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不息的涛声(忆双亲飞龙船长夫妇)
内容
编辑推荐

一个跨越了两个时代、信奉“平静的海面决不会产生有技巧的航海人”的老船长,最后被迫以大海为归宿。作为长子的作者,在古稀之年以忏悔的心情追忆父亲的经历,和与父亲一生为伴、敬仰知识即财富的母亲所共同走过的人生路程,其折射出时代苦难、民族性格及闪烁着的人性亮点。

随着嚓嚓的脚步声掺和着远处传来的波涛声让往事如那汹涌澎湃的海潮般一阵一阵地涌上心头。对于一个望七了的老人,往事的回忆却比当下历次扫墓的境遇来得更为清晰、难忘……

内容推荐

父亲陆飞龙,他的一生没有轰轰烈烈的显赫身世,有的只是风风雨雨的惊涛骇浪。他在子女心中却如大海里标杆一般的灯塔,引导着大家度过所有生活的苦难。墓地里没有父亲的遗体,只有父亲生前爱不释手的那只烟斗,来代表他接受我们所有的思念和追忆。

一个跨越了两个时代、信奉“平静的海面决不会产生有技巧的航海人”的老船长,最后被迫以大海为归宿。作为长子的作者,在古稀之年以忏悔的心情追忆父亲的经历,和与父亲一生为伴、敬仰知识即财富的母亲所共同走过的人生路程,其折射出时代苦难、民族性格及闪烁着的人性亮点。

目录

引言:扫墓有感

第一章 往昔追忆——朝花夕拾

 崇明:少年父亲的成长

 人生的启航

 坎坷:母亲的抗争

 恋爱的季节

 立业成家

 母亲:爱的孤独

第二章 八年抗战——飘泊离乱

 初为人父母

 香港的偏安

 失语的亡国奴

 飘零:辗转逃难的日子

 父亲被日本兵带走

第三章 重返上海——梦入芙蓉浦

 回到上海滩

 走进山阴路

 遥想的故乡

第四章 在沪生活——多少事,欲说还休

 两难:去留选择

 孩子的世界

 父亲在大连

 50年代的安定

 转折:父亲的事故

 再一次的事故

 母亲:“偏心”的教育

 在“四清”中

第五章 十年浩劫——风雨如晦

 两次抄家

 压抑中的平静

 晴天霹雳

第六章 母亲晚年——惆怅此情难寄

 平反昭雪

 在寂寞中

 母亲的失踪

 最后的时光

 生命延伸

后记:面向光明

后记补遗

试读章节

崇明:少年父亲的成长

位于长江三角洲的崇明岛是世界上最大的河口冲积岛,这个小岛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有着一千三百多年的成陆历史。长江口岸的水不断地冲刷,从唐代开始,崇明岛不断顺江下移,下胀上坍。若干已成形的沙岛被冲坍消失了,新的岛岸在不断生成。岛上的居民守护着自己的家园过着安稳日子。虽然岛形在变化,但是居民安土重迁的思想和生活却没有变化。在岛上,一片片的稻田、一条条的沟渠让人联想起富饶的平原地区。没有沙岛的荒凉和贫瘠,这里有着大自然慷慨的馈赠。早在明清两代,岛上未经人工斧凿的天然风光让“瀛洲八景”声名在外。在现代意识没有侵入这片土地之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简单生活,在无数次的日升月落中轮回。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帝被迫退位,中国实行资产阶级的共和制度。对于祖父来说,清朝的灭亡或许并没有带来太多的触动。一个朝代在未亡前的奄奄一息和垂死挣扎是令人感到煎熬难耐的,可是,接下来的世界是属于谁的?这个问题,祖父跟大多数生活在迟滞封闭农村中的村民那般是不会去思虑的。他想得更多的是自己的家庭。祖父是保守的,也是固执的。在这样的世界里,他坚守着封建社会里最传统的价值观念:什么都是靠不住的,除了土地。这样的观念影响着祖父的一生。

在长辈的安排下,祖父陆宝琳与一位善良而淳朴的同乡姑娘结了婚。祖母陈秀娟的家境也不差,可算得上是一桩门当户对的婚事。陈秀娟另有两个兄弟,家里也是比较宽裕的,一个兄弟去了当时新兴的商船学校学习,一个却进入了军界。祖母同样享受着家人的照顾和关爱,学习的是三从四德,温良恭顺,虽算不上大家闺秀,可也称得上是小家碧玉。1912年,他们结婚了。但这样的一份姻缘中带有一些绝对服从的霸道。幸而性格温和的祖母对夫妻间的感情并没有过高的要求和期望,她毫无怨言甚至或许带着自愿的心态承担起繁杂的家务。

1913年的11月,天高气爽的秋日里,祖母肚子里的生命快到了临产期。那时孙中山先生已辞去了大总统,袁世凯被推上了总统宝座。就在这个政坛纷乱的日子里,9日,一声婴孩响亮的啼哭声中带来了一条新生命。当一个家庭在为他们的第一个孩子欢呼的时候,丝毫感受不到屋外的世界正在悄悄地起着的变化。这个孩子就是我的父亲——陆飞龙。祖父给了父亲一个很大气的名字,取意“飞龙在天”,对后代冀望着飞黄腾达,这也体现在此后七个儿女的命名都带上了个“飞”字。而对这个新生“大郎”,祖父在喜悦之中给了他更多的想象和规划。或许每一个刚做父亲的人都有这种体验,这个孩子包含着他初为人父的所有骄傲和对孩子独一无二的希冀,这个孩子的一生的图画在孩子响亮的啼哭声里慢慢地显现,而且所有的想象都是属于父亲一个人的。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体验,在遇到现实的阻碍之前,它是无所畏惧的。

童年时候的父亲享受着很大的自由,父亲在我们懂事后时常会即兴聊起自己的童年生活,他说那时唯一的约束是父母的意志;作为一个渴望自由而无忧无虑的孩子,崇明的乡间带给他的是无穷无尽的欢乐。春天里不知名的色彩鲜艳的野花,夏天里知了没完没了的聒噪声,秋天田野里成熟的稻谷散发的香味,天空中人字形的雁群南飞而去,冬天里一大群飞来飞去的麻雀好像总是没有着落……这样的情景在孩子眼中是多么充满诱惑力啊。顺着一条水渠的探险每一次都充满了冒险的刺激,心目中想象的英雄在一次次的游戏和玩乐中被放大着。在近海边的泥滩上,潮水之后总是黑压压的爬满了蟛蜞,孩子们的脚步不管多轻,总是能让那些看似笨拙的蟛蜞用难以想象的速度逃回沙滩上的洞穴里,让人对着空空的沙滩干生气。童年金子般的日子如河流般缓缓流淌着,没有飞溅的水花,也没有汹涌澎湃的情节。  当时外面发生着的政治风潮并没有影响崇明乡下人们与大自然间维系着的相对和谐的日常生活,毕竟大江之隔阻延了政治对它的波及。生活之平静让人难以联想当时中国社会的波澜迭起。在看上去平淡如水的小乡村里,父亲的人生才刚刚起步。已七岁的父亲有着和天底下所有孩子一样旺盛的精力和好奇心,这使祖父觉得应该让父亲去上学了。思想并没有能与时俱进的祖父是不会去理解教育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但是经五四运动后新文化的兴起,他也不需要经过多么明智的选择就能让父亲享受到新教育机会。1920年9月,父亲在崇明长兴小学跨出了他学习阶段的第一步。

对于学习父亲体会为一种进步,原先约束的力量只有父母,现在却多了一份尊敬和仰慕者一——老师。在讲台上侃侃而谈的老师在孩子眼中好像掌握了天地里所有的道理,老师是没什么不知道的。约束的力量多了,父母意志的约束也分散了。祖父是读书不多的,时代的急剧变化让他还来不及去思考这个世界,祖母的温婉也不能给渐渐长大的父亲一种精神上的指导。可是老师呢?那么多的学生,一视同仁的老师怎么能分辨父亲心中极需要的精神上的指导呢?对老师的尊敬有着距离,而对父母意志的绝对服从渐渐地动摇了,从出生以来一直以为父母是绝对的权威,是他世界中所有真善美的道德信仰被动摇了,童年的父亲还弄不明白这是每个孩子在长大的过程中都会经历的事情,但他却为此而苦恼着:既然父母不是一切事情的主宰,那么他的人生又该怎样呢?幸而这种苦恼得到了另一个人的解救,而这个人就是祖母的兄弟,父亲的大舅父——陈斡青先生。他对父亲的影响是终其一生的,不仅是童年、少年父亲的精神引导者,也是父亲心目中的学习榜样;不仅影响着父亲对职业的选择,他的许多正面品质也影响着父亲人格的形成以至人生价值的取向。1-4

序言

——扫墓有感

父母的墓地坐落在浙江乍浦依山傍海的九龙山上,多少年来,扫墓是我每年必做的事情。把过去一年里我的状况,大致做了些什么事情,心里都会细细地去想一遍,然后在墓碑前默默地告诉父母亲,让他们晓得我,有如在世时那般。随着我年龄的增长,对父母的怀念感到越来越强烈,已成为萦绕在心头的一种无从解开的情结。扫墓就是我用最传统的方式贴近父母,宣泄我所有在那一年里累积的情感。

可这次我的心情却有些迫不及待。不久我又将跨越大洋,离开这片土地之后,跟父母不就更遥远了么?生活场景的不时变动,让我什么时候能再一次拜祭父母亲呢?我好像感觉到双亲在天之灵的呼唤,我心潮起伏不安。不禁跨大了向九龙山而去的步子。山势并不高,蜿蜒向上的沥青山路散布着飘落的树叶而显得格外凝重。深秋宁静的山林有种令人感伤的美,这样的感伤浸染了我的心境,我的脚步渐渐缓慢了下来。随着嚓嚓的脚步声掺和着远处传来的波涛声让往事如那汹涌澎湃的海潮般一阵一阵地涌上心头。对于一个望七了的老人,往事的回忆却比当下历次扫墓的境遇来得更为清晰、难忘……

我的父亲陆飞龙,他的一生没有轰轰烈烈的显赫身世,有的只是风风雨雨的惊涛骇浪。他在子女心中却如大海里标杆一般的灯塔,引导着大家度过所有生活的苦难。墓地里没有父亲的遗体,只有父亲生前爱不释手的那只烟斗,来代表他接受我们所有的思念和追忆。

1968年7月3日,在文化大革命那场狂风暴雨般的袭击中,套上“反动学术权威”帽子的父亲在单位学习班里突然被勒令回到“战斗36号”轮上,去接受“革命群众”的批斗!连回家取用洗漱生活用品与亲人告别的要求都被拒绝,就被押上船……事过三天,7月6日该船在由青岛回上海的途中,一个在海上航行了三十多年的老船长,不明不白以葬身大海作为他的最后的归宿,含恨告别人世。那年父亲才五十六岁。

刻骨铭心的那页日历已经翻过去,尽管父亲的冤案也已经平反,可是父亲的冤死究竟怎么发生的?至今还是一个谜!

我的母亲何璧英,很小时外祖父就撒手人寰,家庭的困窘只能让母亲拥有初中文化。生活的磨练,带给了母亲坚强和独立的珍贵品质。在那个战火纷飞、动荡不安的年代里,母亲含辛茹苦养育了八个子女;在遭受父亲去世的打击之后,她以顽强的毅力支撑着这个家庭,并执着地奔走,为父亲的冤案平反直至昭雪。

父亲辞世二十多年后,母亲重病缠身,随之而驾鹤西去。生命的沧桑始终敌不过病魔,它竟不能迟点脚步到来,好让母亲安度晚年,哪怕多留下一点让我们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的时间啊!我们只能将母亲骨灰与父亲生前最喜爱的烟斗葬在一处。双人墓正对着茫茫的东海,海风吹得一排排的挺立松树发出簌簌的响声,好似一阵阵的呜咽声。母亲的灵魂似乎追随着父亲烟斗里飘起的烟雾而奔向大海的远方,他们终于相聚在一起了。在母亲的晚年,谁都可以看出孤寂的她是多么思念先她而去的父亲,如今,两人都摆脱了人生的困惑,可以每天团聚在一起,面对着这片富有生气的海域,算是前生圆满的一个句号吧。

我只能祈求人死后真的拥有魂灵,那么,我们煞费苦心选择的这块墓地就真能成为子女们献给双亲所尽的最后一点孝心了。

手里的刷子轻轻地追逐着落在墓身上的松针,和父母相隔着两个世界的心灵的交流,在手中刷子轻扫落叶的细微的声响里悄悄地进行。我骤然得到一个启迪:世上没有永不消失的肉体,却有永恒的精神。父亲在世时以风浪为伴,不辞辛劳,忍受孤寂,最终没能过上他向往的安闲退休生活。母亲呕心沥血,任劳任怨,在得悉重病在身时不愿给子女添麻烦而欲弃世。这是何等样的精神境界啊!双亲虽是普普通通的一介平头百姓,论贡献论名望,论身份论地位,或许根本轮不上给他们树碑立传,但他们那种朴素坚忍的精神境界也是人类精神财富的一颗明珠,值得子孙后代追忆、颂扬和效仿。一位外孙女在追忆祖父母的文章中写道:“人的命运各有不同,人类的命运也不会总是重复昨日。虽然没有人希望再重蹈前人的苦难和艰辛,但前人的执着和努力,在人类进步的过程中却是永远不失其意义的。”感同身受的我,产生了一种实实在在的使命感——将个人、家庭遭遇和民族命运交融在一起的神圣感觉,而孕育起一个追忆逝水年华的写作过程。

后记

面向光明

终于在父亲逝世四十周年的日子里,这本书如十月怀胎的婴儿呱呱落地,也正是这个时候我的最小的外孙怡全来到人间。外孙天生的生理缺陷让我联系到自己这个学工科的在文字表达上的不足,也感受到在犹如十月怀胎的写作过程中的一种生命萌动力,无论是感慨的回忆,痛苦的反思,还是美好的憧憬,全然是为了给这个世界留下一个精神见证——父母对子女的爱及其反馈。我深知这个理念的表达在它刚诞生之时并不完美,但让我彻底舒解了心灵的症结,了却了多年来的心愿。纵使这本回忆录无声无息或遭有非议,我都会像女儿爱护小怡全那样去面对。

父母去世以后无尽的哀思如海潮涨落,使我常陷入反思之中:我曾使在意我的人哭泣,而又曾去为永不在乎我的人哭泣,却也会在意那些不会为我哭泣的人,如今我觉悟到这个存在于我过往生命中奇怪事实时,要改变过来,有些为时迟了,有些却还剩有时间,可不多了。我深知时光如流水,你永远无法重复去经历同样的它,两年多前在一种莫名其源的感应下想到用文字记下与父母曾经共处过的岁月来弥补。在群山环抱的加州东湾三谷静谧的小道上,在极目望去茫茫大海的港岛浅水湾畔……我努力弹拂去记忆里的历史封尘,随着眼前场景的变易吸吮上天显现的灵感,任凭想象驰骋而逐渐勾画出回忆的梗概来。

写作过程予我灵魂经历了一次称不上升华却也确是一次腾飞,它让我进入了一个脱离了尘世的前所未有的精神境界,清静地回顾了自己的过往,头一回清清楚楚地看明白自己在那逝去的七十年中作为长子所处的位置和所该承担的责任,进而理清一些事物的本质。这也使我心中默然的许愿——在四十周年之祭日,奉献上一本真诚思念之情的记忆篇章,来尽未曾对父母为之的孝道。

胡适之先生八十年前说过一段关于人生意义的话,“人生的意义全靠自己的作为。生命本身不过是一件生物学的事实。人生的意义不在于何以有生,而在于自己怎样生活。你若发愤振作起来,决心去寻求生命的意义,去创造自己的生命的意义,那么,你活一日便有一日的意义,作一事便添一事的意义,生命无穷,生命的意义也无穷了。”(《生活周刊》1928年第三卷38期)而电视剧《士兵突击》的主人公许三多也说过:“有意义的事就是要好好活,好好活就是要做有意义的事。”真是异曲同工。父母亲的一生演绎了这样的人生哲理。这短短的话语把事情和生活牵到一起来,人生下来就不断地学着做事,随着年龄增长会做的事也多了起来,生活也就逐渐丰富起来。他(她)做有意义的事,也做无意义的事;为自己做事,也为别人做事;有意识地去做,也无意识地去做;主动地去做,被迫地去做;有益于他人地去做,有损于他人地去做;默默无闻地去做,大势张扬地去做;坚持不懈地去做,虎头蛇尾地去做;富有成效地去做,一事无成地去做……这就构成了活着的内涵。作为“做事”的另一面“活着”,有好好与不好好之分,从这个层面看,动物只要不被吃掉和天灾灭掉而繁殖后代就算得上好好地活了,人类则与之不同,除了满足动物的条件外,还有精神上的需求,这就是人的性情吧,人因有自己的个性(以人为本的原委),而令社会显得五彩缤纷欣欣向荣,如果这种个性得不到自由发展,相反受到压抑、限制、扭曲,那就很难好好地活啦。若将上面所列举不同的对立面进行各种组合,那不就是社会上各个不同阶层人们生活的具体写照了吗?如果你耐心地看完这本书,从上面提到的这些话来梳理一下思绪,不难看到作为中国的普通百姓,父母亲在人的使命感驱使下努力地去做好有意义的事,这种使命感着实地表现于对自己选定并在从事工作的热爱和追求,即便是极平凡的每日十口三餐的家务,而这种持久不衰的爱不正也表达了双亲对自己组成的家庭的一种强烈责任感吗?应该说我们八个子女能带着各自的生活历程走到今天,正是这个责任感的最生动见证。双亲何尝不想好好活,但是现实生活却很难让他们将做有意义的事情跟好好活牵起手来。在那不寻常的年代,知识分子的一切习惯连同思想被强制性地破坏了,他们被逼进到一个几乎没有任何回旋余地的角落,还剩下什么属于自己的东西了呢?可告慰父母亲的是,你们拥有了世间最珍贵的子女后代的心,这些从封尘往事中捡拾出的一些碎片组成的一个完整故事,多少体现了你们的人生价值和闪烁着的人性亮点,愿这本书作为一分迟来的心意为你们所接受。

如烟的过往充满悲痛,但也富于希望,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长期来形成的生活信念和善良心灵不会被任何黑暗势力吞噬,中华民族的特色就是有历史记忆(周有光语)。在初稿搁笔之时正值汶川大地震。举国沉浸在深重的哀伤中,泪水盈眶的人们像一面巨大的反光镜让世界看清了什么是中国之心,表明着当今中国在以人为本的旗帜下走上了合乎人性的发展道路,人民被定位在应有的位置——“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屋”——人民也要掌有自己应有的权利。看来使许三多上面的这两句话融合之时也许就是和谐社会实现之日了。

社会黑暗吗?不,当然不是。

社会光明吗?不,也不全然。

不黑暗是因为其中有些人正在做着光明的事。

不光明也是因为其中也有些人在做黑暗的事。

但是社会需要的是光明而不是黑暗,

所以,您正在做光明的事吗?朋友——

社会将因您做了一件光明的事,

而向希望之光趋近了一步……

光明的事每时每刻都在每个人的身边——让人与人之间的纷争与偏见逐渐地淡化直至消除;向世间散布多多的慈爱、无边的宽容和深情的报恩;将上天赋予人类的智慧与财富投入到向自然灾害、环境保护及疾病斗争中去。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不息的涛声(忆双亲飞龙船长夫妇)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陆伟民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415848
开本 32开
页数 16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16
出版时间 2009-05-01
首版时间 2009-05-01
印刷时间 2009-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2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1
丛书名
印张 5.6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0
149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6:1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