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海上花张爱玲
内容
编辑推荐

陶方宣继《霓裳·张爱玲》《寻踪·张爱玲》之后的第三本力作!

老上海五光十色,张爱玲风情万种,作为张爱玲的超级粉丝,本书作者沉迷于霓虹闪烁、歌舞升平的1930年代,用张爱玲的丝线串连起上海滩的时髦物与奢侈品,那是老上海的金粉梦,也是张爱玲的华丽缘……

内容推荐

老上海五光十色,张爱玲风情万种,作为张爱玲的超级粉丝,本书作者沉迷于霓虹闪烁、歌舞升平的1930年代,用张爱玲的丝线串连起上海滩的时髦物与奢侈品,那是老上海的金粉梦,也是张爱玲的华丽缘:明星与香水、爱司头与高跟鞋、百乐门与爵士乐、狐步舞与威士忌、霓虹灯与跑狗场、油纸伞与火油钻、麻将桌与黄包车、铜香炉与鼻烟壶、花园洋房与手摇唱机、丹琪唇膏与翡翠胸针、红木人床与西式家具、三寸金莲与黑色丝袜、美女月份牌与美丽牌香烟、好莱坞电影与巴黎流行色——是华洋杂交的华丽情缘,也是殖民色彩的古典情结。老上海风情画中,有一片张爱玲的夜色……

目录

秋风一夕海上花(代序)/唐炳良/1

1.童男子闻到的香水/1

2.桃花赛璐璐梳子/4

3.八岁梳的爱司头/7

4.豆绿糯米瓷茶碗/9

5.磨白了的梳妆台/12

6.桑子红胭脂/14

7.有网眼的黑色丝袜/17

8.十岁要穿的高跟鞋/19

9.小号的丹琪唇膏/21

10.指甲上的银色蔻丹/23

11.挑拨性的爵士乐/25

12.住楼下的姨奶奶/27

13.绿短祆上的翡翠胸针/30

14.绿色的面网/32

15.美女月份牌/34

16.维多利亚时代的“卷首玉照”/36

17.老上海怀旧坐标——霞飞路/39

18.雨夜的霓虹灯/42

19.朵云轩信笺/45

20.大家都有的“小妹妹狂”/48

21.回文雕漆长镜/51

22.霉绿斑斓的铜香炉/53

23.吊有金丝花篮的红木大床/55

24.最廉价的王宫/57

25.西崽开的起士林/59

26.安有弹簧的百乐门/61

27.十几克拉的火油钻/64

28.翠绿烧料镯子/66

29.美丽牌香烟/68

30.礼查饭店的薰炙室/71

31.翘辫子的电车/74

32.不搁苏打的威士忌/77

33.栀子花香水/80

34.装有红灯的脚踏车/82

35.有花有狗的花园洋房/84

36.带喇叭的手摇唱机/87

37.淡绿鸵鸟毛折扇/90

38.练习淑女风度的钢琴/92

39.对门逸园跑狗场/95

40.满街跑着的黄包车/98

41.粉红底子油纸伞/101

42.女生手中的《玲珑》/103

43.朱漆描金的箱子/105

44.青绿色控云铜镇/107

45.开蓝菊花的煤气炉子/109

46.插着鸡毛帚子的霁红花瓶/112

47.桃花心木的西式家具/114

48.作为装饰品的热水汀/117

49.亭子问的杂志社/119

50.深米黄色的公寓/121

51.铜边皮面麻将桌/123

52.“时代的列车”/125

53,冰箱上的扑落/128

54.乱摊着的小报/131

55.摆在床头的无线电/134

56.白俄司机开的白色汽车/136

57.侍立一旁的女明星/138

58.拨号式圆盘电话/141

59.能溜冰的屋顶花园/144

60.翡翠鼻烟壶/147

61.红灯笼引导的红花轿/149

62.跨时代的三寸金莲/151

63.黎明时的粪车/154

64.牵婚纱的花童/157

65.太太走过的弄堂/159

66.五凤齐飞的围屏/162

67.锡制的汤婆子/164

68.杏子红绸罩壁灯/166

69.咿咿呀呀的胡琴/168

70.印在封面的龙凤帖/170

71.报纸上的户口米/172

72.陈旧而迷糊的月亮/175

这夜色有点张爱玲(后记)/177

试读章节

4.豆绿糯米瓷茶碗

张爱玲喜爱西式生活,看电影、喝咖啡、品尝奶油蛋糕冰淇淋——但她骨子里还是一个中国女子,东方滋味不经意间就在她笔下流露:“我将来想要一间中国风的房,雪白的粉墙,金漆桌椅,大红椅垫,桌上放着豆绿糯米瓷的茶碗,堆得高高的一盆糕团,每一只上面点着个胭脂点。”

这一段话出现在《我看苏青》一文中,雪白的粉墙、金漆桌椅、豆绿糯米瓷茶碗、糕团上的胭脂点,都是浓郁的中国风,拿来评点苏青非常恰当,她对苏青的喜爱一如喜爱中国风房间里那些茶碗与糕点,还是豆绿糯米瓷的茶碗与点了红胭脂的糕点。糯米瓷是陶瓷中的精品,瓷质细腻、温润,玲珑剔透素实雅观,有一种玉器质感,敲击时发出清悦悠扬的金属声,一如编钟。与豆绿糯米瓷相配,张爱玲后来还写过橙红镂花大碗和一只瓜棱茶碗:“七巧终于款款下楼来了。当屋里临时布置了一张镜面乌木大餐台,九老太爷独当一面坐了,面前乱堆着青布面,梅红签的账簿,又搁着一只瓜棱茶碗。”这也是一款别致的茶碗,将碗足倒置,可以看见一条条匀称的瓷棱,乍一看就像瓜上的天然棱痕一一比如南瓜或香瓜,一条条棱痕放射开去,从瓜屁股一路延伸到瓜蒂,自然的纹理延伸到茶碗上,妙趣横生,拿这样的小茶碗喝茶,是中国人的审美趣味。

张爱玲只写茶碗不写茶壶,不知是不是出于有意疏忽——茶碗与茶壶的关系常常用来比喻男女关系:男人好比茶壶,女人好比茶碗。男人一得意或一生气,以手叉腰指手画脚,活脱脱一把大茶壶,一把大茶壶配几只小茶碗是很自然的事。好像也有道理,大茶壶那么大,小茶碗那么小,一把茶壶配一只茶碗哪里够用?壶里一肚子茶水往哪倒啊?时期一长,天气又热,茶水馊了,不就成了~肚子坏水么?此话不是我的发明,是当年北大一怪辜鸿铭说的,若胡兰成听到一定会击掌而歌,说不定他就是受到辜鸿铭的启发而大发花心——开玩笑,他那把破茶壶竟然配了八个小茶碗——武汉的周训德、温州的范秀美,而且还有张爱玲这样描花绣朵的漂亮茶碗,难免让人嫉恨。胡兰成手上漂亮的小茶碗特别多,可他一个也不舍得丢,他的准则是一个不能少,我在丛中笑。同是才子,徐志摩跟他不一样,徐是见一个好的就扔~个旧的,陆小曼又豪赌又吸毒,哪一点比张幼仪好?可因为是个新茶碗,他就一直捂在怀里不撒手。

对于男人女人的“壶碗关系”,张爱玲的密友苏青反驳说:“男人是汤匙,女人是汤盆,一个汤盆肯定要配几只汤匙,哪有一只汤匙配几个汤盆的?”而陆小曼却对风流诗人徐志摩这样说:“你不是茶壶,你是牙刷,茶壶是公共的,牙刷才是自己的。”作为女权主义者,苏青也好,陆小曼也罢,她们本身不是瓜棱茶碗就是豆绿糯米瓷茶碗,她们当然有本钱也有资格这样说——因为砸了男人那把破茶壶,她自己照样活得潇洒。

5.磨白了的梳妆台

“松子糖装在金耳的小花瓷罐里。旁边有黄红的蟠桃式瓷缸,里面是痱子粉。下午的阳光照到磨白了的梳妆台上。弟弟在哭。”“我记得每天早上女佣把我抱到她床上去,是铜床,我爬在方格子青锦被上……”——小花瓷罐、黄红的蟠桃式瓷缸、方格子青锦被以及铜床,一个生满霉绿的老宅,死气沉沉,看不到希望,幸亏还有一缕下午的阳光,尽管它是照在磨白了的梳妆台上。

张爱玲酷爱衣着打扮,她走到哪里,自然少不了一只梳妆台。西岭雪在《西望张爱玲》中这样写道:“淅沥沥的雨下了整个下午,老宅发霉的墙湿了半堵,张爱玲躺在床上捧着《红楼梦》昏昏欲睡,把书捂在肚子上。恍惚间,她看见妆镜前的祖母穿着清室官家贵妇的衣裳,面容端然带着威严对着镜子,她把一只翠玉耳环勾进耳洞,左右看看,那镜子和梳妆台上布满厚厚的尘。”——西岭雪懂得张爱玲,写张爱玲一定要有梳妆台相伴,才可以贴近她,而且那梳妆台一定要磨白了的,或者像西岭雪笔下那样“布满厚厚的尘”,这样才有风尘味,才有沧桑感。在张爱玲笔下,梳妆台是幽美的,感性的,《怨女》里这样写道:“绿竹帘子映在梳妆台镜子里,风吹着直动,筛进一条条阳光,满房间老虎纹,来回摇晃着。二爷的一张大照片配着黑漆框子挂在墙上,也被风吹着磕托磕托敲着墙。”“她站着照镜子,把一只手指插在衣领里挖着,那粗白布戳得慌。”这里的梳妆台一如照妖镜一样让人恐怖——女人与女人的不同,梳妆台自然也不同,《对照记》里有一张张茂渊坐在梳妆台前的照片,那是一个露出长长美腿的现代时尚女性,她的梳妆台是“纤灵的七巧板”做的,类似于现在的人造板,款式简洁、色彩明快,时尚而现代。坐在这样的梳妆台前,会让女性快乐而自信,自尊,她应该是与男人并肩平等地站在一起的职业女性,而不是作为男人的附属品。

女人的一天是从梳妆台开始的——很多女人,把一生的光阴耗在梳妆台上,小小的梳妆台对她们来说,就是人生大舞台,她们要获取她们想要的世界,必须首先俘获男子的心。而要获得男子的心,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从梳妆台上谋划,然后起身,转过那张精心打理的脸,再千娇百媚回眸一笑。这温柔一击有时候敌得过干军万马——张爱玲写过许许多多梳妆台:“他已经衣冠齐整,翠芝还坐在梳妆台前面梳头发。世钧走过来说:‘喏,你看,还是我等你。’”“靠得住的东西——她和妹妹合睡的那张黑铁床,床上的褥子,白地,红柳条,黄杨木的旧式梳妆台。”张爱玲的梳妆台总是与乌木箱子、印花板柜、青绿的手镯还有大襟衣服的女人联系在一起,是大家族必不可少的家具,是小女人不可或缺的用品,女人一生几十年的光阴,最华彩的段落就铺陈在梳妆台上。

所以,女人们坐在梳妆台前总是乐此不疲,所有的女人都不能免俗,张爱玲当然也不例外。稍稍不同的是,张爱玲有时将梳妆台当成了写字台。

P9-13

序言

1995年中秋节那一天,芦花飘飞秋风瑟瑟,许多报纸上出现大幅标题:张爱玲孤独走完人生路——令人悚然一惊,对一代才女张爱玲的关注似乎由此开始,由文学界扩散到民间,“张爱玲热”逐渐升温。

中秋,中国人的传统节日,万家灯火里亲人团聚——其乐融融的一幕,不属于张爱玲,西半球的美国也没有中秋节。不知这一天,洛杉矶上空有没有月亮?张爱玲是一位最擅长描写月亮的作家,在她的小说中,范柳原半夜打电话以月谈情,白流苏不甘心不明不白的身份欲与之分手,她拒绝了窗外的月亮。七巧的月亮是疯狂的象征物,它照耀的是一个丈夫不像丈夫、婆婆不像婆婆的疯狂世界,月光般朦胧的情欲化成一个噩梦。芝寿的月亮是恶魔的小天使,虽然“今晚上的月亮比哪一天都好”,然而反常的明月之下,是芝寿绝望的心境……或许,正由于张爱玲笔下的月亮也是芸芸众生头顶的那轮月亮,所以在畸形、扭曲的情感世界里,张爱玲一息尚存,仍与读者呼吸相通。

海峡那边的张爱玲热远早于大陆,热的程度也更高,这是环境、时序造成的差异。海峡那边的超级张迷,可以在张爱玲活着的时候,不远万里跑到洛杉矾去,在她寓所附近的垃圾箱中“掏宝”,搜寻她的片言只语,这在我们看来有点不可思议。但热就是热,热起来的事物会有点灼人,有点疯狂,世上永远有“热”,“热”了才有大众的快乐与满足。

这不禁使我想起一部影片,美国故事片《女王》。戴安娜成为英国的王妃后,伊丽莎白不喜欢她,喜欢她的是英国民众。戴安娜车祸去世后。布莱尔出于国家利益,多次建议女王为戴安娜举行隆重的葬礼,女王坚辞拒绝。在王室车队返回白金汉宫的途中,女王看到民众排起长队为戴安娜的遗像献花,一个小女孩拿着一枝花走到她面前,女王问:“是要我帮你放花吗?”小女孩说:“不,这花是献给你的。”一瞬间,女王脆弱得像个女孩,眼泪也掉了下来。

时尚是愚蠢的吗?潮流是盲目的吗?不,时尚和潮流,就是大众智慧的体现。这智慧的背后,是大众自身命运的改变,是试图在更大的空间里,在物质和精神的层面重新定位——张爱玲作为偶像,满足了他们对个性的追求、对心灵的期盼甚至对人生的假设。他们自己可能受困于现实种种,在许多方面不能放任,但是,张爱玲的特立与独行恰恰满足了他们,给她或他带来冲击,让他们感到满足与安慰,因为这世上还存在过如此才华、如此另类的奇女子。今天我们知道,张爱玲是个天才,是前清重臣李鸿章的曾外孙女,著名清流派大臣张佩纶的孙女。大作家身后有大风景,张爱玲除了贵族血统、显赫门第之外,更有她自身的一部“传奇”——她天生是个小说家,当年红遍了上海滩,她与民国才子胡兰成的婚姻,畸爱怨偶,无果而终。她在远赴重洋之前,时时感受到“茫茫的威胁”,她说:“一切都在破坏中,更大的破坏还在后头。”她概括人生的一句最有名的话是,“人生是一个苍凉的手势”。当年胡兰成摒弃俗套,独称她为“民国女子”,是民国年间的“临水照花人”。今人对张爱玲多有褒赏,但又不免总要发出一声叹息。

“我将来想要一间中国风的房,雪白的粉墙,金漆桌椅,大红椅垫,桌上放着豆绿糯米瓷的茶碗,堆得高高的一盆糕团,每一只上面点着个胭脂点。”

——张爱玲:《我看苏青》

到底是“民国女子”,她飘零天涯的一生中,必也有“民国女子”的本色在。

本书作者陶方宣,也和广大读者一样,喜欢张爱玲。所不同的是,他将他多年的寻访和搜集记录下来,继《张爱玲美食》、《霓裳·张爱玲》、《寻踪·张爱玲》之后,又有了这本《海上花·张爱玲》。我和作者是多年的老友,也极欣赏他的文笔,以为读他写张爱玲的文字,可以获得双份美感——一份是陶方宣优美的文字,洁净得像水中月;一份是张爱玲传奇的一生,苍凉得像海上花。

2008年10月于金陵

后记

老上海给我的印象就是一个夜色笼罩的浮华都会,世人对它记忆犹深——它华洋杂交、霓虹闪烁,像一座灯塔,在东海之滨长江之畔崛起,照亮了中国五千年的漫漫长夜。它是现代文明给中国人品尝到的一个甜头,一种念想。每当我想起它,心头就会荡漾起汪明荃演唱的电视连续剧《上海滩》主题曲:浪奔,浪流,万里滔滔江水永不休,淘尽了世间事,混作涛涛一片潮流……

老上海值得中国人铭记在心,它是古老中国迈向现代文明举足轻重的一步,但不是第一步,第一步早在唐朝就已经迈出。现在成为废都的长安城,当年就是一个国际化的大都会,它耸立在丝绸之路的起点,与古罗马一道在远古的天宇下并驾齐驱遥相辉映,吸引着全人类的目光。风水从来轮流转,随后不久,中华文明就开始了一千年无可挽回的大滑坡。时间到了近代,航海技术得到了长足发展,蔚蓝色的海洋文明像晨光微曦,渐显开放与包容的品质,沿海的城市要比内陆城市更具备竞争活力、现代视野与国际格局。这时候西方文明已达鼎盛,为了资本增值,也是侵略扩张的本性所决定,西方列强把目光投向远东一块风水宝地:长江人海口那片长满芦苇的滩涂——他们借助中国人敬神祭祖的火药,轰开了那扇关闭太久的沉重国门,太平洋上的浩荡飓风呼啸而至乘虚而入——是民族的屈辱,也是再生的动力,是两种文化的嫁接,也是两种文明的交媾,仿佛天雷勾动地火,这一切就发生在我脚下这片上海滩上。于是,宽敞马路开出来了,摩天大楼造起来了,中国人完全陌生的现代文明全方位海啸般扑来:电灯与电话,洋房与沙发,雪茄与香水,明星与舞女,爱司头与高跟鞋,百乐门与爵士乐,霓虹灯与留声机,跑马场与电影院,狐步舞与威士忌,时装剧与夏时制,电梯公寓和《大美晚报》,印度仆人和法国厨子,茅盾的《子夜》和鲁迅的杂文,好莱坞电影和巴黎流行色,勃朗宁手枪和法兰绒猎装,雪铁龙汽车和章回体小说,美女月份牌和美丽牌香烟,分红式保险和助学式贷款——当然少不了金嗓子周璇和穿旗袍的张爱玲。张爱玲就是老上海的女主角,她在上海滩背景上深情款款、若隐若现,她是一个风头强劲的大气场,是十二级台风的风暴眼,她当然是才高八斗,当然有人生传奇,但她最大的本钱就是老上海,她借老上海的色彩皴染自己的如花容颜,她借老上海的光芒折射自己的风华绝代,她成了老上海的标志物。不,她就是上海滩不可分隔的一部分。

这本《海上花·张爱玲》就是从这个大背景着手,切入老上海那片迷人的夜色,切入老克勒记忆中那一段花样年华。当然还是从张爱玲的角度,只要张爱玲在,我就有足够强大的自信心,就有能力把握老上海的气脉与神韵。我看过很多写老上海的文字,没有选好一个角度,感觉松散而零乱,就如同做豆腐没有点好卤水,就如同酿米酒没有拌好酵母。张爱玲就是卤水,张爱玲就是酵母,她让豆浆变成豆腐,她让米汤化作美酒——五光十色的“孤岛”,神秘另类的才女,华洋杂交的华丽情缘,殖民色彩的古典情结,老上海风情画中,张爱玲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们和她们,在我的文字里互相抚慰、互相映照,深艳、茂盛、寒冽、荒凉……

我怀念五光十色的老上海,怀念那一片张爱玲的夜色。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海上花张爱玲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陶方宣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东方出版中心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869685
开本 24开
页数 17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6
出版时间 2009-04-01
首版时间 2009-04-01
印刷时间 2009-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1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6
丛书名
印张 8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0
179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425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8:4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