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江南水乡
内容
编辑推荐

“小桥流水人家”,不用说,这是江南地区才会有的意境。江南地区河道纵横,湖荡罗列,为了适应这种多水的自然环境,江南城市有其独特的水陆交通体系和民居建筑形态,并组合成有江南特色的城市空间,达到了生态、文态的有机统一。

本书讲述了记忆与现实中的江南水乡,将诗意般的“小桥流水人家”还原越位实,从江南水乡的河、船、桥、水巷、建筑等方面细细地品味特属江南的风韵。

内容推荐

作者用第一人称讲述了记忆与现实中的江南水乡,将诗意的“小桥流水人家”还原真实。濒水而居的江南水乡人,世代相传,凭借勤劳的双手和无穷的智慧建造了石桥、石街、石岸、石埠头,在白墙灰瓦的衬映下已成千古绝唱。世上何处没有小桥流水,但有小桥流水的地方,未必是江南,这便是江南水乡之妙。水乡虽美妙,古镇存世少,人家更何在?图文并茂的叙事方式,既是往事的记忆,也是今天的实录。将理性的思考化作通俗的文字,可作为业内外人士饭后茶余的消遣读物。

目录

序/1

编纂“江南建筑文化丛书”的缘起

一、江南的河/1

 1.水域/3

 2.水路/6

 3.水乡/12

二、江南的船/21

 1.水乡的船/23

 2.竹木水筏/27

 3.船上人家/30

三、江南的桥/35

 1.侨乡/37

 2.石桥/42

 3.石拱桥/44

 4.石拱桥构造/47

 5.水阁桥/51

 6.桥岸交往/53

四、江南水巷/57

 1.石驳岸/59

 2.石栏板/65

 3.石板桥/67

 4.河埠头/71

 5.檐廊/74

 6.骑廊/81

 7.骑楼/82

 8.跨街楼/85

 9.水阁/88

 10.岸边树阴/90

五、江南建筑/95

 1.民居/97

 2.宅院/104

 3.园子/111

 4.其他建筑/117

六、江南营造/125

 1.材料/127

 2.营造/133

 3.木构/135

 4.空斗墙/139

 5.砖雕/142

 6.木雕/148

 7.拼木/152

 8.工匠/153

七、江南味道/159

 1.天井/161

 2.井里/166

 3.水井/168

 4.弄堂/171

八、江南茶馆/175

 1.茶馆/177

 2.喝茶/182

 3.茶馆文化/186

 4.老虎灶/189

九、江南人家/193

 1.饮食人家/195

 2.邻里之间/201

 3.失去家园/207

 4.反思/209

十、新江南水乡/211

 1.水乡论坛/213

 2.水乡之争/216

 3.新水乡/220

 4.新江南建筑/222

参考文献/226

索引/228

后记/232

试读章节

京杭大运河作为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大大促进了中国南北经济和文化交流,促进了沿岸城乡的迅速发展,与大运河联系的江南各水系支流上的村落、乡镇也得到快速发展的机会。京杭大运河在杭州境內与钱塘江沟通后,起点为三堡船闸,经艮山门、中山北路桥、江涨桥、大关桥、拱宸桥、义桥、武林头至塘栖,由杭申甲线、杭申乙线(运河古道)出境。

清朝末年,自京汉、津浦等铁路修建以后,水运开始衰落,大运河河道越来越窄,最窄处不足十米,运输能力大减,不少河段不能通航。新中国成立后,制定了改造大运河的计划,对运河很多区段进行了疏浚、扩展,沿河建设新航闸,改建和新建了许多现代化码头。目前,大运河虽不能全程通航,但季节性通航里程已达1100公里,对发展地区经济,加强南北交流,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特别是作为南水北调的主要路径,古老的大运河仍在发挥重要作用。

大运河的历史文化价值举世公认,古建筑学家罗哲文先生为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奔走多年,但困难重重,至今未果。

在铁路发展以前,杭州的商业中心一直在城北拱宸桥所在地的运河码头,客运、货运非常繁忙。京杭大运河由杭州的北部进入,向南,至武林门拐弯向东、再向东南进入钱塘江,由于水量充沛,至今仍水运繁忙,除了短途的客运,主要是建筑材料类的货运。

儿时我竟一直不知家门前这条河的名字,也没在意别人说起,后来才知道叫“中河”,东面隔几百米与之平行的一条河叫“东河”,再往东是一条大河叫“贴沙河”,当地人叫“城河”,这就到杭州城边了,古代这河边肯定有城墙。

中河南北定向,河面不大,却北端连通大运河,南端进入钱塘江,可见当时沿河而居的商家和居民出行是何等的方便。“中河”自古就是水运要道,成语“商贾辐辏”源出于此。旧时,旁河埠头,商家汇聚,官衙府署,货栈林立,历代都是杭州经济、文化中心。如余秋雨在《江南小镇》中描写的周庄:“周庄虽小,却是贴近运河、长江和黄浦江,从这里出发的船只可以毫无阻碍地借运河而通南北,借长江而通东西,就近又可席卷富庶的杭嘉湖地区和苏锡一带,然后从长江口或杭州湾直通东南亚或更远的地方,后来郑和下西洋的出发地济河口就与它十分靠近。处在这样一个优越的地理位置,出现个把沈万三是合乎情理的,这大体也就是江南小镇的秉性所在了……”

社会的进步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人的交往,交往产生经济,交往产生文化。江南发达的水系决定了水路是它主要的交往模式,水路为江南城镇发展的主轴线,沿河流展开交往空间。早先,江南人出门经商、赶考、迎亲、赶集、走亲戚、会朋友都离不开坐船,自家没船的就借船或租船,近的当天来回,远的就要带足干粮、行李,走几天水路,食宿均在船上。旅途一长,坐船的出门人就渐渐熟稔起来,直至无话不谈,最后依依不舍分手,这有点像我们现在坐长途火车的情景。

到了近代就有了专门载人游玩的游船,苏州至杭州的游船一夜就到,周作人在《泽泻集》中是如此描写坐船去杭州的:“你往杭州去时可于下午开船,黃昏时候的景色正最好看,只可惜这一带地方的名字我都忘记了。夜间睡在舱中,听水声橹声,来往船只的招呼声,以及乡间的犬吠鸡鸣,也都很有意思。雇一只船到乡下去看庙戏,可以了解中国旧戏的真趣味,而且在船上行动自如,要看就看,要睡就睡,要喝酒就喝酒,我觉得也可以算是理想的行乐法。”

文人坐游船难免坐出一番诗意来,如近代文人朱自清与俞平伯同游秦淮河,各写一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散文,将20世纪20年代南京秦淮河的那人、那船、那景、那情刻画得栩栩如生,现在读来仍有身临其境之感。  在我读幼稚园的时候,一次祖母带我回祖籍老家浙江慈溪,先由杭州城站乘火车到余姚,再换长途汽车抵慈溪观城,届时我二伯已在车站等候多时了。二伯将我和祖母接上一只木船,二伯独自一人摇橹。木橹长长的,櫓叶在水中划出“之”字形的水花,掌橹的一端用麻绳系在船甲板的一个铁环上,橹身有一铸铁球铰,这是橹的支点,也是转动点。看着摇橹驾船人轻松自如,实际摇橹是难度极大的工作,既要保持航向又要使橹不从铰上掉下来,非巧力不可为之。

二伯边驾船边与祖母聊家常旧事,途中还停船在田埂里摸了几条鲫鱼,约小半天工夫,船进入乡村,河道变窄了,水乡人家已在做夜饭了,炊烟袅袅,到了我的老家村落——林家。后来又有几次随祖母回老家,每次都是这般坐船回乡的。乡人们对城里来的人很客气、很热心,现在想来这就是中国农村人与生俱来的淳朴。我和祖母住在二伯家,每天出门必坐船,去走亲戚、去看社戏、去集镇、去海边,有次我吃海鲜急性腹泻,二伯急忙驾船送我去乡卫生院,乡卫生院医生给我打了一针,回来的路上腹泻就好了,那次乡村医生的技术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人的祖先为了遮风避雨,有了巢居、穴居,后来就有了各地形式多样的建筑。为了交往,就有了路,建筑就沿着路网发展,渐渐发展成村落、乡镇、城市。而江南自古多水域,河流就成了江南人的交往通道,四通八达的水路交通,借舟船之便,进行经济和文化的交往。江南人,不论贵贱,一生的阅历或多或少与水有关,江南的船、江南的河、江南的桥、江南的人是他们一辈子化都化不开的情结。

P8-12

序言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

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

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这是晚唐词人韦庄(836-910年)的《菩萨蛮》,词中用优美动人的笔调,描绘出江南美景,充满着人情味。他是西安人,后来由于战乱来到江南,受到这里风土人情的感染,甚至说出“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之语,可见江南一地,真乃人杰地灵了。

刘杰诸君所著的这套江南建筑文化丛书,为我们展现了这种美的场景。这套丛书,好就好在它“不似学术,胜似学术”。它看来写的都是建筑,但更确切地说是建筑文化,无论是林峰君的《江南水乡》,丁俊清君的《江南民居》,王媛君的《江南禅寺》,刘杰君的《江南木构》,盛翀君的《江南园林意境》以及张亚祥君的《江南文庙》等,都全面而精彩地表述了江南建筑文化。贵在文化,把建筑作为一种文化来看待,这就是这套丛书之至要者。

什么是建筑文化?建筑文化有两重涵义:首先,建筑是一种文化,属门类文化之一种;其次,建筑还是其他文化的容器。如民居,是一种文化,但它更是人们生活活动的容器。因此人们的日常生活,他们的物质和精神活动都投影到民居形象上,用建筑形态表述出来。

寺院建筑也同样,它不但是建筑,更是通过这些建筑形象表达出江南佛教的本质所在。例如南宋“五山十刹”之一的天童寺,坐落在宁波的太白山麓,这座寺院(建筑)在形态上充分显示出中国佛教的语义。中轴线分进布局,这种建筑空间形式与我国古代的宫殿或民居是一致的。寺背负青山,倒影伽兰,其环境既庄重而又富有人居性。这说明了佛教的本义,它主张以“心”为本,视物质为身外之物,所谓“四大皆空”,所以有随遇而安的特征。印度佛教传到中国,其建筑就与中国传统建筑结合起来。另外,佛教,特别是江南佛教,无论是禅宗、曹洞宗、净土宗等,更表现出世俗化的性质。这种佛教性质也在江南佛教建筑中表现出来,它把建筑空间表现得很有生活情趣,是人间美好的生活环境,值得留恋,甚至看不到有遁世、涅槃之迹。

这套丛书不但所涉之面比较广,而且每一系统都有深度,围绕江南建筑文化,作了深入细致的分析。

江南木构建筑不但在我国建筑史上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而且它紧紧地结合江南文化,发展它自己的特点。《营造法源》中提到,“南方厅堂,无论布局与构造,皆富变化,有用廊轩、重轩,而后双步者;亦有用回顶、鸳鸯厅、满轩等贴式者。且草架之制,运用尤多,使规划提栈更形复杂。既须使轩与双步提栈前后呼应,尤应使草架与内部提栈上下相称。……”这正说明江南木构之特点,或可称之为优点。

江南一地,其实是我国文化发展甚早之地,这也是江南木构建筑值得骄傲的地方。大约在20世纪70年代初,人们在浙江余姚的河姆渡村,发现有古代聚落遗址,据考古学家鉴定,这是我国远古时代母系氏族全盛时期的一个聚落。当时已有了较发达的农业生产,已为耜耕农业。从考古发掘得到,这里已有比较成熟的木构建筑了。据考证,当时的住屋以木构千阑式建筑为主。最令人惊叹的是这种建筑的木构技术已经用榫卯结构了。榫,即榫头:卯,即卯眼。两者结合起来,形成构架。据考古发掘,河姆渡一地,发现有大量的这种木构件,有梁、柱、棂及企口板等多种结合形式,这在世界建筑史上堪称奇迹。我国数千年来木构建筑的构建结合,就是靠这种形式,且一直沿用至今。

……  江南水乡,北起长江,南至金温,西自浙皖之交,东达东海之滨,这里山川秀丽,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人们聪颖、勤劳,真可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这里的建筑也与其人一样,可以用“灵秀”两字来形容。我们指的是建筑文化,有些人不知道建筑文化为何物,只知道建筑是工程技术,所谓土木工程,殊不知建筑里也有文化,是个人文对象,因此这套丛书的价值也正在这里。《江南建筑文化丛书》的另一个特点可以用雅俗共赏来形容它,但更确切地说,它是雅中最俗,俗中最雅。这里的“俗”,不是指俗气,而是指通俗。

《江南建筑文化丛书》与读者见面了,这套丛书文笔流畅,而且图文并茂,装帧精美,难能可贵。我们还期盼着这套丛书是开放性的,这次出版仅是个开端,今后还将继续出下去,以飨续诸者。

2007年10月18日于上海

后记

《江南水乡》第一版出版至今已有年半,上海交通大学出版杜一直在策划出版一套江南建筑文化丛书,已有几本书稿完成,并进入编辑阶段。承蒙出版社看重,将拙作也编入丛书一并发行。

由于丛书的出版质量较高,要求我在书稿中对江南水乡中极具地域特色部分,再增加一些文字细述,并且增换一些图片。为此,我在“江南水巷”、“江南营造”、“江南味道”等地方特色浓郁的章节,做了一些增补,更新了照片。增加了自己画的数幅钢笔插图和几位同学画的速写和钢笔渲染画,使图文更加完美一些。这里要特别感谢交大建筑系王韧老师在书稿编写及词汇翻译过程中的大力协助;感谢张姗姗同学翻译本著英文版的专业词汇;感谢家在同里的邱亚芳同学,她利用暑假不辞辛苦地为我做实地调研;感谢同里籍中国美院学生赵鼎为我画的漂亮速写;感谢已经研究生毕业、在设计院工作的范佳山同学,百忙之中为我画钢笔插图;感谢交大建筑系朱振宇、刘思远、施华林、刘青同学精心绘制的钢笔渲染图。

新书还未出版,但我已经非常期待,那将是一套内容耳目一新、装帧精美而不失古朴的建筑文化丛书,定受人喜爱。

2007年岁末于闵行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江南水乡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林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13043924
开本 16开
页数 233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297
出版时间 2008-08-01
首版时间 2006-06-01
印刷时间 2008-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图书小类
重量 0.43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TU-862
丛书名
印张 16
印次 2
出版地 上海
240
16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5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2: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