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若有所思
内容
编辑推荐

《若有所思》里的随感,大部分是从何怀宏教授过去十年的日记和哲学笔记中选录出来的,按作者自己的说法,本书是他个人内心的独白。这是一本类似于周国平《人与永恒》的书,也许比《人与永恒》有更锋利与深切的追问和沉思。

《若有所思》也是何怀宏教授酝酿最久的书,时间跨度包括了从“十五有志于学”到“三十而立”之年,是其思想“原始的悸动”,也是青春悸动的产物,包含着对道德和社会的思考,爱情和婚姻的追问,读书与写作的乐趣,哲学与真理的追求,生与死的追问,等等,体现了学者最真实和珍贵的内心生活记录。

内容推荐

思乃生命的游丝或触须,在风中试探,试试看能抓住什么。思乃对生命的执着和对死亡的抗拒。活着,就意味着思考。进一步,也可以说,思考的人是有尊严的人,人在思考时最能表现出他的特性。

《若有所思》里的随感,大部分是从何怀宏教授过去十年的日记和哲学笔记中选录出来的,按作者自己的说法,本书是他个人内心的独白。这是一本类似于周国平《人与永恒》的书,也许比《人与永恒》有更锋利与深切的追问和沉思。

目录

自序

苏醒(1978)

早春

晚春

初夏

盛夏

道路

理性与激情

道德之维

幸福与痛苦

友谊、爱情与婚姻

关于孩子

孤独与自由

读书与写作

天才

语言与幽默

美与自然

历史文明

时代与社会

自己

哲学?真理

死亡

信仰

后记一

后记二

试读章节

苏醒(1978)

从1978年的2月21日到7月16日,我是在天津城区与渤海之间的北京军区空军军粮城五七干校里劳动学习,当时四周是一望无际的原野,默默地躺着,耐人寻味地荒着,只散落着几处海洋石油基地勘探队的活动板房,我还记得到达之后第二天的日出时间是:6点58分。

在白昼逐渐加长的这一段时间里,我很快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晚饭后必定出去快走一个小时,姿势在一个目击者看来,就像“一头脱网而逃的野兽”。从我拿着一根随手捡来的棍子,沿着坑洼处结了薄冰的废渠抽打路边干枯的柳条起,一直到渠中溢满了水、野草丰盛得几乎高过头顶的时候,我都住在那里。我目睹了草木的泛青和转成深绿,凝视过蜘蛛的结网和捕捉,咀嚼过树林里的槐花,沐浴过突如其来的暴雨,听见过青蛙的齐鸣和其中一只突然被蛇扼住脖子的怪声,那时我每一天都有这沉浸的一小时,这一小时就构成了一天生活的灵魂。于是,我生活的一切方面就都带有了一种快的节奏,在这快节奏中又有一种常驻的东西。

那么一大块原野为什么荒着?至今我也不是太清楚。但在那年夏天打马草时我稍微明白了一点,原野上长着丰盛的草,那时的马草一毛钱一斤,比种高粱还合算。

那时也正是我生命的第二个年轮即将结束的时候,我的脚力不错,在疾行中,思想也似乎活跃起来,对自然界的敏感也渐渐地苏醒了,达到了我青春最好的状态。白天读规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等功课,晚上演算自己找到的数学习题直到深夜,而这傍晚的一个小时疾走就使两者得到了一种恰当的平衡,时代也恰好走到旧的一个结束、新的一个开始的门槛上,一切都在变动:思想、情绪、感觉,一切都在苏醒:肌肉、大脑、心灵。

就这样,年轻的生命、辽阔而荒芜着的原野、一年里最有希望的季节、正酝酿着历史性变化的时代、从繁忙的日常工作逸出而突然获得的大量闲暇、对真理和美的渴求、朦胧初生的爱情、面对突然出现的机会自身却被紧束的处境,等等,等等——这些就构成了现在呈现在读者面前的东西,它们都是当时的原始记录。我几乎原封不动地把它们从当时的日记中摘录出来,仅以时光大致分类,从而使它们至少有一种个人心灵自然史的意义。

早春

想念南方

春天,这是春天,然而在大地上还没有春的信息。

这儿柳丝还没有发芽,下过几次雨之后,地下的盐碱翻上来了,白白的一片,象下过小雪一样。

这儿柳丝还没有发芽,这儿,发芽了吗?

想念南方。

在南方的田野里,有大片大片的红花草,开花的时候,在微风中,似乎一闭眼,它们就会“叮叮当当”地敲出声音来,象精巧的键盘,大自然的手在弹奏着它。

现在,当红花草只在梦里摇曳的时候,有人从南方给我寄来了一帧梅花。

我题上了两行字:

在冬天里开放,

但她却属于春天。

想念南方。  视线不受障碍

现在,我站在这里,无论向东、向南、向西、向北,都是坦荡无垠的原野。

在任何一个方向,我都可以看到地平线,无论向东、向南、向西、向北。

我可以知道日出日落的准确时间了,世界对我从没有如此慷慨。没有任何障碍,没有任何围墙,没有任何穿制服、戴标记者,我可以放开步子走去,无论向东、向南、向西、向北。

以真诚的态度去追求真理

倒又不是疲懒无力,我的精力很旺盛,但似乎要寻求一种什么形式来满足。

因为春天快到了,这里的风很温暖吗?因为寂寞,因为想到了远方,想到了可以谈论,甚至可以把头枕在她的膝上说出自己的一切苦恼、愤激、软弱之情的人吗?

或者还是在于,我有点不在乎了,真理是躲着的,人不相信真理也可以活着,一个人是无能为力的,探讨没多大必要了。

我并没有细究,就很自然地认定一个真理,这是源于一种可恶的耐性和懒惰?……

我们对生活中许许多多的明显的自相矛盾竟然熟视无睹,这也是一种不自觉的虚伪?一种最可恶的虚伪?

首先要以一种真诚的态度去追求真理。

难道我可以因为“它是事实,因而它是必然的”来背对真理吗?可以吗?背对真理还可以找到一些什么心灵庇护所?……

我想现在我的主要任务是积累材料、整理材料,我还不可能明确地确立自己的思想,当然宣布自己确定了是容易的,但那只不过是儿戏,在实践的压力下很容易又转向反面。我可以写下一些感想,但主要是做大量的摘录,大量的原文摘录,自己只按它们的内在联系稍稍整理归类。

要不,你写下的思想不过是人家嚼过而唾出的渣滓。P2-6

序言

这些随感大部分是从我过去十年的日记和一些笔记中选录出来的,而只有小部分是后来作势要弄一本小书时写下的,因此,可把这书看成是我个人内心生活经历的某种供状。虽然我觉得它是真诚的,但也清楚地知道这真诚的性质,知道这真诚毕竟是一种当时的真诚,历史的真诚。一位诗人在对一位女性说他要终生爱她时是真诚的,后来对她喊:“我讨厌你,给我走开!”时也是真诚的。我不是诗人,但这本书里同样可能有前后抵牾之处。十年来,我自觉虽然有一些大的东西没有变,但毕竟有些想法还是改变了。不过,我基本上仍然不动它们,甚至在修辞、风格上也不动。我想,让思想保留着──正如克尔凯戈尔所谓的“原始的脐带”、原始的悸动,可能更有意义。

至于取“若有所思”为书名则有两层意义,首先,“若有所思”可以指一种神态,即“似乎在想什么”,也可以指一种结果,即“似乎想到了什么”。本书作为一种成品,自然是指后者,但却又不敢肯定自己是否真的想到了什么值得拿来发表的东西,因此,就在“所思”前加上“若有”二字,以抽去一些肯定,增添一些怀疑,给“所思”裹上一层仿仿佛佛的色彩,玩弄的手法有点类似于以姓氏“吴”使后面的名字“德”转为反面,“贾”使后面的“宝玉”失去价值,而“何”则给后面的无论什么都打上问号。但说实话,我私心也是颇有点喜欢这种不敢肯定的态度的。

第二层意思则跟我对“思”字的偏爱有关,我倒不觉得爱思就会成为一个思想家,爱智就是一名智者或哲学家。何况现在玩弄思想也可以赚钱,一本书有时不仅可以给作者饭吃,而且给许多人饭吃。因为思想有时可以贬低到这一地步,以致使一些真正的思者宁愿使自己俗化,而把头衔奉献给另一些人,于是象跟人说“写作这门手艺”、“音乐这个活儿”、“绘画这个行当”一样,说“哲学这个饭碗”,或者说“我什么都是,唯独不是哲学家”。但思毕竟是值得尝试的,在我的词典里:“思,丝也。”思乃我生命的游丝或触须,在风中试探,试试看能抓住什么。思乃对生命的执着和对死亡的抗拒。活着,就意味着思考。进一步,也可以说,思考的人是有尊严的人,人在思考时最能表现出他的特性。

最后,抄录梭罗的一段话:“年轻人搜集材料,预备造一座桥通到月亮上,或者也许在地球上造一座宫殿和庙宇,而最后那中年人决定用这些材料造一间木屋。”因为它正好代表了我此时此地的心情,我也已近造木屋的年龄了,活了三十余年,最大的一个收获就是知道了自己的平凡;知道了自己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而本来能做的一些事也随着时光的流逝和机会的错过而成为不可能做到的事了。

何怀宏

1987年11月于南昌

后记

我在《若有所思》第一版“自序”中曾经写到,我想在这本书里让思想保留其“原始的悸动”,在增补修订这一版时,我依然抱定这一宗旨。我不想修饰,不想精致,不想按我现在的想法订正其内容,也不想使之在风格上统一和完善,也许这些思考相当幼稚、粗糙、笨拙,但它却包含着我后来学术作品中许多重要的思想萌芽。就让它们这样吧,就让它们保留一种原始的生命悸动吧,尤其是其中青春的悸动,它们令人怀念,就像一首古希腊诗歌中所唱到的,是逝去的“那苹果树、那歌声和那金子”。

和1988年的初版相比,这本随感集最重要的补充是增加了从1978年春夏之间的日记中摘出的一些片断感受和思考,我将其题为“苏醒”,以此作为全书的一个引子,因为,正是从这一年开始,我才真正可以说有了一些属于自己的思想,或者说才真正开始了属于自己的独立思考。今天离1978年不觉有三十年过去了。此书的新版也可视作是对三十年前的一个纪念。另外,为了方便读者,我将正文重新按主题分类,并增补了一些新的随感。

我还无暇专门系统地收集整理90年代以后的思考和感受,也许到我的晚年,我也要像普里什文那样,“用我全部的日记写一本书”。

我的确也曾抱有一个希望:希望《若有所思》像惠特曼的《草叶集》一样不断长大,开始青翠、生嫩、汁液饱满,后来浓郁、成熟、日渐舒展。当然,它们最后都会像罗扎诺夫的《落叶集》一样,飘落、翔集、旋转、渐渐越飘越远,卷入我所不知道的地方,不知道的世界里去。

重新整理这本书的日子正在乡下,我躺在床上阅读,片断传来孩子的钢琴声,这是一些简单的曲子,但并不缺少一种动人的力量。

未来是孩子的世界。

何怀宏

2008年7月于溪翁庄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若有所思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何怀宏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长安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758385
开本 32开
页数 22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90
出版时间 2008-11-01
首版时间 2008-11-01
印刷时间 2008-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哲学总论
图书小类
重量 0.25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083-49
丛书名
印张 7.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1
138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8:4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