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摩根全传(上)
内容
编辑推荐

郑重提示:本书译者是中国前财政部副部长!

揭秘150年来,美国最有权势的家族及其世代相传的生意经!

本书因为揭开了摩根背后几乎所有的生意秘密,而荣获美国图书最高奖“美国国家图书奖”被《福布斯》评为20世纪最伟大的商业著作,并被《福布斯》评为20世纪最伟大的商业著作,成为上至商业领袖,下至街边小贩竞相拜读的生意圣经。

内容推荐

本书揭秘了150年来,美国最有权势的家族及其世代相传的生意经!

1837年,美国商人乔治·皮博迪手提皮箱,从纽约来到伦敦,成立了一家商号,全部家当只有一张柜台、几把椅子。16年后,皮博迪年近60岁,身患重病,没有子女。在老朋友的推荐下,他极不情愿地接受了一个小伙子成为他的合伙人——朱尼厄斯·摩根。10年后,摩根家族将商号更名为自己的姓氏:摩根。

自此,摩根的生意经,在家族三代人的传承中,开启了美国最传奇的商业帝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摩根成为超脱交战双方的通吃赢家;在两次毁灭全球的经济危机中,摩根两度使美国经济起死回生;直至今日,在2008年全球金融风暴中,摩根扩张了自己的势力范围……

近两百年来,摩根让全球众多的总统和亿万富豪成为他们的棋子与工具;摩根开创了由家族成员之外的人担任CEO的先河,成为家族企业基业长青的范本;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用电灯照明的家庭,装灯泡的电工是爱迪生本人;而老字号摩根总部,则一直无比低调地坐落在华尔街拐角处,至今连招牌也没有。

本书因为揭开了摩根背后几乎所有的生意秘密,而荣获美国图书最高奖“美国国家图书奖”,并被《福布斯》评为20世纪最伟大的商业著作,成为上至商业领袖,下至街边小贩竞相拜读的生意圣经。

目录

译者序

第一篇 领主时代

 第一章 吝啬鬼

 第二章 波洛涅斯

 第三章 王子

 第四章 海盗号

 第五章 垄断

 第六章 托拉斯

 第七章 恐慌

 第八章 泰坦尼克号

第二篇 外交时代

 第九章 变形记

 第十章 战争

 第十一章 爆炸

 第十二章 奥德赛

 第十三章 爵士音乐时代

 第十四章 金本位

 第十五章 圣人

 第十六章 崩溃

 第十七章 大萧条

 第十八章 侏儒

 第十九章 分家

注释

照片来源

 第二十章 觋师

 第二十一章 贪污者

 第二十二章 绥靖主义

 第二十三章 人质

 第二十四章 过渡

第三篇 赌场时代

 第二十五章 玛士撒拉

 第二十六章 离经叛道者

 第二十七章 约拿

 第二十八章 小报

 第二十九章 武士

 第三十章 酋长

 第三十一章 募资碑铭

 第三十二章 桑巴舞

 第三十三章 交易者

 第三十四章 大冲击

 第三十五章 牛市

 第三十六章 摩天大楼

致谢

注释

参考文献

照片来源

【附录】中译本再版序言

第一版译后记

英文版再版前言

英文第一版前言

试读章节

公元1835年,巴尔的摩商人乔治·皮博迪搭上海轮,奔赴伦敦。此时,全世界都在经历一场债务危机的阵痛。这场危机中的拖欠国既不是没有名气的巴尔干半岛各国,也非南美洲各共和国,而是美国的州政府。在此之前,美国疯狂地建筑铁路,开凿运河,修建公路,这些项目的建设全靠各州的信贷。而现在,马里兰州的议员们发出破产者的喧嚷,威胁说该州也要学其他州的样子,不按期支付他们的债券利息。这些债券主要在伦敦上市。皮博迪作为3名政府特派员之一被派去重新商谈债务问题,他敦促官员们讲话谦和,抚慰英国银行家。可美国议员们发现,通过开征新税来偿付债务较难,而迎合人们对外国银行家的憎恨较为容易。

伦敦是金融太阳系中的太阳。在资本短缺的世界上,只有伦敦拥有大量剩余资金;英镑又是世界贸易的通用货币,早在征服者威廉时期就开始正式使用了。在拿破仑战争的余辉中,伦敦金融区的银行家们都是自封的君主,他们所能获得的金钱,比接受他们资金供给的政府或公司的钱都多。像巴林和罗思柴尔德这样的公司,保持着帝王般的威严,高深莫测,门口不挂牌子,信笺上不印公司笺头,决不招揽业务,也不开设分部,而是要求客户与其建立独家业务关系。欧洲及拉丁美洲的政治家们谦卑地结队于他们门前。一位观察家曾说,“应邀参加他们的宴请就像被国王接见一样”。

40岁的皮博迪非常爱国,但这没有影响他和英国的债权人打成一片。从马里兰州来的其他特派员都失望地踏上归途。此时,皮博迪却为十几个银行家设下盛宴,劝说他们相信美国人并不都是粗俗的骗子。他分辩说只有向美国提供新的贷款才能保证先前所欠债务的偿还——这句可以被信手应用的话后来一再为许多债务国所引用。结果,不但没有中断对马里兰州的贷款,银行家们又拨给他们800万美元。正如他的朋友、英国政治领袖乔治·欧文所说:“皮博迪靠自己的脸面借到了这笔钱。”为减少英国人对“见钱眼开”的美国人的偏见,他毅然放弃了马里兰州方面应付给他的60000美元佣金。

皮博迪是个很健谈的人,却不怎么讨人喜欢。他身高6英尺多,淡蓝色眼睛,深棕色头发,脸上布满皱纹,球形下巴,蒜头鼻子,连鬓胡,肿眼泡。如此相貌平平的人竟会创建摩根财团,并使财团成为高雅的公司,其出身于名门望族的合伙人以貌美和时髦著称,这很具讽刺意味。他没有消除早年贫困所留下的烙印,可以迅速地觉察出对方的轻蔑和敌意。和许多全凭刻苦努力摆脱困难的人一样,他很傲气,却没有安全感,总和这个世界格格不入,点数着自己所受的伤害。

皮博迪出生在马萨诸塞州丹弗斯市,只上过几年学。在他只有十几岁时,父亲去世了,皮博迪开始在他哥哥的店里干活,以养活自己的寡母和6个同胞弟妹。后来,他在巴尔的摩和一个有钱的年长的合伙人伊莱沙·里格斯做织物生意取得成功,但昔日的情景一直骚扰着他。后来,他说,“我从未忘记也永远不会忘记早年历经的贫困。”他积聚钱财,不停地工作,孤芳自赏。

1837年,皮博迪迁居伦敦。一年后,在伦敦穆尔门街31号开了一个商号,办公用具只有一个红木柜台、一只保险箱和几张书桌。他进人了一个由卓越商人银行家组成的圈子。这些人既做织物生意,又为此生意提供资助,于是,他们的商号就成了商人银行。他们完善了批发处理银行业务的形式,远远摆脱了需要银行存折、出纳窗口及支票存款账户的平庸世界。他们的特长是高额融资,只为各国政府、大公司和有钱人服务。他们为海外贸易提供资金,发行股票和债券,也从事商品交易。普通人根本不可能与乔治·皮博迪做生意,就像他们现在不可能在摩根担保公司、摩根建富公司或摩根士丹利公司存款一样。

通过在伦敦设立商号,皮博迪把美国的旗帜插在异域的土地上。由于其发展必须依赖英国的资本供给,美国常常因本国的经济命运由海外决定而耿耿于怀。正如1833年一位国会议员所说:“美国货币市场的晴雨表挂在伦敦的证券交易所里。”皮博迪利用跨越大西洋的资金流动,成了驻伦敦的美国各州债券的主要经手人,这恰恰和当时伦敦各银行往美国派驻代表的流行做法背道而驰。巴林财团资助路易斯安那购地,且其董事会中总有一位美国人——他们雇用了托马斯·沃德作为其美国代理人,而罗思柴尔德银行对美国爱恨交加,他们把奥古斯特-贝尔蒙特爵士派往纽约。

皮博迪并未投身于英国、与之融为一体,他机敏地炫耀自己的美国气派,高举着国旗宣扬美国的产品。他宣称乔治·皮博迪公司是“一家美国商号”,他要赋予它“美国氛围——用美国出版的杂志来装点——使之成为美国新闻的中心,并使我的美国朋友到伦敦来时,感到这是一个惬意的地方。”不过,在这种爱国主义的自豪感之中潜藏着殖民地的心态,也许是自卑感,他不断地需要让英国人不要小看了自己,希望驳斥“当时在英国人中几乎已成为笑柄的事实,即没有一家美国商号可以在伦敦长久地支撑其信用”。

在友好的外表下,皮博迪是个孤独的小气鬼。他住在摄政街一家饭店的配置了家具的房间里,除了偶尔外出钓钓鱼,他总不停地工作。在整整12年间,他从未连续休息过两天,平均每天工作长达10个小时。尽管他做了不少关于美国命运的激动人心的演说,可他20年都没回过国。这20年里,美国州政府公债券境况不佳,他的人格也随之黯然失色。在19世纪40年代早期的大萧条中,也就是所谓饥饿的40年代,州政府的债券价值每美元跌到50美分。当美国5个州——宾夕法尼亚、密西西比、印第安纳、阿肯色以及密执安——和准州佛罗里达不能按期支付利息时,最糟糕的局面出现了。一些美国的州长联合起来,组成了早期债务人卡特尔,拒绝还债。直至今日,罪孽深重的密西西比州仍无耻地拖欠着。

英国投资者痛骂美国是骗子、流氓和忘恩负义的国度。各州的拖欠还影响到联邦信用。当华盛顿1842年派财政部代理人去欧洲时,詹姆斯·罗思柴尔德怒吼道:“告诉他们你已见到欧洲金融最具权威的人,他要你告诉他们,一美元也甭想借到,哪怕是一美元。”悉尼·史密斯牧师讥笑这些美国“乌合之众”,说无论何时,只要他在伦敦的宴会上碰到宾夕法尼亚人,他“都想抓住他,将其撕碎……这样一个人如何能坐在英国餐桌旁,而不感到他欠在座的每个人两三英镑,我想象不出来。他没有权利和诚实的人们一起就餐,就像麻风病人无权和干净人一道就餐一样”。就连查尔斯·狄更斯也忍不住加入了攻击者的行列,他描绘了一场恶梦,梦中吝啬鬼的全部英国资产都转换成了“可怜的美国证券”。

当他深爱的马里兰州拖欠还债时,皮博迪自己着实像做了场恶梦。他说,无论何时碰到英国投资者,他都感到耻辱。英国人对马里兰州和宾夕法尼亚州的拖欠尤为愤怒,因为这两个州居住的是盎格鲁.萨克逊血统的人,所以他们本来是不应该这么干的。皮博迪将马里兰州债券的大约半数发售给欧洲的个人投资者,这样他成了自己成功的牺牲品。这场骚动产生的直接影响是皮博迪在伦敦成了不受欢迎的人。伦敦《泰晤士报》特别指出,虽然皮博迪是“最清白的美国绅士”,但是改革俱乐部曾投票拒绝他加入,因为他是一个拒偿债务的国家的公民。在给一位朋友的信中他沮丧地提到:“我相信,你我会看到光明的未来。届时将和从前一样,我可以在欧洲承认自己是美国人,而不必为我们国家的品行而脸红。”P7-9

序言

此书中译本前两版推出之后,在中国大陆和东南亚汉语读者群体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至今仍有不少好友向我索要或打听何处可以购得此书。重庆出版集团和读客图书有限公司决定重新出版《摩根财团》的中译本,书名改为《摩根全传》。罗恩-彻诺先生撰写的此书史料翔实,梳理得当,阐述明晰,文笔优美,专业性和趣味性兼具,因而不断拥有一代又一代新的读者。原书英文版自1990年出版以后,数度加印,2003年再次重印。可见此书在英语读者群体中的受欢迎程度。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广大民众身处高速发展的经济大潮之中,与银行、债市和股市的关系日益密切,对金融业也愈加关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专业和非专业的界限似乎变得有些模糊。中译本第三版问世,也是顺应国内读者和其他地区汉语读者的需要。

现在重新出版此书,可以说是正当其时。自从美国次贷危机发生以后,信贷泡沫破灭,由此造成的这场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并已由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转移,极大地震撼着美国的经济体系。同时,金融危机通过全球化经济体系和现代信息技术的传导机制,迅速向西欧、东欧、亚洲和其他地区蔓延,可谓一路肆虐,横扫各国经济,冲击千家万户。这场危机被称为百年一遇,就其严重程度来说,此说并不为过。《摩根全传》一书似乎又把我们带回到过去,尤其是20世纪三十年代的大萧条时期。目前,各国政府正在通力合作,应对危机。今年4月在英国召开的20国集团领导人会议的主要议题,是如何通过政策协调尽早结束这场危机,使全球经济避免重蹈大萧条之覆辙。

自从本书出版以来,摩根三大公司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中译本再版序言已有说明,此处不再赘述。唯摩根士丹利添惠又去掉了“添惠”的后缀,恢复原名。无论.发生什么变化,摩根的名称始终保留并处于重要的位置。就拿摩根和大通银行合并为例,大通也是老牌银行,其资金实力要比J.P.摩根大得多,但是两公司合并之后还是冠以摩根的名称,彰显了摩根品牌的威力。摩根这个历经风雨冲刷而毫不褪色的品牌,自然又增添了一抹神秘色彩。

自从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发生以来,华尔街陷入有史以来最大的困境。在这金融海啸的猛力冲击下,一些百年老字号金融机构轰然倒下,或被迫破产,或被兼并。那么,摩根的命运又如何呢?

先说摩根大通。在美联储的支持下,摩根大通收购了濒临破产的贝尔斯登。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这个过程是占据各大新闻媒体头版头条的消息。摩根大通在这场金融海啸中是少数抗风险能力强,比较轻松过关的金融机构之一。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吉米·戴蒙(Jamie Dimon)及其团队的正确把握十分关键。戴蒙的管理风格向来被称为是笛卡尔式的精辟分析和激励群情的领导艺术的结合。他是最早觉察住房次级贷款存在巨大风险的少数金融家之一。在2006年10月,当很多机构还在津津乐道地购买次级债的时候,他就开始和手下一批得力的助手一起,果断中止这项业务,迅速作出战略调整,远远避开了这股祸水。在吉米·戴蒙执掌下的摩根大通,再次展现了“摩根”这个名号所代表的市场洞察力、经营谋略和规避风险的能力。戴蒙当然也有失误,但是相比其他银行,摩根大通的损失要小得多。当时有不少员工不明白为何要放弃这种获利颇丰的业务。其实,我国古代先贤早就告诫过:“砥厉名号者,不以欲伤行(《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

再说摩根士丹利。坦率地说,摩根士丹利经受了一场严峻的考验,暴风雨中几经晃动,但是,最终还是站稳了脚跟。麦晋桁(John Mack)在摩根土丹利和添惠(Dean Witter)合并之后出走,曾一度掌控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四年前回到摩根士丹利,重新搭建班子。在这场金融海啸中,摩根士丹利和高盛是华尔街仅存的两家投资银行,以后将兼营商业银行业务,从而不再是纯粹的投资银行。摩根士丹利能躲过这次劫难,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麦晋桁的丰富经验、处事能力和广泛人脉。麦晋桁不失时机地调集资金,采取一系列举措,降低风险,努力改善公司的资产负债和资本状况。在他领导下的管理部门大幅降低杠杆比率,压缩总资产,并且通过筹集美元一级资本,进一步加强资本状况,到2008年底,已大大提高了其资本比率,达到了本行业最高水平之一。最近,摩根士丹利宣布将和花旗集团共同组建一家行业领先的财富管理公司,由摩根士丹利的全球财富管理集团和花旗旗下的美邦合并而成。新建立的合资企业将被命名为摩根士丹利美邦,摩根士丹利拥有主要控股权。

从去年下半年以来,美欧诸国不断传来一些金融机构行将倒闭的消息,若不是有关国家政府出面纾困救助,不少金融机构很难逃脱像雷曼兄弟那样破产的结局。金融危机至今尚未见底,前景仍然扑朔迷离,难以预测。不过,至少可以这么说,这两家摩根公司顶住了这场金融风暴。

金融海啸暴露出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现有监管体系的关键盲点和重大缺陷。银行、证券和保险业务的监管体系割裂管理,疏漏、繁复低效。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一个监管机构都无法掌握有效监管大型多元化金融机构的全部信息,现有的监管模式也不可能对不同金融机构从事的相似的经营活动、提供的类似的金融服务产品进行有效而统一的监管,确保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运行和持续稳定也就无从谈起。痛定思痛,国际社会包括金融界业内人士都感到,加强全球化经济条件下的监管体系,刻不容缓。面对西方世界频频发生的经济丑闻、欺诈、庞氏骗局等,人们不禁要对西方企业标榜的崇高的“行业自律”精神打上一个大问号。华尔街被视为金融灾难的渊薮,成为众矢之的;不少高管贪得无天和狂妄自大的行为,遭到严厉的谴责。在扭曲的所谓激励机制下,丧失了起码的职业道德的管理者和从业人员一心疯狂捞取巨额薪酬,而置公司的长远发展于不顾,致使广大股民特别是小股民惨遭损失。毫无疑问,对金融机构强化监管,无论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我又想起摩根创始人当年提的经营理念:以第一流的方式,从事第一流的业务。良好的公司治理,管理层和员工高标准的行为准则,确实是一个公司成功运作的关键。当年摩根确定这个座右铭,无非是从公司本身的利益出发,建立信誉,吸引客户,以期“创业垂统,为可继也”《孟子·梁惠王下》。何况今天的企业——无论是国有企业、上市公司还是私营企业——还应当履行应有的社会责任。从长远讲,只有那些摈弃急功近利的心态,保持高度职业操守和社会责任的企业,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这就是为什么在同样的监管条件下,有的公司唯利是图,违规运作,终于在劫难逃,而有的公司则坚持合规操作,稳健经营,处惊不怵。因此,对于任何一个企业而言,必须首先加强公司治理,控制风险,这样才能做到“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外因是条件,而内因才是主要因素。

中国改革开放已经三十年了。中国经济与海通波,既能获益于全球经济大洋的巨大资源,又难免经受变幻莫测的风浪的冲击。中国的金融机构在这场大风大浪中能稳住脚跟,得益于改革开放。这是国人的共识。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无论是监管制度还是公司治理,多年来我们勤于向他人学习,取得了长足进展。世界上没有尽善尽美的体系,一切都得不断改进。现在,彼岸失火,此岸当引以为戒。《百川学海》有言: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次再版之际,在全球金融海啸的背景下,我又翻阅了有关章节,想到不少新问题,得到很多新启示。

上次再版时,我对全书作了一次系统的校订。这次本想再作润色,无奈公务繁忙,日不暇给,译文仍待改进之处,敬请读者明示。

金立群

2009年3月12日于北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摩根全传(上)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罗恩·彻诺
译者 金立群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9012816
开本 16开
页数 33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00
出版时间 2010-03-01
首版时间 2010-03-01
印刷时间 2010-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9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37.120.9
丛书名
印张 21.5
印次 1
出版地 重庆
249
170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2: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