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品物记(重温古人的优雅生活)
内容
编辑推荐

在文化提升的时代,传道、释道、与弘道当是学人责无旁贷的使命。传统文化不是僵化的教条,空泛的理念,而是活生生的存在,有血有肉的实体。从微观层面将作为文化依托的各个载体逐一予以展示,从中体味其博大精深,以延续我们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不失为弘扬传统文化的一种有效途径。

本书内容涉及到当代国人的文娱生活、精神生活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内容推荐

在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出版物的数量不可胜数,有关传统文化题材的大部头成果也层出不穷。但生活节奏的加快,谋生的曰益艰难,使人们无暇捧读那厚重的专著,而用几千字的小文章来逐一展示,言简意赅,脉络清晰,往往更能达到弘扬传统文化魅力的效果。几年来,因杂志约稿,作者对几十个文化点进行了梳理,得到了不少同仁的认可与鼓励。现将其中较为满意者奉献出来,内容涉及到当代国人的文娱生活、精神生活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实,优雅不仅在古人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而且也可以令生活在当今时代的我们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目录

自序

抚琴:高山流水与文人情怀

弈棋:围棋与象棋的异趣

书法:书品笔墨与心性涵养

篆刻:方寸之间的精致

咏梅:冰清玉洁的追求

赏兰:静默幽香的情操

敬竹:劲节挺拔的品质

赏菊:傲霜斗雪的精神

颂松:风骨峥嵘的典范

喜荷:清洁出尘的雅净

饮酒:酣畅与潇洒

品茶:茶艺与茶道

携剑:仗义行仁与君子之勇

佩玉:温润涵德与君子之爱

执扇:人诗人画人戏之飘逸

铜镜:蕴意丰富的物象

麻将:中国人的和乐生活

算盘:筹算技法与古人智慧

戏曲:粉墨人间与国粹精华

楹联:含古纳今之集锦

后记

试读章节

围棋和象棋,作为典型的中华文化载体,二者以棋盘和棋子构成了中国传统社会的缩影。其相通之处在于棋盘都是阡陌纵横,呈格状分布;棋子由颜色不同构成两方以对垒拼杀,但再加考察,则大有区别。

围棋流变

围棋棋子分为玄素即黑白两色,蕴含着丰富的涵义。棋盘上三百六十一个点,使棋局变幻无穷,有“千古无同局”的说法。

围棋历史悠久,早在周朝时,便现身史籍,见证着数千年来华夏大地的风风雨雨,兴亡绝续。古人所云之琴、棋、书、画,棋即指围棋。弈者不仅可以陶冶情操、修身养性、增长智慧、以棋会友,还可于其中感悟天象易理、兵法韬略、治国之道、安邦之策。所以,围棋既是古人生活的挚友,也是其智慧的产物。

今人称“下棋”,古人则称“对弈”。弈既有下棋之意,同时也是围棋之古称。“弈”在先秦典籍中屡见不鲜,而“棋”字却难觅身影。迄今所知关于围棋的最早文字记载是《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今宁子视君不如弈棋,其何以免乎?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耦,而况置君而弗定乎?必不免矣。”而其出现,当远远早于此时。

经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围棋不断传播,并在知识阶层中普及。三国两晋时期,围棋开始兴盛。南朝梁沈约《棋品序》云:“汉魏名贤,高品间出,晋宋盛土,逸思争流”,可见当时棋界高手辈出的盛况。

时至唐代,国力强盛,文化发达,围棋地位也得到进一步加强。朝廷创立棋待诏制度,设有棋待诏和棋博士,属于食俸禄之专业棋手,平日研究切磋棋艺,不时等待皇帝召见弈棋,还兼有教授培养围棋弈手的职责。其间,围棋传人朝鲜和日本,此后,两国不断有棋手来华交流棋艺。

唐宋时期,围棋发展迅速。专业棋手之外,文人墨客也多有热衷此道者,并有不少围棋著述问世。宋代,张拟撰《棋经十三篇》,对棋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和论述。此书仿《孙子兵法》十三篇,结构严整,体大思精,充满了朴素辩证法的思想,对我国围棋理论及实践有深远影响。

元代,严德甫、晏天章撰《玄玄集》,集围棋棋艺之大成。全书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分编为六卷,收录张拟《棋经十三篇》、班固《弈旨》、刘仲甫《棋诀》等专门理论著述,还收录了许多围棋的死活研究和定式图型。

明代,谙棋道者更众,知名弈者屡见于史籍。江苏无锡人过百龄,是明末棋坛造诣最深、名声最大的国手。他不但棋艺精湛,还著有《官子谱》《三子谱》《四子谱》,对后世影响甚巨。

清代,围棋技艺有突飞猛进的提高,无论是弈者数量还是弈棋水准,均大大超过前代。清初,黄龙士与徐星友在棋界负有盛名。龙士棋路绵密慎稳而匠气尽脱,往往出奇制胜,使后世棋手获益匪浅;星友师从龙士,心无旁骛,勤奋刻苦,三年之问,足不出户。在星友达到受二子的水平时,龙士故意让其三子,师生对弈十局,竞智斗力,各竭心思,前所未有。十局终后,星友一跃于龙士之左。此十局鬼惊神泣之棋谱,史称“血泪篇”,驰名遐迩。

康熙年间,浙江海宁人范西屏和施定庵,是并峙棋坛之双峰。两人棋艺均超越前辈,而棋风却大相径庭。西屏思路敏捷,才气甚高,棋风博大神奇,被誉为“神龙变化,莫测首尾”;而定庵则谨严精深,含蓄浑厚,工于布局,被誉为“老骥驰骋,不失步骤”。传世之“当湖(即浙江平湖)十局”即西屏与定庵对弈杰作,历来被视为珍品。因此可以说,清代是我国古代围棋水平的巅峰。

象棋流变

象棋,古称“象戏”,也是一项历史悠久的棋类游戏。其起源至今仍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然就象棋之局制与规则而论,中国象棋起源应与兵家有密切关系。春秋战国时代,烽火连年,战事不断,人们仿布阵遣将之法,创制出一种崭新的棋类游戏,成为象棋之雏形。

战国时期问世的《楚辞·招魂》有“蓖(kun)蔽象棋,有(又)六博些。分曹并进,遒相迫些。成枭而牟,呼五白些”之句,“象棋”与“六博”是指两种棋类活动。据《说苑》所载,雍门子周以琴见孟尝君,云“足下千乘之君也,……燕则斗象棋而舞郑女”。由此可见,远在战国时代,象棋已流行于贵族阶层。

  早期的象棋,乃由棋、箸、局等三种器具组成。棋分两方,每方六子,即枭、卢、雉、犊、塞(二枚)。棋子用象牙雕刻而成。箸,相当于骰子,在棋之前先要投箸。局则是一种方形棋盘。对弈时,“投六箸,行六棋”,斗巧斗智,相互进攻逼迫,而以制对方于死地为胜。

相对于棋道高深的围棋而言,象棋是一种雅俗共赏而普及更广的棋类活动。所以问世以来一直为中下层民众所喜好,而上层贵族及文人学士却多轻视之,认为“不足道”,如隋文帝便不赞成象戏。但帝王中,也有热衷此道者。唐太宗李世民曾提倡之,肃宗时,丞相牛僧孺在其所著《玄怪录》中,曾记述了一个有关“宝应象棋”的“鬼话”。据此可以得知,当时的象棋,已有王、军师、马、象、车、兵等六种棋子,与现在流行的象棋非常相似。

至北宋时,出现了与当今规制相同的象棋。据宋人尹洙撰《象棋》及其他相关文献之记述推断,北宋流行的象棋活动大体有三种:第一种有将、士、象、马、车、炮、车等三十二枚棋子。棋盘无河界,纵九路、横九路;第二种有将、偏、稗、卒等棋子,棋盘有河界,局道有若干格,此种象棋因不够通俗,仅流行于士大夫阶层之中,不为一般平民所好;第三种有三十二枚棋子,棋盘纵横各十一路。第一种象棋发展至南宋时,增加了楚河汉界。此后,这种象棋在民间广为流传,并一直沿用下来。

宋代之后,象棋在明代又有长足发展。尤其是明代中期以后,由于经济文化的发展,象棋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此时著名棋手辈出,有关象棋棋艺棋谱的著述也不断问世,反映出明人对象棋棋道的深入探索。清代,象棋进一步平民化,普及面广。象棋界名家辈出,棋派林立。而象棋棋道也更加精湛,对现当代象棋事业的发展及棋艺水平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

P17-20

序言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立于世界之林,不仅要靠经济与科技实力,更要靠根植于其成员心灵深处的文化精神与信仰。随着现代化进程对国人生活方式的改变,我们的文化精神被荡涤,被消解,过去的一切显得是那样遥远,那样朦胧。这种现状使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深感忧虑。

近年来,回归传统的呼声日高,文化精神复归有望。作为中国古代史研究者,弘扬中华文化,展示国学精髓,责无旁贷。尽管本人学识先天不足,后天失调,但仍不揣冒昧,尽力而为。

作者注意到,数千年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作为中国古代社会中坚的士大夫阶层,非常注重心灵的宁静,追求生活的品位,懂得修身养性,托物怡情,逐渐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休闲文化系列。它以物质文化为依托,而又升华到精神文化层面,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所以更容易切人并揭示先人的精神世界。

在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出版物的数量不可胜数,有关传统文化题材的大部头成果也层出不穷。但生活节奏的加快,谋生的曰益艰难,使人们无暇捧读那厚重的专著,而用几千字的小文章来逐一展示,言简意赅,脉络清晰,往往更能达到弘扬传统文化魅力的效果。几年来,因杂志约稿,作者对几十个文化点进行了梳理,得到了不少同仁的认可与鼓励。现将其中较为满意者奉献出来,内容涉及到当代国人的文娱生活、精神生活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实,优雅不仅在古人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而且也可以令生活在当今时代的我们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望广大读者能慷慨赐教。是为序。

邸永君

丁亥冬日于京华

后记

日月如梭,光阴似水,我已跨人五十岁的门槛。在梳理中华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我时常感受到前辈们“依于仁、游于艺”的洒脱,从而产生了为弘扬传统文化而尽微薄之力的想法。

审视历史,学术的发展进程漫长而坎坷,对古老的中华文化而言,更当如此。往往在社会纷乱无序、心灵被痛苦扭曲的时代过后,便会出现一个精神史上极度自由、极度解放、最富于智慧、最富于热情的时期。这种自由、解放也必然会通过学术文化而展现出来。但我们不能不看到,由于学术传统的断裂,使我们这一代学人前辈等国学大师的知识结构几乎无法比拟,被当世评价为“无文化的学者,无情趣的文人”,虽不入耳,倒也贴切。每每阅读那诸位先贤的作品,品味他们的生活方式,总会产生一种懊丧和自卑。而更为懊丧和自卑的,却是我们理念上的滑坡和人格上的缺损。我们不仅应当尽快修复和弥补学术上的鸿沟,更应提高理念方面的差距。不然,我们必定会受到后世的诟病甚至是鄙视。

另一方面,也必须看到,我们在劳逸结合方面也存在不少误区。回顾中国历史,黑暗程度之烈与时间持续之长举世无匹。而我们的前辈们对各种不公和挤压的心理与生理承受能力超强,传统文化中不乏珍贵价值的修身养性、益寿延年的有效方法。他们或养花种草,托物比兴;或结伴远游,寄情山水;或赋诗填词,抒发感慨,或抚琴作画,以娱心性。但由于沥史的原因,我们这一代学人,先天不足,后天失调,大多功力有限,积累不足,加之长期以来对传统文化的忽视甚至是摒弃,使我们大多不知修身养性为何物。面对学术生态严酷,竞争压力巨大的现实,我们似乎只知自强不息,焚膏继晷以求出人头地,而忘记自己亦是血肉之躯,沧海一粟。不少人生活情趣寡淡,终日苦苦冥思;惯于策马扬鞭,不解观赏风景;周身肌肉紧绷,满脸愁云密布;头顶华发几缕,双目视野茫茫;终致未老先衰,甚至英午旱逝。如果能够通过了解传统文化的内容,使我们重温前辈的生活情趣,让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精神有所依托,也是笔者的一个愿望。

回顾历史,受教育普及程度的限制,知识分子群体在人口中所占比例很小,且占人口大多数的劳动者终日劳作,几无闲暇。所以能享有上述生活方式的人仅仅局限于很小的一个范围之内。而当今时代,教育几乎普及,休闲也是人人均可享受的权利,所以只要自己有此意识,优雅的生活已近在咫尺。

在文化提升的时代,传道、释道、与弘道当是学人责无旁贷的使命。我以为,传统文化不是僵化的教条,空泛的理念,而是活生生的存在,有血有肉的实体。从微观层面将作为文化依托的各个载体逐一予以展示,从中体味其博大精深,以延续我们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不失为弘扬传统文化的一种有效途径。本文集就是我个人在此方面努力探索、苦苦冥思的一个小小成果。

最后,感谢中华书局的厚爱,感谢祝安顺先生的辛劳。

邸永君

丁亥深秋于京华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品物记(重温古人的优雅生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邸永君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商品编码(ISBN) 9787101063301
开本 16开
页数 22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08-10-01
首版时间 2008-10-01
印刷时间 2008-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文化-文化理论
图书小类
重量 0.3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12
丛书名
印张 14.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1
170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7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3:2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