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天裂九世纪(大唐帝国的衰亡)
内容
编辑推荐

公元757年,是唐肃宗至德二载,也是燕帝安禄山圣武二年。山河破碎,社稷荒芜;生灵涂炭,遍地狼烟;大唐太子李亨远遁西北、仓猝即位,太上皇李隆基亡命西南、惶惶若丧家之犬;东都洛阳和西京长安尽落敌手;叛军攻城掠地、日益猖獗,官兵各自为战、连连失利;帝国危如累卵,百姓困若倒悬……安禄山在这一年死了。但是安禄山的暴毙并不意味着黑暗与混乱的终结。短短两年之后,另一个大燕皇帝史思明便再度崛起于范阳……

内容推荐

二百八十九年的唐朝历史,前半载一百三十余年的盛世,繁荣强大,如日中天;后半载一百五十余年的乱世,藩镇割据兵连祸结。

公元757年,安禄山长子——素懦弱、不善言辞却善骑射的安庆绪在大臣严庄、太监李猪儿的协助下弑父自立,做了大燕政权的新皇帝。曾经飞扬跋扈的安禄山部众因为这场宫廷政变而锋芒尽失。可惜,新人并未带来新气象在唐将的攻击下,溃不成军的安庆绪不得不去投靠史思明。没想到,等待他的却是一道冰冷的绳索……

安史之乱终于在大将郭子仪、李光弼的进击下得到平定,但盛世唐朝却自此急转直下,再也回不到往日的辉煌了。内虽有谋臣深算、猛将鹰扬,但也有宦官专权、权臣当道;外虽有并肩作战的盟友,但也有伺机而动的敌国……历任天子都试图力挽狂澜,但也只是苟延残喘,无回天之力。唐朝灭亡已成定势……

作者以一种文学的手法和平民化的视角,把自己置身于当时的情景际遇中,力图与每一个历史当事者展开对话,无论他是忠是奸、是善是恶,是身置旋涡还是位居边缘,都是一枚历史的卒子,轮番上场展开博弈。

目录

序幕 死亡与裂变

第一章 帝国的劫难

 一 帝国反击战

 二 李唐王朝的两难

 三 谁主沉浮?

 四 他们把唐朝历史遽然腰斩

 五 太阿倒持

 六 最后的挣扎

 七 一座不设防的城市

 八 永无宁日

第二章 是藩镇,还是敌国?

 一 一团乱麻的天下

 二 从李惟岳身上开刀

 三 风云再起

 四 这场令人诅咒的战争

 五 泾师之变:长安出了个大秦皇帝

 六 奉天还能撑几天?

 七 一个对国家和个人前途绝望的人

 八 德宗皇帝丢了什么?

第三章 中风的皇帝与短命的改革

 一 黑夜中的一驾马车

 二 天并没有塌下来!

 三 一场飘风骤雨的改革

 四 顺宗完了,王叔文也死定了

 五 一年换了三个皇帝

第四章 元和中兴:九世纪的一抹初阳

 一 打,还是不打?

 二 宪宗皇帝想骂娘

 三 李绛这一招够狠

 四 震惊朝野的恐怖行动

 五 李愬雪夜袭蔡州

 六 一个被成功埋葬的中年男

第五章 青春皇帝:将娱乐进行到死

 一 帝国的上空正乌云四合

 二 一切都打回了原形

 三 遗传的力量真是不可思议

 四 一蟹不如一蟹

 五 李唐江山成了一粒马球

第六章 文宗李昂的悲剧三重奏

 一 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情不是志大才疏

 二 牛李党争:一场席卷帝国的政治风暴

 三 细节决定成败

 四 党争进行时

 五 狂飙突进的两匹政坛黑马

 六 甘露之变:大明宫成了屠宰场

 七 天子在一岁之间苍老

第七章 老大帝国的回光返照

 一 一个朋党领袖又回来了

 二 不抛弃、不放弃

 三 让他们的灵魂在天涯海角飘泊

 四 永远归不去的长安

 五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六 山河长在掌中看

 七 大中之治:最后一抹辉煌

第八章 大崩溃开始了

 一 一个王朝的华丽转身

 二 无知者无畏

 三 大唐的人心散了

 四 毁灭之花的瞬间绽放

 五 黄巢感到了被人遗忘的痛楚

 六 满城尽带黄金甲

 七 狼虎谷的一串头颅

第九章 拿什么拯救你,我的大唐?

 一 僖宗李俨的冰火两重天

 二 孤独的拯救者

 三 守望这个世界的最后一场雪

 四 一个男人灵魂中的七道伤

 五 帝国终结者

 六 流亡的路上没有方向

尾声 公元907年不是尾声

试读章节

第一章 帝国的劫难

一 帝国反击战

安庆绪终于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天子富贵,他深深地感激严庄。在公开场合他们以君臣相称,可在人后他们仍旧称兄道弟。严庄毫不客气地告诉他,你既没有军事经验也没有政治经验,而且一紧张说话就颠三倒四,恐怕难以服众,还是不要见人的好。

安庆绪乐呵呵地同意了。他马上封严庄为御史大夫、冯翊王,然后一转身跳进深宫的酒池肉林中,把那些让人烦心的军国大事全部扔给了严庄。

这样挺好!安庆绪想,我喜欢享受生活,你喜欢操持政务;我要的是富贵,你要的是权威。咱哥俩各取所需,各得其所,多好!

看着眼前这座千疮百孔却依然固若金汤的太原城,史思明心头掠过一阵强烈的沮丧。

集结了十万精锐,历时一个多月,千方百计日夜猛攻,太原城却岿然不动。

这实在大大出乎史思明的预料。

战前他就得到了确切的情报,李光弼手下的河东精锐已经尽数调往朔方,留守太原的都是些老弱病残,加上地方民兵总共还不到一万人。本以为这座危城一战可拿下,没想到强攻四十余日的唯一结果是——燕军在太原城下扔下了两三万具尸体,而太原城依旧岿然不动。

史思明不得不承认,唐朝的河东节度使、太原尹李光弼是他迄今为止所遭遇的最强劲的对手之一。

连日来史思明眉头紧锁、沉默不语,让左右亲兵提心吊胆,大气也不敢出。

亲兵们都很清楚,付出这么大代价居然拿不下一座小小的太原城,史思明绝对无法向洛阳那个残忍暴戾的皇帝交代。

可就在这天早晨,当风尘仆仆的使臣带着来自洛阳天子的旨意进入大帐之后,他们便注意到,随后走出大帐的史思明就像换了一个人似的,他的脸上泛出一层压抑不住的喜色。

后来亲兵们才知道,老皇帝安禄山死了,新皇帝安庆绪命令史思明率所部还镇范阳,留下蔡希德、高秀岩等将领继续围攻太原。

回范阳的路上,细心的亲兵还发现,史思明的脸上不光有喜色,仿佛还多出了一层心事,是什么心事亲兵们就不得而知了。但有一点他们可以肯定——那绝对不是一件坏事。

李亨下定决心了。

他要大举反攻,收复长安。

不,是收复两京——西京长安和东京洛阳。

尽管心腹谋臣李泌坚持要求天子集结重兵直捣河北道的叛军老巢——范阳,先拔其根、再断其枝叶,可李亨思前想后,最终还是决定先光复京师、迎回太上皇,借此安定社稷人心,而后再图河北。

李泌一声叹息。

这是忧心如焚的一声长叹。

也是历史的一声长叹。

不久之后,虽然两京得以光复,但终肃宗李亨一朝,一直未能克复河北诸镇,甚至在此后的一百五十年里,终有唐一代,河北诸镇始终强藩割据,长期脱离中央,几成化外之邦。迄于五代、直至两宋,随着契丹与女真的相继崛起,作为中原王朝的边防重镇,燕云十六州数百年间沦于异族之手,帝国的东北门户始终洞开……所有这一切,追根溯源,皆肇始于“安史之乱”中河北诸镇的首开叛乱与长期割据。

当然,即便李亨当年采纳李泌之策先行收复河北,我们也不能保证河北诸藩从此就不会死灰复燃。所以我们也不能一口咬定唐肃宗李亨实在是目光短浅,而李泌一定就拥有预言家似的穿透历史的目光。

可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承认,李泌当时的判断的确是睿智而富于远见的。

同时,我们也不难从公元757年李泌的那声叹息中感受到一种沉重。

一种世事如棋、难以预料的沉重。

一种充满历史感的沉重。

至德二年二月初十,唐肃宗李亨自灵武进驻凤翔(今陕西凤翔县)。十日之间,陇右(治所在鄯州,今青海乐都县)、河西(治所在凉州、今甘肃武威市)、安西(治所在龟兹,今新疆库车)及西域(今新疆、中亚东部)各地兵马纷纷集结于凤翔。

帝国反击战正式拉开序幕。

二月十一日,兵部尚书、灵武长史郭子仪自洛交(今陕西富县)出兵攻取河东。河东位于长安与洛阳之间,战略地位十分突出。郭子仪收复此地,既扼住了燕军的咽喉,又与长安西面的唐军遥相呼应,从东、西两侧对长安燕军形成腹背夹击之势。

二月十九日,驻守长安的燕将安守忠主动出击,向驻扎在武功(今陕西武功县西)一线的唐关内节度使王思礼等部发起进攻。王思礼战败,退守扶风(今陕西扶风县)。燕军的先头骑兵逼至大和关(今陕西岐山县北),距唐肃宗驻跸之地凤翔仅五十里。天子行在大为震恐,即日宣布戒严。

P7-9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天裂九世纪(大唐帝国的衰亡)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者觉仁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05724761
开本 16开
页数 27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7
出版时间 2008-11-01
首版时间 2008-11-01
印刷时间 2008-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2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18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3:3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