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建筑是首哲理诗--对世界建筑艺术的哲学思考
内容
编辑推荐

作者是一位颇有灵性的学者,他对建筑,对音乐有一种天生的敏感,有一种发自骨子里的热爱。每次路经上海外滩,昂首凝视那一座座直指蓝天白云的欧式建筑,他都会发出由衷的赞叹,胸中都会涌荡起莫扎特幽雅而流畅的乐曲。创作此书他调动了几十年来感情,人生体验和学问的积累,有许多思想的火花在闪烁,有许多艺术的灵感在进射,堪称为真正的艺术创作。作者称此书为他致建筑世界的一封公开的情书。

本书取材新,知识新,见解新,图文并茂,激情荡漾,是赵鑫珊的代表作。

内容推荐

建筑哲学是人在深夜听着窗外风声雨声,对人类建筑文明的一声感恩。懂得感恩的人才是幸福的好人。所以真正的哲学家都是幸福的好人。在德国,我常同德国人同桌吃饭。在拿起刀叉之前,德国人习惯闻目合掌祈祷。我问他们祈祷什么?回答:

是感恩;感谢主,赐给我们这顿丰盛的晚餐!

听后,我暗自叫绝。很好。人要学会感恩。

不过要把“主”换下来,换成“大自然”更好些。

于是,每天夜晚,在我们入睡前,我们也应闭目合掌感恩,感谢木屋,感谢两室一厅,赐给我们有个屋,有个家,有张床,能安安稳稳入睡。

目录

卷首语

献辞

绪论

 我和建筑艺术——我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人类“洞穴情结”——兼论卧室与子宫

 稻草小屋和牧羊人小屋——回忆往事

 作为人造世界的建筑

 建筑是我的精神导师——建筑也有人的性灵、个性和表情

 我和圆明园废墟

 教堂·皇宫·银行大楼——上帝·权力·金钱

 实用→经济→诗意——建筑艺术第一哲学原理

 哦,建筑尖顶艺术

 痛苦建筑和建筑痛苦

 我们的建筑评论在哪里?

飘忽思绪——我的建筑梦

建筑与时代——建筑是时代的衣装

 有关“建筑哲学”的定义

 作为人类求生存强力意志和表象的建筑——兼论建筑世界的逻辑结构

 时代精神是只看不见的手——作为时代精神一面镜子和映象的建筑世界

一 什么是时代精神?

二 建筑与政治

三 建筑与哲学思潮

四 什么是建筑风格?

五 中国建筑界迎来了黎明曙光

 1789年法国大革命对

 18、19世纪德国建筑艺术的影响——再论建筑与时代精神

 从巴黎埃菲尔铁塔看建筑与时代精神

 开西方现代建筑思潮先河的“包豪斯”(1919—1933)——四论建筑与时代精神

一 历史背景

二 “包豪斯”运动的主要艺术家

三 从包豪斯教学方针和内容看它的设计哲学与美学

 神庙:人和神对话的场所——宗教建筑艺术与宗教信仰

一 神庙建筑柱式艺术的进化

二 将雕塑、绘画、音乐和建筑艺术集于一身的上帝住宅和天堂大门

 上帝偏爱圆形或椭圆形——评圆形和椭圆形穹顶及其变奏

一 罗马圆形穹顶

二 拜占庭圆穹顶建筑艺术

三 文艺复兴圆穹顶建筑语言

四 现代圆形穹顶建筑几何语言

 江西传统民居(乡土建筑)的艺术成就——同黄浩先生一席谈

 关于当今旧城改建的若干思考——同阮仪三教授的对话

 有关建筑语言风格的再思考——兼论建筑史与建筑历史哲学

一 建筑语言风格的六个特点

二 人类建筑史上的79种风格

三 建筑史与建筑历史哲学

 哭建筑世界和哭世界建筑

——寻得一安身立命之所

建筑语言哲学——世界建筑逻辑结构和建筑世界哲学基础

 建筑“荒残美学原理”

 巷子或胡同建筑场——世界各地城乡建筑艺术中的散文诗

 监狱的墙和集体宿舍的墙——人性与墙的哲学

 从男性荷尔蒙看建筑物的主入口大门

 建筑与象征主义,兼论“三重我别墅”——同留日归来的精神分析学家李先生的对话

 建筑语言与服饰语言

 当代西方“建筑现象学”里面有“皇帝新装”

一 胡塞尔现象学

二 当代西方建筑现象学理论和它的设计观念

 建筑艺术恒有进步性吗?——兼论建筑世界既喜新又恋旧原理

一 两个永恒的形而上轮子

二 评当今美国五名著名建筑设计师的设计思想和作品

 当代西方建筑语言的异化和疯人的言语——解构建筑(De-Architecture)和我的爱憎

一 疯人的建筑观念和言语

二 哲学上的一场冲突

三 摇滚乐——流动的解构建筑

 存在主义建筑哲学:屋一家——天下第一首建筑哲理诗

一 屋

二 家和家庭

 从语言哲学看建筑视觉语言符号系统——建筑语言的深层语法

一 我的历史错误和疏忽

二 关于建筑语言的本质

三 建筑语法与音乐语法

四 建筑语言的要素和建筑语言的空筐结构

五 建筑语言游戏和建筑语言语法

六 数理建筑语言学

 建筑艺术有极限

 建筑美与数学美

 海峡两岸中国人都在寻找失落的建筑空间——评台湾当代建筑风格

 关于家具第一哲学原理——我对家具的感恩

尾声

 造物主是位最伟大的建筑师——幕落时的几句旁白

 挡不住的诱惑和冲击波——后记

主要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没有高水平的建筑评论,建筑创作是走不远的,也必然是杂乱的。伟大时代应有伟大建筑艺术作为自己的表征。

大规模、热火朝天的建筑创作实践活动需要高水平的建筑评论。我们的时代正在呼唤有洞察力的、大文化眼点的建筑评论。——站在一大片高高的脚手架的工地上,我经常这样想。

今日上海和全国好些城乡大兴土木的热浪,尽管不能算是世界建筑史上最有创造力的时代之一,也是世界建筑史上颇为繁忙、十分壮观的一个时期。

早在1993年我在德国的日子,那里的大报纸就有这样的醒目标题:“上海到处是建筑工地”;“上海旧城快成一片废墟,千百幢大厦正在拔地而起。”越接近2000年。这场面就越为壮观。1996年冬,日本朋友细川先生对我谈及他对上海的印象:

“历史上的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今日上海却是一天建成的。”是的,今日上海恐怕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建筑工地。

适逢这样的时期,高水平的建筑评论当应运而生。很遗憾,我们评论的声音太微弱了!它同我们今天热火朝天的建筑创作实践活动极不相称!

优秀的建筑评论不仅要总结建筑创作实践,同时也要反过来推动、指点和提高这实践。

我们的建筑评论偶尔也有几篇出现在一些专业报刊杂志上,但远远没有形成气候,没有走进公众的意识和欣赏圈。要知道,建筑艺术不仅属于业主、建筑设计师和评论家,它更多的应属于全体市民和公民,属于整个时代和整个民族。

没有伟大建筑艺术的伟大时代是不可想象的!!!

伟大时代怎能没有伟大建筑艺术作为表征呢?!

不错,建筑第一用途是使“居者有其屋”,之后才考虑人的审美需要,精神需要,赏心悦目的高层次需要。

今天,全国建筑设计出现了令人厌倦的“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沉闷格局。原因之一,正是因为没有及时、高水平的建筑评论的缘故。当然,我知道建筑师的苦衷。他受到多重制约,以至于无法尽情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今天的中国建筑创作是多么繁荣!这在五千多年的中国历史上也是罕见的。它的繁荣不是某些人的头脑发热使然,而是时代兴趣和要求的必然结果。要知道,汉、唐和古希腊、罗马建筑艺术创作之所以那么鼎盛,成为人类文明的千古绝唱,主要原因是适逢了伟大时代的缘故。

伟大建筑艺术创作黄金时代的崛起和到来,是伟大时代精神在建筑空间的投影。而建筑评论又是建筑艺术创作的投影。

在生物进化论中,有一条器官相关性定律:生物对于生存条件的适应,不仅牵涉到某一器官,而且也会引起其他器官发生相关的变异。比如哺乳动物为了适应肉食、牙齿和肠胃便会产生相应变化,四肢也发达,形成强有力的肌肉,趾形成了蹄(为了奔跑),趾端形成了锐爪。

与此相仿佛,人类文明也有一条各分支相关性定律:为了适应时代精神,科学、艺术和哲学某个环节发达了,它必然会带动其他环节发生相关的繁荣。

建筑艺术创作的高度繁荣,必推动建筑评论扬起自己的声音。该是建筑艺术评论自由说话的时候了!

今天,在我们的建筑论坛,也该有我们的“金圣叹”。如果说。当年金圣叹的小说美学和文艺批评促进了小说创作和批评的进一步发展,清代一些重要的文艺评论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过他的影响,那么,我们今天的建筑评论家也应推动建筑艺术创作、批评和欣赏的繁荣。创作的繁荣和评论的热烈应是同步的,否则就是一条腿走路。  某个画展一开,会引出几篇评论,为什么成千上万幢大厦、广场、花园别墅……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竞引不起任何反响,没有一篇评论?这正常吗?

建筑需要评论、呼唤评论的迫切性,一点也不亚于音乐、戏剧、小说……需要评论,呼唤评论的热情。贝聿铭的“达拉斯音乐厅”和“香港中国银行”,以及格罗皮乌斯(贝聿铭的老师)和他的“包豪斯”建筑设计哲学学派,要是没有成百上千篇建筑评论在上百种报刊杂志上发表,全世界会知道他们及其作品吗?!巴黎的“蓬皮杜文化中心”引发了成百上千篇褒贬不一的建筑评论则是另一个例子。我有幸亲眼见过该鸯筑。我对它的造型持否定态度。我厌恶它!

今日的中国建筑评论一方面当褒贬当代中国建筑创作,或赞扬或批评,提示建筑师的创作思路;另一方面也能帮助广大群众去欣赏、识读建筑空间组合的诗意、诗境,提高人们的建筑审美意识和情趣。所谓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并不是一句空话。建筑审美意识当是一个民族素质的组成部分。

在漫长的中国文化史上,中国诗人往往充当了广大群众识读建筑艺术的建筑评论家。作为一件建筑艺术作品,滕王阁之所以家喻户晓,千百年来走进了“寻常百姓家”,正是因为王勃写了一篇“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的缘故。所以王勃不仅是“初唐四杰”之一,也是当时一位极敏感的建筑评论家。他着重刻画了建筑与人、建筑与大环境的关系,可谓千古绝唱。

在古时,中国诗人的笔下常出现对建筑艺术的评论。“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建筑群在江南佳丽地造出了怎样一种宏伟、磅礴气势,令人流连忘返!

桥梁在中国古建筑和古诗词中一直是个重要角色。“唯有别时今不忘,暮烟秋雨过枫桥。”在杜牧笔下,桥总是披露出诗的结构和神韵。近年来,我在上海郊区跨过不下几十座1950年以后建造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桥梁。很遗憾,其中很少是富有诗意的。它的造型是那么平庸、丑陋!

诗人不会有灵感去写它,画家也不会为它拿起画笔。

没有审美价值的桥梁是个没有性灵、个性的躯壳!——指出这一点,也是建筑评论家分内的事。近几年,城镇建筑量大面广,发展速度惊人。但建筑评论没有跟上去,里面存在的问题同样是惊人的。

小县城抄小城市,小城市抄大城市,大城市抄外国,到处都是铝合金和茶色玻璃,就像流行歌曲存在着“大陆学港台,港台学日本,日本学欧美”这样一条丑恶的链。

有千万幢建筑拔地而起当然是大好事。为了它的完美,同样需要建筑评论来讨论、探索、明辨是非曲直。

造就一位大建筑师需要大文化哲学背景的支撑,同样,在一位够格的建筑评论家的后面,也需要有这样的大背景。

繁荣的建筑创作,萎缩的建筑评论,毕竟是不健康的繁荣!

建筑创作和评论都是整个民族的事业。巴黎圣母院断断续续建了上百年,是一个杰出例子。雨果就满腔热情霍地站出来发表评论。

汶川地震后也应引出我们的建筑评论,即应有抗震建筑意识。这是硬建筑,是建筑哲学的思考题。P44-46

后记

挡不住的诱惑和冲击波

建筑,不仅仅是建筑圈内专家们的事,更是圈外广大公众的事,说得更高一点,建筑艺术世界还是全民族的事业。

它是民族精神的表述,又回过头来帮助塑造民族精神,将它潜移默化……

——1997年8月创作日记

我虽然不是建筑设计师。也从未跨进建筑系的门槛,但这并不能妨碍、阻止我对建筑世界进行哲学思考。

哲学,作为一种对世界人生本质和深层结构的思索,它是最自由的。谁能挡住这自由之箭?!谁能禁止这直指无限时间和空间的自由自在的思维?!谁能用“学××专业出身”或“不是学××专业出身”来限制一个纯粹求知、探索者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野心”?!

心若不野,要心做什么?!野心才是好心。

一切人类文化创造,无一不是心野的产物。

世界上只有一个大统一的专业:天道、地道、人道、神道,或天文地文人文神文。建筑系仅仅是其中一个小专业。

我是在同济大学外文书库(8楼)撰写这篇后记的,时1998年7月。

多少个日日夜夜(这里从早上8点开馆到晚上10点),我站在一排排建筑专著(大部分是英文版)面前发呆,内心发出啧啧惊叹。我挡不住这些名著对我的诱惑和冲击波!如M.Bussagli用英文写了两卷本(Oriwntal Architecture)(《东方建筑》),1981年版,里面有许多古代印度的石头建筑(尤其是石头柱式)的图片,使我站在那里发了老半天呆!我意识到世界建筑或建筑世界是浩瀚无边的大海,我只能在岸边拾起几枚美丽的贝壳。因为我只有一双手,万不得已的时候,我还动用嘴,将一枚奇异的海螺衔住

我完成读者手中这本书,主要分两个相辅相成的阶段:

1.许多年,我用视觉留心踏察过许多建筑,并思索过,形成了胎观胎动;

2.在同济大学书库和期刊库试图将古今中外一些经典磨碎。磨碎,即消化。吸收,兼取众长,博观而约取,为我所用。

有好几个月,我日日夜夜静坐在书库,内心却像一团火,一边阅读、思考,一边写作。我的原则是:“要以我用书,勿为书所绊。”要做到这一点,真是谈何容易!何况窗外是灯红酒绿,物欲横流。

我遵循孔夫子的教导,将“学”和“思”结合起来:俯而读,仰而思。

冥冥中,好像有上天在安排,我家离同济大学只有15分钟步行路程。每天在往返的路上,也是我的思想最活跃的时候……书架上那些有关建筑哲学、建筑美学和建筑史的期刊及名著对我的冲击波还在我身上继续起作用,久久不得散去。

我感谢同济大学图书馆。我忘不了我在外文期刊库和书库度过的那些时光,尤其是整个屋子弥漫了“静”气。别小看这个“静”字。没有静心,如何走得进书库,又如何坐得住?

若坐不住。又如何写得出这本书?

道士司马承祯(647—735年)说:“静则生慧,动则成昏。”

这些年,我不是完完全全成了某个领域的专家再来写本书的。不。我是先有内心一团激情和惊叹,先有“临渊羡鱼”,然后才退而结网。

我是先有一两个重要观念、主题久久酝酿于胸中,然后在半生不熟的状态下动手写作的。

这样做更觉得刺激。

或者说我拥有的只是一种“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心态,这就是一切。

书库中不少经典的作者都成了我的老师和朋友。

古人说:“学贵得师,亦贵得友。”

没有这些未曾谋面的师友,我这部书稿是完不成的。因为我要力争站在他们肩上。这就要求“站在书上读,而不是趴在书下读”的读书姿势或姿态。

这个“增补修订新一版”的后记会写在汶川灾难后的6月这样一个非常时期,是我不曾料到的。在这里我只想用一句话来概括日子的沉重和希望:

生命与建筑同在!

生命与原点同在!

1998年7月初版;

2008年6月新一版,上海中邦陶家宅“赵鑫珊文化艺术工作室”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建筑是首哲理诗--对世界建筑艺术的哲学思考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赵鑫珊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百花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0650493
开本 16开
页数 531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8-09-01
首版时间 1998-10-01
印刷时间 2008-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图书小类
重量 0.85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TU-80
丛书名
印张 34
印次 1
出版地 天津
240
171
2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4:5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