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肉食品安全是我国食物安全的组成部分,而原料禽供给是保证禽肉安全的重要环节。保证禽肉食品安全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到种禽繁育、商品禽养殖、屠宰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诸多环节,其中的商品肉禽养殖是一个关键环节。养殖环节能否持续向屠宰加工环节供给数量充足、质量安全的原料禽决定着禽肉食品的数量安全和质量安全。因此,要解决好禽肉的数量安全和质量安全问题,必须首先解决好原料禽供给问题。在数量和质量上保证原料禽的供给,成为我国肉禽产业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本书从微观层面对我国原料禽供给问题进行比较全面科学的研究,该研究对于促进我国肉禽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争取食品数量的充足供给、质量的卫生安全、品种和营养的合理搭配以及食物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即确保国家的食物安全,是我国在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也是当前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专家认为,目前的食物安全(food security)包括3个方面:从数量的角度,要求食物的供需平衡,即满足食物数量安全;从质量的角度,要求食物的营养结构合理、优质卫生健康(无污染),满足人们健康生活的需要,即满足食物质量安全;从发展的角度,要求食物的获取要注重生态环境的良好保护和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即确保食物来源的可持续性。
禽肉食品安全是我国食物安全的组成部分,而原料禽供给是保证禽肉安全的重要环节。保证禽肉食品安全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到种禽繁育、商品禽养殖、屠宰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诸多环节,其中的商品肉禽养殖是一个关键环节。养殖环节能否持续向屠宰加工环节供给数量充足、质量安全的原料禽决定着禽肉食品的数量安全和质量安全。因此,要解决好禽肉的数量安全和质量安全问题,必须首先解决好原料禽供给问题。在数量和质量上保证原料禽的供给,成为我国肉禽产业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本书从微观层面对我国原料禽供给问题进行比较全面科学的研究,该研究对于促进我国肉禽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本书共分七章展开论述,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第一章,首先对相关理论进行了梳理,分析这些理论在本研究中的运用,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客观评述;然后构建了全书的分析框架,后续章节的研究以此为依据展开。
第二章,从禽肉产量、产品结构、国际贸易、国际竞争力、企业发展等方面对我国禽肉加工业进行综合分析。禽肉加工业是原料禽的需求方,本章内容为原料禽供给研究提供了背景支撑。
第三章,首先从发展历程、品种、数量、规模、成本等若干方面对我国原料禽的生产状况进行分析;然后对原料禽的供给方式进行归类,并剖析现实中原料禽供给问题的表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第四章,阐述了原料禽供给中的供应关系的内涵及类别,并运用案例和实地调查数据对各种供应关系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然后,运用计量模型分析养殖户选择供应关系的影响因素;最后,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从供给质量、供给数量、稳定性等方面对各种原料禽供应关系进行评价,并结合实证分析结果探讨原料禽供应关系的选择。
第五章,首先运用系统类变量分析法,研究影响原料禽质量安全的主题特征变量、关键原因变量、行为选择变量和环境条件变量;其次,分析养殖者在肉禽饲养中对养殖环境、饲养方式、卫生防疫、生产资料等的选择;然后,分析养殖者的质量安全生产行为;最后,分析养殖者的违约行为及其表现,对养殖者违约行为的动机与原因进行解释。
第六章,首先分析原料禽供给中的利益分配现状,结合养殖者的利益要求和对利益分配方式的意愿选择,探讨有利于保障原料禽供给的利益分配机制的构建;其次,对规范养殖户行为的经济约束、技术约束、法律约束和道德约束进行分析,结合第五章的研究结果,探讨保障原料禽供给的约束机制的构建;最后,从风险分担、风险保障和风险补偿三个方面对保障原料禽供给的风险机制进行分析。
第七章,对前面各章节的研究成果进行概括和总结,揭示本研究的政策含义,给出相应对策。
结合大量的实地调查资料和数据,经过系统的理论分析之后,本书得到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我国禽肉加工业发展迅速,因此,对原料禽的需求不断增加。尽管我国肉禽养殖数量也在增长,但是依然存在着原料禽供给数量不足问题。
(2)原料禽供应关系是影响原料禽供给的关键因素。目前,我国原料禽供应关系以市场型为主,为了保障原料禽供给数量充足和质量安全,今后应着重发展合同型供应关系,并且在组织形式、合同类型、合同价格等方面进行调整。另外,扩大饲养规模、增加专门性投入以及减少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有助于合同型供应关系的推广。
(3)养殖者行为也是影响原料禽供给的关键因素。内外销原料禽养殖者在肉禽养殖中的选择行为存在差异,内销原料禽质量安全水平相对较低。内销原料禽养殖者的饲养环境、饲养管理方式以及生产资料的使用都有待改善和提高。另外,养殖者的卫生防疫环节比较薄弱,需要加强。养殖者的质量不安全生产行为和违约行为威胁着原料禽的供给。加强对肉禽质量的监督检测力度,实施较高的违约赔偿且法律惩罚到位,强化养殖者的信誉观念,增加养殖者的专门性投入,可以抑制养殖者的质量不安全生产行为和违约行为。
(4)现行的利益分配机制不能满足肉禽养殖者的利益要求,也存在着不利于原料禽供给的缺陷,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目前的约束机制中,技术约束和法律约束的执行力度不够,也影响到经济约束效力的发挥;风险机制可以划分为风险分担机制、风险保障机制和风险补偿机制三种,目前都处于初步发展阶段,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加强。
(5)政府部门应该在肉禽规模化、标准化养殖的发展,对原料禽质量的监督检测,以及产品可追溯制度、风险基金制度等的建设中充分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