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菩提树之恋
内容
编辑推荐

青春萌动期的少男少女因为相似的家庭背景产生共鸣,历经磨难与挫折终于共结连理,然而……这不是一段普通意义上的恋情,它关乎青春、伤痛、早恋、理想、成长、责任等,同时还展现了一幅生动鲜活的原生态黄土文化风俗,以及改革开放对生产力和人性的解放的历史画卷。

本书从20世纪70年代一直到现在,时间跨度三十多年,地域跨越南北,主要以杨飞和卢爱玲的爱情故事为线索,将路世忠、杨振业两个家族作为社会的一个缩影,反映陕北黄土高原城乡这一时期的发展、变化。

内容推荐

本书从20世纪70年代一直到现在,时间跨度三十多年,地域跨越南北,主要以杨飞和卢爱玲的爱情故事为线索,将路世忠、杨振业两个家族作为社会的一个缩影,反映陕北黄土高原城乡这一时期的发展、变化。

小说紧紧抓住人物的性格来表现人物的命运,让人觉得难以承受又合情合理。本来也是一对有才华、有梦想的热血青年,却承受了少年时的孤独,青年时的彷徨,生活的艰辛和对自己命运的无法把握,世俗的眼光和家庭的不理解,打击着他们,令他们窒息,甚至要将他们遇到死亡的境地,但性格中对人性善良的认识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一次次救了他们。

试读章节

这是一个大家庭,20世纪70年代,虽然已经实行了计划生育,但远远没有像21世纪的今天,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抓得那么紧、那么严。今天这样的大家庭已经很少见了,但在那时候这样的大家庭是很正常的。

路世忠,这位路新庄的大队支书,已经有一个儿子两个女儿,但是他和妻子王淑珍还希望能再生一个儿子。儿子在农村是很重要的,甚至是越多越好,因为在农村儿子不仅能代替父母当壮劳力用,而且还象征着门户的旺盛。还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思想和“养儿防老”的观念,深深植根于路新庄人的心。女儿生得再多,将来迟早也是别人家的,起不了儿子的作用。于是大家都拼命地生,偷着生、硬撑着生。吃得不饱些、穿得不暖些,只要有根苗苗在,就有希望在,总会有把孩子养活的办法。

那时候,还是人民公社,吃的是大锅饭,挣的是工分,年终按工分分口粮。孩子多的家庭,无论大人怎样吃苦怎样能干,挣的工分也只勉强够维持一家人的生计,有时还要搭一些糠和菜。一对夫妻在那个年代生五六个孩子是很正常的,谁家要是仅生一两个孩子就计划了,那才是不正常的,是对祖宗的大逆不道,对后人的不负责任——祖宗缺了坟院烧纸的,后人缺了势力。那个年代,大家都希望能多生几个儿子。

路爱玲就出生在这个年代,出生在这个被称为路新庄的地方,出生在路世忠家,成了他的第四个孩子,第三个女儿,第一个超生指标,后来被戏称为“第一个多余”。

那是两间土坯房,总面积也就四十来个平米,坐西面东,顶着西墙连着东墙是一席大炕,顶着炕的东墙开着一扇窗户。这扇窗户高出炕二十到三十厘米,窗户总面积也就是一平米左右,用木条隔成十平方厘米大小的小方格子,平时用旧报纸或者是正反两面都写过字的本子纸糊着,逢年过节和过喜事时,换上白纸,贴上窗花,很是好看。

因为墙的厚度,里外底下都可留出一个宽十厘米左右的小窗台。靠窗台的地方开着一个长约六十厘米,宽约五十厘米的空间,装着一块玻璃。坐在靠窗台的炕上,光线极好。农闲时,女人坐在窗下做针线活,小孩子倚着窗台玩。那时候,路新庄的房子基本上全是这样的结构。

路世忠一家子晚上全都挤在这席大炕上,偶尔来的亲威也挤在这里。

屋中靠南墙底,放着一溜并不光洁的盛水大缸。这地方吃的是井水,许多人家公用一口井。水质很差,碱和氟都超标,地下水也有成和甜之分。这个村子的甜水井离村子还很远,全村子人公用着一口甜水井,所以缸的作用是很大的。屋子的西南角盘着一个很大的锅台,安着一大一小两口锅,大锅靠灶火前,小锅在后,这样大锅做饭时,小锅有热水可供洗涮用。灶火口前面还有一个用土坯垒起有一平米见方的小糌糌,里面放着烧火用的晾干了的牛、羊、驴粪和柴草。

灶火左边锅台底下放着一个很大的风箱。一个人坐在灶火跟前,左手拉风箱,右手往锅底添些柴草或者粪类烧火做饭。

房门开在东南拐角。一进门靠炕和门之间,有两个小糌糌,糌糌里面盛些细糠、细麸子。糌糌上面支着几个歪扭的椽,上面放着两个红木箱子和几个纸浆做的缸,纸缸里盛着米和面,连同糌糌里的细糠、细麸子,这些是全家人的口粮。那两个红木箱,是王淑珍结婚时最好的,也是唯~的嫁妆。后来分家时,这两只木箱又成了她新家唯一的家当。这两只木箱用红漆漆过,上面画着两只喜鹊站在梅花树上,画面很粗糙。新的时候也许很好看,如今已经被烟熏火燎得失去了光泽。

除过这些居家必备品的摆放,房子已经没有多大的空间了。房子的墙是用夹板椽打起的黄土墙,屋顶上的大梁、檩子、椽全都是一般的杨木,一到夏天被虫子咬得直往下掉白面似的木末。大梁有点细,所以在地中间又直立了一根顶住大梁的柱子,把本来已经很小的空间分割成了几个更小的空间。  那时候人们吃饭普遍是盘腿坐在炕上的。其实,走进这间房子,最显眼的一样东西便是放在炕上的那个有四个木腿、大约有二十五厘米高、有半个平方米大、用红漆漆过的小木桌。木桌靠炕边放着,周围只能坐三个人。这是路世忠陪公社未的干部或者家中未的亲戚吃饭的地方。家中的小孩子,平时只能端个饭碗站着吃或者在门外找个地方蹲着吃。

路爱玲就是被妈妈生在这间房子的土坯炕上的。

爱玲长大以后,一直认为她的出生她是知道的。妈妈把她生在西炕角,她还看见了妈妈用一块布把她裹好,又抱起来放好,给她盖了一角被子,然后她看到妈妈疲惫地睡在她的身边。外奶来侍候妈妈。

那是正月二十三的傍晚。农历正月二十三,在这个地方有个习俗,家家户户燎干(就是在大门口烧一大堆火,然后每个人从火上跳过去;说是身后若有什么鬼怪跟着,都会被吓跑的,鬼怪是最怕火的:这样人就会在这一年少许多的灾难和疾病)。燎完后,把烧剩下的柴根及灰,用铁锹高高扬起,扬灰的人口中喊着: “糜子花……养麦花……洋芋花……麻子花……”喊哪一种作物扬开的花好看,就预示着来年哪种作物长势好、会丰收。然后大家散开踩火花,说是叫踏老鼠,踏完了来年就不会遭虫鼠害。如果家中有人不能出去燎干,比如刚生过孩子的女人或太小的孩子,以及年龄过大的老人、生了重病的人,家人会用小洋瓷碗端回草根让他们闻一闻,然后倒进炕洞。

爱玲一直认为,她当时明明看到的,外奶端回还冒着烟的草根,在她的小鼻子上晃了晃,又在母亲鼻子上晃了晃,然后倒进了炕洞。

爱玲长大后说给别人听,别人都笑她,说她一定是听谁说的,或者是梦到的,或者根本就是瞎编的。爱玲也知道这不合常理,一个刚出生的孩子,怎么可能会有记忆呢?但那些历历在目的细节,分明是她当时亲眼所见,而且她还看到外奶后面跟着大姐路艳玲。大姐当时仅有一炕栏高,还怯生生地看了她一眼。

这一切永久地留在她的记忆里,她无法把这种记忆认为是想象或者是听人而言,这真的是她亲眼所见的。

看来,人的记忆有时也会是主观的,不真实的,欺骗自己的。

从出生后这个记忆到三岁之前,再没有给她留下任何记忆,仿佛时间穿越了空间一下子跳过了她生存过的这三年。

三年后她又记住了许多事情。

爱玲三岁那年,哥哥路贤十二岁。爱玲长得乖巧,红红的嘴唇,一双忽闪忽闪机灵的大眼睛,棱棱的鼻子配在那个圆圆肉肉的小脸蛋上更显生动。一笑,两个小酒窝窝便从脸上露出来,一副惹人喜爱的可爱样儿。爱玲小时候很爱说话,很开朗,只是胆子很小。

人,大概在父精、母血融合的那一刻,时令、天体、地气,还有在母亲体内孕育的那些个日月,母亲所处的环境、母亲所从事的杂务,还有母亲的心情等等的影响,使得每个人的个性之中形成许多特别的东西。

爱玲从小表达能力就很强,善于察言观色。刚会说话不久,便能对着不同的人说出不同人所喜欢听的话。她仿佛是位天然的心理学家,很小便能够揣摩出别人的心理。

爱玲喜欢把看到的一切讲给父母听。但她小小的心灵之中有一道无法承受的阴影,那就是路贤打两位姐姐的事。

她很想给爸爸妈妈说,但又不敢说,因为路贤警告过不让她说。但她小小的心灵又不能够隐藏。于是,她很苦恼。爸爸妈妈白天在外挣工分,晚上回来已经很累了,但是他们很爱小爱玲,很有耐心听爱玲说话。有时爸爸高兴了,还给爱玲讲一些故事,或者买两分钱三个的洋糖,或者两毛钱一纸盒盒的饼干。这是那个年代路新庄孩子不易得到的、最高档的礼物了。爸爸认为路贤、艳玲、亚玲都成了大孩子了,不肯分给他们吃,这使得哥哥姐姐非常嫉妒。其实,他们也还是孩子。

P1-3

序言

我必须努力写下去,这是上苍赋予我的使命,因为,在有生之年的那么多灾难中,代竟然奇迹般地活了下来。上苍太偏袒和厚爱我了,我必须不负厚望,应该开始了。

《菩提树之恋》从20世纪70年代一直到现在,时间跨度三十多年,地域跨越南北,主要以杨飞和路爱玲的爱情故事为线索,将路世忠、杨振业两个家族作为社会的一个缩影,反映陕北黄土高原城乡这一时期的发展、变化。

主人公杨飞和路爱玲经历许多生死磨难,终于使小家衣食得以保障,慢慢有了发展,两个人又开始为实现自身价值而奋斗,却因为繁忙缺少了沟通,为家族的琐事磨淡了爱情,导致网恋,致使悲剧发生,最后却发现心底的真爱还在……

当然这一切的变化离不开社会大背景的影响。我不想谈论政治,作品中社会大环境只是主人公生活的场所。

从早恋写到网恋。

从简易土公路写到高速公路。

从土坯房写到楼房。

从煤油灯写到电灯。

从信件写到电话、手机、电脑、网络、E—mail。

我一直欣赏一句话:思考久了,流淌在纸上的是血!我就是怀着这样的感情写出这部长篇小说的。

希,不负心之所望。

望,完满心之所希。

沙 粒

2004年12月9日

后记

历史时段上的悲歌

沙粒勤奋,好学,上进心强。

《菩提树之恋》是一部可读之作,我看到了一位文学爱好者,正昂然步入文学殿堂。

以前,我并不认识沙粒。20世纪90年代,我在定边县张宝生先生主编的《金三边》报上发表了些文章,沙粒读后给我写过几封信,表示认同和赞扬,并勉励我多写多发表。几年后,沙粒突然来看我,说想写一部长篇小说,我淡漠地表示赞许。因为我知道,当今中国,写长篇小说已经成了一种风尚,作者爱写,出版社爱出,各有目的罢了,但读者一方却并不那么热心。一是大家都很忙,谁有那么多闲时间捧一部巨著优哉游哉地去读呢;二是价钱很贵,谁又有那么多钱去买呢;三是内容或平庸或奇奇怪怪,谁又有那么多心血情思往它身上花呢。所以我判断沙粒之所以写长篇小说也是为了追风,可能要陷入同样的境地:热一头,冷一头,不会有多大效果。不久,沙粒又来了,抱了一大摞草稿让我把脉。我一数是十二本,就是我们老师备课用的大教案的十二本。沙粒说计划写三部,这十二本是第一部中的一部分,我又淡漠地笑了笑,让其放下我抽空读。其实我打算翻一翻,以回报沙粒对我的尊重,然后退回去,想其从此不写最好,能写也好,年轻人嘛,练练笔未尝不是好事。

冬日的下午,阳光懒洋洋地照进了我的办公室,我备完课,觉得这一摞稿子已经放了好几天了,该看一看退回去了。随手翻开第一本有心无心地看完了,又翻开弟二本仍然是走马观花地看了看,感觉是平,主人公路爱玲和杨飞平常得和我从教二十多年所接触的中学生没啥两样。我不打算再往下看了,准备退回。但老师的责任心又让我觉得不该这么轻率地对待,毕竟是个文学爱好者,尤其是沙粒在家里经营着一个小店,赚钱应该是潮流,竟然还有爱好写作这份雅兴,实属难能可贵,我应该予以关注和支持,既拿来了,不妨多看几本。结果不久,我完全走进了书稿,它深深地打动了我,吸引了我,震撼了我。我没有退稿,而是赶快打电话说:写得相当不错,赶快往下写,手头有写好的,就快送过来,我等着读。沙粒很平静,说自己很忙,只是早晨起来写一个多小时,晚上小店关门后写到十一二点,忙得很,就停下不写。我说不能停下,一定要写,我要通读。之后,过了一段时间,沙粒就送来几本,一直送了三十多本,我全部读完了,感觉是一本好书,是历史时段上的一首悲歌。

我不会鉴赏文学作品,尤其是对小说,无论是长篇还是短篇都不敢评头论足,只是凭感觉,它打动了我的心,我就认为是好作品。书稿打动了我的心,所以我认为它值得一读。至于说是什么内容打动了我,我想无非是小说中的人和事;至于说小说中的人和事又为什么能打动我,我想读者朋友还是自己去读,去感受吧,我不愿作过多的介绍和评论。还是池莉的那句话:有了快感你就喊。这句话很实在,很平常,很符合生活的实际,如果说它是滥俗的,低级的,下流的,那是因为你想得太多了,或者说你对“雅”懂得太多了。懂得多未必是好事。懂得多你就要拿上许多清规戒律去框定阅读对象,限制阅读对象,以致于扼杀阅读对象。但愿读到本书的朋友,不要居高临下地用文学的条条框框去审视它,评判它。它至少会让你体验到那个时代那个地域上的社会生活,尤其是那个时代那个地域回乡高中毕业生艰难的生活经历,悲怆的爱情经历。不要认为书中所写的一切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那样的艰难生活,那样的悲怆爱情在那个时代那个地域上完全可能发生。这部长篇小说是沙粒的处女作,是原生态的文学作品。

读完书稿有一年多的时间了,路爱玲、杨飞的形象依然鲜活地浮现在我的脑海。尤其是路爱玲,她软弱,让我同情;她质朴,让我挚爱;她善良,让我感到伟大;她与命运和环境不屈地抗争,让我时常想起陕北高原的雄浑与壮阔。那里沟壑纵横,山势绵延,山坡上开放着许多无名花,一年一度,生生灭灭,亘古不变。那些花很小,小得让人怜惜,其实你的怜惜是自作多情,它并不软弱,它不需要你的同情,它就是那片土地上开放的花朵,它的开放并不是为了你的欣赏,而是为了生命的延续,为了完成生命的一个辉煌过程,你欣赏也罢,不欣赏也罢,它总是要开放的,而且开放得很灿烂、很惬意、很实在。路爱玲就是这种不爱张扬的无名花。

小说将要出版了,沙粒让我写点什么。我一介教书匠,何名之有?本不该应允承诺,但其请之再三,我当然不该推辞。当今社会炒作成风,沙粒不请名人作序,而请我这庸碌之辈,大概无意炒作,正合我心。书出版了,进入社会,作者应冷静地观察,倾心听取读者的批评意见,以期不断修炼、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它也许不会带来丰厚的利益回报,反而可能会带来这样或那样的麻烦,作者应勇于承担。

文学作品是虚构的,你如果觉得它和真实的一样,那说明作者的虚构能力很强,艺术驾驭能力很强。你只能叹服作者的才能,而不要对号入座,非要说路爱玲是谁,杨飞是谁,他们谁都不是,就是他们自己,是从作者心中走出的一对恋人。

以上所述,唠唠叨叨,不成体统,水平有限,如此而已。

2007年12月20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菩提树之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沙粒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宁夏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7037538
开本 16开
页数 53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620
出版时间 2008-04-01
首版时间 2008-04-01
印刷时间 2008-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70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33.75
印次 1
出版地 宁夏
235
169
2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5:1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