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城里的月光/上海新锐作家文库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写上海浦东人生活的长篇小说,上海的故事已经书写了很多,但主人公大多是旧时代的资本家、小开、富家千金、交际花和现时代的“白骨精”,而关于普通人的故事较少。而本书则不同。

书中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一直写到现在。主人公是一对平凡夫妻,他们市侩、琐碎,却又善良、坚强……写的全是平民百姓的喜怒哀乐。而这对小人物命运的背后,让读者看到了浦东十多年的时代变迁。

细节生动,对话生活,笔触细腻,流畅,简洁而不简陋,一个个故事像一幅幅淡淡的、很质朴的素描,值得读者细细品读。

内容推荐

书中主人公是一对平凡夫妻,他们市侩、琐碎,却又善良、坚强,故事从两人结婚开始到生女结束,其间,考托福、想做官、炒股、外遇、不孕、下岗——全是平民百姓的喜怒哀乐。两人吵吵闹闹,不离不弃,没有什么大风大浪,有的只是从柴米油盐中渗出的温情,鸡零狗碎里流露出的惬意。

试读章节

“你有个双胞胎弟弟,本事老大的,这附近都出了名了。我姆妈一开始还以为要把我介绍给你弟弟呢,激动得要死,搞了半天原来是你。嘻嘻。”

“还有呢?”

“没了。我姆妈只告诉我这些,”李招娣说,“别的就等你告诉我了,要不然,我到这里来干什么?”

陈也一想不错,就道:“好,我告诉你,其实——”

李招娣插嘴道:“你工资单带来了没有?我关照过介绍人的。”

陈也说:“在这里。”

李招娣很仔细地看完了陈也的工资单,看了两遍,道:“刚才你想说什么,你说呀。”

陈也清清嗓子,说道:“我晓得你们都觉得我弟弟比我强,我告诉你,其实我念书一点儿也不比陈昆差,你看这个——”

陈也从口袋里掏出一张有些发黄的奖状,上写着:“陈也同学在全校作文竞赛中获得一等奖,特发此证,以资鼓励。”

李招娣拿过去看了看,又还给陈也。

陈也说下去:“你问问陈昆,他在高中得过奖没有?一次也没有。我告诉你,我没考上大学,是因为那个时候,我爸妈突然生病了,我要照顾他们。说来也巧,两人就像事先约好的,一二一,一块儿生病。陈昆比我厉害,那种时候,他居然还能静得下心来看书——”

李招娣打了个哈欠。露出牙龈肉和大板牙。

陈也说:“我又要做饭,又要到医院去陪夜,还要洗衣服收拾屋子。换了爱因斯坦也考不上大学。”

李招娣又打了个哈欠,眼泪也出来了。陈也看到她睫毛上湿湿的,像两把小扇子那样忽闪忽闪。

她脖子上戴着一根黄金项链,成色很好,应该是24K金。她穿的连衣裙是今年夏天很流行的款式,泡泡袖,腰间一根长长的带子,在身后绑个蝴蝶结。她涂了口红,嘴唇又亮又艳。

李招娣道:“读书好不好有什么关系呢,我倒不大在乎这些,文凭又不能当饭吃,是吧?——现在要看谁的‘分挺’。外面卖茶叶蛋的老太婆,钱赚得都比大学生多。”

陈也很高兴李招娣能这样想。他告诉她:“陈昆将来要么留校当老师,要么分到研究所,没什么钱的。”

李招娣点点头。

接着,陈也将自己的计划讲给她听:“我跟你讲,我预备考托福——”

“托福?”

“是啊,就是一种英语考试——我预备考托福,通过了就能去美国。在美国一边读书,一边打工。人家说,在那边洗盘子,一年下来就能买辆轿车。哪怕你没工作,政府一年补贴给你的钱,都有好几千美金。”

李招娣很感兴趣。她眨眨眼睛:“那我呢?”

陈也说:“你也跟过去呀。两个人一块儿洗盘子,一年可以买两辆轿车。”

“我又不会讲英语。”

“不会没关系,你跟在我后面,我当你的翻译。”

“我不会用刀叉。”

“那更简单了。我们不到外面吃,自己烧自己吃,高兴起来用刀叉,不高兴就用筷子,反正东西到嘴巴里一个味道。我最喜欢吃猪头肉和糯米黄酒,不过那边没有猪头肉,也没有糯米黄酒。那边最多的是炸鸡腿,比青菜还便宜,我们一天三顿吃炸鸡腿,怎么样?”  “嘻嘻,听上去像做梦一样。”

“不是做梦,等我把托福考出来,就不是做梦了。”

李招娣对陈也说:“我姆妈不同意我和你在一起。”

陈也问:“为什么?”

李招娣说:“我姆妈说,你爸爸整天在浑堂里帮人扦脚,一只手上肯定都是癣,脏兮兮的。我姆妈说,扦脚还不如帮人剃头,至少是上三路。”

陈也摇摇头,说:“你妈不懂。其实扦脚比剃头档次高——你想,扦脚是跟客人面对面的,剃头只能站在客人后面,连客人的脸都见不到,——老上海人都晓得,扦脚比剃头档次高多了。”

李招娣道:“我姆妈说,你没钱又没出息,说我要是嫁给你,就是一朵鲜花插在了牛粪上。我姆妈还说,你眼睛下面这颗痣不好,一看就是倒霉相。你弟弟跟你长得一模一样,就是因为没有这颗痣,所以才会考上研究生。”

陈也听了,愣了一下,问:“那你自己怎么想呢?”

P7-9

后记

《城里的月光》是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我出生在浦东,童年也是在浦东长大。小时候的生活,懵懵懂懂,少不更事,其实也记不得多少了,现在想来,那时的一天一天,便像是铅笔绘就的一幅幅素描,细细淡淡的,质朴得很。那时的浦东,正如小说里写的,“……还是个冷僻的地方。讲起来也算是上海,却更像是续弦进门时身后跟着的小拖油瓶,羞羞答答可怜巴巴,也不甚起眼……”有一种说不出的黯然的感觉,却又不全是低调的意思,而是带着些素净,隐隐又含着些倔强,人、物、景、事皆是如此——或是年龄的关系,并不能深入了解,只看清大致一个轮廓,生活的表象,最丰富也最坚硬的那层外壳。后来渐渐年长了,便试图透过那层外壳朝里看去,又有了这样那样不同的感觉。生活真是很复杂又很有趣的,上海人的生活,浦东人的生活。有一天,我忽然产生了这样的一个想法——把那段生活写下来,写浦东,写浦东人。

小说从八十年代末,一直写到二十一世纪,跨度差不多为十五年。主人公是一对平凡的浦东人夫妻。故事从两人结婚开始,到生女结束,如果用两个词形容,便是——“吵吵闹闹、不离不弃”。整篇小说我采取的是“白描”的写法,大部分由对话组成,很少有作者的主观描述和评价。我希望我的故事,便是一幅幅素描,自然而然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不加修饰——细细淡淡的,质朴得很。

书中的这对男女主人公,市侩、琐碎,却又善良、坚强。一直以来,我偏爱写平民百姓,我希望我的写作,永远以他们为主,永不失一颗悲悯的心,去倾听、去体会。他们的喜怒哀乐,是我永远所关注的,是写作永不枯竭的源泉。平民百姓的生活,没有太多大风大浪,有的只是从柴米油盐中渗出的温情、鸡零狗碎里流露出的惬意。《城里的月光》中,我试图用简洁的笔触,去捉住生活中不起眼的一个个小小的惊喜和感动。“简洁而不简陋”——这是我在创作这篇小说过程中一直努力把握的分寸。而主人公故事发展的背后,是浦东开发开放变化巨大的十数年,人物命运与时代变迁相连,以人写事,以小写大——这便是小说贯穿始终的主旨。

我一直努力在细节和对话上下工夫、我希望我的小说能做到细腻、流畅、有意味。《城里的月光》中,我格外加强了“对话”的分量。除了增加可读性,也是对自己写作的一个尝试与磨炼。通过大量对话展示人物性格,而不是自行描述,毫无疑问,这是有一定难度的。我始终认为,一篇好的小说,应该是可读性与寓味性相兼,简单说来,便是让读者看的时候觉得很吸引,看完后又觉得有未完的意思,值得细品——这便是我所追求的。

写作至今,已经有六七个年头了。这条路,虽然有些艰苦,却又乐在其中。因为,沿路两旁,都是关心爱护我的人。我的老师们。还有我的家人。我尤其感激我的父亲。一位中文系的老教授。是他,培养了我写作的兴趣,指导我点拨我,让我徜徉其中,越来越体会到写作的快乐与责任。我的先生,一个从不看小说的理科生,却坚持要当我每一篇小说的“第一个读者”,扬言“啥人的书我都不看,我只看阿拉老婆的书”,每次见他在灯下吃力地看我的小说的模样,都让我感动万分。另外,还有我机场平衡室的同事们,因为我的写作,有时难免会影响到工作,他(她)们却从无怨言,总是那么默默地支持我。

为了所有关心爱护我的人们,我会把写作这条路走到底。

谢谢上海文艺出版社给我机会说这番话。

滕肖澜写于2008年6月9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城里的月光/上海新锐作家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滕肖澜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133673
开本 32开
页数 25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2
出版时间 2008-08-01
首版时间 2008-08-01
印刷时间 2008-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2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8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5
148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1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4:3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