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武士都是些怎样的人呢?本书拣选七个日本古代传奇人物:以神出鬼没的奇袭战法著称的源义经;开游击战和山地战先河的楠木正成;人称“越后之龙”的上杉谦信;集“战国的风云儿”、“天才的革命家”、“暴君”、“第六天魔王”称号于一身的织田信长;开创“加贺百万石”辉煌基业的前田利家:五十七回战无伤的本多忠胜;被丰臣秀吉称赞为可指挥百万大军的大谷吉继,勾勒出他们波澜壮阔的人生轨迹。
图书 | 七武士(日本古代七位血性武士传奇) |
内容 | 编辑推荐 日本武士都是些怎样的人呢?本书拣选七个日本古代传奇人物:以神出鬼没的奇袭战法著称的源义经;开游击战和山地战先河的楠木正成;人称“越后之龙”的上杉谦信;集“战国的风云儿”、“天才的革命家”、“暴君”、“第六天魔王”称号于一身的织田信长;开创“加贺百万石”辉煌基业的前田利家:五十七回战无伤的本多忠胜;被丰臣秀吉称赞为可指挥百万大军的大谷吉继,勾勒出他们波澜壮阔的人生轨迹。 内容推荐 《七武士》拣选七个日本古代传奇人物:以神出鬼没的奇袭战法著称的源义经;开游击战和山地战先河的楠木正成;人称“越后之龙”的上杉谦信;集“战国的风云儿”、“天才的革命家”、“暴君”、“第六天魔王”称号于一身的织田信长;开创“加贺百万石”辉煌基业的前田利家:五十七回战无伤的本多忠胜;被丰臣秀吉称赞为可指挥百万大军的大谷吉继,勾勒出他们波澜壮阔的人生轨迹。这七位英雄人物因其功业绽放出夺目的光彩,在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但更打动人的则是他们的武勇、耿介、信义、忠诚,他们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诠释了“孝义重丘山”的真义。 目录 一、智勇绝伦的修罗判官——源义经(逆麒麟) 1.牛若丸降生 2.遮那王与恶鬼 3.奥州之旅 4.以仁王的令旨 5.兄弟相逢 6.旭将军 7.强渡宇治川 8.奇袭一之谷 9.速破屋岛 10.坛浦海战 11.因剑而生,因剑而亡 二、从“恶党”到“军神”——楠木正成(钟爱华) 1.“恶党”的由来 2.倒幕先锋 3.笠置山上的觐见 4.扬名金刚山 5.镰仓幕府的覆灭 6.建武新政 7.尊氏的叛乱 8.京都包围战 9.决战凑川 10.功过评说 三、龙吟北陆——上杉谦信(曲瀚) 1.越后的长尾 2.家督相续 3.龙、虎、狮子的咆哮 4.关东攻略 5.龙争虎斗 6.血战川中岛 7.三国风云 8.上洛之途 9.雪国之春 10.霜满军营秋气清 四、战国的风云儿——织田信长(驰骋) 1.被母亲厌弃的孩子 2.尾张之主的资格 3.正德寺会盟 4.桶狭间的奇迹 5.“天下布武”之路 6.命运的姊川 7.恶魔的血宴 8.火枪的黎明 9.日本战史上的革新者 10.烈焰中的魔王 五、横枪出世的豪杰——前田利家(段瑕赤军) 1.追随傻瓜的少年 2.“枪之又左”威名立 3.十阿弥事件 4.浪人利家的奋战 5.继任家督 6.城主生涯 7.历史的转折点 8.昔日同僚,今日父子 9.向左走?向右走? 10.加贺百万石 六、五十七回战无伤——本多忠胜(驰骋) 1.少年平八郎 2.鹿角盔和“蜻蜓切” 3.从金崎到姊川 4.面对猛虎 5.天下的变局 6.蛰伏 7.大战关原 8.德川家的保护神 七、白布蒙面的名将——大谷吉继(赤军) 1.大谷庄的少年 2.奉行纪之介 3.大坂町“千人斩” 4.大乱的前奏 5.垂井回师 6.关原大战 7.已订阎罗殿前会 附录《七武士》大事年表 试读章节 十二世纪末,日本爆发了一场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全国性战争,战争的双方分别是企图通过接近公家而掌握全国政治权力的恒武平氏(以下简称平家、平氏)一门,以及希望通过稳固武家的地位而用武力来统一天下的清和源氏(以下简称源氏)族人,因此后世称这场战争做“源平合战”——所谓“合战”,既可以指一场战争,也可以指一场战役。 战争的第一阶段源氏获胜,平家被赶出京都,被迫带着年幼的安德天皇向西方奔逃。但随即源氏内部起了纷争,平家倒是重整旗鼓,纠集十万大军卷土重来,铠甲鲜明,旌旗蔽日,在距离京都仅数日路程的一之谷要塞伺机反扑。战争的天平似乎已经反向倾斜了。 一之谷要塞地势险峻,面朝大海,背靠悬崖,平家十万雄兵,连营重砦,当真如同金池汤城一般。源氏虽从京都调发大军前来进剿,但本身兵力就要略逊于平家,统帅又是只以老实见长的“蒲将军”源范赖,京中一日数惊,都以为平家将再度获胜,这天又要变了。 源氏军想从东西两面夹击一之谷要塞,平家大将能登守平教经等人都对统帅、内大臣平宗盛说:“我方营砦难攻不落,管他几路杀来,都可从容应对。只要打败源范赖,我等就能重归京都了。不过刀剑无眼,恐怕有个万一,还是先把主上(安德天皇)和女眷转移到船上去吧。”平宗盛点头称是。 这一年为平家所尊奉的安德天皇寿永四年,源氏所尊奉的后鸟羽天皇元历二年(1185年),二月七日,大战正式爆发。源氏兵将奋勇前突,箭羽重重笼罩住了一之谷。然而正如平教经等人所料,平家防守严密,在即将重回京都的美好愿景驱使下,顽强抵抗,源氏付出了相当惨重的代价,却始终无法前进一步。眼看战局即将落定,等到源氏兵将疲乏之时,平家开砦杀出,就能将敌人彻底击溃,就算生擒敌将源范赖也不是什么不可想象的事情。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突然几支火箭射向一之谷要塞的中心,随即喊杀声大起,平家军骤然遇袭,瞬间乱成一团。平宗盛出帐观看,喝问道:“哪里来的敌人?!”部将仓惶禀报:“是源氏的旗帜,将要杀至大帐之前了!”平宗盛抬眼望望身前波涛汹涌的大海,以及身后陡峭的悬崖,感到大惑不解:“难道他们是从天上飞下来的吗?” 战局,甚至历史都在这一瞬间拐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在这位从天而降的后来被人称作“九郎判官”的将领的奇谋下,平家军被彻底击溃了,他们重归京都的梦想也就此彻底破灭。可以说,源平合战的最终结局,正是由“九郎判官”一力奠定的。 1.牛若丸降生 “九郎判官”,“九郎”是他的排行,“判官”是他的官职,事实上,这位“九郎判官”本名源义经,乃是已故的源氏领袖源义朝最小的儿子。 无论平家还是源氏,原本都是日本天皇的后裔。因为经过近千年的繁衍,皇室后裔数量越来越多,无法安置,某些天皇就把自己的几个儿孙降为臣籍,赐给他们姓氏(天皇是无姓的),其中最煊赫的就是桓武平氏(桓武天皇之孙高栋王、重孙高望王的后裔)和清和源氏(清和天皇之孙源经基的后裔)。 这些被降格的皇族,一开始多在朝中担任武官,警卫宫廷,后来和地方上逐渐崛起的武士阶层相结合,变成了全国势力最大的几个武士团的首领。等到“平治之乱”的时候,源氏的首领、源义经之父源义朝被平家的首领平清盛砍下了脑袋,源、平两家在政治斗争中结下深仇一那一年源义经还不满周岁。说到“平治之乱”,述得从“保元之乱”讲起。且说保元是后白河天皇的年号,保元元年(1156年),这位年轻的天皇登基还不到一年,支持他的太上皇鸟羽院就去世了,另一位太上皇崇德院阴谋复辟,整个京都都笼罩在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险恶气氛中。 怎么会有那么多太上皇呢?原来日本天皇在很早以前就被基本架空了,政权落到了古老神官出身的藤原家族手中,当时朝中宰相叫做“太政大臣”,此外,在宰相上面还有一个名为“摄关”的职务(天皇亲政前称“摄政”,亲政后称“关白”,合称为“摄关”),相当于摄政王,无论太政大臣还是摄关,历来都由藤原家族中某几个支系的子弟充任,藤原家族就此独掌朝纲。 天皇不是因此就被架空了吗?于是某几代天皇年纪轻轻就匆忙退位传子,自己以太上皇的身份另立一个小朝廷(某某院),以求和藤原家族分享一部分权力。前面提到过的鸟羽院就是这样一位太上皇,他被称为鸟羽上皇,后来因为笃信佛教而剃发修行,所以也称鸟羽法皇。 鸟羽法皇先是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崇德天皇,隔了几年感觉这个儿子不大听话,就逼令崇德天皇退位,让给弟弟近卫天皇——崇德天皇就这样变成崇德上皇了。近卫天皇体弱多病,很年轻就去世了,崇德上皇心说是不是上天让我复辟,再来当回天皇?我这个上皇和父亲相比,简直跟摆设一样,什么权力都没有,还不如回去当天皇呢。谁想到鸟羽法皇却又指定另外一个儿子继了位,就是后自河天皇。 崇德上皇这个气呀,可巧老爹没多久就过世了,于是他就想发动政变,把弟弟后白河天皇从宝座上赶下去。在此同时,藤原家也出现了相类似的情形,前关白藤原忠实厌恶碌碌无为而又没有子嗣的长子藤原忠通,想逼他把关白之位让给时任左大臣的次子藤原赖长,忠通不从,父子间的矛盾激化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于是,希望变革现政权的这些人一拍即合,崇德上皇迅速与藤原忠实、藤原赖长结为攻守同盟,并诏令源义朝的父亲源为义和平清盛的叔叔平忠正带着麾下武士进京听候调遣。 后白河天皇闻讯,立刻找到了藤原忠通商议,并诏令源义朝和平清盛率兵勤王——同一家族的父子、叔侄,就因为所接受的诏令不同而分属了互相敌对的阵营。结果两下一交锋,源义朝捐弃私情,奋勇杀敌,终于为后白河天皇赢得了胜利。这就是“保元之乱”。 大乱平息以后,源义朝自认为功勋卓著,就向关白藤原忠通求情,想以自己的功绩来抵偿父亲源为义的罪过,可他没想到是,此举却遭到了平清盛的阻挠。清盛先是斩杀了与他素来交恶的叔叔平忠正,然后向藤原忠通进言说:“此次大乱,自皇室、摄关家到我平氏一门,无不为失去父母兄弟而悲痛万分,今切不可令源氏一门独美。义朝为其父求情,分明是对朝廷怀有二心。”昏庸的藤原忠通采纳了清盛的意见,对义朝的请求不予批准,并催促义朝尽早对其父处以死刑。 藤原忠通通过此事,认定源义朝怀有二心,在论功行赏时仅仅只封赏义朝为有名无实的左马头一职,而将靖平“保元之乱”的大功归之于平清盛,不仅破格提拔他为执掌九州全境的太宰大贰,更将清盛的几个儿子都升了高官。将这一切看在眼中的源义朝又怎么可能心情平静?然而此时他的实力还不够强大,便只得暗暗隐忍下来,等待报复的时机,而这一忍就是三年。 等到了平治元年(1159年),一位叫常盘的侍妾为源义朝生下了他的第九个儿子,义朝喜不自胜。且说常盘是京中有名的美女,也曾担任过近卫天皇的皇后九条院宫中的侍女,源义朝靠着他赫赫威名和纠纠雄姿把常盘娶到了手,一连生下三个儿子,这最后一个就是本文的主人公、九郎源义经,小名叫做牛若丸。但是此时望着怀抱中婴儿的源义朝绝对料想不到,将来要为源氏一门报仇雪耻的,就正是这个牛若丸。也就在这一年的十二月,义朝为了复仇,联合后白河上皇(后白河天皇在前一年退位,传于二条天皇)的近臣藤原信赖发动了军事政变——是为“平治之乱”。 然而藤原信赖这个人,本身并没有什么本事,仅仅只因为是喜欢男色的后白河上皇的男宠而得以爬到了高位,这样的人事实上根本就没有什么政治号召力,而后白河天皇也更不会因为对他宠爱而任由他政变夺权。结果义朝和信赖很快就被朝廷指为叛逆,原本跟随义朝的家臣也都纷纷投向了平清盛一边。义朝眼看大势已去,便准备逃回根据地坂东地区,以图东山再起,却不想在逃到美浓国(日本古代行政区划,称“国”也称“州”)的时候,因家臣长田忠致的背叛而被刺死在了浴室之内,结束了他愤懑而又无奈的一生。 源义朝的首级被送到平清盛手中,清盛借助此次平乱的功绩再次升迁为检非违使别当兼中纳言(相当于首都治安官兼内阁秘书长),将近畿(京都及其附近地区)一带的军事实权完全掌握在了平家手中。为了斩草除根不留后患,清盛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搜捕源义朝的遗孤,送交清盛在京都六波罗的宅邸处置。 此时的常盘也得到了义朝被害的消息,为了躲避平家的追捕,只得只身带着她与义朝生下的三个孩子逃离京城。然而清盛的目的是要将有实力与他争夺霸权的源氏一门斩草除根,为了这样的目的自然是什么样的手段都会用上。在得知常盘逃出京城之后,清盛立刻派人抓来了常盘的母亲,并对其严刑拷打,然后再叫人把这个消息传扬出去。为了不让年老的母亲蒙难受辱,常盘只得带着三个孩子回到了京都。 清盛虽然早就听说常盘是京城中数一数二的美人,然而当他真正看到常盘其人时还是被其无双的容貌所打动,甚至萌生了将其据为己有的想法。但是此时的常盘却只是一再地向清盛请求,请他放过年老的母亲和尚且年幼的孩子。 清盛明白,若想俘获眼前这位美人的心,就只有按照她的要求去做。正好此前不久,有人捉到了源义朝的嫡子源赖朝,送到六波罗,清盛本待立刻处以斩刑,继母池禅尼却跑出来求情,原因是赖朝很像她早天的亲生儿子。为了不伤从小把自己养大的池禅尼的心,清盛被迫放过了赖朝,只处以流放之刑,事既如此,现在再多放几个仇敌的庶子也便顺理成章了。 当然,如果完全放任不管是很不明智的选择,于是清盛与常盘约定,三个孩子性命可保,但是年长一点的两个孩子必须立刻剃发出家,只有当时年仅两岁的牛若丸可以暂时留在常盘身边,但是一旦长大之后也要立刻送进寺院。就这样,常盘为了保全三个幼子的性命,不得不委身睡在了仇人之侧。 此时的牛若丸因为只有两岁大,竟完全不知情地生活在仇人家中。直到数年之后,常盘为清盛生下一女,并且美色渐衰,清盛才对她失去了兴趣,便自作主张把她再嫁给了大藏卿(财政部长)一条长成,而牛若丸也跟随母亲进入了一条家。 转眼间,牛若丸已长到了七岁,已经是能够记事的年纪了。此时的清盛开始忧虑起来,于是便火速着人向一条长成和常盘传达了他的意思:立即将牛若丸送往鞍马山出家,否则的话就要送交六波罗处置——所谓送交六波罗处置,多半只有斩首一途。无奈之下,常盘只得强忍悲痛,将幼子送到了鞍马山中。P2-P7 序言 “武士”一词并不是日本人的发明,它来源于中国。对于中国秦汉以前的贵族社会来说,贵族以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层级来划分,“士”本是指下级贵族,当然武士也就是武勇之“士”,是贵族阶层的一员。然而日本的武士最初却并非贵族,并且他们正是贵族社会的掘墓人。 日本的“武士”(BOSHI)阶层产生于九世纪中期,在此之前也出现过无数功勋卓著的名将,比如建内宿弥、坂上田村麻吕等等。但他们都不能被称作“武士”。武士的主要来源是贵族庄园中的庄官和地头(身份低于庄官的庄园管理人),是为贵族们看家护院、管理财产的家奴,正因为如此,所以武士也可称之为“侍”(SAMLURAI),就是侍从之意。 武士阶层虽然也是统治者的一员,却长期被贵族阶层看不起,即便源、平等天皇后裔的家族,因为被降格为武士,所以一开始也没有资格担任高级朝官。但是武士们逐渐组织起来,形成大大小小的武士团,他们有刀有枪,又和土地结合得非常紧密,有马有粮,跳出来造贵族的反,日益腐朽的贵族阶层可就吃不住劲了。到了十二世纪的时候,终于出现了第一个武士政权——六波罗平氏。 武士政权一开始和以天皇为首的贵族政权平分权力,但他们的力量日益强大,逐渐在双头政治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到了十七世纪以后的江户幕府时代,天皇朝廷已经变成了彻底的傀儡,日本的政治中心也从京都转移到了武士政权所在地——江户。可以说,从十二世纪一直到十九世纪“明治维新”以前,日本人整整七百年间都处在武士们的统治之下。 那么,日本武士都是些怎样的人呢? 武士们在彻底成长为统治阶层以后,开始官僚化、腐朽化,而在此之前,他们是以战斗为主要职责的,为主家而战,为家族而战,也为自己而战。因此武士们普遍崇尚俭朴、武勇,并且唯力为视,重死轻生。 无论阶级还是阶层,都具有自己的道德规范,武士们也不例外。武士的道德规范就是“武士道”,或者简称为“士道”——日本人什么都喜欢说“道”,比如茶道、书道、花道、剑道、柔道等等。当然,古时候的日本武士是料想不到的,“武士道”竟然会被后世的军国主义分子所利用,给周边国家带来深重的灾难,从而成为世界范围内最臭名昭著的名词之一。 其实那些军国主义分子扛出来愚弄人民的“武士道”大旗,并不是真正的“武士道”。那个时代,日本早已经没有了真正的武士。没有武士,还谈什么武士之道? “武士道”并不是开天辟地以来就有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当然也不会永远存在,它当然会随武士阶层的产生而产生,同时也随着武士阶层的消亡而自然消亡。第一次想用文字来整理和规定“武士道”的努力,是在1232年,由武家政权镰仓幕府的实际掌控者北条泰时制定了《御成败式目》一文,在传统的质素、俭约、勇敢、重诺守信等武士道德规范外,添加了“仆忠主,子孝父,妻从夫”的儒家忠孝思想——其实,这都是有利于他们北条氏统治的条文。 《御成败式目》对武士阶层的影响很大,它明确地指出武士乃是战士,既然是战士就必须以军法来约束,遵从上级,服从指挥,舍死忘生,本是题中应有之意——日本人轻“仁”而重“忠”的精神传统就是由此而来的。 进入战国时代以后,旧的统治秩序被打破,武士道也因而被注入很多崭新的内容。战国前中期,武士道更偏重于“术”而忽视“道”—— “术”专指战斗的技能,而“道”却被圈定在“轻生就义”等极小的范围内。终究身处混乱的时代,家族的延续和个人的生存才是至关重要的,忠诚和严格的主从思想在此前提下随时可被打破;战国因此被称为“下魁上”的时代,农民驱逐领主,商人踞城自治,家臣篡夺主家,都成为并不出奇的寻常之事。 在这一时期,义比忠更深刻地影响着武士道的内涵,而轻生重死的日本传统思想与禅也紧密结合起来。天下大义、无欲无求、笑看荣辱等与近世“武士道”总体相悖的内容,在战国时代达到了巅峰。 最终结束乱世,建立新的也是最后一个武士政权——江户幕府——的乃是德川家康。此人起于贫困微末,因而用无条件的忠诚教育和要求臣下,他最初所统治的三河国,当地武士就以对上级狗一般的忠诚享誉全日本。于是,在家康对忠义之行的褒奖和宣扬下,新的“武士道”就此诞生了。 作为德川家世袭重臣的大久保忠敬创作《三河物语》,在战国时代最重忠义的武田家族留下《甲阳军鉴》,这两本书对近世“武士道”的形成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它们所认可和确定的“武士道”,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士道是战士之道,赞美武勇,嘲笑怯懦;第二,将武士喻之为犬,注重主从的情谊关系;第三,提倡复仇和殉死。前两条还是旧时代的士道内容,而最后一条则是新的,是为其它他文化体系下的人们所无法理解的因素,也是近世武士道逐渐走向残忍和暴虐的根源所在。 江户幕府的统治逐渐稳固之后,大规模战争基本已经消亡,武士也逐渐从战争时代的战士转变成和平时代的行政官僚。在这种情况下,旧的伦理道德已经不适用了,武士必须在新的环境下建立新的行为规范,寻找新的精神依托,山鹿素行于是应运而生,完善了近世的士道内容,同时也为未来军国主义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山鹿素行是日本著名的儒学家和兵法家,因此他所推崇的武士道也包含了相当多儒教的因素,便于为统治阶级所接受。首先,他推翻了主从的“情谊”说,认为忠诚乃是天道,是人伦的大纲,是类似于朱子学说中的万世不变的“理”。其次,他认为武士道不仅仅是战斗者的伦理,更是普遍的真理,武士不是战斗者,而是人伦之师,对于农、工、商若有悖逆之事,必须速加惩戒,以正人伦。第三,非议殉死和复仇,因为士道的行动准则是“仁”,杀身以成仁,舍身以取义,为的是仁义,而非情谊。然而很可惜的是,山鹿的学说虽为江户幕府所接受并推广,这第三条却始终未能为大多数武士所接受。 “忠”而非“仁”的思想长时间占据着日本儒教界,因此在日本文化血液中被根深蒂固地植入重荣辱但轻善恶的基因,换言之,日本人很在意羞辱感,却很少有罪恶感。在武士们看来,不肯受辱,愤而自尽或者复仇者,要比含羞忍耻而取义成仁者更值得尊敬。这一思想直接导致了近代的侵略战争,武士虽然名实俱亡了,武士道虽然名存实亡了,但大久保忠敬和山鹿素行的学说对整个日本精神和文化的影响却远未淡化。 不过,本书所描述的乃是近代武士道成型以前的一些武士们,他们的经历、思想乃至行事风格都大相径庭;但有一点是相同的,他们都是些勇敢的战士,是传统的而非近代官僚化以后的武士。无论是义经的复仇、正成的死国、谦信的仗义、信长的革命,还是利家的耿介、忠胜的豪勇、吉继的成仁,都更多地包含着一种朴素的不同于流俗的动人品质。换句话说,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阳刚”之气,是无愧于“武士”这一称号,也无愧于“战士”这一职责的。 当然,这七名武士并不能代表全体武士,更不能代表各个时代不同的士道风貌,但从他们身上,或许可以使我们从一个侧面了解究竟何为武士,何为武士道。武士并不是什么神秘的存在,真正的武士道也不是洪水猛兽,他们只是特定国度、特定时代下的必然产物。时至今日,他们都已经不存在了,但或许我们可以从中了解一些什么。 赤军 2008年5月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七武士(日本古代七位血性武士传奇)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赤军//驰骋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01737632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91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50 |
出版时间 | 2008-06-01 |
首版时间 | 2008-06-01 |
印刷时间 | 2008-06-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92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K313.03 |
丛书名 | |
印张 | 19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0 |
宽 | 158 |
高 | 19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