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微软的梦工场
内容
编辑推荐

适逢微软亚洲研究院建立十周年,研究院的研究员们纷纷撰文,汇成本书。他们中间,有当年的高考状元,曾经的少年班学子,有“深蓝之父”,有拥有多项专利的“技术牛人”,有蜚声业界的著名专家,也有尚未出道的年轻学者;通过文化、人才、技术三个角度,揭示微软亚洲研究院独特的文化氛围,记述各自成长的经历,揭密诸多新技术诞生的过程;由微软人说微软自己的故事,生动、直观地介绍号称“世界上最火的实验室”以及被称为“世界上智商最高的人才群体”的真实风貌;同时,通过介绍微软亚洲研究院十年的发展,抽象出一个计算机基础研究机构的成长概貌,特别是总结一个外企研究机构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为其他研究机构提供一定的参考意义。

  本书汇聚了技术创新、企业文化、人才培养、职业规划、奋斗励志以及东西方文化碰撞等方面诸多鲜活的事例,可以为读者了解最新的计算机技术、外企文化以及个人成才提供一定的借鉴。

内容推荐

在北京海淀区知春路的街边,赭红色的希格玛大厦造型并不算出众,但就在这幢看似普通的建筑里,却拥有着一所奥运金牌级的研究中心——微软亚洲研究院。作为盖茨在中国布局的“智力工厂”,它正在开采着亚洲的脑力矿脉。来影响整个世界的信息产业发展格局。

1998年11月5日,微软中国研究院在北京成立,并于2001年11月1日升级为微软亚洲研究院。作为微软公司在美国本土以外最大的研究机构。微软亚洲研究院通过致力于基础的、有潜力的科研活动以实现微软公司对未来计算的远大愿景。目前已经拥有在自然用户界面、新一代多媒体、以数字为中心的计算、互联网搜索与广告、计算机基础科学等领域的350多位优秀的科研技术人员。建院十年来。微软亚洲研究院已经发展成为世界一流的计算机基础研究机构,其成就为世界瞩目。2004年,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技术评论》杂志誉之为“世界上最火的计算机实验室”。

本书由在这个研究院工作的40多名研究人员,从文化、人才、技术三个方面,为您讲述他们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平凡而又传奇的经历,以及追逐梦想过程中的人生感悟……

目录

序:在中国创新

Preface:Innovating in China

文化

 “MSRA”的n种含义

 通向微软之路

 向盖茨做汇报

 从象牙塔到另一座象牙塔

 研究的趣味

 我的“孩子”

 在盖茨家做客

 我是怎么进入微软的

 家庭式环境,奥运式的竞争

 父辈的宏愿

 一匹驽马的自白

 去,就是这个地方了!

 在MSRA“遭遇”激情

 在微软栽种未来

 我的微软12年

 你的工作就是最好的面试

 迟早要回来一趟

 珍藏的记忆

人才

 我不是神童

 从不做清华第三种人到在读女博士

 经历微软

 心路@MSRA

 一年半摇身“转正”

 小径分岔的花园——我的选择

 学无涯

 从养兔能手到工程专家

 超越极限

 缘自微软技术俱乐部

 微软,我成长的支点

 东游记

 从工程师到研究员

 舞之奇迹

 掌控自己的兴趣

 状元女

 为实习生打工的“馒头”

 四年

 亮出你的Idea

 北京印象

 打造中国科研的“奥运军团”

技术

 面包记

 “木兰”妈妈

 TechFest:我们的技术节

 微软对联背后的故事

 找到属于自己的关键词

 发掘硬件加速的潜力

 大侠是怎样练成的

 歌曲大搜索之哼哼也可以

 研究院“&”的故事

 “掌上”视频拉近你我的距离

 让语音技术改变人们的生活

 奥格斯堡双奖奇遇

 如何做一流的研究

 往返于R & D之间

 感受研究的愉悦

 微软对联背后的故事

附录

后记

试读章节

2001年1月3日,是我离开硅谷,告别工作了五年多的惠普中央研究院,正式到微软亚洲研究院报到的日子。仔细算起来,我小女儿那时候还不满4个月。同年11月,我们一家4口在北京团聚。我还清楚地记得小家伙那一天的样子,包在奶奶给的一身白色羽绒服里像个小企鹅,走路摇摇晃晃,眼睛东看西瞧,咿咿呀呀地什么都不会说,又什么都想说。

从阳光灿烂空气清爽的硅谷换到北京,需要的调整和磨合还是挺多的。一个月间,两个小家伙分别病倒。之后的大约一年间,也是狠狠地吃了不少苦头。弹指一挥间,6年半的时间一晃就过去了。上个周末和小众菜园的江铸久、芮乃伟夫妇以及其他几个好友在后海游玩,两个小家伙一路唧唧喳喳,俨然已经是十足的小北京人。

在我每天的生活里,还有一对更小的孩子。“她”也是十月怀胎之后瓜熟蒂落,也是蹒跚学步,也曾经吃了不少苦头,也是在今天可以“唧唧喳喳”地搞得满世界的响动。这个“她”,就是微软亚洲研究院在三年多前成立的系统研究组。所谓“十月怀胎”,是因为这个组的酝酿和孵化,是在我落户研究院的另外一个研究组时,用本职工作之外的时间运作,随后在沈向洋院长的大力支持下新成立的。这个组成长到今天,历任领导都帮着遮风挡雨,功劳巨大。这些老板,包括洪小文院长和已经返回硅谷研究院的Kurt Akeley博士,在以前、今天和以后,都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良师益友。

所谓“蹒跚学步”,所谓“吃苦头”,我想不必多谈。这个研究队伍的发展历史,和一个从零开始的start up没什么两样,该摔跤的地方就该摔,爬起来接着走就是。只要大环境好,罗盘不出问题,就不但能避免Start down,还可以搞出不少响动。类似的经验研究院里很多。至于我们取得的成绩,可以观察我们从在学术界不声不响,到发表在一流的Workshop(研讨会),再进一步打入一流的会议,进而和有着深厚积累的其他研究院并驾齐驱,并在某些方向成为领军团队的轨迹;也可以观察我们的研究结果从渗透到一些边缘产品线,到最终承担对公司至关重要的大型后台系统的架构设计和实现的路程。

这个“她”,不是一个“孩子”,而是很多“孩子”,是一个团队。说是“孩子”,听上去有些故作矫情。但实际上,做一个合格的研究人员,需要有成人的开拓力和吃苦精神,但光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有孩子般的好奇心才可以走得远。我们能有今天的成果,我每天快乐工作的原因之一,是因为有这么一群我视为兄弟和朋友、心态年轻的优秀团队。而在这背后,是微软研究院坚持只招最好的人才的方针。微软研究院已经十岁了,以后走再远的路,这个方针是不能也不会变的。

说起人才,有中国是个“人才海洋”这么一说。但实际上,我觉得正确的说法是有“海洋”乃有“人才”。真正的原创,总是在那条长尾曲线的龙头部分发生,而那个龙头,占整体的比例可能非常小。所谓“抽屉原理”,是一个理论上的常识:如果有N个抽屉,放N+1个球,至少有一个抽屉里面有两只球。假如那个抽屉就是某个研究领域,“落”在那个抽屉里的球就是该领域适合的顶尖技术人才。那么一共有多少“球”,在统计上决定了在那个抽屉里的“球”的多寡:是一个还是十个、百个,最后的效果会差得非常远,这是因为成功的另外一个因素是“球”和“球”的碰撞,是人才之间的相互砥砺和激发。所以中国作为一个大国,有其人才挖掘的自然优势。抽屉的好坏,换言之,研究环境的良好与否,又决定了这些“球”是否愿意在这个柜子里发展,还是跳槽到其他“柜子”相应的抽屉里。研究院的历任老板所花的最大的心血,就是在打造这么一个好“柜子”。

发明和创造,无论是知识和技术,从本质上说都是一个快乐而永无尽头的探险。所以一个好柜子,更像一条船,既要坚固,也要灵活。要解决的挑战,能够发掘的机遇,太多了。最后需要的不是一艘船,而是一个船队。这个船队永远会包括我们的竞争对手,一船独大在任何领域都是将来灾难的预兆。这决定了微软亚洲研究院这艘船也必然是开放的。我记得沈院长说过一句话,那就是如果从50年的尺度来衡量我们的成功,不是看多少文章,也不是看有多少技术转化,而是看从我们这里走出去的几千个实习生在社会上的贡献。我想补充的是,这贡献同时也包括我们对中国和亚洲区其他大学、研究所的同仁们通过合作和竞争达到双赢,因为研究没有国界,这里才是亚洲研究院和它的人才的生态环境。

在我和媒体不多的接触中,经常会被问到我们从事什么样的研究,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其实这两个问题都不好回答。我在亚洲研究院负责的系统和网络方向,除了系统研究组之外,还包括网络和无线组。概括系统组的工作,一个比较合适的比喻是盖一幢大楼,我们负责设计蓝图,然后从砌砖瓦开始一直到搭建出毛坯房。住户每天接触的环境是精装和家具,那些,属于其他研究组做的工作。住户是看不见我们的工作的。但如果我们做得不好,不但不合理的布局会对以后每天的生活带来不便,而且来一个小地震也许楼就会倒。同样地,对网络组来说,那就是打造公路。所以,我们处在一条看不见的战线上,每天需要钻研和建设的,是至关重要的基础设施。从大家每天都用的桌面操作系统到“云端计算”提供的搜索、网络邮件和游戏,从日益重要的衔接这两者的端对端(P2P)技术,到处都有系统和网络研究人员的贡献。如果我们的工作做得好,我们的贡献就会无处不在,又恰恰应该是无处可见。P26-28

序言

微软公司在1991年成立了微软研究院,那是因为我们认识到投资于能够拓展知识疆界,并创造新技术“为前人所不能为”的基础研究的重要意义。

十年前,我和微软当时的CTO内森·梅尔沃德谈到,或许是时候扩展我们在基础研究方面的布局了——除了雷德蒙研究院之外,微软公司还应在欧洲及亚洲那些新兴的、拥有强劲创新潜力的国家部署研发团队,发掘和培育智力资源。

可以说,微软公司是最早认识到中国和亚洲的研发潜力的全球性企业之一。当我在1997年访问中国期间,中国学生身上所洋溢着的才智、激情和创造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正是缘于这次访问,对我们于1998年在北京成立基础研究院的决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时至今日,这所坐落在北京的研究院远远超出了我的最高期望——在创立的头几年,就已经为公司的技术知识和产品储备做出了巨大贡献。接着,这所研究院逐步壮大,吸引了来自亚太地区的顶尖研究员,并发展成为现在大家所熟知的微软亚洲研究院。过去十年间,她可谓功勋卓著,如今已经成为微软公司在美国本土以外规模最大的基础研究机构。

今天,微软亚洲研究院在洪小文博士的带领下继续为微软公司乃至整个计算机产业做出着重要贡献。在国际顶级学术会议上,每当业内专家聚集在一起讨论当前面临的艰难挑战时,总能听到来自微软亚洲研究院的研究员们宣布重大突破的声音。同时,在微软最重要的产品中,例如Wirldows Vlsta、Office 2007、Xbox 360,大家都能发现来自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关键性创新。

不仅如此,微软亚洲研究院及其主要创立者的影响已经扩展到了整个公司。现在,微软亚洲研究院的两位前院长——沈向洋博士和张亚勤博士,正在微软非常重要的部门——微软公司全球搜索产品开发部和微软中国——担任着掌门人的角色。

微软亚溯研究院给整整一代计算机研究者带来了积极的影响。通过与本地研究机构和大学的密切合作,研究院帮助提升了中国计算机科学研究的水平,并着力培养了数以千计的年轻科学家和工程师。

作为一家全球性企业,微软之所以成功的关键,主要取决于能够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人才聚集在一起。这也是微软亚洲研究院的根本愿景——建造一座了不起的计算机研究院,让全中国乃至全亚洲最聪明的人济济一堂。通过提供微软所独有的专业技能、理念和资源,让这些研究员专心致志地致力于划时代的突破和发现——正是由于他们的努力,我们当初的期望才取得了超乎想象的成功。

借此机会,我衷心地感谢一如既往地支持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各界朋友、同仁和伙伴们。祝贺微软亚洲研究院十年来的出色工作。未来十年,我盼望着继续见证他们的创新,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比尔·盖茨

2008年6月

后记

掂着这本即将付梓的沉甸甸的书稿,“收获”后的成就感中夹杂着一丝难以置信。

2007年7月底,为纪念恢复高考30年,我们为开通不久的微软亚洲研究院博客征文,邀请员工们分享当年的高考经历。宋睿华研究员是1996年陕西省理科高考状元,自然是我们的重点约稿对象之一。当时她正在国外参加会议,在旅途中写了一篇《回想我那年的高考》(现改名为《状元女》收录在此书中)。行文质朴、细腻,我深感触动。当时就想,微软亚洲研究院向来卧虎藏龙,还不知道有多少故事值得我们挖掘呢。如果能让大家把各自的成长及在微软的经历记录下来,应该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恰逢微软亚洲研究院进入庆祝十周年倒计时,大家开始思忖如何向这过去的十年“致敬”。当回望我们这家企业研究院所走过的历程,我们激动地发现这段历史里有太多值得记忆和记录的人和事。于是我们想出一本书,一本我们的员工自己写的书,一本涵盖微软文化及技术的书,一本记录大家个人及职业成长历程的书,一本包括像宋睿华分享的那样故事的书。

很快我们就意识到,策划这样的一本书是需要勇气的。熟悉微软亚洲研究院的人可能都读过j麦志军先生五年前写的一本畅销书——《成长》(新版叫《成长比成功更重要》)。书中生动地描述了微软亚洲研究院早期的十几位员工成长、成功的故事。许多年轻人,包括当时的我,读了此书后深受启发。可是凌先生毕竟是专业作家,我们的业余作者们能像他那样妙笔生花,“讲出”一个个好故事吗?

犹疑之际,西岸奥美公关公司总裁周红旗先生、清华大学出版社的编辑老师以及《科技日报》记者房琳琳给了我们极大的鼓励。他们首先对书的立意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时对书的内容提出了专业性的建议。当然,最大的支持还是来自我们的员工,也就是本书的五十位作者们。

很多研究员在追赶一个又一个紧张的论文截止期限之际,利用零星空闲为这本书完成属于自己的“小故事”。几位外籍员工也热情加盟,给此书增添了不一样的经历和感受。还有领导团队的成员们,他们经常出差在外,大多都是在飞机上整理思路,在笔记本电脑上敲打成文的。

当书的雏形渐现,我们就像孕育了一个婴儿一样兴奋不已。这本书收集了近六十篇现在以及曾经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工作过的员工自己讲述的故事。它们原汁原味,没有华丽的辞藻,可能也缺乏斐然的文采,可是字里行间流露的都是作者们的真情以及他们对微软、对工作、对生活的热爱。他们的成长、成才经历折射出社会的变迁、文化的差异、职场的挑战和魅力,以及敢于梦想的力量。

我们以《微软的“梦工场”》为此书命名,因为觉得它最能体现微软亚洲研究院的精髓。微软研究院自1991年成立以来,一直把“变梦想为现实”作为目标。位于北京的微软亚洲研究院在过去的十年里能发展成世界一流的计算机研究机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敢于梦想、鼓励“做梦”的文化。这种文化点燃了多少青年才俊“用技术改变未来”的激情,培养了研究人员长远的眼光和富于冒险的精神。毫不夸张地说,微软亚洲研究院是一个“梦工场”,在这里,你不仅可以追逐自己的梦想,而且可以把梦想变为现实。

微软亚洲研究院即将走完第一个十年。在我们迈向下一个十年之际,我们希望这本书能为我们过去的心路历程做个总结。感谢所有的五十位作者们,周红旗先生,周菁老师,我们的编辑葛瑜、房琳琳以及其他在不同阶段给此书提供支持、帮助的朋友们。特别感谢比尔·盖茨先生。他在卸任微软日常公务之际,怀着对微软亚洲研究院的深厚情感,为此书写了前言。而且更重要的是,正是因为十年前盖茨先生的卓越远见以及他对中国人才的充分信心,微软亚洲研究院才得以在北京建立。

谨以此书献给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全体同仁以及长期以来支持我们的家人及公司内外所有合作伙伴。  金俊

微软亚洲研究院传播及公共事务总监

2008年10月

书评(媒体评论)

美国职场流行着这样一句话:你加入一家公司是因为它的品牌;你离开一家公司是因为你的上司。这句话的意思是:好的公司品牌能吸引人才;至于能否留住人才,很大程度上要看上司们。我当初加入微软,可以说绝对是因为它的品牌……

——参见金俊《“另类”高级副总裁》

如果要统计智商密度的话,希格玛大厦可能是世界上智商密度最高的地方之一。正是因为这里聚集了大量来自不同领域的世界级科学家,研究院才能如同一个巨大的磁场一般,不断吸引到最优秀的人才来到这里。如果说世界上还有一个地方与之类似的话,那就是我曾经就读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

——参见谢幸《我不是神童》

我给沈向洋演示了最新的对联系统.他出了一个上联:“李敖对联强”,电脑沉思了一毫秒,对出来”鲁迅绝句多”……接着.系统对出来了“语妙天下”的横批。沈向洋一拍桌子说:“绝了,”,于是,那个时候,他满脑子都是要找李敖比一比……

——参见周明《微软对联背后的故事》

2008年6月27日,盖茨在微软工作的最后一天,当他得知我的研究小组和产品部门共同合作,在下一版的Windows中大幅度地提高了中文、日文和韩文手写识别率时,他在邮件中写到:“这简直太棒了。它令我在微软的最后一天感觉非常好!我们特别要在这几个国家里推广,因为我相信数字笔在这些地方格外有价值。”

——参见王坚《给盖茨作报告》

我读硕士的时候,老师曾经问我是否愿意转博。我当时对博士有一些恐惧。一来,我怀疑自己做不出需要高深理论的东西,无法达到博士毕业的要求;二来,在我的脑海中,女博士的典型形象往往是不修边幅、目光呆滞、不可爱的,我担心读博士之后会嫁不出去……

——参见宋睿华《从不做清华第三种人到在读女博士》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微软的梦工场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葛瑜//房琳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2184942
开本 16开
页数 26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76
出版时间 2008-10-01
首版时间 2008-10-01
印刷时间 2008-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教育考试-考试-计算机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0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TP3-242.1
丛书名
印张 17.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1
172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6:5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