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眼风波自古今——古园谈往》、《远近高低各不同——古园谈体》、《淡妆浓抹总相宜——古园谈景》、《楼台累累向青红——古园谈法》……本书作者巧妙借助中国古典文学理论,选取十二个最重要的角度,解读中国古典园林之美,勾勒出中国传统文人的精神世界和安身之道。
图书 | 画境文心(中国古典园林之美) |
内容 | 编辑推荐 《满眼风波自古今——古园谈往》、《远近高低各不同——古园谈体》、《淡妆浓抹总相宜——古园谈景》、《楼台累累向青红——古园谈法》……本书作者巧妙借助中国古典文学理论,选取十二个最重要的角度,解读中国古典园林之美,勾勒出中国传统文人的精神世界和安身之道。 内容推荐 本书作者巧妙借助中国古典文学理论,选取十二个最重要的角度,解读中国古典园林之美,勾勒出中国传统文人的精神世界和安身之道。本书第四章到第八章,是关于古代造园艺术的法、韵、情、趣,谈的都是园林艺术文化含意上的妙处。 目录 再版序 作者序 第一章 满眼风波自古今——古园谈往 悠久而辉煌的历史 从绛守居园池谈起 源头的二股活水 陶渊明的影响 硕果累累的时代 全民的造园风气 理论和技术之花 灿烂的皇家园林 第二章 远近高低各不同——古园谈体 苑囿花园 独特的宫区 山水林泉之美 多样的游赏情趣 文人园林 文心与诗意 可游可居的妙品 寺庙园林 青山流水古刹 城市寺园 崇敬与游憩的结合 邑郊风景园林 诗意的熔铸 融于山水之间 第三章 淡妆浓抹总相宜——古园谈景 山容水态之美 山林趣味此中来 湖石假山之瑰宝 清池涵虚活止水 活泼的动水景 充满生机的植物景 色彩和形姿的统一 花木的香景和声景 多姿多彩的建筑 建筑的显和隐 亭、榭、廊的魅力 双桥落彩虹 第四章 自然与生气 山水脉理之法 沧浪亭的野趣 花木建筑之理 建筑与自然的调和 虚实与空灵 “有”、“无”的协调与统一 石林小院的空间意义 虚景的点睛作用 巧于因借 远山近水皆有情 近借和邻借 花窗门洞和对景 第五章 回首烟波十四桥——古园谈韵 风景结构的韵律 山光潭影涉趣桥 园林佳景协奏曲 对比和布局章 法 动静之韵 虚实之韵 旷奥之韵 曲直之韵 大小之韵 开合之韵 形、影、声、色 形与影的韵味 声色的节奏与变幻 第六章 卷幔山泉入镜中——古园谈境 园林真境 四照阁之境美 真境与移情 园林静境 辋川之静美 释、道园的静意 多样的静趣 园林月境 湖月之美 化实为虚的月华 月来满地水 第七章 山光水色与人亲——古园谈情 园林山水情 可人的石峰 石到病除 石峰的品评标准 松竹梅的友情 竹的意蕴 松柏的风格 梅的情趣 田园情和人伦情 归田园的情思 爱和孝悌的寄寓 第八章 还将吾乐同鱼乐——古园谈趣 园林理趣 鱼乐我乐 沧浪之水 舟船景之趣 园林酒趣 意不在酒 曲水流觞 园林奇趣 浮水花园 建筑奇趣 第九章 相似曾赋赏花诗——古园谈文 诗意与景名 引玉与闹红一舸 题名的三种境界 文学景的魅力 _ 名联、名楼与名园 多样的文学景观 园借文传 沈园与陆游的爱情悲剧 桂湖与杨慎、黄娥 诗人的功绩 _ 第十章 湖上春来似图画——古园谈画 天然图画 美在图画中 青藤和石涛 历史的渊源 山水画与文人园 画论与造园 艮岳与清闷阁 艮岳绝观 日日成清闷蜀 第十一章 梨花院落溶溶月——古园谈曲 琴韵和曲趣 形声合一 古园琴景 昆曲与园林 曲中表现的园林 园林顾曲种种 园曲双绝的大家 以园、曲伴终身 园、曲理论的相通 第十二章 细雨垂杨系画船——古园谈游 显游与隐游 文化与联想 园林中的历史文化意味 沈括与梦溪园 赏景的联想 游赏之术 远望近观 动静结合 情景交融 主要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历史是一条永恒的、滚滚不尽的长河。任何一种传统的文化,都在它的胸怀里萌生、发展。古典园林的过去,同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息息相关,它也是由源头的涓涓细流,一点点生长着,拓展着,有时缓慢,有时飞驰。随着时间的流逝,积沉下来一条丰富而美丽的轨迹。 悠久而辉煌的历史 山西,人称中国的文物博物馆。或许是因为地理和气候的关系吧,我国历史上灿烂辉煌的文化和艺术,在那里留下了相当多清晰的足迹。古典园林历史长河中留下的最早实物遗迹——隋朝的绛守居园池,还部分地保留在山西西南的新绛城中。 从绛守居园池谈起 新绛原是古绛州的州府,花园原为绛州太守府衙署的附园,故称绛守居园池。据记载,园池创建于隋开皇十六年(五九六年)。当时任临汾县令的内将军梁轨,引距州城三十里的鼓堆泉水,开十二条渠道灌溉农田,并将一小股泉水引入衙署后院蓄为池沼,建亭台,植花木,修建园林。自此,从唐至清代光绪年间,知绛州的官员一直对花园有所增修。据专家考证,现存的园池遗址,当是隋代创建经历代修葺,但规制变动不大。 遗址在今新绛中学校内,池平面近长方形,东西宽而南北窄,西北高而东南低。园西部存有洄涟亭和半亭,北边有嘉禾楼残址,其余只剩下半段残垣,几枚山石。尽管如此,这座花园仍是我国留存的最古老的名园遗址,并可与较丰富的资料相参证。 最早详细记载花园的,是唐穆宗长庆三年(八二三年)任绛州刺史的樊宗师。这位刺史好作奇文,用字用句均要独创,在当时号称“涩体”,其所写《绛守居园池记》全文共七百七十七个字,但晦涩难懂,曾引起后代许多好奇文人的研究。但也正因此文的名声,历代修葺者不敢擅自改动其布局,俾使此园基本保留了当时的面貌。从记载和遗址对照来看,此园以动水景取胜。园池西北有块高地叫“鳌蛩(音离)原”,因其形无峰,高而平圆而得名。园外一股泉水便是经由此原架渠输入花园,渠到园池时先流人木槽,以抬高水位,然后直泻而下,形成人工瀑布,再流入方池中。这一动水景致,长年不息,给园池增添了无限生气。 从现存遗址看,此园还精于借景:向西北看能远眺姑射山的雄姿;西南可近借阡陌纵横的平畴沃野;而东南则是城中的万家灯火……。所以,园林范围虽小,但景观开朗丰富。凡此种种,均可看出唐代造园艺术已达相当的水平。 隋唐是我国园林艺术的成熟时期,当时西安、洛阳等大都市,造园之风十分兴盛,整个艺术呈现一派繁荣景象。然而,它又十分脆弱,常常遭受兵燹战火的毁坏,繁荣快,衰败也快。据北宋文学家李格非记述,唐时园林到宋已损坏殆尽,在《洛阳名园记》中,作者将园林之兴废同社会的治乱联系了起来: 方唐贞观、开元之间,公卿贵戚开馆列第于东都者,号千有余邸,及其乱离,继以五季之酷,其池塘竹树,兵车蹂践,废而为丘墟;高亭大榭,烟火焚燎,化而为灰烬,与唐共灭俱亡者,无余处矣。于是,唐园至宋难寻,宋园到明亦无。综观大江南北所留存的古园,大多为清代所建,少数还保持了明代的格局和特色,像绛守居园池那样的前朝古物真可谓是鲁殿灵光,硕果仅存了。 因此,要较完整地了解我国的园林艺术,仅凭游赏现有的古园是不够的,而是要追溯历史,弄清楚它的萌生和发展,它形式的变迁,以及它的繁荣和衰败。 源头的二股活水 我国园林到底从何时、何处发展而来的?以往人们都认为是从商周王室的苑囿演变发展来的。近来有人研究了古代诗歌,并参照考古发现,提出了最早的园林应该是原始村落住宅边的林木绿化和园圃等实用性小块土地。其实,艺术的起源本来就很复杂,往往由多种原因交织而成。因此,这两种说法都有理,我国古代园林最初的源头,应该说是从村宅绿化与畋猎苑囿两个泉眼流出的。 根据考古的推测,古代的制陶、纺织及磨制工具等活动多半在户外举行,再加上集会、祭祀、玩耍等需要,人们都会在村落中或四周的空地上植树,既可以遮阴防尘,又可游戏其中。《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有不少上古村落绿地的记载。晋人陆机曾做过一篇《诗经草木鱼虫疏》,共列出诗中出现的植物八十多种,鸟兽鱼虫三十多种。可见商周村落园林风景的多样丰富。如《周南·葛覃》开头几句描写的景色就非常美: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 写出了村郊绿地很恬静的园林植物风貌。还有人们很熟悉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以及“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等,也都描绘出了村落近旁那种以植物为主,依靠天然地形的简朴的早期民间园林。在芦苇、杨柳等树木之外,人们还注意到了雨雪露霜等天气变化对风景的衬托。 当然,上古这些简单的园林活动并没有留下很多资料,但前后联系起来看,似乎对后来发展起来的恬淡素静的文人村居园林,有过不小的影响。像东晋诗人陶渊明归隐的田园居,也只不过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前檐,桃李罗堂前”。可以说接续了上古村宅园林的余韵。就是明清之际的文人花园,也不断地从村宅绿化中吸取营养,正如园林家陈从周先生在《园林谈丛》中指出的: 如“柳荫曲路”、“梧竹逝居”、“荷风四面”等命题的风景画,未始不从农村绿化中得到启发,不过再经过概括提炼,以少胜多,具体而微而已。……这在小桥流水,竹影粉墙的江南更显得突出。 古代园林的另一个源头是帝王的苑囿花园,苑囿的出现和上古贵族的畋猎直接相关。根据艺术史的研究,人们对于已成为过去的生活方式,总有一种怀恋之情,常常会通过游戏去再现,获得体力上和心理上的满足。据甲骨卜辞记载,商代帝王对打猎极为喜爱,有时一次出猎就要“天天贞卜,连跨两月”。后来,为了满足帝王经常打猎的需要,就圈起一块地,略加修整,放养一些野兽,这样,最初的苑囿就诞生了。《史记》这样记述了商纣王的“沙丘苑”: 帝纣……益收狗马奇物.充仞宫室;益广“沙丘”苑台,多取野兽蜚鸟置其中……大聚乐戏于“沙丘”,……。《诗经·大雅·灵台》中,人们也赞扬了周文王“灵苑”的景色:那里有高台,有池沼,麋鹿等野兽四处出没,水鸟游鱼在水中游嬉。在这样的环境中打猎,当然比跟踪野兽出没山林要省力、有趣得多。以后,帝王也将苑囿作为戏耍燕乐之地,使之具有狩猎宴饮双重功能。 六十年代初,河南辉县赵固村的一座战国墓中,曾出土一面铜镜,上面刻有当时王公贵族燕乐射猎图景,很形象地描绘了先秦苑囿的风貌。p3-7 序言 一九九○年五月,北京三联书店的林言椒先生和潘振平先生来我院组稿,说是与台湾的锦绣出版公司正在合作筹划出一套大型丛书一中华文库,其目的是弘扬中华文化,要我在自己的研究范围内选取一、二题目,为这个文化大厦添些许砖瓦。我出生在江南名城常熟,受父辈的影响,自小喜爱游历,对古建园林颇有兴趣,后来又专门随陈从周老师研读古典园林,对园林艺术,自问还算是个槛内之人。既然遇着了这个宏扬祖国园林文化的大好机会,也就不愿放过了,于是放下手边种种琐事,一心写起书来。 首先碰到的是结构和体例问题。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近几年来,国内出版的有关著名园林风景的书籍不在少数。再写同样的内容,要不落窠臼,别具新意,说说容易,做起来实在是颇费踌躇的。为此商量于同道,求教于师长,最后决定按中国古典文学理论的有关内容来搭框架,抓住园林艺术中最关键的十二个问题来谈。这十二个部分各有主题,但前后联系起来,便构成了一个整体。此结构最后得到了出版社的支持,于是便正式开写。 第二个问题是文字。因为自己主要专攻理论研究,平时写起文章来,喜欢论点论据次第排列,让人读来似乎有点干涩无昧。写这本文库类的书,就要一改习惯了的文笔,使文字写得有理、有趣、有味。应该说,自己是尽了努力的,但效果如何,还得让读者自己来评判。 最后是标题和插图。写过书的同仁都知道,有时取书名、下标题比写书更费神思。本书各章标题改来改去,不下四五次,后来受陈师启发“自己写不如集古人句”,于是翻开宋人诗篇,一一寻来,最后得此十二句。 每章一幅图片是阅读本书的佐料,添加一些趣味而已。其反映内容,正文均有介绍,对照阅读,可能对书中之理更容易理解些。(此次再版,新增、调整了原书中的图片,与正文介绍已不尽相同,特予说明。——编者注) 刘天华 识于上海社科院哲学所美学室 一九九一年四月 书评(媒体评论) 北宋著名学者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很入神地描绘了自已园林生活的丰富:渔于泉,舫于渊,俯仰于茂木美荫之间……与之酬酢于心目之所寓者:琴、棋、禅、墨、丹、茶、吟、谈、酒,谓之“九客”。 ——刘天华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画境文心(中国古典园林之美)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刘天华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三联书店 |
商品编码(ISBN) | 9787108029539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293 |
版次 | 2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42 |
出版时间 | 2008-08-01 |
首版时间 | 1994-10-01 |
印刷时间 | 2008-08-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52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TU986.62 |
丛书名 | |
印张 | 9.625 |
印次 | 3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15 |
宽 | 140 |
高 | 14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212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