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九十年代日记(精)
内容
编辑推荐

王元化先生是当代著名思想家、学者。在他的一生中,他不断进行反思,而上世纪九十年代,他的思想真正进入了一个自由成熟的境界。用他的话来说:“九十年代是我的反思时代,直到这时我才对于自己积累的思想观念,作了比较彻底的全面检讨”。为了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和自己思想的演变过程全部记录下来,王先生坚持记日记,于是就有了这部《九十年代日记》。这部日记与上海古籍出版社的《九十年代反思录》是姊妹篇,是王先生晚年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从中不仅可以了解王先生思想的发展演变之迹,而且可以了解文化的种种现象,启人深思。

内容推荐

这部日记与上海古籍出版社的《九十年代反思录》是姊妹篇,是王先生晚年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书中具体收录了其从一九九零年至一九九九年,十年间的日记,从中不仅可以了解王先生思想的发展演变之迹,而且可以了解文化的种种现象,启人深思。

目录

一九九零年日记

一九九一年回忆录

一九九二年日记

一九九三年日记

一九九四年日记

一九九五年日记

一九九六年日记

一九九七年日记

一九九八年日记

一九九九年日记

后记

试读章节

二月二十二日

寄威廉与海蓉函。寄黄仲达函。复江陵文联函,内附为江陵文联所题“作家通讯”四字。复高木宏夫函,致谢他托人带来的糖果一盒。比利时Kerkhofs托人带来笔芯一打。今天吴仞之家的阿姨介绍其嫂来我家临时帮忙,以解无人之急。报载:加拿大博物院托马斯·约翰逊教授参加最近在京举行的国际研讨会上称,美洲大陆祖先可能是在十二万年前由亚洲大陆迁移去的周口店人后裔,加海洋学家最近在温哥华附近的乔治亚海峡的冰碛物中友现了一些工具,这些石器表明,早期美洲大陆人是在沿袭北京周口店人的文化。

二月二十三日

徐俊西来。赵长天、宗福先来。宋连庠来赠《美化生活》,上刊有访问记。请杨医生将我旧衣裤三件带去托人修改。

二月二十四日

上午上图朱庆祚、孙厚璞、萧斌如来,赠《中国文学序跋丛书(散文卷)》二册。得温流函。得高敏函。得蒋述卓函。下午王镇远送来《海外汉学丛书》四种,每种二本。

二月二十五日

嘉年托同事徐其超和王大兰带来香油四瓶,分赠我和清姐等。希音全家来。

二月二十六日

曹致佐等送莫阿姨来洽谈帮忙家务事。数日前寄海蓉函,因不知邮资涨价,未贴足邮票被退回。补足后请柏彬携去代发。得马白函,附有我在汕大讲话纪要。得山东社科院语言文学所冯春田贺年片。得曹聪孙赠《中国俗语选译》一本(上写章培恒先生正,大概忙中将赠二人的书错寄)。徐中玉、赵长天来谈基金会事。给嘉年挂长途电话。午后修良大姐在陈敏之家约去谈天。连日陆晓雯来帮忙家务不少。

二月二十七日

莫阿姨讲定上午来,久候不至,而曹致佐又找不到,连日为家务事忙乱,均未能午睡。得《中国作家》、《修辞学习》等刊。晚伯城来。今天早上醒来想到林彪说的“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在军队中,尤其是在作战紧急时刻,也许只能是这样。但推而广之,作为一种组织纪律,就很成问题了。

二月二十八日

连日未午睡,忙于家务。清理橱柜中各物,将无用者抛弃,刷地毯(未装地板的两间都铺的是化纤地毯)、洗衣、烧饭。虽劳累,但环境清洁整齐,也给人以快感。王兴康来谈《思辨短简》精装本问题,送来平装本二十本。陪可去华山医院检查身体。

三月一日

今天新阿姨来了。长生来。得张少康函。得林其锬函。托小吴买来一煤气灶,即装上。清理橱柜时,理出旧报,其中有一张旧报是一九八九年六月三日(因正值那场政治风波,直到风波后半个多月才出刊,但原来日期未变)《文艺报》的第四版《综合新闻》,现抄录如下。

李:准确地说,是建设的理论和理性的建设。我们现在破坏的激情很大,什么都抛弃,否定。反映在学术上也如此,包括王元化提倡的所谓否定的辩证法。还有刘晓波搞的那些东西。其实很多都是过去的重复,不过是用黑格尔的语言代替毛泽东的语言罢了。总之,不是理性地建立形式,而是情绪地否定一切。

(《李泽厚、于建(语言的迷宫及其他)——李泽厚、于建对谈录》)

三月二日

伯城来。清姐来。  三月三日

萧华荣来。钱鸿瑛来。王大象来。得杨明照函。重庆出版社寄来发言记录一份嘱审校,改好即寄还。得许一青函并所撰《文学创作心理初探》一册。寄赵朴初老人信并附《思辨短简》、《文心雕龙创作论》各一册。

三月四日

建侯、阿尊、清姐来午饭。得劳承万函,并所撰《审美中介论》一册。得吴宏聪函。陈念云来,谈到《思辨短简》序言所引书名有误,“慎思明辨”一语出自《中庸》,而非出自《论语》,记忆往往有误,不可掉以轻心。P1-3

序言

王元化先生(1920.11-2008.5)是一位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著名学者,在中围古代文论研究、当代文艺理论研究、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近现代思想学术史研究上开辟新路,建树颇多。

王元化先生早年投身革命运动,建国后经历坎坷,晚年以教书著述为业。在他的一生中他不断进行反思,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他的思想真正进入了一个自南成熟的阶段。用他的话来说:“九十年代是我的反思时代,直到这时我才对于自己长期积累的思想观念,作了比较彻底的全面检讨。”(《九十年代日记·后记》)他以数十年功力锤炼之睿智,怀抱真挚的现实关切,对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深刻反思,发而为文,影响很大。他对时代问题的深刻反思,为当代中国思想文化的研究做出了先导性贡献。

为了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和自己思想的演变过程全部记录下来,王元化先生坚持记日记,于是就有了这部《九十年代日记》。这部日记与我社出版的《九十年代反思录》是姊妹篇,是王元化先生晚年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从中不仅可以了解王元化先生思想的发展演变之迹,而且可以一窥当时社会文化的种种现象。

王元化先生是我社的老作者,长期以来对我社的工作予以指导和支持。他一生著述宏富,而其重要著作大多是在我社首次出版的,如《文心雕龙创作论》(后增订并更名为《文心雕龙讲疏》)、《清园论学集》、《思辨短简》(后增订并更名为《思辨录》)、《九十年代反思录》等。此次《九十年代日记》修订出版前,作者改正了初版时的不少误植,这也是作者生前修订的最后一部著作。本社亦以此书作为对王元化先生的纪念。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年6月

后记

这部日记自一九九零年起,至一九九九年止,前后共十年。其中一九九一年未记,以回忆录代替。

我很羡慕别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坚持记日记的本领,我没有这样的恒心,也缺乏这种毅力。过去我曾多次打算把日记记下去,可是每次都半途而废了。这里刊行的十年日记,虽然并不完整,但总算持续未辍,也许这和九十年代有关。对我来说,九十年代是颇为重要的十年。我在青年时期就开始写作了,但直到九十年代,才可以说真正进入了思想境界。朋友们认为我这么说似乎有些夸大,可这并不是张大其辞。九十年代是我的反思时代,直到这时我才对于自己长期积累的思想观念,作了比较彻底的全面检讨。在四十年代和五十年代下半叶,我也有过几次反思,但时间没有持续多久,涉及的范围也没有这样宽广。到了九十年代,我才摆脱了依傍,抛弃了长期形成的既定观念,用自己的头脑去认识世界,考虑问题。所以我把九十年代视为自己思想开始成熟的时代,这大概是我在这十年能够把日记坚持记下去的原因。因为我当时想,倘要将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和自己思想的演变全都记录下来,恐怕再没有比记日记更简便的方法了。

友人如兰告诉我,赵元任先生曾说过,日记有两种,一种是为自己记的,另一种是给别人看的。他认为他的日记是第一类,胡适的日记则是第二类。为自己记的日记,目的在于存以备考,只要自己看得懂,怎么写都行。最近商务准备出版《赵元任全集》,其中也包括他的日记。我不知道如兰和新那姊妹们,如何整理她们父亲的日记。听新那说,赵先生日记中,有时使用了五线谱以达意,有时是图像,有时是外文和方言,有时还夹杂着只有他本人才明白的符号。我的日记虽然不像赵先生日记那么复杂,但也不大容易让人能够看得明白。其中有缩写,有符号,还有许多没有背景交代只有自己才懂得的记述。自己写给自己看,自然不会有什么问题。但是,当我答应编辑朋友的要求,准备把它们出版问世公之于众,就成为大问题了。一旦刊行,就需要使上面说过的第一类日记变为第二类日记。这是一个大变化。最初我低估了这项工作的艰巨性。着手进行之后,才感到它的分量越来越重,而并不像原来所想像的那样简单,这是需要去做大量的工作的。譬如,原来那些缩写和符号,就需要翻译成可读的文字;原来没有记述下来的事件背景,就需要增补必要的说明。更煞费斟酌的是某些个人隐私和目前尚不宜公开的事件,在经过慎重的考虑和权衡后,我作了这样的处理:有的只能割爱,有的加以删削;但为了尽量存真,有时则需运用案而不断或意在言外的笔法,委婉地点明。从开始着手进行,到这些工作全部完成,前后用去我两年多的时间。

这十年日记原来是分别写在不同的日记本上。大抵每年一本,也有几年写在一个大日记本上的。我在整理时自然不能在这些原始日记上进行修订,而是先把它们抄写在稿纸上再作增删。这些手抄的日记共三十余万言。由于上面的改动较大,为了排印方便,再请蓝云和晓光用电脑打印出来,经过校改输入光盘。这样我的日记就有三种不同的稿本:原始日记、抄改本、打印本。这里需要说明,整理时,我所作的修订,只限于将别人无法看懂的地方阐发清楚,而并没有用后来的思想去代替当时那些想法。这些新增的阐释或说明,我采用了案语的形式。而涉及后来的想法或交代事件的变化,则归入补记。这些案语和补记均经我标明,以与正文相区别。我想通过这种方式来尽量保持日记的原貌。可是尽管如此,还是不能做到和原始日记完全保持一致,特别在文字上、形式上,已有很大的差距了。为了弥补这一遗憾,我准备将这十年的原始日记,全部捐赠给上海档案馆,以备将来研究者可以互相参照。

九十年代日记 后记

这部日记取名为《九十年代日记》,它和去年出版的《九十年代反思录》是姊妹篇。前者阐述了我在十年中的一些新的认识和新的思想。至于这些认识和思想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一步步形成的,读者或许可以从后者去发现它们的发展演变之迹。

二千零一年三月二十八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九十年代日记(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元化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550371
开本 16开
页数 402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330
出版时间 2008-08-01
首版时间 2008-08-01
印刷时间 2008-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79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5
丛书名
印张 25.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36
183
2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1 13:4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