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汝霖(1877~1966),因五四运动“火烧赵家楼”事件,成为近现代史上尽人皆知的人物。这部《曹汝霖回忆录》,是他晚年寄居美国时完成的,原名《五四运动始末》,连载于香港《天文台报》。可见他写这部回忆录的初衷,就是想澄清与五四运动的关系,洗刷卖国贼的罪名。但后来经过扩充,“将清末民初经历之事,择要纪录,以明实情”,内容已经涉及他的一生,故亦更名为《曹汝霖一生之回忆》。
曹汝霖一生经历复杂,又长期处在最敏感、关键的地位,这部回忆录的史料价值,因此也是十分少见的。
图书 | 曹汝霖一生之回忆/回忆录丛书 |
内容 | 编辑推荐 曹汝霖(1877~1966),因五四运动“火烧赵家楼”事件,成为近现代史上尽人皆知的人物。这部《曹汝霖回忆录》,是他晚年寄居美国时完成的,原名《五四运动始末》,连载于香港《天文台报》。可见他写这部回忆录的初衷,就是想澄清与五四运动的关系,洗刷卖国贼的罪名。但后来经过扩充,“将清末民初经历之事,择要纪录,以明实情”,内容已经涉及他的一生,故亦更名为《曹汝霖一生之回忆》。 曹汝霖一生经历复杂,又长期处在最敏感、关键的地位,这部回忆录的史料价值,因此也是十分少见的。 内容推荐 曹汝霖(1877~1966),因五四运动“火烧赵家楼”事件,成为近现代史上尽人皆知的人物。他1900年留学日本,回国后,即人清政府商部、外务部供职,清朝末年位至外务部副大臣。民国以后,先后供事袁世凯与段琪瑞,担任过外交部次长、交通总长,后兼署外交总长、财政总长,是新交通系的首要人物。五四运动后他虽然被迫离开政坛,转人实业界,任中国通商银行总经理,但并没有放弃政治活动,同安福系仍然来往密切,是段琪瑞帷幄中的重要人物。华北沦陷后,他又凭借这种背景,担任过华北政府的高级顾问等职,身份上有暖昧不明之处。 早在清末之际,他就是有名的亲日派,一切昭昭在人耳目。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西方列强因为忙于内战,无暇东顾,北洋政府的外交活动只剩下了对日外交。因此北洋政府的对日交涉,后来也主要由他处理,他事实上已经成为亲日派的领袖。而他经手的事务,还不限外交一项。北洋政府几次对日借款,也是由他一手经办的。 这部《曹汝霖回忆录》,是他晚年寄居美国时完成的,原名《五四运动始末》,连载于香港《天文台报》。可见他写这部回忆录的初衷,就是想澄清与五四运动的关系,洗刷卖国贼的罪名。但后来经过扩充,“将清末民初经历之事,择要纪录,以明实情”,内容已经涉及他的一生,故亦更名为《曹汝霖一生之回忆》。 曹汝霖一生经历复杂,又长期处在最敏感、关键的地位,这部回忆录的史料价值,因此也是十分少见的。40多年前,这本书在香港初版时,立刻受到史学界的高度重视。所以尽管时隔多年,我们还是决定将本书纳入“百科史学·回忆录丛书”,重新排录出版,希望这部史料能够再次满足国内读者的需要,成为近现代史研究的重要参考。 需要说明的是,曹汝霖在回忆录中,对自己做了许多辩解。从他的回忆看,他因为参与“二十一条”谈判,最后落得卖国贼的下场,的确有些代人受过。首先,在整个谈判过程中,他与陆徵祥一再据理力争,对可能成为亡国条款的第五条,始终没有退让,“会议结果,虽不能自满,然已尽最大之努力矣”。其次,他参与谈判时还是外务部次长,部长为陆徵祥。谈判结束后,议结条款也是由陆徵祥签字,而外界却认定是他签字的。只是这些辩解能不能洗刷他的罪名,还有待于读者做出正确判断。 目录 前言 陈序 李序 李序 一 幼年景象老去未忘怀 二 完姻后适值戊戌变法 三 游学汉皋拳匪闹北京 四 鬻附郭田赴日本留学 五 蔡钧升官吴氏被放逐 六 学校毕业见习裁判所 七 同范静生商办速成班 八 日本明治时代之一瞥 九 联军和成老臣薨于京 十 日俄战争引起亲日感 十一 毕业回国派商部行走 十二 北京市政今昔之改观 十三 殿试中式引见授主事 十四 东三省会议调充随员 十五 会议完毕奏调外务部 十六 两宫回銮慈禧行新政 十七 修订官制袁宫保晋京 十八 袁兼外尚革新外务部 十九 初次召见奏陈立宪事 二○ 地方自治先设咨议局 二一 预备国会设立资政院 二二 两宫宾天仅相隔一日 二三 嗣君登极一语竟成谶 二四 随伦贝子赴日本答礼 二五 设邮传部筹赎回路权 二六 遭弹劾想起端方革职 二七 罢免袁世凯铸成大错 二八 调查东三省条陈十事 二九 开跳舞会酬治疫会员 三○ 补左侍郎使法未成行 三一 武昌起义星火竟燎原 三二 起用项城为总理大臣 三三 唐绍仪奉旨南下讲和 三四 受优待条件清帝逊位 三五 民国改元北京起兵变 三六 业律师领第一号证书 三七 选举总统公民团起哄 三八 出任外次加仪同特任 三九 修新华宫竖子出风头 四○ 承认民国各使递国书 四一 政事堂成立厘定官制 四二 日使面递廿一条觉书 四三 外交大楼中日开会议 四四 召大会讨论最后通牒 四五 总统感国耻气忿发奋 四六 清华大学周寄梅奠基 四七 帝制运动先设筹安会 四八 我父花甲项城赠彩金 四九 借谢寿进最后之劝告 五○ 逢场作戏贻终身之憾 五一 撞车受伤住医院治疗 五二 项城禁赌一场没结果 五三 滥捕乱党乘机进忠告 五四 保举顾少川闲话使才 五五 设中央医院又修汤山 五六 英使劝进误尽了项城 五七 蔡松坡人滇声讨帝制 五八 取消帝制项城薨于位 五九 黄陂继总统张勋复辟 六○ 马厂誓师合肥讨复辟 六一 合肥组阁征余长交通 六二 兼长财部西原谈借款 六三 冯河间阻挠合肥征南 六四 奉军入开张作霖干政 六五 新国会举东海为总统 六六 青岛撤兵换文之经过 六七 巴黎和会失败拒签约 六八 五四运动终身受冤诬 六九 漫谈财交任内两三事 七○ 旧居被毁北京盖新宅 七一 交通银行闹挤兑风潮 七二 梁士诒组阁昙花一现 七三 皖直开战北洋始解体 七四 靳云鹏设计谋毒同僚 七五 直奉火并竟殃及池鱼 七六 痛遭大故一怒散两姬 七七 徐蔚如讲经达铨办报 七八 靳云鹏忘恩不愿师门 七九 暗杀之风蔓延到天津 八○ 徐东海下野曹锟贿选 八一 邂逅女学生竟成眷属 八二 三角联盟奉直又启衅 八三 冯玉祥回京逼宫盗宝 八四 还乡葬父合肥任执政 八五 合肥嘱赴奉邀张作霖 八六 在病中闻徐又铮被戕 八七 老母古稀静真生一女 八八 子女出洋谈婚姻问题 八九 冯玉祥阴谋逼段下野 九○ 张作霖开府称大元帅 九一 张作霖殉国于皇姑屯 九二 张学良怀疑杀杨宇霆 九三 北伐告成东北亦易帜 九四 九一八事变震动全国 九五 吉田茂请合肥商停战 九六 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 九七 日军设立冀东伪政权 九八 逊帝出关成立满洲国 九九 西安事变种下了祸根 一○○ 禳灾弭兵建金刚法会 一○一 合肥南下受蒋公礼遇 一○二 侍母到杭建水陆道场 一○三 庐山应召蒋先生邀请 一○四 合肥留遗嘱逝世沪滨 一○五 老母八旬我又得一女 一○六 七七事变平津遂易手 一○七 十九军抗日战争开始 一○八 南京失守德使出调停 一○九 天津日宪兵横行无忌 一一○ 抱不平遭日宪兵疑忌 一一一 坚辞华北伪政府主席 一一二 与王叔鲁病床一席话 一一三 华北临时伪政府成立 一一四 就公司董事长的开始 一一五 坚辞联准银行董事长 一一六 贝岛会社收买正丰矿 一一七 明治矿业开发磁县矿 一一八 汪组伪政府竟称还都 一一九 游青岛访老友章仲和 一二○ 徐东海高龄病逝津门 一二一 吴佩孚设宴硬拉交情 一二二 王揖唐继任伪委员长 一二三 松冈洋右急功反误国 一二四 日袭珍珠港掀起大战 一二五 收容协和医生之经过 一二六 四十七年夫妻竟永诀 一二七 王克敏再起实行统制 一二八 雷电一霎慈母痛归天 一二九 王荫泰任末代委员长 一三○ 释放教授冈村践诺言 一三一 雅尔达协定中俄诡计 一三二 波茨坦宣言日本乞降 一三三 太和殿受降盛极一时 一三四 胜利后平津形形色色 一三五 肃奸工作北方亦开始 一三六 蒋先生关垂戴笠道歉 一三七 老友受累达铨尽友谊 一三八 摒挡还乡葬先母亡室 一三九 追述汇业倒闭之经过 一四○ 父老相劝还乡度晚年 一四一 徐蚌会战国军受重创 一四二 和谈不成金融总崩溃 一四三 共军渡长江直下上海 一四四 庆稀告奋勇陪我远行 一四五 中共通缉穷途走香港 一四六 避居日本感旧雨温情 一四七 日暮穷途友情之可贵 一四八 留日时间种种之接触 一四九 日本五十年之今昔观 一五○ 盟军占领日本之闻见 一五一 故人云亡四女亦病故 一五二 卧病东京庆颐成婚礼 一五三 留日八年别时多感慨 一五四 来新大陆就养女儿家 一五五 米特兰市巡游之所见 一五六 游览都市泱泱大国风 一五七 故旧凋零我亦撄小极 跋语 试读章节 驻日公使蔡钧,汉军旗籍,其人不学无术,善钻营,顽固自大。有一日,留学生公宴公使,酒酣耳热之余,陆军学生,将公使高抬举起,口呼公使万岁,此系致敬之意。蔡钧不知此意,吓得变色,急呼下来下来。陆军学生气旺力壮,更加抬高,公使误为戏弄他,跟他开玩笑,认为侮辱,密函政府,谓日本留学生中,多有革命分子,目无公使,即目无朝廷,以后派留学生,当严加考选,自费生不准学陆军云云。日本定章,外国人欲人陆军士官学校及陆军各种专门学校者,须由本国使节保送,后因中国学生,初人士官,言语不通,听讲不便,故设一成城学校,先习语言,略教军队体例,及兵式体操,亦以军人当教员,但不必使节保送。蔡公使商之日本政府,以成城学校,亦有军事性质教育,亦须公使保送。日本外务省没有复文,大约亦不赞成。适有某省自费生两人,请公使保送成城,公使以自费生拒绝不保,两生再三恳请无效。时吴稚晖(敬恒)先生同蔡孑民(元培)先生来日考察学务,两生转恳吴向公使说项,以为以吴先生之面子总可有望,岂知蔡公使仍不许可。吴先生问他理由,他答自费生不能学陆军。吴先生再询,是否奉有政府训令,且成城尚不是陆军学校,日本方面,亦无公使保送人学之章程,贵公使到底据何理由,不肯保送?蔡使因吴先生是学者,不是显宦,即存有轻视之意,即说我不保送即不保送,请君不必多言。吴先生听了怒甚,说道政府派你来,不但专办交涉,亦为保护本国人,今君对学生,尚且无理取闹,不肯送保学校,非说出理由不可。相持之下,蔡使竟不理吴先生,拂袖上楼去了。吴先生见他这样无礼,乃云真是岂有此理,今日不得保送许可,我不出馆门,经馆员一再劝慰,请回去再商,吴先生坚执不肯,遂留在客厅不走。于是学生闻此消息,群起公愤,闹人使馆者有十余人,偕同吴先生踞坐客厅门内外,彻夜不散。公使即电召日本警察,入使馆执行驱逐,吴先生等均被撵出使馆。遂动全体学生公愤,公电政府谓公使馆有治外法权,今蔡公使不显本国主权,电召日本警察,人馆驱逐本国人员,丧权辱国,莫此为甚,应请撤回,惩其丧权辱国之罪。国内报纸,亦响应攻击。外部复电慰谕学生,稍安无躁。不久政府派载振贝子(庆王之子)为亲善使节来日,随员有唐蔚芝(文治)、汪伯唐(大燮)两公。学生开会,举吴止欺、章仲和及余三人为代表,往见载振贝子及唐汪两公,陈述欢迎之意,及蔡公使对待吴先生情形,没有理由拒绝保送学生等。振贝子温谕后,嘱详细报告唐汪两位,并云朝廷深望留学诸生,学成回国,报效国家,派我来特为慰问,好好求学,你们有意见,尽管向他们二位陈说,我回国报告政府。后见唐汪二公,说蔡公使向来对学生有成见,即从宴会之事说起,说到对吴先生之无礼。唐公听了,连说荒唐,荒唐。继又说电召日本警察进入使馆,驱逐吴先生及学生,两位都说,岂有此理。我们又说,蔡公使在此对留学生,总不相宜,最好关于学生的事,另派一监督,至蔡公使撤回与否,政府自有权衡,非学生所应干预。不过若蔡公使这样的人,做公使总不相宜吧。两位笑而不答。后振贝子偕唐汪二公,到留学生会馆,受学生欢迎,对学生训话,加以奖勉,并说你们好好的求学,朝廷需用人才,对留学生期望甚殷。至蔡公使事,我回国报告政府,一定有办法,望少安毋躁等语。不久撤回蔡公使,继任者为杨枢,广东人,人颇和蔼,时邀学生到使馆,谈话留饭以示联络,改变作风。又派汪伯唐为留学生监督,容纳留学生意见。可见那时政府,却有重视留学生之意。后又易以钱念劬(恂)为留学生监督。念劬先生,人甚潇洒,曾随节外国,见识亦广,与学生相处更为和洽。后日本警视厅,竟以妨害治安为理由,下令吴敬恒出境,吴先生遂不能不离开日本。吴先生出发时,学生走送者近百人。吴先生走到皇城二重桥,忽跳人皇城护城河,群相惊惶,日警即下水救起,幸水不深,仅湿履袜衣裤而已。学生恐中途出事,公推吴震修、吴灏二人送至上海。后闻蔡钧钻营得江海关道,虽以此人善于钻营,而政府之用人,亦可想而知。蔡是塞翁失马,安知非福,政府对留学生之举动,不过是敷衍而已。 来日留学者,越来越多,因不到留学生会馆留名,故无从统计。各省能文之士,都出一种刊物,评论朝政,发表意见,以《浙江湖》、《江苏》等销路最广。《译书汇编》,改为《法政学报》,但偏于学述,不重时论。星期日时开讨论会,地点总在神田区锦辉馆,席地尚宽敞,可容数百人。有一次开会,轮我演说,我即登台演说。我说诸君知道,我是主张君主立宪的,我先说个譬喻,设有一巨宅,栋梁倾斜,濒于圯倒,非拆造不可,但基础尚坚固可用,如将巨宅拆改,即在基础上重建,既省料又省工,何乐不为,因需利用的是重建的巨宅,不是原来的基础呀。现在政府腐败,非改革不可,譬如拆去巨宅,重建新宅,仍留君主虚位,留一点元气,免得人民流血,即譬如利用原来的基础,可省工又省料了。我们中国,向称五族,但汉族占了十之九,无论选举也罢,投票公决也罢,总是汉族居第一位,决不会他族胜过汉族的。所谓五族平等,是法律上的平等,将来立了宪法,开了国会,规定大权属于政府,则虽有君主,亦不过为国家代表,对外称元首而已。故虽仍以君位让满人,愚意看来没有多大关系,只是一个偶像而已。惟汉人当国,亦得受国会监督,凡事取决多数,不能独断独行。政府违宪国会可弹劾重新组织,国会若不合宪法行事,政府亦有权解散,这是立宪国的正道。若今日之腐败政府,应全部改革。宪法上规定,总理由国会公选,永不会落到汉人以外的,只要汉人自己不违宪,尽力为国,从此国家即有望了。满族亦是中国的一部分,不能算他是外国。况满人入主中国已近三百年,若论政事,还比明朝好些呢,如废廷杖,禁宦官干政,永不加田税等等。至于开国时不痛快的事,这是一时的变态,何代蔑有?故我主张虚君位立宪,是合宜于今日的事势,若必要排满革命,人民不知要流多少血,大伤元气,一切都破坏。要知破坏容易,建设繁难,试观法国革命,虽然推倒王朝,成了共和政体,嗣后战乱频仍,牺牲了多少人命,流了多少的血,闹了几十年,尚没有太平。我们不应只看今日法国的繁荣,而忘了法国革命历史之惨痛!中国已民穷财尽,若再加以革命的破坏,从头建设,即使成功,亦非我们一代能见到共和的康乐。我并不是为清朝辩护,我只为中国百姓着想。说句公道话,现在政府之腐败,自然应归咎于满人,但我们汉大臣之无能,亦不能辞其咎也。此我个人之见,还请诸君见教。说罢下台,满场拍手。P19-23 序言 曩以老友李北涛兄之鼓励,写五四运动始末,就正北涛,乃承陈孝威氏见而谬称为有关民初史实,发表于《天文台报》。我女庆稀阅之,以与学校教科书所述者有异,即请我于有兴时,将清末民初经历之事,择要记录,以明实情。嗣去日本,旧侣重逢,闲话当年,欷歔感慨,为免真相久淹,亦尝以是为请。惜行旅栗碌,人事纷纭,荏苒经时,未遑执笔。迨来美国,居女儿家,心境怡然,辄多暇晷,因念北涛兄之所启发者,余既为文以发其凡,而于友好与我儿之所期待者,讵可无言以餍其望。用是优游之余,展纸挥毫,伏案自课,写我一生之回忆。诚知明日黄花,早成陈迹,记忆欠周,挂漏难免,然以亲历之事,印象究深,静思冥索,脑际尚能反映,即有出入,亦因老迈记忆力衰之故也。 余自知为平凡人,富于保守性,乐为宽大,横逆之来,能受则隐忍受之,不欲与人争论。自服官外部,职务所系,与日本接触特多。终清之世,中日交涉皆以和平解决,由是反对者疑我迁就日人,以仇视日人者转而忌嫉于我,加我以亲日之名。及人民国,日本态度趋于强硬,乘欧战方酣,逞其野心,出兵占领青岛,犹以为未足,又提《二十一条》。余与陆子兴(徵祥)外长,权衡利害,折冲樽俎,虽未全部承认,终屈于日本之最后通牒。国人既怀恨日本,遂益迁怒于亲日之人。甚至张冠李戴,渭《二十一条》由我签字;其后巴黎和会失败,亦归咎于我;于是群起而攻,掀起五四风潮,指我为卖国贼,大有不共戴天之概。然而事实经过,何尝如此!清夜扪心,俯仰无愧。徒以三人成虎,世不加察,以致恶性宣传,俨如铁案,甚矣,积非成是之可惧也! 余今已臻耄耋之年,饱谙世味,毁誉皆忘。回忆抗战期中,国人捐生赴义,前仆后继;则余招尤受谤,仅为政治之牺牲,其事渺小,又何足论。丁兹劫运,猿鹤虫沙,余犹能乘桴海外,寄跻殊方,受爱女快婿之供奉,于明窗洁几问,从容秉笔,追往怀旧,是彼苍于我,加惠独厚,虽满腔块垒,亦将涣然冰释矣。 以是斯编之作,只为事实之提供,聊留雪泥鸿爪。至于评议政事,臧否人物,走笔所至,纯出主观,自不足为定论,幸一笑置之。 一九六四年十一月八十九老人曹汝霖 序于美国密歇根米特兰城寄庐 后记 复阅前稿,以五四运动亦为我过程之一,不应另立一篇。因依次编人,更加入巴黎和会之经过。又以前稿急就,遗漏者尚多,重为整理,加以补充,时作时辍,又因卧病,几经一年,才行阅竣。惟只凭记忆,年月无稽,前后倒置,亦仍难免。余因之有感焉,我幼受戊戌政变之刺激,后见日本立宪而自强,故醉心于君主立宪。当我从政,已在清季,以书生之见,只知理想,不察实际,以为清廷经甲午庚子两次大动乱,元气虽伤,国基尚未破坏,民党起事十余次,卒能随起随平。我并不是保皇党,犹以德宗尚在盛年,虽遭幽禁,终有亲政之一日,重行立宪,以继戊戌未竟之功。民党或能改变宗旨,共图国是,免伤元气,中兴之业,未始无望。孰意慈禧狠毒,摄政昏庸,始知天运有终,即无武昌起义,亦难保其长治久安矣。 民国肇兴,政府共和,人民望治,全国统一。以袁项城之雄才大略,若能实行民主,真是千载一时之机会。乃不此之图,凭藉武力,镇压民党,后更惑于佥壬,帝制自为,遂启兵戎,南北分裂。合肥虽为中流砥柱,亦不能挽既倒之狂澜,军阀割据,而战乱频仍,北洋政权,从此瓦解。北伐告成,新陈代谢,以中山先生毕生未竞之大业,蒋先生竟一举而成之,可云伟矣。南北统一,欣欣向荣。虽以党治国,亦有行宪之准备,宜若可望升平矣。曾几何时,外患内忧,相继迭乘,经八年抗战,四年内争,其中错综复杂,千千万绪。非我一知半解者所能道其万一,只好付之阙如矣。 余历经变乱,感慨兴亡,每观政权之隆替,莫不由于民心之向背。人民不满现实,即寄期望于未来。若未来者仍不能满足其期望,则仍不能得民心之归附。得民者昌,失民者亡,古往今来,莫不如是。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也。 余所记者,都是家常琐屑,卑不足道,无关宏旨。惟关于及身之事,必求真实,不自隐瞒。偶涉时事,即身历其境者,亦凭记忆,语焉不详。若非亲历之事,或承友告,或据传闻,信笔拈来,难免错误,深盼阅者直接赐告,指摘更正。自知谫陋,又不能文,写此怀旧之作,不过为家人茶余饭后谈助之资,不足为外人道也。承北涛兄覆阅校勘,不胜铭感,敬此志谢。夫以平凡之人写平凡之事,以之面世,能不汗颜,因袭松雪老人句,以为结束。 八十九年一瞬间,一生事事总堪惭。惟存笔墨情犹在,留与人间作笑谈。 一九六四年八月岁次甲辰八十九 老人曹汝霖手记于美国米特兰市寄庐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曹汝霖一生之回忆/回忆录丛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曹汝霖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0081029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491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72 |
出版时间 | 2009-04-01 |
首版时间 | 2009-04-01 |
印刷时间 | 2009-04-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青少年,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648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K827=7 |
丛书名 | |
印张 | 3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0 |
宽 | 151 |
高 | 33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