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新父母学校--刘良华家庭教育讲演录(附光盘)/教育学者谈家教系列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教育孩子,不能仅仅依靠学校和老师。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老师,孩子在家庭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家长全方位的影响,可以说,教育孩子最重要的力量来自家长。刘老师的家教理念和方法,对解决当前家庭教育中情感确实、方法不当等等问题提供了崭新思路,值得还在忧心孩子教育问题的家长们认真读一读!

内容推荐

陪伴孩子:没有人能够代替父母;“性格-身体本位”: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扬长”比“补短”更重要:发挥孩子的“智力优势”;让孩子在关键年龄做关键事情;……阅读本书,犹如进入一所新父母学校,聆听、学习刘良华老师的家教理念和方法。

目录

第一讲 陪伴孩子:没有人能够代替父母

 第一节 影响孩子成绩的主要因素不是学校,而是家庭

  一、“科尔曼报告”: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吗

  二、“父母失陪”:把孩子交给祖父母或保姆的后果

  三、“种树郭橐驼传”:以爱的名义破坏孩子的成长

 第二节 “和你在一起”:父母可以陪孩子做哪些事

  一、父母的教育方式和生活方式对孩子的影响

  二、“性格一身体本位”: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

  三、“意志第一”:培育孩子的强力意志

第二讲 寻找孩子的“优势发展区”

 第一节 你的孩子和别的孩子有哪些差异

  一、性格的差异:A型、B型和AB型性格

  二、智力的差异:多元智能

  三、性别的差异:无名指与食指的调查研究

 第二节 让你的孩子因特长而自信

  一、如何面对孩子天生的性格弱点

  二、以不同的方式养育男孩和女孩

  三、“扬长”比“补短”更重要:发挥孩子的“智力优势”

第三讲 成长的关键期

 第一节 成长的关键期:3岁之前、9岁之前和13岁前后

  一、3岁之前:“早期智力开发”还是“消极教育”

  二、9岁之前:孩子为什么出现痉挛或强迫症

  三、13岁前后:孩子为什么反抗父母

 第二节 让孩子在关键年龄做关键事情

  一、3岁之前:在“早期智力开发”与“消极教育”之间

  二、9岁之前:“制订规则”“情趣生活”“自食其力”

  三、13岁前后:“变形”的关键年龄

附录 新父母学校的100个教育信条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节 影响孩子成绩的主要因素不是学校,而是家庭

家长总是满怀期望又忐忑不安地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学校。学校也一直在努力“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可是,事实上,学校每天都在让某些孩子掉队。很少有哪个校长和教师故意为难孩子,校长和教师接受了家长和社会的委托,他们对孩子的成长负有责任。可是,无论校长和老师多么努力,总有一些学生无法适应学校生活。

一、“科尔曼报告”: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吗

家庭的经济状况会影响孩子在学校的学业成绩——如果孩子真实地体验了父母劳作的辛苦与辛酸,那么,孩子会增加改变命运拯救家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西方人的经验是:“培育一个贵族需要三代人的努力”——“富不过三代”这条民间古训几乎成为中国家庭教育的咒语——如果富裕的家庭不能为孩子提供适合孩子成长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方法,倒不如让孩子过节制的、低调的、比较贫穷的生活。

将近一百年以前(1914年),美国的斯特娜夫人对中国的发展有一个大胆的猜想。她说:“中国是最早开设学校的国家,尽管如此,他们的文明落后了。这是由于他们没有认识到妇女教育的必要。过去,中国人认为妇女不应受教育,因此,中国大多数妇女是文盲,也不进行家庭教育。受不到母亲教育的国民绝不能成为伟大的国民。”

现在看来,这个美国人的猜想并不周全,因为中国妇女受教育的状况已经有所改善。不过,这个猜想有一点是符合事实的:中国家长普遍愿意把孩子成长的责任全部推卸给学校。如果孩子的成长出现了问题,家长更愿意指责学校的教师,一般不愿意承认那是家长自己的失误。

事实上,也并非只有中国家长才犯这样的错误。1966年,美国人科尔曼博士发表一份教育调查报告,这个研究的主题原本是学校教育问题,但它促使美国政府和美国家长开始关注家庭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1966年,美国人科尔曼向国会递交了《机会均等调查研究报告》。这就是教育史上著名的“科尔曼报告”。这个调查研究的结果令美国人大吃一惊:在此以前,人们只知道,黑人学生的文化教育水平相对较低,而且越往后差距越大。科尔曼和大多数人一样,都以为这种差距主要是学校的办学条件造成的。调查结果却发现,黑人学校和白人学校在校舍设施、教师工资等有形条件上的差距,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大。而造成黑人学生学习水平低的原因,主要不是学校的条件,而是学生的家庭背景。学生的家庭背景和学习成绩有很强的相关性。

“科尔曼报告”发表后,人们开始从两个方面调整自己对教育的看法:一是重视学校教育质量评估;二是重视学校教育背后的家庭教育。

现在看来,家庭的经济状况会影响孩子在学校的学业成绩,这是一个事实。我们曾经做过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尽管存在“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现象,但普遍而言,如果父母的经济收入较低,那么,孩子的学业成绩就偏低;尽管存在“从来纨绔少伟男”的现象,但一般而言,如果父母亲的经济收入较高,那么,孩子的学业成绩普遍较高。

这个调查研究的结果并不意味着穷人的孩子就注定了成绩低下,因为贫穷本身就是重要的教育资源,“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如果父母处于谋生状态,最好让孩子体验父母劳动的辛苦和辛酸。如果孩子真实地体验了父母劳作的辛苦与辛酸,那么,孩子会增加改变命运拯救家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过,贫穷虽然是重要的教育资源,但也并非越贫穷越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做父母的人,倒是需要为孩子提供最基本的文化资源,不让孩子陷入“人穷志短”的自卑的深渊。

一般而言,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家庭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不过,也并非所有的富裕家庭的孩子都有好的学业成绩,原因在于:富裕是一种高级的教育资源,但是,高级的教育资源需要父母有高级的教育方法。西方人的经验是:“培育一个贵族需要三代人的努力”。否则,如果孩子因家庭富裕而四体不勤、傲慢虚荣,那么,富裕不仅不是孩子成长的资源,反而成为孩子成长的祸害。中国的民间经验是:“富不过三代”。

遗憾的是,“富不过三代”这条民间古训几乎成为中国家庭教育的咒语,不少比较富裕的家庭,常常被这条古训不幸而言中。

如果富裕的家庭不能为孩子提供高级的教育方法,倒不如让孩子过节制的、低调的比较贫穷的生活。2005年,一则“大款夫妇为教育女儿装穷17年”的消息引起中国教育界的普遍关注:

为让自己女儿“心灵纯洁”,重庆的一对夫妇隐瞒自己大款背景17年。高考前夕,他们向女儿许下的重金承诺,无意中透露了这场持续17年的爱心“骗局”。

这位女孩是沙坪坝某重点高中高三文科毕业生。从小学到高中,她一直是老师眼中的乖孩子,善良真诚,成绩优秀。

她的父母曾经给她讲过一个“卖房救子”的故事。

那时全家还住在攀枝花。她两个月大的时候因发烧引起急性肺炎。为救孩子,父母卖掉了外公外婆在攀枝花留下的房子。从那以后,一家三口只能租房度日。听到这个故事后,她在小学的日记中写道:“爸爸妈妈爱我,我要好好报答他们。”5岁时,她随爸爸妈妈搬到了重庆,住在沙坪坝松林坡的耗儿洞。她只知道爸爸是个推销员,每年至少有一半时间出差,到各个区县去卖书,妈妈有时也要和爸爸一起走。

因为家里“穷”,爸爸妈妈对她管教很严——6岁起,寒暑假要到巷子口去卖报纸,每天最少要卖20份;周末也很少放假,在家里温习功课,或跟妈妈一起做家务。除了过年,她很少穿新衣裳。

高考临近,她和父母商量,想报考本地的西南师范大学,一来离家近,二来师范类考生学费要低一些。但父母坚决不同意,希望她考到上海,学习经济管理。填报志愿的那天,父母郑重地承诺:只要考上上海一所著名大学的经济系,就奖励她出国旅游,并在上海给她买辆车。

“这些奖励要用十几万元啊!”她很吃惊。可是爸爸说这些年推销学生学习资料,家里有积蓄。那天午饭后,她回学校上课,忘记带寝室钥匙,就回家取钥匙。在家门口,她听到爸爸妈妈的争吵。妈妈说:终于要熬到头了,应该告诉孩子咱们瞒了她这么久。爸爸坚决反对:不行,我们说好了的,要等孩子进入大学再讲。

看着推门而入的女儿,爸爸妈妈惊呆了。终于,妈妈告诉她,这是她出生前,就和爸爸商量好的办法,让女儿在清贫艰苦的环境中生长,保持“纯洁的心灵”。

我第一次听说这个故事时,感到很吃惊。这位孩子的父母亲真不容易。为了孩子的成长,为了一个“贫穷使人心灵纯洁”的教育假设,他们竟然装穷“骗”孩子,而且“骗”了17年。这需要非凡的勇气和非凡的信念。

这样的“欺骗”对孩子来说可能会构成某种伤害。但是,我们还是愿意把它作为一个“再富不能富孩子”的特殊的案例。并非所有的富裕家庭都必须“装穷”,富裕家庭的父母需要考虑的问题是:如果富裕的家庭不能为孩子提供适合孩子成长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方法,倒不如让孩子过节制的、低调的比较贫穷的生活。“如果你想开快车,就必须保证你有非常好的刹车。你不能给孩子太多自由,除非你有办法限制他们,让他们的行为举止守规矩。”

二、“父母失陪”:把孩子交给祖父母或保姆的后果

如果孩子在入学之前没有建立相关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那么,从孩子进入学校的那一天开始,他就随时处于成长的危险之中——在孩子7岁以前,不要让孩子进入所谓的“寄宿制”学校——如果父母让孩子1至6岁在祖父母或外祖父母那里度过,等到孩子6岁时父母再把孩子接回来上小学,那么,这个孩子在学校很可能会成为“问题儿童”——如果父母都选择了事业,则可以考虑付出较高的代价,为孩子寻找受过专业训练的“家庭教师”,而不是简单地把教育孩子的责任推给“保姆”。

孩子之所以不适应学校生活,除了父母不能为孩子的成长提供必要的教育资源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父母没有陪伴孩子的成长,把孩子交给了祖父母或保姆。

任何人都需要获得两个基本要素:一是爱,二是安全。幸福的人之所以幸福,是因为他既有爱又有安全感。不幸的人之所以不幸,要么因为只有爱而没有安全感,要么因为只有安全感而没有爱。最不幸的人是那些既没有爱又没有安全感的人。

对孩子来说,他极度地渴望爱,又极度地渴求安全感。在爱与安全感两个要素之间,任何一个要素的缺失,都将对孩子的成长构成不可修复的伤害。

孩子的安全感来自他的父母的陪伴。父母在哪里,哪里就是他的家。在这个地方,“风可进,雨可进,国王不可进。”(皮特语)“对亚当而言,天堂是他的家;然而对于亚当的后裔而言,家是他们的天堂。”(伏尔泰语)

中国的父母越来越忙,于是,越来越多的父母放弃了对孩子的陪伴,他们以为重要的不是陪伴孩子,而是为孩子将来入学筹集“学费”。他们的设想是:孩子太小,只要长身体就行,还没有到学习的年龄。等孩子长大一些,长到了要上学的年龄,再把孩子接回来。他们不知道,孩子从0岁开始,就已经进入“非正式学习”的年龄。孩子在入学之前,家长必须为他们提供相关的教育训练,让他们为入学做足够的准备。如果孩子在入学之前没有建立相关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那么,从孩子进入学校的那一天开始,他就随时处于成长的危险之中。

……

P3-9

序言

各位,很高兴有这样的机会,得到那么多人的支持,让我们聚在一起来讨论有关家庭教育、新父母学校的问题。家庭教育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它太难,比学校教育更难。

家庭是人成长的根部和根本,家庭教育是“培根教育”。如果家庭教育出了问题,孩子在学校就可能会过得比较辛苦,孩子很可能会成为学校的“问题儿童”。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解:孩子如果在童年没有接受好的待遇和教育,甚至受到了压抑和打击,他长大之后就会做噩梦甚至可能出现种种精神疾病。

无论父母有多大的成就,孩子的教育失败,整个人生就失败。无论国家多么发达,家庭教育失败,整个国家就陷入衰败。“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是操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握在母亲的手中。”相关的说法是,推动摇篮的手,也推动国家的发展。

按照康德的说法,人类有两件事情最难:一个是如何“统治”他人;另一个是如何“教育”他人。可是,中国的父母普遍坚持随意而轻松的心态:只要有结婚证,就可以生孩子;只要自己有能力生孩子,就有能力教育孩子。部分父母甚至认为:任何成人都可以教育孩子,祖父母可以教育孩子,保姆也可以教育孩子。

中国的父母什么时候开始承认教育的艰难呢?直到自己的孩子在学校成为“问题儿童”,父母们才开始为孩子的教育问题感到惊恐。

我原本是研究“教师教育”的。两年前,我开始由“教师教育”转向“家庭教育”。这个转向对我个人来说很重要,因为我发现,仅仅谈论“教师专业成长”是不够的。教师的专业智慧和人格魅力确实会影响他的学生,但是,总有一些“问题学生”让教师感到无能为力。如果学生没有得到父母的帮助,如果学生的家庭环境没有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支持,或者,如果学生父母的教育方式是错误的,那么,教师对学生几乎爱莫能助、无能为力。也有另外一种可能:某些家长总以为自己的孩子在某些方面有问题或问题很严重,他们对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正常现象过于敏感和焦虑。对孩子成长的问题视而不见,这是一个错误;对孩子成长的正常现象过度关注,而忘记了教育的秘密是“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这也是一个问题。

针对这些家庭教育中的种种问题,“新父母学校”的讲座分为三个专题。每一讲包括两节。第一节提出问题,第二节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一讲的第一节提出的问题是因“父母失陪”而导致孩子成为学校的“问题儿童”;第二节提出的方法是“陪伴孩子”以及父母应该陪伴孩子做哪些事情。

第二讲的第一节提出的问题是“孩子的差异”,包括性格差异、智力差异和性别差异;第二节提出的方法是尊重孩子的差异,让孩子因特长而自信。

第三讲的第一节提出的问题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期”:3岁之前、9岁之前和13岁前后;第二节提出的方法是让孩子在关键年龄做关键事情。3岁之前是动物世界式的“爱的教育”;9岁之前是孩子建立规则、过有情趣的生活和自食其力的关键期;13岁前后是“教育终结”的年龄。对于那些在13前后还没有形成自理生活习惯和自学习惯的孩子来说,他需要的已经不是教育,而是“治疗”。

后记

本研究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科学研究院的立项课题“1+1新父母学校系列丛书”的成果之一。北京文海华教育咨询有限公司为本研究提供了多种形式的支持。本研究同时得到华南师范大学现代教育研究与开发中心的资助。

在“新父母学校”讲稿的开发过程中,课题组成员给我提供了大量的资料和建议。感谢华南师范大学刘朝晖教授、迟毓凯教授,广东教育学院施铁如教授、熊焰教授、高慎英教授,中山大学张建奇教授,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刘向红教授、朱宏伟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吴刚平教授,北京师范大学肖川教授,西北师范大学王鉴教授。

华南农业大学的熊箭和中山大学附小的方大维两位以“青少年”和“儿童”的身份为讲稿提出了特别的修改意见。

张文质老师、徐莉老师、沈旎老师、高向英老师、彭荣辉老师、陈道龙老师、黄绍波老师、仲丽娟老师、陈开玖老师、潘险峰老师诸位为讲稿的修改提供了多种帮助。谨此致谢!

刘良华

2009年1月1日广州,南浦岛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新父母学校--刘良华家庭教育讲演录(附光盘)/教育学者谈家教系列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良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3101825
开本 16开
页数 18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30
出版时间 2009-03-01
首版时间 2009-03-01
印刷时间 2009-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78
丛书名
印张 12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1 3:1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