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倾听书海(好书背后的故事)
内容
编辑推荐

《倾听书海:好书背后的故事》作为献给建国60周年重点图书之一,书图文并茂,挑选了60年来出版的优秀图书共40种,邀请书的责任编辑或相关业内人士挖掘整理出书背后不为人知的编辑过程和宝贵的编辑经验,是对新中国成立以外全国图书出版的一次回眸与总结,更能对新形势下出版行业与出版专业人员有所借鉴启发。

内容推荐

每当踏进书店,或者徜徉书市时,总会油然想到一个比喻:书海。书海,这是思想的海,知识的海,感情的海。这里,波翻浪叠,浩瀚无涯,天水一色,气象万千,充满着力度和美感。“海上涛头一线来,楼前指顾雪成堆”,该是何等惊心动魄的景、象。本书便是从书海采撷来的一束浪花。

从在连天炮火中诞生的《新华字典》讲起,本书时间跨度为60年,但重点是《重放的鲜花》出版以来的30年。倾听书海,你一定能听到改革开放的脚步声。30年前改革开放的英明决策,是现代中国的一个历史转折点。在图书出版领域,改革开放的春风,极大地解放了编辑的生产力,一扫“书荒”的贫困景象,迎来了“千朵万朵压枝低”的无边春色;更令人欣喜的是,它打开了编辑的精神桎梏,让他们在社会文化生产中,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重放的鲜花》也许便是一个标志,没有改革开放,这些“鲜花”怎么能够重新绽放呢?

倾听书海,你一定能听到编辑智慧的浪涛声。图书,是人类智慧的载体。一本书能否站得住,主要靠作者的智慧;一本书能否打得响,则主要靠编辑的智慧。解剖每一本好书,你都能发现编辑的投入,编辑的贡献。一个称职的编辑,要敏锐地捕捉市场需求,准确地把握阅读心理,同时还要巧妙地激发作者的写作欲望,坚定作者的写作信心,铺设作者和读者沟通的桥梁。编辑智慧可以有效地强化图书的市场效应,延长图书的生命周期。本书可以说是一本出版《智囊》,它可以让一代又一代编辑从中汲取养料,更好地掌握编辑工作的规律,进入出版的自由境界。

倾听书海,你一定能听到文化追求的号角声。无论是写作还是阅读,说到底都是一种精神现象,在它们的背后,是自觉或不自觉的文化追求。郁达夫有诗云“著书都为稻粱谋”,其实这和鲁迅的“无聊才读书”一样,是对恶劣的社会环境的抨击。否则,怎么称得上是左翼文艺战士呢?从前辈出版人的“开发民智”,到我们今天的传播先进文化,其中一脉相承的,是文化的使命感。这是编辑的出发点,也是出版的原动力。阅读本书中的故事,除了学到编辑眼光、编辑艺术、编辑技巧之外,更能感受到的,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编辑精神。一个社会的现代化,离开文化是不行的;一个民族的文化建设,离开出版同样是不行的。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断追求、不断进取,正是好书背后的故事的一个共同的主题。

目录

在炮火中孕育的文化工程/《新华字典》

一本书的三场交锋/《牛虻》

穿越八载寒暑/《三国演义》连环画

传奇背后的故事/《林海雪原》

开风气之先的红色经典/《红旗谱》

经典是怎样炼成的/《十万个为什么》

伯乐的胆识和魄力/《李白成》

七十年涛声依旧/《辞海》

新时期文学第一葩/《重放的鲜花》

编辑要有“站位”意识/《谈美书简》

知识、艺术与情感的回归/《傅雷家书》

从一部残稿到一套热书/《上下五千年》

那年·那人·那书/《万历十五年》

中国第一部鉴赏辞典/《唐诗鉴赏辞典》

二月河怎样流进“长江”/《雍正皇帝》

一座知识丰碑的“前世今生”/《英汉大词典》

创新是出版的生命/《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

不一般的“绅士行动”/《斯佳丽》

从一部教材到一个产业链/《大学英语》

“天书”是怎样“名利双收”的/《尤利西斯》

年华易逝书长存/《追忆似水年华》

从畅销书到品牌书/《华东师大版一课一练》

一本逼出来的书/《岁月随想》

延迟两年出版为了什么/《英国病人》

开启图文书的先河/《老照片》

从营销图书到营销作者/朱德庸漫画书系

一本让出版社成为“富爸爸”的书/《富爸爸·穷爸爸》

“出版神话”的出版之旅/《哈利·波特》

七年打磨“虫”书/《昆虫记》

图书营销策划七要素/《我为歌狂》

牛书·牛人·牛眼光/《藏地牛皮书》

撬动童书市场的力量/《淘气包马小跳》

菊花香散余韵犹存/《菊花香》

“水煮”的本土风味/《水煮三国》

营销是没有止境的/《达·芬奇密码》

这匹“狼”走向世界/《狼图腾》

小“故事”讲大历史/《话说中国》

破冰/《品三国》

给读者一个理由,爱上帕慕克/《我的名字叫红》

细节·全程营销·本土化细节/《YOU:身体使用手册》

试读章节

朱先生一开始并没有想到要写《谈美书简》。1978年,中国社科院外文所在广州召开工作规划会议。就在这次会上,上海文艺出版社的副总编辑郑郑鍠同志碰到了朱先生。老郑是一位学者型的领导,读书面广,思维活跃,而且有着很强的职业敏感。他年轻时曾读过朱先生的早期著作《谈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在见到朱先生后,立即萌生了一个想法——请朱先生在《谈美》出版半世纪后,再写一本新时期的《谈美》。这一建议让朱先生怦然心动。

我曾长时期咀嚼这一组稿过程,发觉至少在三个方面给了我启发:第一,当时社会上的美学热,正风起于青蓣之末,老郑显然敏锐地感觉到了这一社会需求。第二,在作者的选择上,老郑表现出了独到的眼光。无论是作者的社会声望、知识结构还是文字功力,朱光潜先生都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人选。第三,最难能可贵的,是帮助作者寻找到了一个极佳的写作角度。五十年前《谈美》风行一时,五十年后再写《谈美》,旧题新作,一呼一应,作者和读者都会感到分外亲切。

老郑回到上海以后,让我联系落实这个选题。我一口答应了下来,但心里并没有底。我虽然有着中文系的学科背景,却根本不知道“美学”是怎么回事。蔡元培曾提倡“以美育代宗教”。我就读的大学里有一位副校长叫宋兰舟,公开提出要在学校里开展美育,让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结果在“文革”中遭到批斗,说是反对毛主席的教育路线。我之所以没有推辞,相当程度上是朱光潜这个名字有吸引力。

为了做好责任编辑,我做了两件事。首先是疯狂地寻找美学图书。既有朱先生解放前出版的《文艺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又有解放后编选的《美学问题讨论集》。几乎是见到一本读一本,狼吞虎咽地补课。我终于见到了心仪已久的《谈美》,1932年开明书店的初版本。在我心中,“美学”本是一个深奥的概念,没想到朱先生竟把它解释得如此透彻,如此清晰。《谈美》一开篇便谈到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木商只看到古松能做什么东西能卖什么价钱,这是实用的态度;植物学家想到古松是“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这是科学的态度;画家拉开距离,观赏古松苍翠的颜色、盘曲的虬枝和昂然的气概,这才是美学的态度。阅读让我对美学有了朦胧的印象,对编辑《谈美书简》产生了美好的期待。

其次,是迅速和作者建立联系。1978年底,我给朱先生发出了第一封信,继郑鍠副总编口头约稿以后,再一次书面约稿。在社会文化生产中,编辑决不是一个简单的二传手,而应是生产任务的策划者和组织者。约稿便是一个有效的组织手段。我在信中反复强调社里对书稿的重视和年轻人对书稿的渴望,希望作者早日进入写作过程。就在和朱先生通信初期,偶然听到一条消息,说是一批外国文学研究专家,集中在上海衡山饭店开会,朱光潜先生也是会议代表之一。这真是天赐良机!我渴望和朱先生见面,于是当即决定,直奔衡山饭店。

说来也巧,那天下午会议组织看内部电影。我赶到宾馆时,代表正准备出发。我从没见过朱先生,在我想象中,这样一位在欧洲读过几所大学、精通几门外语的美学家,一定是很潇洒、很洋气的。我凭着自己的猜测,一连问了几位,谁知都不是;后来才知道,我问的是卞之琳、杨周翰、王佐良等人,都是外国文学界的一流大师。在王佐良先生的指点下,我走进了朱先生的房间。我见到了一位老人坐在沙发里,准确地说,是陷在沙发里。矮小,瘦削,中山装,叼着一根烟斗,一双眼睛睿光四射。这就是朱先生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

朱先生见到我很意外,也很高兴。“你就是铭鉴同志啊?”桐城口音十分浓重。他说这天放映的电影是《可尊敬的妓女》,他在别处已经看过,不打算再去看。于是我也陷到了沙发里,零距离地凝视着这位美学老人。朱先生问了一个问题:“妓女是社会的丑恶现象,怎么是可尊敬的呢?”围绕着“妓女”这一话题,他从电影中的妓女谈到了小仲马的茶花女、莫泊桑的羊脂球,又谈到了伦勃朗的绘画、罗丹的雕塑……为了能和朱先生“对话”,我挖空心思想到了两个妓女形象,一个是《今古奇观》中的杜十娘,一个是托尔斯泰笔下的玛丝洛娃。一老一少,无拘无束,古今中外,一路慢慢讲来,最后他作了归纳:妓女在生活中是丑的,但在艺术上却可能是美的。中外艺术中都有表现妓女题材的不朽杰作。这一堂美学启蒙课,讲了两个多小时。

回到北京不久,朱先生终于欣然命笔,寄来了几篇样稿。P6-79

序言

每当踏进书店,或者徜徉书市时,总会油然想到一个比喻:书海。书海,这是思想的海,知识的海,感情的海。这里,波翻浪叠,浩瀚无涯,天水一色,气象万千,充满着力度和美感。“海上涛头一线来,楼前指顾雪成堆”,该是何等惊心动魄的景、象。本书便是从书海采撷来的一束浪花。

英国作家王尔德曾说过一句话:书,一半是作者写的,一半是读者写的。读者的精神需求、审美取向、阅读习惯,引导着作者的写作。而在读者中,理所当然包含着编辑。一本书从写作到出版,是一个文化生产的过程。编辑不仅是生产的组织者,而且是产品的鉴定者,是代表广大读者利益的特殊读者。每一本好书背后,都会有很多故事,本书讲述的是编辑的故事。

从在连天炮火中诞生的《新华字典》讲起,本书时间跨度为60年,但重点是《重放的鲜花》出版以来的30年。倾听书海,你一定能听到改革开放的脚步声。30年前改革开放的英明决策,是现代中国的一个历史转折点。在图书出版领域,改革开放的春风,极大地解放了编辑的生产力,一扫“书荒”的贫困景象,迎来了“千朵万朵压枝低”的无边春色;更令人欣喜的是,它打开了编辑的精神桎梏,让他们在社会文化生产中,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重放的鲜花》也许便是一个标志,没有改革开放,这些“鲜花”怎么能够重新绽放呢?

倾听书海,你一定能听到编辑智慧的浪涛声。图书,是人类智慧的载体。一本书能否站得住,主要靠作者的智慧;一本书能否打得响,则主要靠编辑的智慧。解剖每一本好书,你都能发现编辑的投入,编辑的贡献。一个称职的编辑,要敏锐地捕捉市场需求,准确地把握阅读心理,同时还要巧妙地激发作者的写作欲望,坚定作者的写作信心,铺设作者和读者沟通的桥梁。编辑智慧可以有效地强化图书的市场效应,延长图书的生命周期。本书可以说是一本出版《智囊》,它可以让一代又一代编辑从中汲取养料,更好地掌握编辑工作的规律,进入出版的自由境界。

倾听书海,你一定能听到文化追求的号角声。无论是写作还是阅读,说到底都是一种精神现象,在它们的背后,是自觉或不自觉的文化追求。郁达夫有诗云“著书都为稻粱谋”,其实这和鲁迅的“无聊才读书”一样,是对恶劣的社会环境的抨击。否则,怎么称得上是左翼文艺战士呢?从前辈出版人的“开发民智”,到我们今天的传播先进文化,其中一脉相承的,是文化的使命感。这是编辑的出发点,也是出版的原动力。阅读本书中的故事,除了学到编辑眼光、编辑艺术、编辑技巧之外,更能感受到的,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编辑精神。一个社会的现代化,离开文化是不行的;一个民族的文化建设,离开出版同样是不行的。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断追求、不断进取,正是好书背后的故事的一个共同的主题。

现代舞的创始人邓肯说过一段话:“在所有能使人得到欢乐,能使灵魂得到满足的运动中,海浪的运动在我看来是最为壮观的。”在我们倾听书海之后,会得到同样的结论的吧。

郝铭鉴

2009年1月

书评(媒体评论)

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

——培根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歌德

采用外国的良规,加以发挥,使我们的作品更加丰富是一条路择取中国的遗产,融合新机,使将来的作品别开生面也是一条路。

——鲁迅

砣砣何为者,事雕虫、咬文嚼字,灯前窗下。烟蒂盈盘茶重沏,忽忽秋冬春夏。且不悔为人作嫁……

——叶至善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倾听书海(好书背后的故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郝铭鉴//孙欢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5201734
开本 其他
页数 33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9-02-01
首版时间 2009-02-01
印刷时间 2009-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计算机-操作系统
图书小类
重量 0.50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232
丛书名
印张 19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30
171
2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9:5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