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圈子/文渊阁历史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人一生中从来就离不开圈子,现代如此,古代更是如此。进圈一破圈一立圈,圈圈相连,圈圈相套。中国古代官场中的圈子,扑朔迷离,神秘莫测,演绎了一出出历史悲、喜剧。

从秦汉到明清这两千年间,在中国官场上形成了一套基本的传统和制度,或者说是一种基本的游戏规则。只要你登上这个舞台,你就必须遵守这套规则,否则,你就无法表演下去。这不是小层次上的圈子、山头、派系,而是大格局下的规则、条件、基础,许多政治人物的命运,其实是由这些因素决定的。本书正是为你一展中国古代政治舞台上的圈子艺术和中国古代大小官员的基本功课。

内容推荐

在中国古代政治系统中,“圈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词。

圈子一说,在百姓而言只是个生活范围的概念,但在政治系统中,却是一个官员安身立命的本钱。一个官员置身于这个系统中,或主动自觉加入一个圈子,或无意识地卷入一个派系,或纯粹是被别人当做是某某的“人”,多多少少都会被归类和贴标签。一个圈子就是一股政治势力,要想完全置身事外,其结果很可能就是被边缘化了:上边没有人照顾你,下边也不会有人追随你,孤家寡人一个,既成不了气候,也就难以施展自己的抱负。

对圈子的研究和经营,可以说是古代政治官员最重要的基本功之一。小人物要选好圈子,设法投靠加入,并逐渐在其中提升自己的地位;大人物要组建经营好自己的圈子,上下其手,形成自己的资本和势力;最高级的领导者(如皇帝)则要平衡好各种圈子:让其存在并竞争,但不能容忍其中一支势力太大而威胁到自己的地位。

目录

第一部分 总论

 圈子里的政治——中国古代政治生态研究

第二部分 天下英雄敌手——一把手的圈子构建与经营

 1.刘项原来不读书——刘邦的帝王术

 2.奸雄之手段,能臣之谋略——曹操的政治圈子经营

 3.历史在玄武门转弯——政治接班人问题

 4.千古无字碑——一代女皇武则天的权力之路

 5.帝国王朝的回光返照——少年天子大天下

 6.不学有术的窃国大盗——四十余年英雄和八十三天皇帝

第三部分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二号人物的自保与进取

 1.诸葛大名垂宇宙——政治家的典范

 2.“拗相公饮恨半山堂”——北宋的改革与党争

 3.“宰相之杰”与“身死之辱”——张居正的政治沉浮

 4.中国第一“富翁”的官场经营——和珅的小人圈子

 5.内圣外王,曾左彭胡——经典的政治圈子组合

第四部分 结语

 无名之辈无形之网——中国古代政治圈子脉络

试读章节

圈子本是个数学名词,标准的定义是:圆而中空的平面形;环形;环形的东西。引申到社会生活中,意指:集体的范围或活动的范围。

这个定义是简洁而准确的,是普通老百姓所理解的圈子。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以自己为圆心,以不同的纽带为半径,就可以划出不同的圈子:以血缘而定的亲人亲戚圈,以交际而定的朋友圈,一起工作的同事圈,此外还可以有同学圈、老乡圈、娱乐圈等等,不一而足。

在社会职业框架上,我们也经常说各种圈子:演艺圈,体育圈,学术圈,政治圈……

圈子无所不在。

各种大大小小的圈子交织而存,各色人等也就生活在各种各样的圈子中。有的人圈子多,有的人圈子少;有的人是圈子中重要人物,有的人就是跟着人家混;有的圈子慢慢变小甚至不存在了,有的圈子却逐渐变大了;有的圈子很封闭,外人难以进入,充满了神秘色彩,也有的圈子松散无序,散漫自由……

圈子给人一种归属感和安全感,这是每个人生存的心理需要。

在中国古代政治系统中,“圈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词。

本书所要讨论的就是中国古代政治舞台上的“圈子艺术”。

在中国历史上,政治官场一直是凌驾于百姓之上的特权系统,也因远离普通民众而充满了神秘色彩。改朝换代,荣辱沉浮;“有人辞官归故里,有人星夜赶科场”;有人呼风唤雨纵横捭阖,有人蹉跎坎坷黯然失意;有人长袖善舞左右逢源,有人崖岸刚毅洁身自守;有人特立独行君子和而不同,有人见风使舵结党营私……

数千年的历史舞台,你方唱罢我登场,上演了无数精彩故事。秦砖汉瓦,野草荒冢,又掩埋了多少王侯将相的是非成败?

政治是一个很复杂的生态系统,得失成败很难简单地总结,政治人物的是非功过也很难用简单的标准来衡量。但是,对于我们这些对历史和政治都有些兴趣的普通人来说,大可以用自己的方法去研读舞台脸谱和帷幕后隐藏的一些东西,见仁见智,自得其乐也!

圈子一说,在百姓而言只是个生活范围的概念,但在政治系统中,却是一个官员安身立命的本钱。在政治词汇中,与圈子相近的表述还有很多:宗派,帮派,山头,派系(或一般称“××系”),党羽,势力,班子,集团(体)等等。

简言之,一个官员置身于这个系统中,或主动自觉加入一个圈子,或无意识地卷入一个派系,或纯粹是被别人当做是某某的“人”,多多少少都会被归类和贴标签。一个圈子就是一股政治势力,要想完全置身事外,其结果很可能就是被边缘化了:上边没有人照顾你,下边也不会有人追随你,孤家寡人一个,既成不了气候,也就难以施展自己的抱负。“朝中有人好做官”——被人推荐赏识和提拔了,你就应该站到这个人的队伍中,如左右摇摆,不但会被这个圈子抛弃,也很容易被别的团体不齿,也就很难混下去了。

对圈子的研究和经营,可以说是古代政治官员最重要的基本功之一。小人物要选好圈子,设法投靠加入,并逐渐在其中提升自己的地位;大人物要组建经营好自己的圈子,上下其手,形成自己的资本和势力;最高级的领导者(如皇帝)则要平衡好各种圈子:让其存在并竞争,但不能容忍其中一支势力太大而威胁到自己的地位。

就圈子的组建和形成的目的而言,可以分出一定的层次来:

第一层面是志同道合,为了共同的政治理想而团结到一起的“君子”。在中国古代,这类人物基本上是一些理想色彩比较浓厚的读书人,抱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学而优则仕”,想为君王分忧,想为天下苍生谋福利。范仲淹说得好:“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也?其必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一类人物因着共同的追求而逐渐走到一起,他们会互相欣赏和支持,同气连枝,其中的优秀政治家也会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采取一些必要的手段,但他们的目的基本上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不是为自己的升官发财,而的确是忧国忧民,如果有点个人想法的话,无非也就是在青史上留个好名声。

这些君子们如果能够将理想和现实相结合,不是迂腐的书呆子,能够随机应变,能够委曲求全,有些必要的政治谋略和手段,有些坚韧不拔的毅力,还能够控制住自己的欲望,那么多半能“内圣外王”,做出一番事业,成为后世所景仰的典范。这样的一流人物注定了不会太多,但历朝历代都会有那么几个,如“汉初三杰”中的张良、萧何,三国时的诸葛亮,唐时的有“房谋杜断”之称的房玄龄、杜如晦以及魏征、郭子仪等,宋时的范仲淹,明时的戚继光,清朝的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等等。

在上述的人物中,以我们大家都比较熟悉的清朝的四大中兴名臣“曾左彭胡”以及其身后的湘系集团最具有代表性,我们在后文将分析个中细节,此处先按下不表。

另有一些人物是我们心目中的英雄,如岳飞、文天祥等,时势也好,他们个人的局限也好,不能简单地把他们划到政治家的阵营中来。还有一些人物评价起来就要复杂许多,如宋时的王安石、司马光,明时的张居正以及东林党人,晚清的李鸿章等等。他们都曾对当时的政局有巨大的影响,甚至左右了历史的进程,但是非功过则难有定论。我们在以后的文章中对之将有所涉及和分析。

一般来说,受儒家“仁义礼智信”教育多年,从严格的科举制度中“鲤鱼跃龙门”者,道德学问还是可以的。我们不能因为少数才子科场失意和科举实施数百年后的八股流弊就全盘否定科举制度,须知,有西方学者甚至将科举制度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因为科举制度确实实现了政治的部分平民化,使很多寒门子弟得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而晋身上层,西方国家的文官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借鉴中国的科举制度演进而成的。当然,关于科举制度的讨论时下仍非常热闹,我们只说其与本书主旨有关的部分。

我们还注意到一个特殊的圈子:清议派,或者称之为清流。

从科场考试中脱颖而出而成为各级政府官员,是一个从读书人到行政人才的转变。有的人综合素质本来就高,触类旁通,经过简单的实习即可胜任,尔后边干边学;但也有许多书生意气很浓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纸上谈兵是高手,而一旦实际任事,就眼高手低了。再加上古代政治制度中特有的言官制度,即专门有一批御史、言官之类监督官员,可以“风闻上奏”,没有事实根据也可以批评官员,向皇帝告状,且说不对也没有罪:他们就是国家发俸禄专门“说话”的——这大概就是清议派的由来。

没有实际工作的压力和责任,又专门挑干事情的人的错——老百姓称之为“站着说话不腰疼”,而对实际工作的人来说,非常头疼这些慷慨激昂唱高调的家伙,往往会无可奈何地长叹:“书生误国啊!”如当年曾国藩处理天津教案,就差点被这些唱高调的清流毁掉一世英名,李鸿章独撑晚清危局,无时无刻不受到舆论的攻击……

大多数慷慨激昂的清流是“天下为公”,认为自己是在为江山社稷着想的,否则,就不成为清流,而成为“浊流”了。

在中国政治史上,这样的“政治评论家”圈子是屡见不鲜的,他们往往会左右社情舆论,对政坛也有一定的影响力——有好的影响也有坏的影响。总体来说,这个“清流”圈子还是基本上可以归入第一个层面的。但因为他们只是“动口不动手的君子”,即使他们位居要津,掌握了权力,往往也难有实际建树。  明时的天启年间,东林党由于扶持熹宗即位有功而命运出现了转机,当时的首辅刘一景、叶向高,吏部尚书赵南星、礼部尚书孙慎行,兵部尚书熊廷弼,都是东林党人或东林的支持者,可以说明朝的军事、政治、文化、监察和人事大权全都被东林掌握,他们从在野的清流成为了主持朝政的主要力量,《明史》记述此时:“东林势盛,众正盈朝。”按理说,这是他们治理国政的最佳时机。然而,东林党人的先天不足之处很快就暴露无遗。

当时的另外一大政治势力是阉党——以魏忠贤为核心人物的宦官集团。熹宗不喜欢管理朝政,只喜欢木工,经常沉溺于此,不觉厌倦,而魏忠贤总是等熹宗做木工的时候故意拿出一大堆奏章出来让熹宗批阅,而熹宗这时总是不耐烦地让魏忠贤去处理,时间长了,朝中大小事务都由要先请示魏忠贤,魏忠贤也就实际控制了朝政,被东林排斥的齐楚浙诸党也争相依附魏忠贤。魏忠贤排斥异己、收罗爪牙、建立了遍布各地的特务网络,时人甚至称之为“九千岁”。

阉党的行为引起了正直官员的痛恨。但书生君子难敌小人,他们惟一的手段就是上书弹劾,可碰上一个昏君,对魏忠贤宠信有加,这样的招数岂能奏效?反过手来,魏忠贤对东林党采取了残酷的镇压行动,他借熊廷弼事件,诬东林党的左光斗、杨涟、周起元、周顺昌、缪昌期等人(后来这五人加上自杀的顾大章被称为“前六君子”)有贪赃之罪,大肆搜捕东林党人,许多著名的东林党人冤死狱中,天启六年,魏忠贤又杀害了高攀龙、周起元、周顺昌、缪昌期、周宗建、黄尊素、李应升七人(史称“后七君子”),东林书院被限期全部拆毁,讲学亦告中止。

P2-7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圈子/文渊阁历史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健鹏//陈亚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当代世界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9000717
开本 16开
页数 298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280
出版时间 2009-01-01
首版时间 2009-01-01
印刷时间 2009-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3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0.2
丛书名
印张 19.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9
165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21:4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