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上海之死/虹影精品集
内容
编辑推荐

短短十二天内,一个女人能否改变历史?虹影再创旧上海繁华颓废传奇。一个女明星兼女间谍的爱恨情仇,层层进逼的真相,挑战读者的心智与情感。

国内最受争议女作家虹影的经典之作!

《上海之死》——国内第一本谍战“旅馆小说”!珍珠港事件背后的间谍情仇。

令人屏息的紧张悬念,完全颠覆的情节逆转!

美丽横杀一切,死亡带来拯救!

内容推荐

国内最受争议女作家虹影的经典之作!

《上海之死》是中国第一本“旅馆小说”,珍珠港事件背后的间谍情仇。

《上海之死》延续了《上海王》诡异的语言风格:她是名满天下的著名影星,从知名导演、知名作家到普通民众,多少人热烈而无望地爱着她。她受邀回到上海参演最新舞剧,同时也搅进最凶险的漩涡中。她的丈夫被人枪杀于街头,她丈夫的情妇却与她同台演出……当命运的最大秘密揭开,她纵身一跃,用死亡带来国家的新生。

目录

修订本说明

上部

中部

下部

《上海之死》重大事件时间表

后记及鸣谢

试读章节

夜降临太早,这场雨真的永远没完:上海的马路,像一个织妇的手把细丝般的水拈捏成一束,从路角汇集到铁阴沟盖,汨汨地流下去。下水道被泡过后,潮气升出,带着磷火的蓝光,幽幽地游动在四周。

法租界兰心大戏院门口人头攒动,伞和尖顶的雨衣密密麻麻占了蒲石路迈而西爱路口。这不奇怪,每晚都如此,今天一个令人不安的消息传遍了大街小巷,信不信由你。

一辆汽车驶过霓虹灯光闪闪的夜总会,往兰心大戏院而来,车夫猛地停住汽车。从里面下来两个女人,一看就是母女俩,她们心急火燎地往戏院门口售票处跑去。门口亮着“客满”的霓虹灯。女儿回过身来,失望地对举着伞的母亲叫喊。

母亲看看门口的票贩子,从皮包里掏出钱来。票贩子瞧瞧女人手里的钱,摇摇头走开。女儿不服气地翻找母亲的皮包。的确,没有多带钱。

票贩子在等票者中穿越行进,讨价还价加上赌咒发誓,不时有惊喜或失望的尖叫。

上海早就裂成几块,法租界、公共租界,以及日本人占据的苏州河以北,电车早已互不相通,看一场戏要换几趟车,不容易。

票房墙上挂着一个西式日历:1941年12月6日,日历已经只剩下最后一小叠。

今夜的观众,与以前不一样,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

“晚报说的!”

“绝对不可能!”

“怎么回事?”有人在急切地打听。

“这是谣言!”有人否认,那吼喊带着愤怒。

在戏该开场时,戏院门外的人越聚越多,扎断了街,堵塞了交通,人数远远超出剧场能容纳的数量。这一整个夜晚,兰心大戏院人流不断。连不远处国泰影院的不少观众,中断看电影,甚至那些夜总会里的男女,都往兰心赶来。

他们赶到这儿,不是想看戏,而是想知道戏能否开演。尽管这年月天天有重大消息,他们就是在家里坐不住,就是要到这里来,看事件如何发生,如何发展。

剧场里,富丽的圆顶灯光如菊,光焰四射,也不见暗淡几分。观众觉得这一切太不真实,他们站起来,离开自己得意的座位,厅内过道上,铺着华丽地毯的走廊挤满了人。不时有人激动地往后台走,想进入后台看个究竟:女主角是否在化装,布景工是否在检查绳索?但台口守着的人一律拦住。

“那么是真的?”他们挑战似的问。

看守者平淡地说:“没听说那消息。”

早过了开场时间,台上还是没有动静。观众们陷入悬疑,又不知底细,觉得自己在受命运愚弄。他们的这份愤慨,像风中之火,往台上卷。

终于,幕布拉开,灯光仅打在一片江水之景的舞台上,一个人走出来,剧场渐渐静了下来。他戴着眼镜,穿着长衫,平时看着很高,这时孤零零的身影,却在空旷的舞台上显得个小。

老戏迷马上明白这不再是戏,这人是著名导演、爱艺剧团的.团长谭呐。

谭呐镇静地朝进口招招手,让收票的人把戏院门打开,让场外的观众都进来。人们有秩序地鱼贯而入,不久过道都站满人,沾着雨珠的雨具收拾得妥帖。场内已经没有窃窃私语,一切都太像一个仪式。已经化了装的全班演员有次序地走入舞台,连乐队也拿着乐器,站到台上两侧。

谭呐回头看了一下台上的人,转过身来。他拍拍话筒,觉得声音清晰了,才抬起脸来面对观众,宣布了大家已经知道的消息:她已经离开人世。

但是全场不知道如何反应,愣了一下才满堂炸锅似的大声哄然。

没有一个人退票,没有买到票的人,也把钱放到义捐箱里。

谭呐静穆地站在那儿,陌生人的脸在他面前出现,又消失。他的助手搬来一把椅子,让他坐下。他固执地摇了摇头,酸涩的口水艰难地涌上舌尖,吞回喉咙。

记者们赶来。谭呐不得不对他们说话。一江寒水涌入这个冬季,这一夜恐怕才刚刚开始。他尚不到三十五岁的脸上,爬上好几条皱纹。他不想演说,那蹦出嘴的话,吓了他自己一跳:什么时候,我是这样不注意措词,倾倒出心里想说的一切?

第二天早晨,上海中西文报纸大版面报道这件惨事,在名字上加了黑框。《申报》记者引用了导演谭呐的原话,“一个时代的结束!”,头版头条。P10-13

序言

我是一个专业讲故事的人,只要故事精采,我在任何地方,可以捧着电脑打字。有音乐可放最好,但讲故事本身就是享受,如绣花女,一针一线,做得辛苦,也做得专心。在写这本书时,听得最多的就是房子装修的音乐,盖过了拉赫玛尼诺夫。

这次修订,除了全是花园那边意大利人聊天的欢声笑语外,却尽是拉赫玛尼诺夫,仿佛他从久积的尘土中钻出来,我不得不向他致敬,把他的切分,他的忧郁悲伤和节奏,放在文字之中。

后记

我这部小说,是第一部中文“旅馆小说”。

不是“第一部中国旅馆小说”。旅馆小说的创始人,是一位奥地利犹太女作家维吉·鲍姆。她的名著《上海37》,1939年改成剧本《上海大旅馆》,以沙逊大楼Cathay旅馆在“八一三”战事中遭受日军炮击为背景。前不久,我在伦敦一个普通住宅墙上,看到这个当年著名女作家故居的“蓝磁纪念牌”,不_由得感慨世界真小。

虽然她是犹太人,“第一部中国旅馆小说”,荣誉属于她。原因是:休伯特在福州路开的书店,卖过她的书;索尔·夏皮罗在维也纳最后东躲西藏的日子,读过她的第一本小说《旅馆人》,到上海不久又读到《上海37》。想到自己竟然跟着她的小说人物走,很多事情,是命运前定。

这本小说写了一年。中间回北京,还得接着写,每天早上8点不到就起床写作,楼上的邻居在装修,电锯声刺耳,所以就开大音响,换上宗教气氛浓烈的音乐。一旦感觉置身于音乐厅里,屏幕就腾开空间,我就能飞身去1941年的孤岛。

此小说的初稿发在《收获》上。该杂志在介绍此小说时,称它为《上海王》的姐妹篇,是有道理的。同为旧上海的两个名伶,皆为传奇人物。

写筱月桂,是写她成长为一个黑帮女王的过程;写于堇,是写一个已经成长的女人,如何面对爱恨,如何选择生死。

不少人认为,本书的情节,不可能发生:一个中国女子,本来有能力能改变世界历史的进程,只是因为她的特殊考虑,决定让历史朝另一个方向走。

或许在别的情况下不可能,在小说描写的珍珠港事件中,却是非常有可能。日本海军偷袭得手之前,盟军起码有一打机会得到情报。如果说情报解读困难,至少有四份情报,得到接近正确的解读。只是这些已破解的情报,因为各种原因,没有送达。

只说其中一份:英国在剑郡布赖奇利庄园设立的密电码破解中心,1941年11月底破译了日本海军新使用的JN一25密码,12月2日截获山本五十六给已经出发的攻击舰群直接命令,但是情报被丘吉尔扣住了。二战胜利日,丘吉尔下令销毁布赖奇利庄园全部档案,包括几台最早的电子计算机,不留任何记录。一般的解释,是丘吉尔不想让德国人日本人觉得“输得冤枉”,又想重打一仗。但是他也有不想让盟国知道的东西,所以一干二脆全部烧掉。

于堇的情报,就是已经解读,却没有送达的那几分情报中的一份。情报送达出错,原因复杂,我的书做了仔细解释,读者看完了就会明白。

父亲的妹妹住在富民路,那幢老房子我今天还记得清清楚楚。十多年前我在复旦读书,经常去那儿,然后常与堂哥去逛南京路。周末看国泰影院的连场电影,半夜才跌跌撞撞出来,深夜走过国际饭店门口。我一个人站在马路上,那时年轻,胆大包天,觉得夜色特别迷人:老租界有一种魅惑,在那高大的建筑投下的阴影中,当代的政治口号全看不见了。’ 我好像看见几十年前曾经发生过的一切,那东方西方各国人等,黑白红黄诸道各路人马,都在这里斗智斗决心,远离战场,搏杀却更加激烈。有人称之为东方的卡桑布兰卡,东方的里斯本,其实上海可能是当年全世界间谍战最激烈的地方。

我不止一次感觉到一个灵巧的身影,从那些窗口探出来看这个年代的我。她当然就是于堇。如同昨天我在伦敦SOHO一家法国咖啡馆二楼,看见墙上竟然挂着一张用镜框挂起来的上海月份牌女子,动人心魄,如带刺之花。

这几年我住进国际饭店几次,住老饭店使我梦连着梦,好像踏上神秘之途,我与曾住在这里的人对话。

现在这些对话终于成了这部小说。感谢我的姑姑一家子多年前对我的关照,感谢国际饭店刘莎经理给我方便,让我进那特殊的几层楼,好像埃谢尔的画中世界,让我通过魔幻玻璃球,看到当年向楼梯上走来的温柔女子。

此书献给我过世的父亲,他曾经在这儿出发,走过长江各城市,最后停在长江上游的山城重庆,度过他的一生。每一次民族之难,都成为他个人之灾。

感谢止庵,尤其感谢他的母亲林伟女士,给我许多当年她在孤岛的亲身感受,感谢李君维先生,这个海派文学仅剩的代表人物,耐心地回答我的各种问题。

感谢张一白,送我关于上海的书,感谢好多朋友,与我一起探讨旧上海。感谢钟红明的5岁女儿,她精灵般的话语,我借用了几句。

维吉·鲍姆的第一部旅馆小说,米高梅改成电影,嘉宝主演,得到奥斯卡奖,里面有名句:“人们又来了,人们又会走。从来不变的,是旅馆依旧。”我多次住进国际饭店,日日翻阅档案,夜夜查问邻居。每次我离开时,回望那高耸的棕色墙面。七十年来,几多生来死去,难数有爱有恨,我知道:旅馆天天在变,从不依旧。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上海之死/虹影精品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虹影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690047
开本 32开
页数 30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0
出版时间 2013-08-01
首版时间 2013-08-01
印刷时间 2013-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2
CIP核字 2013156688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9.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0
130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4:5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