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佛旨正源
内容
编辑推荐

闻所未闻的故事,启迪人心的礼物,佛教带来的是精神境界的攀升。

人生如花,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佛教三法印告诉我们的就是人的生命本质,基于对人生命本质基础上的思考才能带给我们境界的提升。

本书从佛教的起源谈起,解释了为什么有佛教、佛教是怎么来的;告诉我们精神世界对人的重要性;证明了通过思想境界的提升可以改变人的命运,且应该把这种改变的立领应用于整个国家、整个名族。其中很多佛教教义都被赋予全新的解释,收益匪浅,精彩之处需要慢慢读,静下来读,结合作者其他著作读。

作者不仅仅用他深刻的哲学和智慧来探讨人生、关注国家命运,更在于他用独有的视角来理解和触摸佛学的精髓,并由此透视人生的花开花落。

内容推荐

佛教带来的是精神境界的攀升。人生如花,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佛教三法印告诉我们的就是人的生命本质,基于对人生命本质基础上的思考才能带给我们境界的提升。此书从佛的起源谈起,解释了为什么有佛教、佛教是怎么来的;告诉我们精神世界对人的重要性;证明了通过思想境界的提升可以改变人们的命运,且应该把这种改变的力量应用于整个国家、整个名族。其中很多佛教教义都被赋予全新的解释。

目录

前言 /1

读《佛旨正源》之感言 /1

第一章 两种宗教的不同

 汉语和英语宗教一词的含义 /3

 通过考古发现的宗教现象的古老 /4

 原始人崇拜自然 /5

 原始祖先崇拜的产生 /6

 宗教体现人们对未知的追求 /7

 至今仍然需要对宗教准确定义 /8

 西方一些学者认为宗教是道德 /9

 从教育角度考虑的定义 /10

 很多宗教都认为存在“神” /11

 让自我得到提升的佛教 /12

 两种宗教的异同 /13

 包括这两种宗教内容的宗教定义 /14

 两种宗教都是因为神秘 /15

 第一种宗教由于科学的进步而变化 /16

 第二种宗教与科学并不冲突 /17

 将本不神秘的自诩为神秘就是邪教 /18

 我们有幸来到这个社会上就应该实现我们的精神完整 /19

第二章 古印度雅利安教和土教的融合

 古老的印度河文明 /23

 到处征服的雅利安人 /24

 勇敢的雅利安人对印度河文明的征服 /25

 雅利安之前印度的土教 /26

 与印度土教完全不同的雅利安宗教 /27

 因陀罗是初期吠陀时代的主神 /28

 《梨俱吠陀》中另外的主神伐楼那 /30

 可爱的阎摩 /31

 雅利安同土著神的区别是拥有人格化的神 /32

 吠陀初期雅利安宗教与印度土教已经开始融合 /33

 印度土教的祭司——沙门 /34

 吠陀时代之后雅利安诸神的褪灭 /35

 土教之神湿婆的粉墨登场 /36

 值得一提的猴神与象神 /37

 其他几个重要之神的产生和变化 /38

 难以找回的雅利安真谛 /40

第三章 雅利安的差别之说

 雅利安教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种姓 /43

 世界中其他的差别思想 /44

 种姓的原因不是在职业和部族 /45

 我们到底能否感到人之间的差别?  /47

 如何找到眼睛看不见,手摸不到的境界 /48

 牛、猪、爬虫、蛀虫、狗、侠的不同境界标准的比喻 /49

 用境界标准对印度四大种姓进行类比 /50

 印度存在的所谓“贱民”  /51

 道德的四个时代 /52

 黄金时代变为黑铁时代的原因 /53

 不同境界带来的不同认知 /54

 境界上升难,下降容易的原因 /55

 境界提升之后带来的不同喜悦 /56

 任何人都能够通过努力提高境界 /57

 后世佛教的“如来藏” /58

 雅利安境界之说的意义所在 /59

第四章 解脱就是达到知“梵”的境界

 “梵”的字面的意思 /63

 当今社会理解的“梵” /64

 难以了知的“梵” /65

 解脱、成佛就是思想境界达到“梵”  /66

 解脱和自由的不同 /67

 解脱的基础是要知道有高境界的存在 /68

 通过三种“梵行”实现解脱 /69

 Atman的概念在古雅利安教中的重要 /70

 多个“我”的概念 /71

 什么是“梵我合一”? /72

 “幻”的概念 /73

 “幻”有多层之幻 /74

 无明是以“幻”为“梵” /75

 生命的意义是快乐吗?  /76

 无法用唯心或唯物来定义“梵”  /77

 人的两类知识 /78

 坚定的荆轲和苏格拉底 /79

 达到“梵”之后的力量 /80

第五章 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文化环境

 公元前6世纪时的印度 /85

 公元前10世纪婆罗门对沙门神秘的向往 /86

 公元前6世纪沙门的生活完全影响了婆罗门 /87

 沙门化的婆罗门无法传承雅利安教义 /88

 公元前6世纪时的印度雅利安教诸神已经面目全非 /89

 《奥义书》中已经有太多印度土教内容 /90

 著名的“六师外道” /91

 外道之一:珊阁耶·毗罗脉子 /92

 外道之二:阿耆多·翅舍钦婆罗 /93

 外道之三:末伽梨·拘舍梨 /94

 外道之四:富兰那·迦叶 /95

 外道之五:婆浮陀·伽旃那 /96

 六师外道中最著名的尼乾陀·若提子 /97

 大雄的一生 /98

 耆那教的基本教义 /99

 耆那教的“涅槃” /100

 “六师外道”的共同特征是无神、八和反吠陀 /101

 在思想的混乱之中,佛祖来到了世间 /102

第六章 释尊出家后对苦行和禅定的否定

 佛祖的诞生和后人对他的称呼 /107

 从考古上证明释尊确有其人 /109

 释尊是雅利安人,其依据为种姓 /110

 释尊29岁出家之前的岁月 /111

 “四门游观”的故事 /112

 当时风行一时的解脱手段:禅定和苦行 /113

 什么是禅和瑜伽 /114

 禅定的作用效果 /115

 释尊与两位禅定大师的共同修行 /116

 很早就存在的苦行 /117

 当时印度苦行的主要种类 /118

 吃苦是否有助于境界的提高?  /119

 释尊长达六年的苦行生活 /120

 释尊苦行的程度 /121

 经历过苦行的释尊对苦行的否定 /122

 否定禅定及苦行的意义 /123

 重新脱胎换骨的释尊 /124

第七章 境界的提高——“业”的概念

 业力论被认为是最重要、最复杂的理论 /129

 “业”的概念 /130

 并非所有的行为都是“业”  /131

 每个人的成长离不开通过教育和思考 /132

 “业”的重要体现在于“冥思”  /133

 精神行为离不开问题的提出 /134

 禅定和苦行不是“业”而是行为的原因 /135

 单纯的念经不是“业”  /136

 善业和恶业之分 /137

 捐款是否善业 /138

 杀生是否恶业? /139

 错误地认为“业”是物质的观点 /140

 再谈“业力”的概念 /141

 “业力”产生人行为思考的本能 /142

 “业力”意味着命运 /143

 种族的“共业” /144

 种族的“共业”会带来种族的命运 /144

 最难理解的是“业力”的转移 /146

第八章 境界的遗传——轮回和地狱

 印度各宗教的两大基本原理 /149

 业报轮回思想基础来源于古雅利安 /150

 轮回的一般定义 /151

 当今人们所谈的六道轮回 /152

 六道中的地狱 /153

 朴素的轮回 /154

 人们对精神传递过程的误解 /155

 认为灵魂独立存在说法的形成 /156

 认为灵魂独立存在的所谓证据 /157

 古老的大麻之神 /158

 之后禁止杀生的逻辑 /159

 公元前六世纪印度社会的业力轮回观 /160

 释尊对耆那教轮回观的否定 /161

 代表原始佛教轮回观的涅槃寂静 /162

 当今认为轮回存在的所谓证据 /163

 这些轮回的证据能成立吗?  /164

 对轮回的答案 /165

第九章 释尊的开悟——最后的思辩

 美丽的尼连河畔 /169

 五比丘对释尊的误解 /170

 来到菩提树下面的释尊 /171

 众说纷纭的佛陀成道内容 /172

 渐悟和顿悟之争 /173

 解脱是平日渐悟基础上突然的顿悟 /174

 凭什么感知到自我境界的更高 /175

 七年之魔是谁? /176

 七年之魔的败阵 /178

 后人对成道之夜的妄断 /179

 佛祖开悟并非是类似电击的结果 /179

 释尊觉悟的四谛之说 /180

 再谈四谛中的“苦” /181

 有关释尊觉悟的“缘起”之说 /182

 正确理解“缘起” /183

 不仅四谛、不仅缘起,而是遍知一切的释尊 /184

 如何验证自己的正确 /186

 高境界者的本能 /187

第十章 佛祖的布道

 初转法轮的鹿野苑 /191

 对五比丘的三转法轮 /192

 初转法轮成功的意义 /193

 对释尊的首次说法内容的猜测 /194

 舍利佛和目健涟的重要加入 /195

 理解“诸法从缘生,诸法从缘灭”  /196

 摩揭陀国首都王舍城的成功传教 /198

 惟一可与释尊并坐的摩诃迦叶 /198

 缘起不够,需要讲“空” /199

 “空”一定是大家容易接受的教义 /200

 空和性空 /201

 四大皆空 /202

 色即是空 /203

 诸法无我并非是“法为空”  /204

 诸法无我是“法缘于空” /205

 诸行无常 /206

 三法印都是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207

 重要的十二因缘 /208

 十二因缘中重要的“生”  /209

 十二因缘就是人的生命的简单过程 /210

 无比明确的释尊的教义 /211

后记 再看短暂人生 /212

试读章节

如何找到眼睛看不见,手摸不到的境界

同“心”一样,我们无法用一般的办法找到境界,至今我们无法说清楚“心”和“境界”这样的词语,它们仿佛变成了玄学之词。一些佛学的派别将“心”理解为“自我”或“我”,但从实际上来说,我们无法找到任何真实的事物,或者可碰触的、固体的、真实的、固有的某些事物,或者有形状、形态、颜色、大小或位置的其些事物,而且能够把它描述为“自我”。“心”或“境界”这种东西在质上不是任何事物。境界是眼睛看不见,手摸不到的。假如我们无法找到它,那么是否有人会得出一个结论,没有境界这种东西,所有对境界的评价都是武断的。

实际上,我们的确无法按照普通方式找到被称为“心”或者“境界”的事物,因为,他们本身不是事物,而是程度。我们无法通过找到物质的方法去找到程度,程度我们只有通过比较的方法才能够得到,而要应用比较的办法要先具备比较的标准。我们首先要知道到底有什么样的境界或者多少种境界,之后我们才能通过类比的方式找到我们或其他人所在的境界水平。

牛、猪、爬虫、蛀虫、狗、侠的不同境界标准的比喻

为了说明问题的方便,我们不用第一境界、第二、第三境界的说法来形容人们的境界,因为听不懂,不好理解。我们用一些易懂的、用动物比喻的方式来说明以下几种境界标准。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我们这里指的都是人的境界的比较,并不是说人是某种动物。

首先的形容是类似于“牛”的境界。鲁迅说过俯首甘为孺子牛,实际上中国很多人都是像老黄牛一样在拉车、耕田过程中不辞辛苦,而且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以后还要贡献牛肉,他们是努力的耕耘者。其次我们形容的是像“猪”的境界。这个境界的人吃得比“牛”多,但贡献比“牛”少得多。再次是“爬虫”的境界,“爬虫”只是吃而不会有所贡献;最低下的是“蛀虫”的境界,在这个境界的“蛀虫”不仅是只吃不贡献,而且是将周围的东西都咬烂,是社会地地道道的破坏者。

我们形容比“牛”高的境界是“狗”的境界,在这里的人们比“牛”更多一份忠诚,狗即使吃得再差也不会怨恨主人,同时“狗”还在除了平时尽好本分之外还在家庭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比“狗”更高的我们形容为“侠客”的境界,有一句话说得好“好狗护三邻,好汉护三村”,这个境界的人们不仅在小家需要的时候会挺身而出,他们更加具备为了更大的整体而牺牲自己的勇气;比“侠客”更高的境界我们形容为“解脱”、“佛”或者是“梵”的境界,这个境界的人们具有至上的觉悟,能够看到事物的真正本质,他们能够践行“不朽”。

用境界标准对印度四大种姓进行类比

一般认为的种姓阶级的责任如下:第一种姓婆罗门负责保管精神的文化资产。其首要责任是精通真理并宣扬真理,他们是哲学家及导师,是以精神力量带领人们的精神领袖(purohita)。第二种姓刹帝利是社会的保护者及维持和平者。他们是武士,为保护种族的自由而战,为维护领土的和平而战。第三种姓吠舍则精于经济事务。他们的责任是制造及分配财富。 《薄伽梵歌》中举出吠舍的三种重要职业,农业、畜牧及留易,第四种姓首陀罗是劳工、手工匠。他们在社会上的地位低于前面三种种姓阶级,且不受尊重。

以上应该说还是从职业角度对种姓的一种理解,实际上并非成为了婆罗门就不能为国家征战,也并非穿上军装就不能成为婆罗门,很多真正的人生感悟也许还要来自于激战的沙场。印度最高种姓婆罗门这个字与最高真理“梵”这个字完全一致,古雅利安人认为“梵”就是终极真理,婆罗门从字面的直译就是“知道梵的人”,在古印度:最高境界“解脱”的人就是那种知道最高真理“梵”的人,所以“解脱”的境界也被称为“梵羲”的境界。

按照本书的类比标准来说,印度种姓中的婆罗门就是达到最高境界“解脱”或“梵我”的人,刹帝利是在“侠客”和“狗”这两个境界中的人,吠舍是处在“牛”的境界,而首陀罗则是在“猪”或“爬虫”的境界。

印度存在的所谓“贱民”

在当今印度教社会中,存在着一群相当大比例的,被视为不可接触的、甚至不可见的所谓“贱民”,他们被排斥在印度文明范围之外,过着无法受人尊重的生活。有些虔诚的印度教徒诚敬地相信印度教经典并未认可允许这些“贱民”进入寺庙,也未允许印度教徒与不幸的“贱民”接触。在今天的社会中,“贱民”的社会地位得到了很多改善,但他们精神上的平等地位始终是不可能得到的,这些‘‘贱民”往往是来自于印度山林原野地区的未开化部落。这些人历经数千年还是一直被视为不净的。之前的他们不能住在城市之中,他们不能和其他人有任何的接触。时至今日,他们的出席仍被一些人认为会污染房间的空气,从而导致食物的不净,这些食物必须扔掉,以免招致邪恶。

古印度的对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的种姓分类应该是对族人的分类,因为在原人歌中明确说明这四个种姓尽管位置不同,职责不同,但终究还是一体的,首陀罗是脚但也是身体的一部分。在当时印度社会中,还有一部分人被形容为脚上的蛆虫,这就是当今被称为“贱民”的人,他们应该是被排除在雅利安种姓之外的被征服者。

古雅利安人认为:被征服者之所以被征服和屠杀就是因为他们是“爬虫”和“蛀虫”,是他们自己造就了他们自己的毁灭。

道德的四个时代

我们在古代印度的神话传说中可以发现一种独特的划分时代的方法,古雅利安人按照道德依序划分了四个时代: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黑铁时代,而黑铁时代又称为柯利时代。黄金时代是道德完整的时代,此时的人们具有婆罗门和刹帝利的境界,而白银时代则是道德只剩四分之三,而之后随着道德的下降,青铜时代的人们的道德仅为黄金时代的二分之一。而最后的黑铁时代是已经没有真正的婆罗门,甚至没有刹帝利而到处都是首陀罗的时代,人们失去了自己的道德和高尚的追求,社会上到处都是犯罪。黑铁时代几乎没有黄金时代的高境界的存在,最后,遍地的“爬虫”和“蛀虫”毁掉了整个人们的世界。黑铁时代遭受毁灭的人们的残余者只有依靠道德重新创世,这个循环周而复始。

同样我们在古希腊的文献里面也可以找到类似的描述,古希腊同古印度的区别是:古希腊将人类的历史划分为黄金时代、银时代、青铜时代、英雄时代与铁时代五期,对行将毁灭的铁时代也是如此描述“地上充满了各种罪恶,海上亦然,疾病不分昼夜地拜访人们,在深沉的静默之中惟有恶事猖獗。”同样,铁时代是毁灭的时代。

黄金时代变为黑铁时代的原因

我们说,黄金时代变为黑铁时代的原因在于人们境界的下降,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在黄金时代的人们处在“梵我”和“侠客”的境界,白银时代的人们大部分在“狗”的境界,而青铜时代的人们在“牛”和“猪”的境界,黑铁时代的人们已经变为了“爬虫”和“蛀虫”。

在一些佛典之中写道:佛陀也曾经提到“心的动态性质”。现在我们理解这句话已经很简单了,因为我们已经知道了境界的差别,而且从我们的日常体会中也会感到境界的迅速变化。如在我们的生活中往往可以发现,某些人大病一场之后突然变了,对生命的看法变了,金钱好像也不像以前那么重要了,我们说这就是境界的上升。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我们的老一辈可以在毕业之后主动报名去扎根艰苦的边疆,但到了下一辈则主动报名的很少,大多数人只是服从组织的分配。这就是境界的下降。我们说:境界会发生变化,它是动态的。

正因为境界的变化性,古雅利安人非常担心他们的高尚思想受到低境界者的污染。用他们的话来说:碰到一只老虎也比碰到这些低境界者要好,因为老虎只伤人骨肉,而低境界者则会毁掉高尚的灵魂,更会污染高境界者的后代们,他们不希望子孙变为“爬虫”和“蛀虫”,因此他们为后人设立了严格的种姓制度。

不同境界带来的不同认知

对“猪”的境界的人来说,“牛”的境界简直就是傻,凭什么要像“牛”那样努力?凭什么只让我们吃草?这就是“猪”这个境界的理论,而且“猪”的境界的人也认为自己的理论很有道理。而对于“牛”来说,“猪”除了吃就是睡的生活方式也许就是在浪费生命,对“牛”的境界的人来说,肯定不会满足像“猪”一样生活。但同样,对“狗”的境界来说也不会对“牛”满意,“干活是努力,但不能谁牵跟谁走。”当然在“狗”的境界的人来说肯定更看不上“猪”了。

我们说。因为人和人的境界有所不同,所以不同境界的人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看法,而且各个不同境界的理论听起来都有其各自的道理。有个典故叫做“盲人摸象”,摸到象腿的人认为象是一个柱子,摸到象身的认为象是一面墙,摸到象尾巴的认为大象就像一条绳子,而对于他们来说,这些都是来源于现实的反馈而都应该是正确的。而能够看到大象全貌的人当然知道他们是错的,这是因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高度不同。然而更大的困难在于:看到全貌的人几乎无法对大家进行说服,因为这些错误的东西也是来自于人们的亲身体验。

所以我们说,人对事物的不同判别的原因在于人们不同的境界,要想把高境界的理论告诉低境界者,只有通过提高低境界者的境界水平才能做到。

境界上升难,下降容易的原因

从“牛”的境界变到“猪”的境界,也就是境界的下降应该说很容易,但如果要从“猪”的境界上升到“牛”的境界,也就是境界的上升却不容易。因为对一般人来说,低境界的理论听起来有道理,高境界的理论反倒听不懂,而且因为低境界者不懂高境界者的判别,高境界的理论还经常被低境界者诋毁。相信一群“猪”的境界的人不仅不会相信那些“牛”的境界的人们的劝导,而且还会称其为别有用心。将“牛”的境界去同“猪”说都会有如此之多的问题,更不用说用“解脱”境界的理论去“对猪弹琴”了。

正因为高境界者难以对低境界者言说,而且说了也不会被低境界者相信,而低境界者有其自己看似合理而且振振有辞的理论。正因为如此,导致了人们境界上升的不容易。思想境界会有向上和向下的两种转变,这在人类发展历史上得到了十足的证明,我们要警惕今天的高境界也许明天就会不知不觉地被低境界替代。同时我们也要知道境界尽管会有上升的可能,但境界的上升却很难,历史上很多人们境界的上升是伴随着惨烈的恐怖现实才得以实现的。

境界提升之后带来的不同喜悦

有些快乐是在某种程度上物质满足的快乐。没钱的时候有一点钱、需要睡眠的时候有舒适的房屋、饥饿的时候有足够的食物等等,这些确实能够让我们感到快乐,这种快乐主要取决于自我肉体方面的舒适。但是,肉体的快乐很快就会消失,因为很多人不会真正地满足,昨天的满足也许很快要被明天更多的欲望所代替,而这种不满足就导致了精神的痛苦。这种由于更大欲望而带来的痛苦会不断地折磨低境界的人们。

我们发现有时一位患上绝症的人突然有了变化,有些人尽管身体残疾,但境界却很高。一些灾难反倒带来人的更多思考之后境界的提升。相信对于这些人来说,境界的提升肯定也给他们带来喜悦,这种喜悦不是满足物质欲望的喜悦,而是消除了低境界痛苦的喜悦;是人们重新发现其迷失的灵魂的喜悦;一是重新得以区分善恶的喜悦……因为人从迷雾和黑暗中的走出是精神上最大的喜悦。这种喜悦不是像吃冰激凌那样稍纵即逝,它不是身体的舒适,而是内心的甜,并且会久久凝聚心头,这种喜悦被一些人们称呼为“禅乐”。很遗憾多少人尽其一生也不会拥有一份这样的喜悦,因为这是一种一般人无法达到也无法理解的感受。

P48-57

序言

当今令人疑惑的佛教

无论你读任何一本自称为介绍佛教的书籍,有一点是共通的,就是对“佛”这个概念的定义:悟者为佛。佛是“觉醒者”,这是当今世界的共识。同时,几乎每一本书也都如此谈道:佛教追求的是开悟,是精神的解脱。

但当我们今天进入那建于美丽之地的佛教寺庙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什么呢?是无数的善男信女的顶礼膜拜,那些还愿的人点起的是那9999元一柱的高香,放响的是999元一挂的鞭炮。那些临时抱佛脚许愿的人们匍匐在佛祖的金身前渴望佛的“方便”,他们都在请佛或保佑升官,或保佑发财,或保佑消灾,或保佑健康……那些敲木鱼,转经筒,三步一匍匐的人们到底在祈求什么?他们在祈求开悟吗?非也,他们是在祈求自己的来生。我们不得不问:当今佛教的这些内容能将人们引向觉悟吗?

可以说,今天的佛祖被描绘成具有与凡人隔绝的力量和智慧的绝对性存在。虽然这种超越性形象可以使人们在恳请佛的呵护方面得到一丝幻想,但不能不说其远离了佛祖的真实。

再看那些身披袈裟,让世人感到神秘的高僧大德们。应该说,他们应该具有世人的精神导师的资格,作为老师的他们用禅定、观想、加持等各种方式来教导世人并要求世人的誓言和供养。但这些上师自己本身都是开悟的人吗?他们是否具备了常人没有的境界?他们的觉悟程度到底对得起还是对不起这一身袈裟?如果他们自己还处在无明之中的话,如何能够教化众生?如果是佛祖再世马上就会斥为异端的教法和行为岂不是在愚弄大众、误人子弟?

在法门寺等几个地方都看到了佛陀的遗骨舍利,人们之所以用这种形式的原因是想让后人在瞻仰遗骨之时缅怀佛祖精神的永生,从而更好地点燃自己的生命之火,像佛祖一样去追求人生的最高境界。后人可以对佛祖的教义有所发展,但我们如果偏离了正确的方向,从根本上违背了佛祖之前的教导则就不是真正的佛法。

正因为当前佛教的现状,我们知道盲目尊崇并非觉悟之道,我们不得不用怀疑的眼光来审视我们的周围。来辨别到底何为正确的觉悟之径。经者径也,多少人尝试从经书中寻找答案,但在经、律、论三藏里,光是除去重复部分的经文,就要超过六千卷。还有那些随着时间的推移,像滚雪球似地越滚越大的各方见识,如此的汪洋浩瀚称其为84000法门绝对不为过,使我们一生都看不完。同时以梵语及通用语书写而成的著作仅可供我们了解一些当时的历史事实,对其中精神层次内容的翻译难度很大,其中究竟讲的什么连本土当代的人们几乎都不能理解。毫不夸张地说,“经文”这个词如今已经成了不能理解之物的代名词。不仅看不完,而且看都看不明白的经书内容使我们无法辨别其中的正确和谬误,可以说从经书中很难找到觉悟之径,甚至会误入歧途。

很多文献对佛祖都有这样的记载,佛祖说他过世之后50年为正法时期,50年—500年为像法时期,500年以后为末法时期。正法时期的人们清楚地了解佛祖的思想,像法时期模糊了佛祖的思想,而末法时期篡改了佛祖的思想。为了使佛教能够保持佛祖的本意,我们不得不通过修剪菩提树,从初期佛教(原始佛教)立场重新解释和评价佛教。我们无法等待未来佛“弥勒”来告知我们真理,而只能通过历史重新寻找佛祖真实的踪影。回归佛祖的正法只此华山一条路。

后记

再看短暂人生

研究佛教已经多年了,中间还专门去了一下印度和尼泊尔,在释尊出生、讲道、涅槃之地表示了对释尊的敬意。同时在印度看到了印度教寺庙中的猴王,看到了长得很像八戒的象王。看到讲究来生轮回的印度新德里街头到处的垃圾和火车上无数的蟑螂,真是感慨万千。之前雄武的雅利安人都去哪里了?雅利安精神哪里去了?难道在当今的印度可以找到纯种的雅利安吗?

看到印度当今的现状,我们也必须冷静分析中国当今的社会,人们的境界是否在走向下滑?尽管此刻社会并非没有“侠客”,但是否比以前更多了“蛀虫”和“爬虫”?如此发展就是社会的毁灭,要希望对此扭转必须要重新提升人们的境界。我们知道尽管有很多方式可以提高人们的境界,但如果用口来说简直太难了。而通过用笔来“还佛祖之本意”应该是更加直接,人们更加容易接受的方式,因此从印度和尼泊尔归来之后一直就在准备写这本书。

时不我待。不能再过几年写这本书了,这是因为生命的无常,真的担心万一有个什么事情发生自己再也不会有将这本书写出来的机会。所以还是先将它写出来,这样即使生命无常自己也不会有太多的遗憾。每天起早贪黑地赶写这本书是很辛苦,但真是辛苦之后才有快乐。留下最后两章十年后再写,这两章的题目是《提婆达多的挑战》和《与“空”相对的“有”》,留下两章的原因不是“卖关子”,而只是希望留下一份与大家探讨的空间。如果自己真是由于生命无常而没有十年后肉体的存在,也希望自己的下一代将这重要的两章补上。

草草给自己定了40本书的题目,涉及哲学、宗教、经济、历史、教育、兵法、绝症的精神治疗等多方面,人到了一定境界还真是什么都彷佛知道。大家都说如果一年写一本书是高产,但按照这样的速度自己一下就看到了生命的尽头,真是不知能不能在如此短暂的一生中将其全部写出来。即使写不完这40本书,但只要人生当下尽好本分、不虚度光阴,自己就能够毫无遗憾,即使明天有重要的原因需要自己立即走向生命的终结,也会面带发自内心的微笑而决无犹豫,这就是体验人生意义的极乐!

人生如花,花开堪折直需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让我们来悟“空”吧,只有悟好这个“空”,才能带来我们对境界的认识、对人生的觉悟,我们的短暂一生才能绽放精彩和美丽,如果这种精彩和美丽即使再过5000年、10000年还会被后人称颂的话,这就是不朽!

理纯 2009年4月13日

最后修改于北京

书评(媒体评论)

每读一遍都心潮澎湃,书中的观点是以前从未接触过的,全新的。读这本书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此书从佛教的起源谈起,解释了为什么有佛教、佛教是怎么来的;告诉我们精神世界对人的重要性;证明了通过思想境界的提升可以改变人的命运,且应该把这种改变的立领应用于整个国家、整个名族。其中很多佛教教义都被赋予全新的解释,收益匪浅,精彩之处需要慢慢读,静下来读,结合作者其他著作读。希望有更多的人能读此书!

——程丽丹居士

拜读大作收益极大!这是我所看过的有关佛的书写得最深刻、最具科学基础的书、很多问题:如解脱、苦力、业力、轮回、开悟等写得非常精彩!

——王春虎 北京市政协委员

理纯不仅仅用他深刻的哲学和智慧来探讨人生、关注国家命运,更在于他用独有的视角来理解和触摸佛学的精髓,并由此透视人生的花开花落。

——涵子 中华儿女报刊社执行主编

通俗易懂,气魄斐然。

——韩德强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著名研究员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佛旨正源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理纯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商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4464460
开本 16开
页数 21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09-04-01
首版时间 2009-04-01
印刷时间 2009-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图书小类
重量 0.32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948
丛书名
印张 14.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57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10: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