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走近网络远离网瘾
内容
编辑推荐

孩子上网吗?玩游戏吗?泡网吧吗?他,上瘾了吗?你,有办法吗?这里有给你们的办法,还有给你们的信心。本书是帮助上网成瘾孩子戒除网瘾的优秀读本,帮助家长走进孩子心灵的沟通手册。本书以理论和实例相结合的形式,讲述了网瘾给家庭、社会造成的深刻危害,以及应该如何帮助“网瘾少年”走回正道的方法。

内容推荐

怎样才能和“网瘾少年”和谐顺利地“接轨”呢?只有通过“网游”这个孩子痴迷的事物入手,你才能找到通往孩子心灵深幽之处的“曲径”,达到师生之间的“和谐”,接下来你才能引导那个迷途的孩子走回正道。

目录

上篇 预防网瘾总动员

预防网瘾总动员

预防网瘾系列讲座之一:10岁以前的孩子和电脑游戏

预防网瘾系列讲座之二:11岁到14岁的孩子与网游

预防网瘾系列讲座之三:15岁到17岁的男孩和网游

预防网瘾系列讲座之四:15岁到17岁的男孩与网恋

预防网瘾系列讲座之五:18岁到19岁的男孩与网游

预防网瘾系列讲座之六:学习好的孩子与网游

预防网瘾系列讲座之七:避免堕入深度迷恋网游的泥潭

预防网瘾系列讲座之八:学习不好的孩子与网游

预防网瘾系列讲座之九:11岁到14岁的女孩和网恋

预防网瘾系列讲座之十:15岁到17岁的女孩和网恋

预防网瘾系列讲座之十一:18岁到20岁的女孩和网恋

“网瘾”临床病症的十个级别

中篇 走近网络,远离网瘾

百姓眼里的互联网是什么样子的

走近网络,远离网瘾

游戏之道,适可而止!

网络、网络我爱你——就像老鼠爱大米

网络、网络我怕你——就像老鼠怕猫咪

互联网时代的“数字化的宿命”论

下篇 互联网时代的素质教育

怎样做互联网时代80后、90后孩子的思想工作

爱和溺爱的较量——爱落荒而逃

互联网时代的挫折教育

教会孩子认错

教会孩子感恩

不要培养“啃老族”

“修理”贪得无厌的孩子

教孩子主动、有效地帮助自己和别人

教孩子爱读书

把儿子培养成互联网时代的“好男儿”

培养互联网时代的新好女孩

苦难的孩子成大器——写给农村困难家庭的学子

互联网时代“小精灵”的故事——献给留守天使

后记

试读章节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是最难领导的了,曾经运转得非常有效的家法、家规又变成了一纸空文。

其实,这是上帝给我们最合理的安排了,因为对于多数的家庭,孩子到这个岁数上,父母正好是四十岁左右的不惑之年。惑:困惑,不明白,不惑自然是明白了。上帝安排你在最明白、最年富力强的时候来对付自己儿子最不好对付的年龄段——谢谢上帝的巧安排。

然而,当今互联网时代的中国父母多半都只有一个孩子,尽管已年届不惑,但仍然没有被这难缠的孩子折磨过的经验,所以,事态的发展也不容乐观——老子,被儿女治得无可奈何。

我们来看这对父子的争端。老爸给儿子进行道德教育,儿子不屑:“老爸你的教育早过时啦,现在我们的老师都说,我不指望你们将来成为啥英雄模范,只要都给我滚进大学去,不要影响我校的升学率和我的奖金。”“见鬼了,教育和奖金结了婚,能把孩子教育成什么!”爸爸叹息,继而忧国忧民,更为自己的后代担忧。  对于孩子,母亲的苦恼在于:我要走进你的心灵你不让,我敞开心扉让你走进你不进——互联网时代一个无奈母亲的叹息。

既有父亲的失败和担忧,又有母亲的无奈,心里舒服了吧、平衡了吧——80后的父母,也就是我们这一代人:自己是孩子的时候,中国人赛着生孩子,一对夫妻一群孩子,作为孩子的我们要努力讨好父母,以求父母多分给自己一点好吃的;好不容易,多年的媳妇熬成了婆,我们成了父母,又变成了一群家长一个孩子,家长赛着讨好自己的孩子,我们这一代人一辈子都在舔着脸讨好两头的人。所以,孩子对父亲好一点,母亲会心酸,对母亲好一点,父亲又失落,等孩子长大了能一碗水端平了:“这下可好了,孩子长大了!”两个都不理了,于是,家长更急了——“当今的孩子太难管教了”,两个人一起感叹。这样也好,共同的爱和共同的遭遇,倒有利于夫妻两人的团结了。于是,两人联合起来对付自己的儿子,希望儿子能顺着父母指引的正确路线,走健康的成长之路,但结果是他坚决不听,甚至是你指东来他走西,你让他打狗他撵鸡,一你逼着他去学校,他走进学校的东门呢,翻了学校的西墙就去了网吧……

于是,两人联手,将他捉拿归案,父亲恨铁不成钢,咬牙切齿、摩拳擦掌冲动地扬起右手,又缓缓地借着搔头皮的动作放下——因为,他突然想起陶宏开教授说“恨铁不成钢”是不对的,因为钢不是“恨”出来的,是“炼”出来的,要有耐心。于是自己败下阵来,让老婆上并嘱咐“要有耐心”。妈妈耐心地、不厌其烦地叨叨,那个狡猾的、顽劣的、自以为是的小子就是刀枪不入,油盐不进、软硬不吃……

步入不惑的人们,又有了更大的困惑:自己的儿子到底是怎么了?

难道我们父子真是前世的冤家?

难道那个网游比他的亲爹还亲——网游成了他的亲爹,亲爹倒成了他的仇人。

难道寄托着父母所有希望的自己唯一的儿子就只能成为“网瘾少年”?

我们所说的哪一句话不是中肯的、向善的、为了他好的?

我们是那样无私地爱他,却换来他对我们如此的冷淡和仇视。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表面问题:代沟——你是父亲,他是儿子,不争的两代人,无法填平的代沟。真的无法填平么?朋友徐兴武的儿子东东进入初中后,变得越来越不听话了,不让他做什么,他偏做什么——尤其是对网游的看法,父子两人更是水火不容。徐兴武加大了“专政”力度,一发现东东有什么不对,就劈头盖脸一顿训斥。训斥的结果是东东一见徐兴武就躲,还经常在外头疯玩,在网吧玩网游——因为在家爸爸不让玩。徐兴武觉得这样下去不对劲,便改变了策略,和颜悦色地找东东谈心,想摸清儿子的心思。东东却软硬不吃,什么也不和父亲说。

一个周末,东东向老爸请假外出踢足球。由于担心儿子在外交上了“损友”,徐兴武便提出与东东一同去踢球。东东当时有些犹豫,徐兴武赶紧说自己在大学里可是校队的前锋,东东这才同意。

徐兴武宝刀未老,帮助东东的球队赢了那场比赛。东东兴奋地抱着自己的老爸,竟没大没小地嚷:“哥们,你还真行啊。”——代沟没有了。当然,后来父子之间的沟通也顺畅多了,儿子肯听老爹为他出的主意了。

然而,网游当道、国足又不争气,现在好多孩子根本不玩足球了,想以上面故事中的老徐为榜样,也苦于没找到和儿子共有的爱好。

分析一下问题的实质,尽管爹还是这爹,儿还是那儿,但是代沟的问题可以转化成“价值观不同的问题”:每个人的世界观都不可避免地带着成长岁月所属时代的烙印。我们这一代人是唱着《学习雷锋好榜样》,箪食饮水(吃干粮喝白水)长大的;他们这一代人是听着“天下没有不要钱的午餐”,吃麦当劳、喝可乐长胖的。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总是将故事讲到能体现人物的光辉形象和高尚的品质就戛然而止!

然而,这一代孩子从来没想要做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我们这一代人学过《纪念白求恩》,课文里有这样的一段:一个外国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我们为白求恩的这种国际主义精神感动着。

他们也学这篇课文,但是他们读过课文之后提出这样的问题:一个外国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病”?

你想想,你还在用自己的价值取向、思维习惯以及表达方式,梦想着孩子能接受你的精神,可能吗?

那怎么办?一句话:小子,我治不了你,还治不了我——我是说,你没法改变孩子这一代人的世界观,还改不了自己的方式么!

改用什么样的方式才行呢?

我曾经学过清华大学的《如何写商业计划书》,书中教给我们:如果你想说服投资人投资给你的项目,你首先要让投资人知道投资你的项目,他能获得怎样的高额利润,接下来他才能有兴趣和你谈你的项目……

这个太难了,换个简单点的:美国人写过一本叫《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书,想教给世人学会主动——其实,这是一本为老板们写的教育员工主动为老板努力工作的教科书。我们来看它怎么说:世界会给你以厚报,既有金钱的也有荣誉的,只要你具备这样一种品质,那就是主动。什么是主动让我来告诉你,主动就是不用别人告诉你,你就能出色地完成工作!

P28-31

序言

假如我是那个孩子的老师,他的人生将是辉煌的

——致家长的话

假如我是那个孩子(因网游自杀的张潇艺)的老师,那个孩子的人生将是辉煌的。

李人凤,一个十三岁的孩子,玩电脑游戏(单机版的、网络版的都玩)曾经玩到什么程度?用他自己的话说,自己曾经是一只“迷途小羔羊”,曾经痴迷过一款叫《仙剑奇侠传》的网络游戏,还为这一款游戏写了一部《仙剑后传》。两年以前,他从师于我,现在的他,学习、锻炼、写作、游戏……生活很充实,对未来充满自信。更值得一提的是,他与我合作写出了《走近网络,远离网瘾》一书,书中所涉及的一部分案例是他在观察我的教学中记录下来的,其中一篇《互联网时代“小精灵”的故事》是由他独立完成的。一个13岁上初中二年级的小男孩,如果没有那本游戏小说垫底,写三四百字的作文怕是也很困难,但因为引导得当,顺理成章地将孩子对游戏的痴迷,转换到写作上来,才有了孩子的今天。

关注网瘾问题的人,大概还记得,一个名叫张潇艺的13岁少年,因为玩网络游戏走火入魔,经过连续36小时在网吧里“鏖战失败”,最后走到自己家居民楼24层楼的顶楼,学着网络游戏中英雄飞天的模样纵身跳了下去……网络游戏真的就是让这个13岁的少年结束生命的唯一元凶么?还有没有其他的原因,让这个本应该阳光灿烂的少年选择这样一条绝路呢?有!那个13岁的少年生前根据网络游戏写了一部同学们争相传阅的《魔兽小说》,可是,在同学们传阅的过程中被老师截获,老师因此批评他:“你真是个垃圾…。孩子的父亲撞见自己的儿子正在写小说,大发雷霆,夺过儿子生命般宝贝的小说撕了个粉碎。儿子的精神世界坍塌了,于是,老师和父亲对这个孩子的批评就写进了孩子留给父母的遗书中:“亲爱的爸爸妈妈,您的儿子是个垃圾……”

对比两个孩子,我们可以看出,同样的年龄,同样的爱好,同样因为喜爱网络游戏而爱上写作,教育引导的方式不同,结果是多么不一样。

假如我是那个孩子的老师,那个13岁少年的生命一定还茁壮成长在阳光下,他的人生将是辉煌的。

“帮主带带我,我武功不高”

——致年轻朋友的话

工作很没有激情的时候,我就上会儿《征途》,但我水平很烂,可是我人很谦虚,最常挂在口头的话是:“帮主带带我,我武功不高……”。可是,就是这种烂水平,我的学生从来都很佩服我,说我是他们所有老师中玩网游最牛的一位,是他们的网友中教书最牛的人。我有点飘飘然地带着我的学生们在《征途》上游戏,学业上奋进!

每次接受“网瘾少年”做我的学生的时候,我第一件事就是陪他一起“网游一番”,接下来,我就成了他的“盟友”甚至是“知己”。只有当学生把老师视为知己的时候,老师的教育理念学生才有可能接受。我从来就不相信那些不懂网游的戒除网瘾的专家们能让“网瘾少年”接受!那戒除的效果当然值得怀疑了。

“如果夫子再世,他也会用我的办法去教育那些痴迷网游的孩子的!”

别人肯定会说你怎么敢说“夫子再世…的话呢?

在我没有看到孔子收子路为徒的故事之前,我以为孔子当时的人,对孔子都是“顶礼膜拜、言听计从”的,但也有敢“无视”他的教诲的。其中最“大不敬”的一位就是子路。孔子担任老师以后自己开始了平民教育,他自己也希望多教些好学生。有一天孔子走在街头,看到一个年轻人,头上插着公鸡毛,身上披着野猪皮,带把剑,一副不良少年(两千多年前的“嬉皮士”)的打扮。当时孔子就主动跟子路说,你看起来很直爽,怎么不来跟我学习呢?

子路说何必学习呢?南山有竹,资质非常好,砍下来当箭可以射穿犀牛皮。子路认为自己就是南山的竹子,天生资质很好(这子路太不识抬举!)孔子说,你把南山的竹子前面削尖,装上箭头,后面插上羽毛,不是可以射得更深吗?子路立刻懂了,如果资质很好,再加上后天的磨炼,那可以有更杰出的表现,于是立刻拜师。孔子面对如此“大不敬”的学生,顺势引导,于是,那个两干多年前的“嬉皮士”的子路,就被夫子收服了。

当今互联网时代,那些被称作“网瘾少年”的孩子,为什么就不接受那些对他有益甚至是能救他于临渊的“逆耳忠言”呢?是因为那些孩子本就是“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恗也”么?(这是夫子最经典的骂学生的话,但夫子骂的是他最得意的门徒宰予,他知道那学生能接受,且能以此“惊醒自己”,我猜,这大概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的“挫折教育”吧。)不是!而是我们做师长的压根就不了解我们的孩子能听进什么话!我们能不能从孔子收子路为徒的故事中反省自己的做法呢?我们能不能把“忠言”变得“不逆耳”呢?那些迷恋网游很深的孩子已经深深陷入那个不能自拔的泥潭,换句话说网游已经变成了孩子心目中的“神”,而你的“逆耳忠言”像一把利剑冲着他的“神”直刺过去,他当然不允许,轻者置你的“忠言”于不理,重者他会奋起反抗来捍卫他的“神”。我们用庸人的想法来揣摩夫子当时看到“嬉皮士”子路时的心理活动:“看你小子那身花里胡哨的打扮,一看就不是好孩子,谢天谢地,他不是我的学生…但夫子的伟大之处就在于此:你不是头戴羽毛,自诩为“资质非常好的南山竹”么?那我也拿羽毛和南山竹说事,于是,一副“不良少年”模样的子路,乖乖“投降”。讲到这里,我突然想起印度、尼泊尔一带的常用问候语:“Namaste!”中文意思是“我心灵中的神问候你心灵中的神”,然而,我们面对那些迷恋网游很深的孩子时,我们总举着“戒除”的大旗,孩子们看见我们这种态度的第一时间里,就心生反感和敌视,于是两代人心灵中的神就打了起来,你的教育理念怎么能灌输给孩子呢?

当今国内戒除网瘾的专家们有几个能和孩子拿“网游”说事呢?所以“戒除网瘾”就变得困难,甚至是不可能!

我曾经借夫子收子路的办法,帮助很多“网瘾少年”摆脱网瘾的困扰,在这里我向所有的孩子承诺:孟老师从来不反对你玩网游,甚至还可以和你们一起在《征途》上PK一番,只是孟老师“武功不高”,你可要手下留情。

作为国内最早致力于青少年网瘾预防工作的人,我心中一直秉持的工作宗旨是“把网瘾少年教育成天才”。

孟子悦

2008年4月

后记

听蒙牛集团董事长牛根生先生最近在哈佛大学的演讲,兴奋异常。我在教育“网瘾少年”时常用的“顺势、同向、同速的以网游治疗网瘾”的做法尽管有奇效(时间、实践已证明),但因为是一种“小人物”的创新,有点像“民间偏方”,所以,“责任自信度”(牛根生在演讲中用到的一个很了不起的词“中国人的责任自信”)不坚挺,听了牛根生的演讲,自信“很牛”!为啥?

只因为牛根生在演讲中说的这一段话:最近60年,我把前30年看作“虚数”,后30年看作“实数”。为啥?前30年有“斗争”,“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其乐无穷”,外斗修帝主义,内斗地富反坏,直斗得天昏地暗,是非难辨,人身不保,生产力的创造自然也就退居“二线”了。后30年虽有竞争,却没“斗争”,所以,人的主观能动性得到空前解放,我们成为全世界最为耀眼的一个“增长极”!下一个30年,“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怎么处理?“和谐”才是硬道理。

老牛是“用牛奶来强壮中国少年”的人,他用“和谐”的理念带领着蒙牛开创未来,你是谁?我是谁?我是提出“用中国功夫拯救中国网瘾少年”理念的人,我是用“以网游来治疗网瘾”的办法救治网瘾少年的一位女教师,实践证明这是一种最“和谐”的、有效的救治“网瘾少年”的办法。目前,父母面对染上网瘾的孩子采用的办法是“哀求”或者“斗争”,救治“网瘾少年”的机构用“戒除”的办法:大人们说着孩子反感的话,孩子们说着大人们根本就听不懂的“网游专业术语”,如果和谐、有效纯属偶然,失败、甚至是孩子越来越逆反才是必然。

怎样才能和“网瘾少年”和谐顺利地“接轨”呢?只有通过“网游”这个孩子痴迷的事物入手,你才能找到通往孩子心灵深幽之处的“曲径”,达到师生之间的“和谐”,接下来你才能引导那个迷途的孩子走回正道。

“和谐”才是硬道理!

书评(媒体评论)

“网瘾很可怕,那就别让我们的孩子变成‘网瘾少年’——预防网瘾从今天开始:少女网恋更可怕,那父母就要为自己的女儿保驾护航——您应该怎么办呢?打开这本书,它会告诉您简单、易行,更关键是孩子能接受的办法!”

——家长推荐

孟老师从来不反对你玩网游,甚至还可以和你们一起在《征途》上PK一番,只是孟老师的“武功不高”,你可要手下留情。

——作者如是说

站在理性的高度看待网络游戏,玩的时候拿得起放得下,学会自我管理并接受家长的监督,才是远离网瘾的保障。

——曾经的“网瘾少年”如是说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走近网络远离网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孟子悦//李人凤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11182439
开本 32开
页数 22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4
出版时间 2008-05-01
首版时间 2008-05-01
印刷时间 2008-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7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C913.5
丛书名
印张 7.25
印次 2
出版地 上海
209
148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5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5:2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