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海上红楼(张爱玲图传)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首次揭示《小团圆》背后张爱玲,个人的私密世界,请看张均教授深刻细腻的剖析与解读,再欣赏那一百多幅刻满岁月痕迹的老照片。本书结构清晰,文字冷峻,观点鲜明,寻幽探微;张爱玲作为中国现代优秀的女作家,她的境遇、她的生活令人心酸不已;我们不禁思索:一个作家的作品凭借什么能够穿越时代、穿越时空而沉淀下来,留传不衰?

内容推荐

作者始终把她定位为一个“普通人”,她的特立独行、她作为作家道路的沉浮曲折、幽暗光明一一既来源于性格,又与社会的历史时期相关。作者寻求一种更为宽广的“理解”,认为“张爱玲度过的一生,较之以大众想象为旨归的‘传奇’,更为真实,亦更具精神价值。”正是有了这种对灵魂质量的虔敬与尊重,本书具有了十分感人的力量。当我们熟知了张爱玲,再去读她那些洞悉人性幽微、充满天才机智的作品,相信一定会发出会心的微笑。

本书结构清晰,文字冷峻,观点鲜明,寻幽探微;张爱玲作为中国现代优秀的女作家,她的境遇、她的生活令人心酸不已;我们不禁思索:一个作家的作品凭借什么能够穿越时代、穿越时空而沉淀下来,留传不衰?

目录

序辞

壹·破碎的童年、

贰·香港离乱、

叁·“有前途的青年天才”

肆·倾城之恋

伍·“我将只是萎谢了”

陆·沉默与出走

柒·在美国,被遗忘的岁月

捌·梦回“海上红楼”

附录 张爱玲生平·文学年表

试读章节

张佩纶婚后就借寓李鸿章府中,琴瑟和谐,抵掌谈故,甚为美满。这种温馨、快乐可时见于张佩纶这一时期的日记。譬如:“重阳日与内人煮酒持螯,甚乐。终日在兰骈馆与菊耦评书读画”,“与菊耦手谈,甚乐”,“以家酿与菊耦小酌,月影清圆,花香摇曳,酒亦微醺矣”,“菊耦偶有不适,煮药、煎茶、赌棋、读画,聊与遣兴”,“菊耦生日,夜煮茗,谈史,甚乐”,等等。

遗憾的是,“论材宰相笼中物”的张佩纶的宦途,并未因此豪门婚姻获得转机,甚至更为不堪。1894年,清军与日军在朝鲜激烈对垒,战争一触即发。北洋大臣李鸿章主持其事。张佩纶再度主战,因此与主和的李鸿章之子李经方大生龃龉。李经方为排除干扰,遂上书弹劾张佩纶。结果朝廷颁旨,勒张佩纶“发遣释回后又在李鸿章署中以干预公事屡招物议属实,不安本分,着李鸿章即行驱令回籍毋许逗留”。李鸿章亦无可奈何,只得让张佩纶夫妇搬到南京,并给予丰厚陪嫁。次年,甲午战争爆发,北洋水师全军覆没,《马关条约》签订,李鸿章本人亦声名狼藉。张佩纶彻底失去东山再起的机会,张佩纶的官宦生涯从此告终,陷人抑郁之中。据说,“同辈张之洞是两湖总督,吴大徵是江苏巡抚,盛宣怀是邮传部大臣,他们或经过南京晤见,故人樽酒平生,张佩纶曾悲歌慷慨,泣数行下”。

与丰润张氏一样,张爱玲母亲一系也是官宦大家。她的母亲黄素琼,是南京黄军门(军门,类似今日省军区司令员)的女儿。黄军门之父黄冀升(1818-1894)乃“湘军”宿将,因平定太平天国、东捻之乱有功,1862年获授代理江南水军提督。1864年出任首任长江水师提督。黄家在南京的声望与地位,显然非一般人家可比。此外,张爱玲后母孙用蕃(1899—1986)一系亦是显贵人家。孙父孙宝琦,在晚清时代,曾经出任过户部主事、直隶道员、铜元局总办等实职,并创设育才馆,办理开平武备学堂,培养了很多近代人才,“吴佩孚、萧安国、陶元鹤皆列门墙”。1900年,慈禧太后携光绪帝仓皇出逃西安时,孙宝琦也随行护驾。后获任法国大臣、西班牙国大臣。北洋政府期间,又先后出任过外交总长和国务总理。

今天时有人以“最后的贵族”来想象张爱玲,实源于她的这种特殊的家族背景。但究其实,张家显然不是“贵族”。张佩纶既无世袭爵位下传子孙,张家更非累代官宦。即便李鸿章,亦不过借乱世动荡由乡野而跻身疆臣,两代而斩,也谈不上“贵族”。而且,张、李联姻在当时也未必见得被人当作佳话。时人诗云:“箦斋学书未学战,战败逍遥走洞房。”不难看出朝野对张佩纶的讥讽态度。“贵族”云云,不能不说是后人的热心附会。不过,张家虽称不上“贵族”,但富有却是显然的。张家的资财主要来自李鸿章的赠予。在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同光“中兴名臣”中,以李鸿章最为富有。晚清时谚云,“宰相合肥天下瘦”,李鸿章为安徽合肥人氏,此谚一词双关,暗示李之富(“肥”)足敌天下。李鸿章财产究竟有多少,后人很难获知确切数字。据容闳在《西学东渐记》中估计,李鸿章一人资财约折合白银四千万两,相当于当时清廷全国财政收入的近二分之一。又据《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李兄弟六人皆广置田产。

P6-7

序言

李安电影《色-戒》公映不久,广东教育出版社的吴曼华老师约我写一本《张爱玲图传》。我以前写过一本《张爱玲传》,在读者中间有些好的反响。但“图传”体例未必容易处理,好在该社已出版的几部“图传”,譬如朱正先生的《鲁迅图传》、沈卫威先生的《胡适图传》,都提供了“通俗”“思想”的经验。现在,这本小书也希望在此方面做一些尝试。

张爱玲的“贵族”家世、乖异性情以及私人生活的“传奇”元素,以及她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殖民地上海的共生形象,是今日读者辗转向往之处。然而,恰如我自己一向的看法,“我们太多渲染、重复她作为一个天才女子的‘传奇’,而太少将心比心地探寻她在现实中,作为生活着的、感受着的女性所经历过的内心的光芒与黑暗”。作为“普通人”,张爱玲度过的一生,较之以大众想象为旨归的“传奇”,更为真实,亦更具精神价值。本书将由此角度展开叙述,以寻求一种宽广的“理解”,以保持对灵魂质量的虔敬与尊重。

在“这一个”张爱玲之下,本书还希望注意到她的杰出的文字经验。张爱玲能贡献于中国文学的,或许不在她对“洋场社会”反映论层面的刻写,或许不在她对“女奴”众生讥讽而兼同情的讲叙,而在于她从《红楼梦》、《金瓶梅》、《海上花》那里获得的一种古中国的悲悯与虚空。她曾经说,“因为对一切都怀疑,中国文学里弥漫着大的悲哀。只有在物质的细节上,它得到欢悦——因此《金瓶梅》、《红楼梦》仔仔细细开出整桌的菜单,毫无倦意,不为什么,就因为喜欢——细节往往是和美畅快,引人入胜的,而主题永远悲观”。人性中深永的悲哀,赋予了张爱玲小说六朝挽歌似的苍凉。她这种“临着虚无之深渊”(王安忆语)的体验与书写,使之成为五四后现代国人想象中的“异数”,并由此经受着不可预测之文与人的命运。

几年前我的《张爱玲传》再版刊行后,在读者中有赞扬、中肯的意见,也有读者来信提出热情的建议,甚至帮我推敲字句都很令我感怀。这次有机会借此一并致谢,并有机会将这些珍贵的意见吸收到这本小书的撰写与修改之中。此书的写作,大部分是在北京完成的。期间我数度往返广州与北京之间,时间也从初春慢慢转为盛夏。华北宽阔的平原,及平原上一排一排挺拔的白杨,使我久久不能忘怀。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海上红楼(张爱玲图传)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均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东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0674755
开本 16开
页数 22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90
出版时间 2009-04-01
首版时间 2009-04-01
印刷时间 2009-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1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6-64
丛书名
印张 14.5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30
170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5:1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