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印象宁夏
内容
编辑推荐

《印象宁夏》,一档全国解读宁夏的杂志型日播栏目。本栏目采取杂志板块的形式,主题为《解读宁夏》、《和谐宁夏》、《开放宁夏》、《精彩宁夏》和《感动宁夏》。 《解读宁夏》版块节目的宗旨是“走近历史,亲近自然”。《和谐宁夏》版块节目的宗旨是“共建和谐社会,同创美好未来”。《开放宁夏》版块宗旨是“解读宁夏投资政策,介绍投资环境,讲述宁夏投资故事”。《精彩宁夏》版块节目的宗旨是“深入今天新闻,纪录明天历史”。《感动宁夏》栏目的宗旨是“用发现的视角找寻身边的人和事,让宁夏人的故事将我们的生活照亮”。

本书就是由宁夏广播电视总台卫视频道主办的《印象宁夏》的文字版。

内容推荐

由宁夏广播电视总台卫视频道主办的《印象宁夏》,这个20分钟的栏目,每天都用稳重平静的语调讲述着宁夏的历史和现实,在电视屏幕一片娱乐声中,显出一些从容,一些大气和一些坚持。不过在我看来,这个栏目还有一些野心,想努力塑造出一个厚重的宁夏,让更多的人知道并了解这里。所以,这个栏目播出的节目可以变成文字,看后再读,或许可以体会到在电视上看不到的用心之处吧。

目录

宁夏 宁夏(代序)

●关于宁夏

宁夏的印象(上、下集)

唐诗中的宁夏(上、下集)

●回乡风韵

纳家户

回族服饰(上、下集)

曼舞回韵(上、下集)

●西夏文明

筑塔为魂——没藏氏与承天寺塔(上、下集)

双塔的故事(上、下集)

李范文:回望西夏(上、下集)

●历史古迹

萧关古道(上、下集)

名冠九边固原镇(上、下集)

大麦地岩画(上、下集)

遗失的长城(上、下集)

水洞沟(一、二、三集)

须弥之光(一、二、三、四集)

泾渭分明(上、下集)

皇甫谧之争(上、下集)

●文化之旅

刀木之间(上、下集)

黑·陶缘(上、下集)

易中天塞上行——品中国文化精神(上、下集)

易中天对话张贤亮

余秋雨塞上行(一、二、三集)

●留住记忆

追寻麦草方格(一、二、三集)

擀毡(上、下集)

票证生活(上、下集)

流淌的历史(一、二、三、四集)

试读章节

宁夏是回族自治区,回族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35%左右。回族是中国多民族大家庭中的一个重要成员,但回族并不是中华大地上土生土长起来的。从唐代开始,经过元、明、清几个朝代,从中亚细亚来的阿拉伯人、波斯人和中国境内的突厥人、畏兀尔人、蒙古人以及汉人等众多民族,经过长期的融合,逐渐形成了一个以伊斯兰教为纽带的统一的民族——回族。

马平(宁夏社会科学院回族伊斯兰教研究所副研究员):“回族最早进入宁夏时,可以和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联系在一起。这段历史大家都很了解,当时唐玄宗被安禄山逼迫出走四川,他的太子在宁夏的灵州登基,史称唐肃宗。他的大将郭子仪借助大食兵平定安禄山,‘安史之乱’之后,这部分大食兵就没有回去,留居在陕西、甘肃、宁夏这一带。在宁夏,回族最早的记载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

元代,特别是元代皇族对于回族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成吉思汗西征获胜后,征调和迁徙大批的阿拉伯人、波斯人和中亚其他各族人中的工匠和士兵到中国,这些人便是回族的先民。1272年,元世祖忽必烈封其三子忙哥剌为安西王,王府就在今天宁夏固原的开城乡。据《多桑蒙古史》记载,忙哥剌不仅自己信仰伊斯兰教,还把儿子阿难答托付给一个伊斯兰教徒抚养。阿难答承袭安西王后,“因传回教于唐兀之地,所部士卒十五万人,闻而从信教者居其大半”。

杨怀中(宁夏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这就说明,那个时候在宁夏及其周边地方,也是回回部队驻守的地方。元史也有记载说,罢迁诸道回回军,即把各个地方驻守的回回军不再调动了。这就说明,那个时候回回军的驻防是广泛的。当统一全中国的战争结束之后,元朝建立了,社会稳定了,大量的部队也就不必要了,元朝政府就下命令,把各个方面的部队转成农民了。”

宁夏永宁县纳家户清真寺,始建于明嘉靖三年(1524年),距今470多年,是一座传统的中式古建筑寺院,可容纳千余人进行礼拜。这里的纳氏回族,其祖先又可追溯到元代。

马平(宁夏社会科学院回族伊斯兰教研究所副研究员):“宁夏永宁纳家户的纳姓,可以和中国回族历史上的著名人物赛典赤·赡思丁联系在一起。赛典赤大家都清楚,他曾经做过陕西的平章政事,其长子纳速喇丁去世后,他的4个儿子分化成纳、速、喇、丁4个姓。这4个家族在西北分布比较广。史书记载,在长安有拉家村,在宁夏有纳家户。”

清真寺是回族群众进行宗教活动的中心场所。在宁夏,不同建筑形式和不同规模的清真寺有3000多座。同心清真大寺是全国十大古老清真寺之一,它是明朝初年在一座废弃的喇嘛庙的基础上建起来的,既保留了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的风格,又融入了伊斯兰建筑的特色。

回族在我国的分布有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由于长期与汉族等民族杂居交往,受汉文化影响较深,回族普遍使用汉文,讲汉语。但他们在生活习惯、风俗人情上仍保持着自己的特色。这是因为他们对伊斯兰教的虔诚信仰。

宁夏的回族与居住在这里的汉族和其他民族,共同生息繁衍,文化上、生活上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构成了一幅民族团结的历史长卷。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处于北方草原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交织的宁夏地区,已经成为各民族东来西往、南下北上的会聚之处。从秦汉时期开始,出于开拓边疆、巩固边防和发展经济的需要,统治者就频繁从各地向宁夏地区移民。到了明朝,为充实边疆,在洪武和永乐年间,大量向宁夏移民。先是从山西,后来则是从全国各地。清代以后,随着各民族之间政治、经济、文化融合趋势的进一步扩大,宁夏地区可以说已经会聚了天下五湖四海之人,以至于民间有这样的说法:宁夏有天下人,而天下少宁夏人。

宁夏素有“塞上江南”的美称,但这一称谓最初的来历却与自然风光无关,而是由于这里迁移来的南方人较多,风俗近于江南的缘故。在有关宁夏的各种版本的地方志上,都注明此地“有江左遗风”。

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后,各国各地大批知识分子、管理人员以及技术工人等为支援西北建设,主动请缨来到宁夏,大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也来到了宁夏。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宁夏又成为外地经商者投资的热土。他们经商设厂,有的还将全家搬来定居。他们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管理和生产技术,更为重要的是,在自觉不自觉中,他们带来了新的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这种外来的文化与宁夏原有的地域文化相互碰撞、渗透,使宁夏的移民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后,宁夏的社会经济和文化事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1957年,宁夏工业生产总值只有2.58亿元,基本是手工业作坊。农业也十分落后,增加值仅1.8亿元,粮食总产量仅56.04万吨,平均亩产不到50公斤。全区没有一寸铁路,极少的一点公路也是以前的车马道扩建而成,客货运输主要靠人力和畜力。人均消费水平仅有100元左右,人均社会商品零售额不到70元。文化教育落后,人民健康没有任何保障。

吴忠礼(宁夏社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党中央在1956年就建议,在甘肃成立一个省一级的回族自治区。甘肃省委、省政府根据中央的建议,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当时组织了党内外5000多人的大讨论,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中央的建议是正确的。”

马玉槐(原宁夏回族自治区副主席):“应该说,自治区的成立使宁夏有了突飞猛进的、改天换地的变化。这样说不夸大,如果不是成立自治区,绝没有现在宁夏的变化,绝不会。”

48年过去了,宁夏的发展可以用一日千里来形容。这其中的甘苦,宁夏人体会最深。

到了2005年,全自治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99.4亿元,全自治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9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08元。文化教育、卫生医疗等方面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数字是枯燥无趣的,但数字也是最有说服力的。正是在这些数字的变化中,宁夏一步步走向现代化,宁夏人的生活一天天在改变。在“十一五”期间,宁夏将从过去偏重于物质财富的增长转向更加重视人才的发展。这意味着,宁夏已经充分认识到,人才是宁夏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

P8-11

序言

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中写过,2005年,中央电视台在一部专题片里介绍我时,竞说“张贤亮住在内蒙古自治区银川市”。虽为“著名作家”,却被搞错了居住地,我很难堪。但也为他们作了一个解释:大概是因为宁夏太小了吧。

宁夏回族自治区,面积6.64万平方公里,人口600多万,在中国国土上所占的面积确实不大。

作为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宁夏地处黄河上游地区,和陕西、甘肃、内蒙古自治区相邻。虽然没有这几个近邻的名头响亮,却一直有着“天下黄河富宁夏”的天然优势和“塞上江南”的自得。一位网友在游历宁夏后曾写下了这么一段文字:“一提起西部,人们头脑中一般会涌现出壮阔雄奇、广袤荒凉、原始野蛮、贫穷落后这样一些词汇,这是形容其地大,但大而荒、大而粗、大而穷。宁夏却是一个例外。”

这样的评价其实是相当恰当的。宁夏是这样一个地方:没来过的人会把这里想象成荒凉落后甚至飞沙走石,而来过的人又常常惊叹这里实在是超乎他们想象的安宁安静和干净,尤其是每年的5月到10月,宁夏特别是银川平原当真是一派江南气息呢。唐代诗人韦蟾有诗云“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这情景至今未变。

宁夏人常常会对外地人说起1000多年前西夏的版图有多广阔,这是宁夏人辉煌的过去。宁夏的首府银川市曾是西夏的国都兴庆,如今银川最繁华的区域就被命名为兴庆区,多少也有些追忆当年的意思吧。不过大多数中国人对于西夏的了解可能仅限于演义小说或戏曲中杨家将与西夏之间的战争。是的,在《二十四史》中独缺西夏史,而西夏这个国家在被元朝所灭后,仿佛在一夜之间消失了,留下了种种神秘的线索。

坐落于银川西边贺兰山下的西夏王陵,在岁月的侵蚀下只剩下巨大的土堆,一个个地立在风中。人们可以想见它曾经的辉煌,然而这却更加令人体味到它现在的苍凉。

宁夏这个地方虽然很小,军事上的地理位置却十分重要,素有“关中屏障,河陇咽喉”之称。从战国开始,历经汉、隋一直到明代,都在这一带修筑过长城,算起来其长度可达1500多公里,宁夏也因此有了“长城博物馆”的称谓。毛泽东在长征途中路过宁夏也曾留下“不到长城非好汉”的传世名句。

宁夏是回族自治区,回族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35%左右。但回族并不是中华大地上土生土长起来的民族,从唐代开始,经过元、明、清几个时期,从中亚细亚来的阿拉伯人、波斯人和中国境内的突厥人、畏兀尔人、蒙古人以及汉人等众多复杂的民族,经过长期的融合,逐渐形成了以伊斯兰教为纽带的一个统一的民族——回族。

宁夏的另一个显著的特点是移民,移民的历史在宁夏可以追溯到秦代。从秦汉时期开始,出于开拓边疆、巩固边防和发展经济的需要,就频繁从各地向宁夏地区移民。到了明朝,为充实边疆,在洪武和永乐年间,大量向宁夏移民,先是从山西,后来则是从全国各地。清代以后,随着各民族之间政治、经济、文化融合趋势的进一步扩大,宁夏地区可以说已经会聚了天下五湖四海之人,以至于民间有这样的说法:宁夏有天下人,而天下少宁夏人。

宁夏“塞上江南”美誉的来历就与移民有关,由于这里迁移来的南方人较多,风俗近于江南。在有关宁夏的各种版本的地方志上,都注明此地“有江左遗风”。

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后,更有一大批知识分子来到宁夏。

在宁夏,人们在社交场合常常会问对方是哪儿的人,这也算得上是一种特殊的习惯吧。当老一代的移民逐渐老去,新一代移民一方面觉得自己和土生土长的宁夏人有着很大的区别,另一方面却又不知不觉地把自己当成了宁夏的主人。这样的混杂令宁夏有着一种特别的味道,看似狭隘实则开放,地方虽小却很有包容度。

近几年银川市提出要建成“最适宜居住”和“最适宜创业”的城市,倒是挺符合银川的定位。当大城市变成水泥森林的时候,安宁的宁夏,干净的银川会不会因此而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呢?

我说了这么多,能概括出多少宁夏的特点呢?这一点连我自己也很怀疑。所以我想推荐一个电视栏目给各位读者——由宁夏广播电视总台卫视频道主办的《印象宁夏》。这个20分钟的栏目,每天都用稳重平静的语调讲述着宁夏的历史和现实,在电视屏幕一片娱乐声中,显出一些从容,一些大气和一些坚持。不过在我看来,这个栏目还有一些野心,想努力塑造出一个厚重的宁夏,让更多的人知道并了解这里。所以,这个栏目播出的节目可以变成文字,看后再读,或许可以体会到在电视上看不到的用心之处吧。

这个栏目采访过我多次,每次我都很乐意接受,节目播出后还要他们刻成碟送给我,然后在我的镇北堡西部影城里播放。所以,这篇小序,就算是“老张卖瓜,自卖自夸”吧。

2008年8月15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印象宁夏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文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宁夏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7039419
开本 16开
页数 31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40
出版时间 2008-09-01
首版时间 2008-09-01
印刷时间 2008-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图书小类
重量 0.57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924.3
丛书名
印张 20.5
印次 1
出版地 宁夏
241
184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415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8:5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