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千古一人苏东坡(中国著名历史人物青少年励志读本)
内容
编辑推荐

作为中国历代文人从政的标志性人物,苏东坡的文章虽闻名天下,仕途却历尽艰辛,屡遭迫害,但终不改其乐观的天性;他一生融儒、释、道于一体,诗、文、词、书、画俱在才俊辈出的宋代登峰造极;他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天才的多面性、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他的人格精神所体现的进取、正直、慈悲与旷达,千年来始终闪耀在中国历史的星空。

本书则为你讲述苏东坡一生的传奇经历。

内容推荐

苏轼(1037~1101),字子赡,号东坡居士,眉州(今四川眉山)人。他是北宋著名文学家,在诗、词、散文、书法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和突出的成就。代表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代表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

苏轼与其父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才华出众,年轻时就深受欧阳修赏识,但他的仕途很不顺利,曾数次被贬。他在散文方面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其文章体裁和风格多样,以纵横议论、自然恣肆为主要特色。擅长行书、楷书,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能画竹,也喜作枯木怪石。存世书迹有《答谢民师论文帖》、《祭黄几道文》、《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等,画迹有《枯木怪石图》等。

目录

自序 千古一人——苏东坡

第一章 眉山出神童/1

 老泉得子/1

 取名苏轼/4

 初闻新政/5

 景仰范滂/6

 为师改诗/8

第二章 文名动京师/11

 张公荐贤/11

 韩琦识才/14

 欧公误会/16

 仁宗得意/19

第三章 仕途初跋涉/23

 签判凤翔/23

 祭神祈雨/25

 陈公短长/28

 苏章石壁/31

 韩琦伎俩/33

 十年生死/37

 家事国事/39

 巧对辽使/44

 苏王结怨/48

 批评新法/51

第四章 苏公天下知/58

 情深谊长/58

 结交佛印/62

 通判杭州/67

 西湖畅游/71

 题联莫干/79

 初为太守/81

 天灾人祸/83

 词风千古/89

 徐州抗洪/93

 乌台诗案/97

 被捕下狱/103

 无可救药/105

第五章 江湖好自在/113

 东坡居士/113

 赤壁三唱/118

 传闻病故/125

 辞别黄州/127

 题诗庐山/130

 夜探石钟/132

 金陵见王/134

第六章 庙堂难度日/137

 太后苦心/137

 争论新法/143

 不合时宜/146

 苏门学士/153

 蜀党洛党/164

第七章 再请江南行/169

 急民所急/169

 治病救人/174

 整治西湖/176

 与民同乐/179

 化朽为奇/181

 扬州诗祸/188

 颍州岁月/192

 扬州花会/196

第八章 归期何迟迟/201

 出知定州/201

 连遭贬谪/206

 惠州行程/211

 朝云之死/216

 远涉海南/219

 儋州晚秋/222

 浩气长存/225

试读章节

老泉得子

人说四川有四大名胜——“夔门天下雄”、“剑门天下险”、“青城天下幽”、“峨嵋天下秀”。

说到青城山,令人肃然动容。这里林茂山幽,有长者之风。传说当年黄帝封此山为“五岳丈人”。这身份之高,白不待言。而且,自东汉末年,张道陵来此设坛布道,从此成了道教圣地。

而峨嵋山则是普贤菩萨的道场,气势磅礴,雄秀幽奇,与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山西五台山并称佛教四大名山,可见非同一般。

就在这一幽一秀、一道一佛两座名山之间,夹着一个默默无闻的眉山。

中国自古以来便是诸子百家争鸣、三教九流并存,儒道佛互争雄长又相互渗透。既然有佛有道,便得有儒。或许是上苍的安排,硬是要眉山拔地而起,与青城、峨嵋一比高低。否则,怎么在一夜之间便让千年灵气钟于一身,让眉山苏家生出一个日后名震九州、誉播海外的儿子?

就在眉山县城的纱谷行内,住着一户苏姓人家,世代以耕读为业,虽不甚富裕,却也丰衣足食。

北宋仁宗景祐年间(1034~1037年),苏氏户主是位名叫苏洵的落第文人。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娶妻程氏,曾生过一男三女,可惜一子一女早天。有道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苏老泉年近三十,已届而立,功不成名不就,又膝下无子,难免有些焦虑。所幸妻子程氏已怀第五胎了,老天有眼,该是个儿子吧?有道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程氏果然替丈夫生了一个白白胖胖的儿子,这儿子便是苏轼。

苏老泉又得了儿子,这欢喜自然就不用提了。时值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如按公历算,则是公元1037年元月了。

苏轼出生之时,并无任何异兆。既没有满屋香气,也不见祥云腾起。但由于这孩子日后给家族带来了荣誉,人们自然要寻找他的不同寻常。幸亏程氏记忆甚好,在家人的启发下,终于想起了一件事。

那是苏轼降生的头一天晚上,或者就是当天黎明之前,程氏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一个身材极高极瘦的独眼和尚穿过庭院,直朝卧室走来。程氏又惊又怕,想叫却叫不出来,想站也站不起来。眼看和尚已经跨过门槛,进了卧室,经过床前,程氏这一声终于喊了出来,睁眼一看,屋子黑洞洞的,哪有什么独眼和尚?原来是南柯一梦。接着就是一阵腹痛,到黎明时分,生下了苏轼。程氏这才知道,独眼和尚原来是送子罗汉。

苏轼日后不仅给家族带来了荣誉,也使得眉山名声大振,便是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仅就文名而言,或多或少也沾了苏轼的光。于是在眉山一带,又辗转流行着一句民谣:“眉山生三苏,草木尽皆枯。”说苏氏父子的出名,是得尽了眉山千年灵气,因此他们一出名,眉山的草木也就枯了。

还有一个传说更是离奇——

苏轼做满月的那天,亲朋好友都来贺喜。众人落座后,正在叙话,却见门外走进一位老丈。这老丈满头白发,一部银髯飘洒胸前,脸上皱纹堆垒,深如刀刻,虽然说不上是仙风道骨,却也气度不凡。更引人注目的是老丈右手所拄的桃木拐杖,通体乌黑发亮,节上有弯,弯上有节,说不清有多少个节、多少个弯,不知道长了多少年,用了多少年。至于左手提着的竹筐,倒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竹筐上盖着一块红布,表示也是来贺喜的。

苏洵见有客人,赶忙迎了上去,将老丈请进厅堂。

老丈笑容可掬地贺过喜,将右手拐杖挂在竹筐上,伸手揭开筐上红布,从筐中提出一个红色包袱,递给苏洵:“苏相公,这是老汉的一点薄礼,万望笑纳。”

苏洵双手接过红包,连声称谢。

在客人的催促下,苏洵将包袱打开。红包布里包了一层蓝布。再将蓝包布打开,却是一层白布。苏洵疑惑地看了看老丈,老丈笑着点点头。苏洵又将白包布打开,只见白布中包着一撮黄土。

客人中有人起哄了:“老丈原来是送苏公子千顷良田啦!”

也有人想起了一个典故:“当年晋国公子重耳避难在外,困于途中,有人送来一撮黄土,说是晋国江山。老丈送苏公子一撮黄土,莫非……”

老丈连忙截住话头:“老汉所赠,并非千顷良田。苏公子日后名扬四海,岂是田土困得住的?这普天之下,都是大宋江山,当今皇上仁慈宽厚,百姓乐业,天下太平,老汉又岂敢送苏公子别的什么江山?”

众人见老丈面色严峻,不敢再起哄。

苏洵试探着问道:“那么老丈的意思是……”

老丈缓了缓口吻,笑道:“我是送贵公子,也是送你苏家父子一座山——彭老山的灵气。”说罢,转身出门。

苏洵若有所悟,也跟着出了门。二人一前一后,来到彭老山。苏洵顿时便觉得有些异样,举目望去,好端端的一座林木茂密的彭老山怎么变得寸草皆无?再看老丈,却早已无影无踪。苏洵明白了,这老丈原来就是此山土地神。

当然,传说归传说,彭老山的林木实际上是毁于一场山火,与苏家父子并无关系。P1-4

序言

我和苏轼似乎有些缘分。

读中学时喜欢苏轼的诗。中学毕业后“上山下乡”手上只有三本书。一本是《电波世界》,我以为近三十年来还没见过写得那么好的科普读物。第二本是刘大杰先生的《中国文学发展史》(三卷)。第三本则是龙榆生先生的《唐宋名家词选》。

当时我想,刘大杰、龙榆生对苏轼是有偏爱的。否则,《中国文学发展史》不会用那么大的篇幅、那么高的评价来说苏轼;《唐宋名家词选》也不会在苏轼的词下选那么多的评语。但是,当反反复复读了《唐宋名家词选》之后,我对苏轼也有了偏爱。同时不明白为什么有人拼命抬高姜夔、周邦彦而指责苏轼。这些人早已作古,无法和他们辩论。后来明白了,看诗、看词、看文,都是见仁见智,各有所好,不能强求,也无辩论的必要。

后来读大学,修中国文学专业,写学年论文,我选了苏轼。但那篇论文并非研讨苏轼的诗词和散文,而是着重评论他在王安石当政时反对推行新法,在司马光当政时又反对不分青红皂白统统废除新法的实事求是、不畏权势的卓然独立精神。现在回想起来,是我被苏轼的精神所感染,还是苏轼的性格和自己的个性有相通之处,抑或兼而有之,却说不太清楚。

如果我的中文专业继续读下去,或许毕业论文仍会写苏轼。但因提前结束学业,成了明清史研究生,主要研究明代政治制度史和社会经济史,所以将苏轼搁置下来,但对苏轼的感情却没有变。

这次张秋林君问我有无兴趣重操旧业,替苏轼作传,写苏轼的故事,让更多的读者了解苏轼,学习苏轼。我不禁感叹,有缘分是拆不散的,遂慨然允诺,既不负朋友之托也了却一桩在心头萦绕已久的夙愿。

等一旦动手,发现事情并不简单。有关苏轼的文学作品和学术论著目不暇接,有关苏轼的传记也有许多种。光是林语堂老先生的一部《苏东坡传》,便足以使后人畏于动笔。另外,有关苏轼的轶闻趣事甚多,如何取舍也颇费周思,得在文学与史学之间寻找一个立足点。所幸自己在写人物传记与历史故事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虽说难令读者十分满意,却也自信不致令读者过于失望。如果能做到这一点,东坡老人在天之灵或许不会责怪。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千古一人苏东坡(中国著名历史人物青少年励志读本)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方志远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社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725444
开本 16开
页数 22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0
出版时间 2009-04-01
首版时间 2009-04-01
印刷时间 2009-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27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6
丛书名
印张 14.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5
153
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2:5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