说可比也。

《书剑恩仇录》涉及到的主要历史人物是满清初盛时期的著名皇帝乾隆皇帝。这部小说的故事主干是叙述以江南世家子弟陈家洛为首的“红花会”群英反清复明大业的经历及陈家洛与乾隆皇帝私人之间的奇异关系与恩怨。因而,这部小说的一开头便是“清乾隆十八年六月,陕西扶风延绥镇总兵衙门内院……”看起来极似一部严谨的历史小说。

金庸在这部书的《后记》中言道:“我是浙江海宁人。乾隆皇帝的传说,从小就在故乡听到了的。小时候做童子军,曾在海宁乾隆皇帝所造的石塘边露营,半夜里瞧着滚滚怒潮汹涌而来。因此第一部小说写了我印象最深刻的故事,那是很自然的。……历史学家孟森作过考据,认为乾隆是海宁陈家后人的传说靠不住,香妃被皇太后害死的传说也是假的。历史学家当然不喜欢传说,但写小说的人喜欢。”——这在一定的程度上解释了作者为什么要在其武侠小说中加入历史传说的原因。

金庸在其他的地方又解释道,他之所以要在武侠小说中常常加入历史背景及历史传说,那是为了使武侠小说显得真实可信。即“增加武侠小说的可信性”。这大约是更深一层的原因。确实,如前所说,在一部武侠小说中开头便写“乾隆十八年春”云云,叫人无法不信。至少是有真有假、半真半假、真假男辨、亦真亦假,叫人难以分辨。不管最后是否能分辨出哪儿是真哪儿是假,但那时作者的目的早已经如愿达到。

这样做,至少还有以下几点好处:

首先,破除了历史与传奇之间的半是天然、半是人为的障碍,使得历史背景与传奇故事之间、历史氛围与传奇情节之间达到一种奇妙的融合,从而自成一格。更重要的是,让历史人物与传奇人物(即虚构人物)在一个更新的层面上——艺术与哲学的层面上统一起来。即如法国大文豪维克多·雨果所言,历史与传奇的共同之处,正在于它们都是借暂时的人物来描写永恒的人性。而既然历史人物与传奇人物都是一种“暂时的人”(符号),而作家写作它们的目的,无非是借此来描写“永恒的人性”,那么,真实的人与虚构的人,即历史人物与传奇人物之间在这一层面上实际上并无任何差别。亦即,他们都实际上处于作家创造的同一艺术的假定情境之中。即以《书剑恩仇录》中的乾隆皇帝与陈家洛二人之间关系而言,我们都知道乾隆皇帝乃是一位真实的历史人物,而陈家洛则是作者虚构出来的传奇人物;进而,乾隆皇帝并非像小说中所写的那样是一位汉人后裔,即并不是陈家洛的亲哥哥,这并不能成为否定这部小说的依据与理由。相反,这恰恰正是这部书的真正的妙处,乾隆皇帝这位历史人物与陈家洛这位传奇人物在《书剑恩仇录》中并无不同,他们都是金庸所创造的艺术假定情境中的一个艺术形象。在这里,历史与传奇已合二为一了。历史人物与传奇人物亦已合二为一了,我们所能看到的乃是共同的与普通而永恒的人性的深刻的揭示。试想,乾隆皇帝倘若真的是陈家洛的哥哥,但却又因机缘凑巧而当上了满清的皇帝,他得知实情之后又会怎么做?——结论是,他只能是、必然是像《书剑恩仇录》中那样做。其原因乃在人性及其民族性使然。

其次,金庸写武侠小说,不仅涉及的江湖,而且涉及的江山,亦可就地理这一点而言。《书剑恩仇录》的吸引入处固然多多,其中亦有一点不可忽视,那就是从黄沙莽莽的回疆戈壁,到春风杨柳的秀丽江南,纵横万里,祖国江山如此阔大广袤,不要说对港台读者与作者具有绝对的吸引力,且即使是内地读者读到这种“江南书剑情”与“戈壁恩仇录”的刚柔相济、侠骨柔肠的文章,亦自必如痴如醉而感慨万分。作者、作者笔下的人物以及广大的读者都需要这种万里江山任我驰骋的广阔舞台,方能显出真正的英雄本色。设若金庸笔下的人物及其背景,也像其他的小说家那样仅限于一己私仇家怨,从而局限于一偏僻山村或一都市庭院,那便使其人物及其作品逊色太多,甚而会十足地落入小道之中。

再次,大舞台、大气势,方能显出金庸的大胸襟及其大手笔。说到底,历史也好,地理也好,在武侠小说中只不过是一种背景,一种艺术与艺术家的舞台。然而金庸写书亦如韩信点兵,多多益善、大大益善。这就是说,把历史故事引入武侠小说,把天山风光与江南秀色一同汇人武侠小说,这一般人皆可做到,这样做并不难。然而,难就难在将它们写得像金庸的《书剑恩仇录》这样的史诗般的大气磅礴。在某种意义上,《书剑恩仇录》及金庸的其他一些作品,正是一些独具一格的英雄史诗。而这正是这部作品及金庸小说的不凡之处。其他人是学不来的。

P1-4

序言

“凡是有中国人的地方,都有人知道他的名字。”

这“他”是指武侠小说的大宗师金庸。乍看起来似乎有些夸张,其实只怕仍嫌不太够。凡是有中国人的地方,固然都有人知道金庸的名字,在东亚、西欧、南洋、北美莫不如此。正如宋代有水井的地方就有人歌咏柳永的词。其实没有中国人的地方也有不少的外国人知道金庸,并且乐意谈论金庸。二十年前的“南越”国会中居然有人以金庸小说中的人物及其所代表的特有的形象类型来互相进行指责,说某某是岳不群(伪君子)、某某是左冷禅(企图建立霸权者)便是一例。

中国内地原是中国人的根本之地,所以金庸的名字广为人知,金庸的作品席卷南北, “金迷”(金庸爱好者)不分男女老少、高雅通俗,这一切应是不足为奇。

如果要说奇怪的话,那就是,仍有不少人并不看金庸——不看金庸这并不稀奇——却对金庸表示不屑一顾,而有些人对金庸的作品顾了一顾,甚至三顾四顾、五顾六顾,却仍然还是不置可否,叫人莫测高深。整个内地文学评论界及文化研究界,对金庸作品风靡内地这一明显而又值得研究的文学现象及文化现象仍旧保持着一种不置可否的态度,谨慎地沉默着,叫人莫测高深。

好在,毕竟有不少的“金迷”已开始打破这种奇也怪哉的沉默,置种种“不屑”、“不值”、“不便”、“不顾”于一旁,开始讲评金庸,谈论金庸。国内报刊,偶有文章发表,虽依旧不多且万不够与“读金庸”及“金庸热”相适应,然而毕竟有了,至于坊间宅下乃至公共场合,茶余酒后,早起会前乃至深更半夜彻夜不眠地谈论金庸者,已是不胜枚举。这也不必多说。

至于笔者本人,则首先是一个“金迷”。其次是坚信金庸小说值得一读,值得一论,值得专门地研究——相信“金学”将会像当年“红学”一样,由“俗”而“雅”,由“私”而“公”,由“少”而“多”,由“浅”而“深”,以至于成为一个非同一般的文学研究及文化研究的课题。再次是笔者既是“金迷”又爱“金学”,因而愿为大陆“金学”鸣锣开道,愿意撰文著书以为金庸小说及其“金学”正名,并愿以此为广大的金学爱好者相互切磋。

……

——截选自《引言:陈墨评金庸——赏析金庸》

后记

这是我写的第一本谈论金庸小说的书。17年前在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以后在台湾云龙出版社以《赏析金庸》之名出版过。

每次看到这本书,我都会情不自禁地想到这本书的责任编辑蓝力生老师。19年前,我很荣幸地应邀到江西南昌参加两位当代作家的长篇小说研讨会。会议期间,东道主代表、时任《百花洲》主编蓝老师出于客气,到宾馆看望包括我在内的几位远道而来的与会者。谈笑之中,偶然谈及金庸小说,我们都认为金庸小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奇迹和瑰宝,从而成为知音,交流欢悦。

蓝老师突然问我:你为何不写金庸小说的评论和研究文章呢?这一问,使我大吃一惊:是啊,为何不写金庸小说的评论文章呢?我当时的回答大约是:我写,哪个杂志会发表这样的文章啊?蓝老师说:你写,我发。

我当时并没有当真。直道几个月后,蓝老师打来电话,问我的稿子写得如何?我问什么稿子啊?蓝老师说评论金庸的稿子啊!如是,我才知道蓝老师是把金庸小说的评论和研究这话当真了。于是,我写了一篇数万字的《金庸赏评》交给蓝老师,很快就在《百花洲》杂志上发表了。知道我还有话说,蓝老师就让我写书,第一本,就是这部《金庸小说赏析》。蓝老师在百忙之中,亲自担任了这部书的责任编辑,并且为这部书写下了一篇《编后记》,希望这本书“能够引起对于通俗文学中武侠小说这一粗大支脉的研究与评论的关注”。

此后,蓝老师又代表出版社与我签订了一系列“金庸小说研究”的出版合同,对我的金庸小说评论和研究工作给予了最有力的鼓励和支持。尤其让我感动的是,即使后来蓝老师工作变动,已经不再是《百花洲》的主编,而是调出了文艺出版社而出任江西美术出版社的社长兼总编辑,但他还是坚持担任我的金庸小说研究系列的责任编辑,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抽出大量时间来审读书稿,并且确保这一系列能够按照合同计划出版。

毫无疑问,没有蓝力生老师的热情鼓动和一以贯之的支持,就不会有这本书,当然也不会有我的“金庸研究系列”。

实际上,蓝老师已经退休多年,但至今仍然在关注金庸小说研究和评论,仍然关注我的学术人生的计划和实践。蓝老师不但是我的金庸小说评论的入门之师,而且成了我的无话不谈的忘年之交。

17年后重看这本书,老实说,我有很多不满。但我没有对本书多加改动,只是在一些标点符号和个别语句上做了一些小小的修订。这样做,一个原因是尊重历史,当时这样写,现在还保留原样,毕竟,那也是一种看法,或者说,那毕竟是一个层次的看法。另一个原因,是后来我又写了《浪漫之旅——金庸小说神游》即《金庸小说重评》一书,那是多年后的另一些看法。

这次人民出版社要重新出版我的金庸评论系列,由于当年没有使用电脑,所以当然没有保留电子文档,我的内弟朱一多先生为我承担了《金庸小说赏析》等9本书的扫描工作。因为要与我的工作进度一致,一多老弟经常要在自己的工作之余加班加点。我的催促,想必常常让他苦恼不堪。对此,我固然衷心感激,同时也深感抱愧。

最后,我想借此机会向人民出版社的有关领导表示感谢!向这个系列的责任编辑孙兴民先生表示感谢!

陈 墨

2007年3月于北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赏析金庸/陈墨评金庸书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墨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032070
开本 32开
页数 35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0
出版时间 2008-07-01
首版时间 2008-07-01
印刷时间 2008-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5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7.425
丛书名
印张 12.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7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8:2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