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茶馨艺文/茶文化系列/文明上海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该书以全新的解读方法,对各大门类中颇具代表或特色的“茶”作品进行了透彻的评述。书中囊括了从晋代至当代的文学家和诗人的茶文学代表创作,从不同角度对茶的特点、功效、采制到品饮过程及饮茶带来的美妙审美体验所作的描写。这正与中国文人心向神往的宁静、质朴、清爽、超脱的境界是相吻合的。

茶品亦人品,以茶喻人,以茶喻己,以茶养性,以茶修身,品茶是苦中有甘,先苦后甜,象征人生的历程。

内容推荐

本书主要从文学艺术的层面讲述茶文化的发展,从茶赋、茶诗、茶词、茶曲、茶文、茶联到茶的书法、绘画、篆刻、雕塑,及至茶的戏剧、音乐歌舞、影视、茶艺,相对第三集《事茶淳俗》而言,这是一部论述茶的雅文化专集。中国的茶文化与历代文人学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茶的专著《茶经》就是唐代的学士陆羽所撰写,另如李白、元稹、皎然、卢仝、刘禹锡、白居易、温庭筠、范仲淹、苏轼、陆游、欧阳修、黄庭坚、米芾、文征明、唐寅、徐渭、郑燮等著名诗人、画家、书法家,无不与茶结下不解之缘,他们以茶会友、诗文酬酢,留下了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名篇,并派生出许多趣闻逸事。

目录

总序

前言

第一编 茶与文学

 一、茶赋

1.杜育:《藓赋》

2.顾况:《茶赋》

3.吴淑:《茶赋》

4.梅尧臣:《南有嘉茗赋》

5.黄庭坚:《煎茶赋》

6.王十朋:《会稽风俗赋·茶赋》

7.纪昀:《荷露烹茶赋》

8.梅曾亮:《普洱茶赋》

 二、茶诗

1.左思:《娇女》

2.李白:《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

3.皎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

4.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5.元稹:《一言至七言诗·茶》

6.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

7.自居易:《琴茶》

8.温庭筠:《西陵道士茶歌》

9.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

10.苏轼的茶诗

11.杨万里的茶诗

12.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13.郑燮:《竹枝词》

14.爱新觉罗·弘历:《观采茶作歌》

15.陈章:《采茶歌》

 三、茶词

1.黄庭坚:《西江月·茶》等

2.泰观:《满庭芳》

3.刘过:《好事近·咏茶筅》

4.王姑:《解佩令·茶肆茶无绝品至真》

5.马钰:《长思仙·茶》

6.王世贞:《解语花·题美人捧茶》

 四、茶曲

1.李德载:《喜春来·赠茶肆》

2.陈德和:《落梅风·雪中十事·陶榖烹茶》

3.张可久:《寨儿令·次韵》

 五、茶文

1.欧阳修:《龙茶录》后序

2.苏轼:《叶嘉传》等

3.唐庚:《斗茶记》

4.杨维桢:《煮茶梦记》

5.徐岩泉:《茶居士传》

6.张岱:《闵老子茶》

7.李日华:《运泉约》

8.周氏兄弟之《喝茶》

9.梁实秋:《喝茶》

10.汪曾祺:《寻常茶话》

 六、茶联

 七、茶与小说

1.冯梦龙:《喻世明言·赵伯升茶肆遇仁宗》

2.《金瓶梅》与茶

3.《红楼梦》与茶

4.王旭峰:《茶人三部曲》

5.邓九刚:《大盛魁商号》

第二编 茶与美术

 一、茶书法

1.怀素:《苦笋帖》

2.蔡襄:《北苑十咏》等

3.苏轼:《道源帖》等

4.黄庭坚:《奉同公择尚书咏茶碾煎啜三首》等

5.米芾:《苕溪诗卷》等

6.又徵明:《山静日长》等

7.文彭:《卢仝饮茶诗》等

8.最徐渭:《煎茶七类》

9.汪士慎:《幼孚斋中试泾县茶

10.金农:《玉川子嗜茶》等

11.郑燮:《竹技词》等

12.吴昌硕:《角荼轩》

13.赵朴初的茶书法

14.启功的茶诗书法

 二、茶绘画

1.阎立本:《萧翼赚兰亭图》

2.周昉:《调琴啜茗图》

3.《宫乐图》

4.赵估:《文会图》

5.刘松年:《撵茶图》

6.刘松年:《茗园赌市图》与诸家《品茶图》、《斗茶图》

7.辽墓壁画茶图

8.刘枕年:《卢仝烹茶图》与诸家卢全茶图

9.赵原:《陆羽烹茶图》及诸家陆羽茶图

10.文徵明:《惠山茶会图》等

11.唐寅:《品茶图》等

12.仇英:《松亭试泉图》及诸家品泉图

13.王问:《煮茶图》

14.李方膺:《梅兰图》与诸家梅菊茶具图

15.李鲜:《煎茶图》与诸家茶具图

16.丰子恺:《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等

 三、茶篆刻、石刻、雕塑

1.先秦、汉代“荼”字玺印、封泥

2.唐代顾渚山茶摩崖石刻

3.宋代建安凤凰山北苑茶事石刻

4.明清茶诗文篆刻

5.明清其他茶闲章

6.赵之谦“茶梦轩”

7.吴昌硕“茶禅”等

8.齐白石“茶香”

9.邓散木“茶博士”等

10.陆羽像

第三编 茶与表演艺术

 一、茶戏剧

1.无名氏:《鸣凤记》

2.马致远:《陈抟高卧》

3.高濂:《玉簪记》

4.郭沫若:《孔雀胆》

5.王实甫:《苏小卿月夜贩茶船》

6.田汉:《梵峨嶙与蔷薇》

7.汤显祖:《牡丹亭》

8.赣南采茶戏:《茶童戏主》

9.《寻亲记》与南宋茶馆的兴盛

10.老舍:《茶馆》

 二、茶音乐歌舞

1.《十二月采茶歌》

2.采茶戏

3.采茶扑蝶《采茶舞曲》《前门情思大碗茶》

6.谭盾:《茶——心灵的明镜》

 三、茶与影视

1.《斗茶》

2.《婀娜公主》

3.《第一茶庄》

4.名茶源起——《铁观音传奇》

5.情系紫砂:《紫玉金砂》

6.四川茶馆的浪漫情:《几度夕阳红》

7.广西茶山:《刘三姐》

8.茶马古道:《德拉姆》

后记

试读章节

5.黄庭坚:《煎茶赋》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著名文学家,开创江西诗派,擅书法,是宋代“米黄苏蔡”四大家之一。黄庭坚诗风奇崛瘦硬,早年以诗文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诗与苏轼并称“苏黄”。性嗜茶,写有多篇茶诗词文,晚年所写《煎茶赋》是宋代茶赋的名篇之一。

“汹汹乎如涧松之发清吹,皓皓乎如春空之行自云”,黄庭坚以生花之笔描绘爽朗清澄却又气势如虹的饮茶境界作为开篇。接着概述茶有“苦口利病,解胶涤昏”的功效,因而自己每天都喝茶,“未尝一日不放箸而策茗碗之勋者也”。并借“尝为嗣直瀹茗,因绿其涤烦破睡之功”,而一例举当时诸种名茶的涤烦破睡功效:“建溪如割,双井如挞,日铸如■。”福建建溪、江西双井、浙江日铸三种茶破除烦睡的功效最为神奇,饮茶建溪茶如以刀割物,饮双井茶如鞭杖挞阀,饮日铸茶如刀剑断物。三者之外的茶,则有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不值得评判:“其余苦则辛螫,甘则底滞,呕酸寒胃,令人失睡,亦未足与议。”如果有人一定要问三者之外还有什么茶比较适宜饮用的话,作者则为之列举了六种“亦可以酌兔褐之瓯,瀹鱼眼之鼎”的茶叶:“味江之罗山,严道之蒙顶,黔阳之都濡高洙,泸川之纳溪梅岭,夷陵之压砖,临印之火井。”

“或者又曰:寒中瘠气,莫甚于茶。或济之盐,勾贼破家。滑窍走水,又况鸡苏之与胡麻。”也许有人还会说,诸种饮品中,茶的寒瘠之气最重;有人用加入盐的办法来调解茶的寒瘠之气,但这样做又会破败茶的味道;茶本身的功效就有利于滑窍走水,有人还在茶中加入有利湿作用的鸡苏和润滑作用的胡麻。黄庭坚用他的煎茶实践回答了上述的疑问。他用名汤良材煎茶:“涪翁于是酌岐雷之醪醴,参伊圣之汤液,断附子如博投,以熬葛仙之垩。去■而用盐,去橘而用姜,不夺茗味。而佐以草石之良,所以固太仓而坚作强。”歧伯、雷公都是黄帝的医官,伊尹是商汤时的名臣,善于煮羹汤;葛仙即葛玄,以修炼得成仙,垩是白土。此处以葛玄烧炼白土以喻宋代上品茶,因其碾碎后犹如白土素尘。并在所煎茶汤中加入盐和姜,这样既不损害茶味,又能辅佐上述名汤良材的功效,因而能够强健脾胃(“太仓”即脾胃),使之不会因茶的寒瘠之气受损。此外,还可以在煎茶时加入其他的佐料“胡桃、松实、庵摩、鸭脚,勃贺、蘼芜、水苏、甘菊……前四后四,各用其一”,可以各选前四种或后四种佐料加入,量要少,“少则美,多则恶,发挥其精神,又益于咀嚼”,效果是“既加臭味,亦厚宾客”,能够增添茶的美味,以厚待宾客。

黄庭坚从自己的煎茶实践得出的结论是:“盖大匠无可弃之材,太平非一士之略。”对于大匠名师高手来说,什么材料都各有其用,同样,太平盛世也不是依靠一个人的才能可以治理达到的。

6.王十朋:《会稽风俗赋·茶赋》

王十朋(1112-1171),字龟龄,号梅溪,乐清(今浙江乐清市)梅溪村人。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会稽风俗赋》是作者于南宋绍兴中添差会稽(今浙江绍兴)签判厅事时所写的《会稽三赋》之一,上赋仿左思《三都赋》体例,历叙会稽当地山川、物产、人物、古迹。其《茶赋》记叙赞美了会稽所产的四种名茶,灵气生动:“日铸雪芽,卧龙瑞草。瀑岭称仙,茗山斗好。顾渚争先,建溪仝蚤。碾尘飞玉,瓯涛翻皓。生两腋之清风,兴飘飘于蓬岛。”

日铸山位于会稽东南五十五里处,相传为古越国时期名师欧冶子铸剑之所,因一日之间铸成剑而得名。宋时出产日铸雪芽茶,为两浙草茶第一,苏东坡有诗赞日:“雪芽双井散神仙”,其中雪芽为“日铸雪芽”。《览古集》云:“会稽日铸、铁崖、双井,不在建蜡之后。”欧阳修《归田绿》:“草茶盛于两浙。两浙之品,日铸为第一。”  卧龙山在会稽城内,地出佳茗,以山泉烹瀹为宜,得名亦胜,与日铸相亚。卧龙瑞草之名,得之于茶产之山名与唐杜牧《茶山诗》:“山实东南秀,茶称瑞草魁。”

瀑布岭茶产于会稽余姚县,典出陆羽《茶经》:“余姚茶生瀑布岭者,号仙茗。大者殊异。”时人张伯玉称赞:“卧龙茶冠吴越。”

茗山在会稽萧山县西,山上多产奇茗,为当时斗茶者所喜爱。

会稽诸款名茶,采制上供的时间堪比建溪贡茶同早,敢与顾渚贡茶争先。所谓“顾渚争先,建溪仝蚤”。顾渚紫笋是唐代官设茶舍所造贡茶,大历间始贡,每年须在春分之后立即起程上贡,“十日王程路四千,到时须及清明宴”,在清明日之前快屿送到京师长安(令陕西西安),以供唐皇室举办清明宴使用。宋代福建建安的建溪南岸(今福建南平建瓯),是北苑官焙茶园的所在,每年以惊蛰为候开始采茶,因为采制工艺的繁复与精致,宋代贡茶生产所需时间相比唐代较长,但是因采造较早,一般都在春分之前起程上贡。

会稽睹种名茶不仅采制时间早,品质也极优异:“碾尘飞玉,瓯涛翻皓”。典出蔡襄建议范仲淹改茶诗事。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有旬日:“黄金碾畔绿尘飞,紫玉瓯心翠涛起”,蔡襄看到后,对范仲淹说:现在最好的茶颜色非常白,翠绿色的茶是下等品,希望你的诗改为“玉尘飞”、“素涛起”,怎么样?范当然说好。“玉尘”和“素涛”从此成为宋代上品茶专用词。

诗人夸张地说:饮用会稽茶,“生两腋之清风,兴飘飘于蓬岛”。这是用唐卢仝《走笔跗孟谏议寄新茶》诗句典故:“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寥寥四十字,将会稽四种名茶的茶名、特点、采制上供时间、品质、饮用效果,全面描绘出来,言简意赅,字字珠玑。

P6-8

序言

茶之为饮,发平神农氏,闻于鲁周公。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利用和饮用茶叶的国家,至今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存人仃J长期食茶、饮茶的历史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源远流长的茶文化,博大精深,集天地于一“叶”,聚古今于一“具”。茶文化的兴起,提高了人们文化修养和艺术欣赏水平,把人类的精神和智慧带到了更高境界。改革开放以来,茶文化发展获得了新的活力,登上了更为广阔的社会、经济、文化和生活舞台,为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发挥了重要作用。

茶以载道。茶与文化的结合,演变为各民族人民的礼俗,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有一般文化的表征,还具有表现社会进步、人类文明、人际融合的特殊功能。以茶养德,体现和平友爱和高洁宁静的魅力;以茶传情,体现以茶为纽带的人陈祥和之气;以茶育人,体现饮茶者修身养性的文明素质。充分运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发展具有时代特征、海派特色的茶文化,形成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上海城市精神的新载体,是中华茶文化之大幸。

自1994年以来,上海国际茶文化节已连续成功地举办了十五届,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上海国际茶文化节以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为引领,以构建和谐社会和丰富人民大众精神生活为定位,坚持精品化与大众化相结合,聚焦“服务全国、融人世博”的理念,不断扩大办节活动内容,充分体现民族性、国际性和群众性,成为全市著名文化品牌和节庆活动,推动了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

为了更好地办好上海国际茶文化节,进一步弘扬民族精神,推动茶文化、茶科技和茶经济的发展,结合每年一届的上海国际茶文化节和迎世博文明行动,我们策划编写了“文明上海从书·茶文化系列”。丛书以传承文脉为基础,以新的理念、新的视角、新的切入点以及新的表现手法,编创出一套不落俗套,富有特色,集茶文化之人成的精品书籍。从书选题和内容涉及茶史、茶品、茶具、茶艺、茶馆、茶俗、茶人、茶书画、茶诗文、茶歌舞、茶戏曲、茶掌故、茶道、茗理等,内容广博,文字生动,图文并茂,融科学性、趣味性和知识性于一体,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读者,不失为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良师益友,使读者能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享受到阅读和生活的乐趣。

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抓手,把上海国际茶文化节纳入“文明上海”活动系列,无疑是一个创新之举。我相信,这必将对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学习型社区、提高上海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综合素质产生积极的影响。

后记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从茶叶发现至今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人们在长期的饮茶和用茶中,将茶渗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从而形成了中国独有的茶文化。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改革开放后,中华茶文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各地茶文化活动蓬勃开展。从1994年4月开始,上海市闸北区人民政府发起主办的上海国际茶文化节,以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促进两个文明建设为宗旨,以丰富人民大众精神生活为定位,现已连续成功地举办了十五届,成为上海著名的文化品牌和节庆活动。

为了进一步发挥上海国际茶文化节的文化载体作用,2005年6月,在时任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上海市文明办主任、上海国际茶文化节组委会主任朱匡宇同志的倡导和直接关心下,由上海国际茶文化节组委会、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和上海市闸北区人民政府等单位共同策划,并决定编辑一套“文明上海丛书·茶文化系列”共五集,从2006年至2010年的每年4月出版一集。丛书第一集《名茶美器》、第二集《雅室品茗》和第三集《事茶淳俗》已出版问世,受到广泛的好评。第四集《茶馨艺文》一书,由著名茶文化学者沈冬梅、张荷、李涓撰写。本书以翔实的史料、全新的视角,从茶文化和各专门艺术的多重角度,对各大艺术门类中颇具代表性或特色的作品,进行了透彻的评述与赏析,让人能够较全面地感受茶文学、茶艺术的风采。本书风格独特、通俗易懂,不失为一本颇具特色的研究茶艺术、文学的专业书籍。

“文明上海丛书·茶文化系列”一套五集,将奉献给2010年上海世博会,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华文明古国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本书在策划和编辑过程中,得到社会各界的热情支持,在此谨表谢意。在世纪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的全力合作下,本书付梓出版,请教于专家和广大读者,盼能得到宝贵意见,以为继续编辑这套丛书时借鉴和参考。

《文明上海丛书·茶文化系列》编辑部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茶馨艺文/茶文化系列/文明上海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沈冬梅//张荷//李涓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8084223
开本 16开
页数 20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6
出版时间 2009-03-01
首版时间 2009-03-01
印刷时间 2009-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工业科技-轻工业
图书小类
重量 0.38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TS971
丛书名 茶文化系列
印张 13.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28
169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425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4:3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