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兰州南北两山史话/甘肃行业史话丛书
内容
试读章节

轶事佳话

九州台大禹治水的传说

兰州北山之巅九州台,海拔2067米,是兰州市区仅次于皋兰山的第二高山。关于九州台有个传说。据《尚书·禹贡》和《史记·夏本纪》记载:大禹治九水,其中有六条水发源于甘肃,甘肃是大禹治水活动的中心地区之一。大禹治水,由当时水患最为严重的黄河人手,而治理黄河则是从黄河上游的积石峡开始的(司马迁在《史记》里说:大禹治水“浮于积石,至于龙门西河,会于渭油”。就是说,大禹治水是从兰州上游的积石峡开始的)。传说大禹治水来到兰州,将盘踞在几州台南河道中、堵塞黄河的九条巨龙赶到了黄河边上,义劈开桑园峡,使黄河兰州段得以畅通无阻,而儿州台旁边也形成了九条山脉。大禹治理完黄河以后,登上九州台山巅规划天下,化定九州,故有“九州台”之名。

禹系鲧之子,姒姓,又名文命,字高密。相传生于西羌,后随父迁徙于崇(今河南登封附近),后因禹治水有功,才被后人尊称为大禹。

传说在远古的尧帝时期,黄河流域经常发生洪水。为了制止洪水泛滥,保护农业生产,尧帝曾召集部落首领会议,征求治水能手来平息水害。鲧被推荐来负责这项工作。鲧接受任务后,作三仞之城,想把居住区围护起来堵塞洪水,做了九年也没做好,最后被放逐到羽山而死。舜帝继位以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

禹在总结了父亲的治水经验后,首先进行实地考察。他顺着黄河逆流而上,来到积石山(今甘肃临夏州境内),看到黄河被高大险峻、蜿蜒几十里的积石山所阻挡,洪水聚集于此,一到雨季,就沿山倾泻而下,泛滥于天下,造成灾害。大禹发现了问题的关键,并总结出了他的治水秘诀“疏顺导滞”,就是要凿开一个缺口让黄河水顺畅地流出去,利用水由高向低流的自然规律,顺着地形把淤塞的川流疏通,把洪水引入疏通的河道、洼地或湖泊,然后归人大海。从而消除了水灾隐患。于是,他下定决心,带领人们劈开了高高耸立的积石山。

大禹凿开了积石山,疏通了河道,奔腾的黄河水顺着河道归向大海。大禹又开始治理黄河的最大支流——渭河。大禹与众人一起从渭水源头开始,开辟水道,将渭水引入黄河,水害被平息了,老百姓才得以从高地迁回平川居住和从事农业生产。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大禹治水的伟大功绩,修建了大禹庙,四季奉祀,至今仍延续着香火。

华莱士铲的来历

1944年,美国时任总统罗斯福的助手——华莱士副总统来到兰州,听说兰州在徐家山开展的荒山造林及水土保持工作较好,便利用短暂的空闲时间徒步登上徐家山考察交流。当看到一台台平整的水平沟、一行行茁壮的小树苗时,华莱士副总统夸奖兰州北山旱地造林成功,称赞这里的水土保持工作有成效,并夸赞陪同的张心一厅长有“澄清黄河的魄力”。在短短的考察后,华莱士一行就匆匆下山离开了。

有趣的是,几天后张心一厅长给负责荒山造林试验的刘亚之送来一把轻巧别致的三角形长柄铁铲,并说这是华莱士副总统专门送给他的,还说用此铲锄草松土时不用弯腰,有利于身体健康。

这把铁铲是从飞机上抛下来的。原来,直到飞机起飞后,华莱士副总统才发觉自己原本准备好送人的东西却忘了送,于是,他便让飞机盘旋回机场上空,在铁铲上绑了一个字条后将其从飞机上抛了下来。随后,经机场人员辗转交到张心一厅长手里,最后又送到了刘亚之的手中。

刘亚之为了尽快将美国的这种松土工具灵活地应用于农业生产中,便将铲柄改装成“长、中、短”三种型号,统称为“华莱士铲”。虽然华莱士铲没能在荒山造林中发挥作用,但却成为雁滩百姓果园、菜园管理中得心应手的工具。

一本林业专著的坎坷经历

这是荒山造林实践者刘亚之与林业专家陈嵘先生的一个故事。

陈嵘先生是我国树木分类学的奠基人,早在民国初年就致力于中国树木分类的科学研究。民国6年(1917年)至民国12年(1923年)之间,他将研究成果编写为《中国树木志略》,连续刊登在《中华农学会报》上。民国12年,陈嵘将历来所采集的中国树木标本携往欧美各研究所对校。经过近三年的辛勤研究,回国后任金陵大学(中央大学)农学院森林系教授,因教学需要将草稿整理编为《中国树木学讲义》,后应中华农学会丛书委员会之请,增加资料,终于民国26年(1937年)9月,由中华农学会发行,出版了林学界划时代的经典巨著——《中国树木分类学》。

刘亚之虽因工作需要想购《中国树木分类学》,但受当时社会条件所限,在兰州无法买到此书,便写信向南京的陈嵘先生邮购。陈嵘先生收悉后,亲自去邮局交涉达七次之多才成功寄出,并赠送他所著《林政史料》等林业书籍10册以鼓励。因当时南京已沦陷,不能直接通邮,必须通过中立国的中转传递。在抗日战争的炮火烟云中历经半年多,邮件经我国数省和缅甸、印度等国,达万余公里路程,于民国29年(1940年)11月,才辗转到达期待已久的刘亚之手中。收到经如此艰难历程的宝典和书籍,刘亚之真是高兴万分。

到了民国32年(1943年),刘亚之奉命赴洮岷视察林务,在临洮上营地区不幸遭土匪抢劫,此书也在被劫的行李之中。据刘亚之自记:“民国三十二年古正月十九日,余因督导洮岷区林务,道经临洮上营乡时,临洮土匪蜂起,烽烟到处。是日清晨,余途遇匪约两千人,余单身于弹雨中逃出,此书及所有行李约值国币壹万元同被匪劫去。迟至古五月中旬,临洮烽火渐平息,此书经由上营乡亲戚陈廷壁先生拾获交青天镇镇长龙雨若先生。余得讯后,即遣罗成元专差取回。李顺卿著之EivstForest Botanv Of China及王大军兰亭序帖一册取回,衣物均无影形。呜呼!痛心。爰为之录日:得之不易,失而复得;我佛佑我,有所收获。”此书“完璧归赵”,刘亚之庆幸之际,作文于此书扉页以记之。因此,今天我们才得以知此离奇故事。现在,此书仍珍藏于刘先生的绿云书庵中。

P194-198

后记

《甘肃行业史话》丛书是甘肃文化出版社策划出版的甘肃史话系列丛书之一。甘肃各个行业历史悠久,成就辉煌,每个行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是省情的重要组成部分。甘肃文化出版社在成功出版了《甘肃市县史话》丛书的基础上,又不失时机地策划了《甘肃行业史话》丛书,旨在全面研究和介绍甘肃省情,总结甘肃各个行业的发展历史和成功经验,反映各个行业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真实记录各行业在新中国六十年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弘扬甘肃精神和优秀行业文化,促进各行各业实现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该项目提出后,得到甘肃省新闻出版局的大力支持,将其列入甘肃省“十一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并上报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07年8月16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批准了甘肃省新闻出版局《关于立项出版甘肃行业史话系列丛书的报告》,同意组织出版甘肃行业史话丛书。

甘肃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兼办公厅主任火荣贵同志,甘肃省新闻出版局局长周德祥同志,副局长管钰年、李玉政、袁爱华以及出版处处长罗和平等同志,对本丛书的立项和出版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甘肃省地方史志学会会长、甘肃史话丛书编委会副主任兼总主编张克复同志对丛书的编纂工作给予了科学指导,认真谋篇审稿和严格把关。甘肃文化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谢国西同志策划提出了这套丛书选题,并精心组织了丛书的出版工作;副总编辑车满宝同志也参与了这套丛书的策划并负责终审工作,责任编辑王天芹和美术编辑姬欣等同志积极参与了丛书的编辑校对和装帧设计工作;徐晋林先生设计了独具特色的丛书封面和版式。正是这些同志的共同努力,使《甘肃行业史话》丛书得以顺利出版面世。

《兰州南北两山史话》是《甘肃行业史话》丛书之一。2007年底,经兰州市南北两山环境绿化工程指挥部研究,决定编纂《兰州南北两山史话》一书,回顾兰州南北两山绿化建设历程,宣传南北两山的绿化成就,弘扬绿色文化,进一步唤起全社会的生态文明意识,共同关心、支持和参与兰州市生态环境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兰州市南北两山环境绿化工程指挥部领导班子对本书的编纂十分重视,专门成立了编纂委员会,并由马金山指挥任主编,王恩瑞副指挥任副主编负责具体工作。在编写工作中,根据兰州绿色文化博览园展览馆布展工作所掌握的各种相关资料确定了编写篇目,按照篇目分工撰写。具体分工为:严振德负责“两山概况”,任智斌负责“生态变迁”,胡家溪负责“峥嵘岁月”、“亲切关怀”,王万鹏、王成元负责“人物春秋”、“嘉木名花”、“两山胜景”、“轶事佳话”、“绿化科技”,李明向负责“远景展望”的撰稿。

本书在搜集整理资料、编辑审稿的过程中,得到了甘肃省档案馆、甘肃省图书馆、甘肃文化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和帮助。特别是甘肃省地方史志学会会长张克复同志,不仅亲身参与了兰州绿色文化博览园展览馆布展的策划和指导工作,而且为本书的编纂倾注了心血,在策划、协调、审稿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此,谨向支持和帮助本书出版的单位和个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甘肃行业史话》丛书编委会

2008年3月

目录

两山概况

 说古道今话两山/003

 两山绿化概况脚8

从1棵树到1.5亿棵树/010

从背冰上山到灌溉造林/013

两山机构设置/015

承包荒山见显效/015

生态变迁

 地质时代的兰州环境/019

马门溪龙/020

“乌金”的形成/020

巨犀/021

古象漫步黄河两岸/022

 新石器时代的兰州生态环境/023

 历史上的兰州南北两山/025

 历史上森林的破坏/027

毁林开荒/027

战争摧残/028

乱砍滥伐/029

森林火灾/030

天灾人祸/030

 生态恶化引发的后患/031

沙漠逐渐扩大/031

水土流失加剧/032

沙尘暴肆虐/032

旱情频发/033

泥石流和滑坡严重发生/034

 历史的觉醒/035

峥嵘岁月

 甘肃第一次官方植树典礼/039

 营造“中山林”/040

 “中正山”造林试验/041

 中正碑/043

 抗战后期兰州公教人员及市民造林/044

 民国时期的护林措施/045

 新中国成立初期南北两山绿化/046

 背冰上山战天地1048

 伏龙坪上果飘香/049

 “白塔层峦”景更新/049

 民院绿化龙尾山/051

 南北两山飞播造林/052

 三次造林大检查/055

 胡耀邦视察甘肃并题词/057

 “全省绿化看兰州,兰州绿化看南北两山”/059

 制定《兰州市加速绿化城区南北两山实施办法》/061

 突出重点带动承包/063

 依靠优惠政策促进综合开发/066

 日本“绿色遣唐使”/070

 思源亭与绿色丰碑/071

 绿化大沙沟保护母亲河/073

 两山绿化开新篇/077

 启动南北两山环境绿化工程/080

 兰州两山绿化工程四上总理办公会/082

 开局之年打胜仗/086

 工程建设实现突破/090

 两山建设结硕果/094

 两山绿化工程建设经验/098

 两山绿化迈入新阶段/101

 两山护林防火创佳绩/104

 两山绿化铸辉煌/106

 兰州市南北两山绿化先进集体与先进个人/108

亲切关怀

 情系两山/119

 陈毅赋诗称赞两山绿化/120

 朱德登上五泉山/120

 胡耀邦与“支甘林”/122

 万里称赞两山绿化工作/129

 宋平视察南北两山/129

 朱镕基再次视察南北两山/130

 贾庆林赞扬两山绿化精神/132

 曾庆红视察南北两山/132

人物春秋

 杨遇春重修三台阁/135

 左宗棠与“左公柳”/136

 刘尔忻重修五泉山/139

 情系兰州荒山绿化的张心一/140

 荒山造林实践者刘亚之/143

 水平沟造林的设计师邓叔群/145

嘉木名花

 仁寿山麓话桃园/149

 地方佳果再说梨/150

 旱塬凝香苦水玫瑰/152

 丹霞一片赞红柳/154

 国色天香紫斑牡丹/155

 市树国槐/158

 当家树种侧柏/160

 荒山披绿话柠条/161

 荒漠化植被恢复的先锋树种——红砂/163

两山胜景

 无泉山/167

 白塔山公园/169

 兰山森林公园/171

 徐家山森林公园/172

 清新秀丽五一山/174

 仁寿山公园/175

 石头坪森林公园/176

 元峁山森林公园/177

 兰州文庙/178

 文溯阁——四库全书》藏书楼/179

 兰州碑林/181

 兰州绿色文化博览园/182

 华林山烈士陵园/183

 兰州火车站——中川机场文明通道/184

 九州山庄/185

 百兴山庄/186

 华辰山庄/186

 甘肃陇保山庄/187

 人行北山综合基地/188

 龙腾山庄/188

 甘肃信和牧业农业产业开发

 基地/189

 灵明堂/190

 天斧沙宫/191

轶事佳话

 九州台大禹治水的传说/195

 华莱士铲的来历/196

 一本林业专著的坎坷经历/197

绿化科技

 认识与探索/201

 灌溉造林技术/204

 “三水"造林技术/206

 人工乔木林雨养节水保育技术/208

 干旱地区生态植被恢复技术/209

 高削坡生态植被修复技术/210

 科学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211

远景展望

 巩固绿化成果构建景观两山/215

 绿色兰州话未来/220

城市大绿地/22l

金城架绿桥森林进城市/224

乡村绿化展新貌/226

绿色空间大拓展/227

森林兰州/229

绿色寄语/230

序言

森林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条件,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维护良好生态环境的根本。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崇尚生态文明,倡导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已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价值取向。造林绿化是崇尚生态文明的现实选择,关系到环境建设和经济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远古的兰州,群山对峙,黄河中流,森林广茂,水草丰美。据史载,到汉唐时兰州仍“地皆杭稻,桃柳李榆岑蔚”,生态环境优美,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一颗明珠。以后,由于气候变化和各种自然、人为原因。兰州周围的森林逐步遭到毁灭性破坏,乃至成为沟壑纵横、植被稀少的濯濯童山。20世纪以来,兰州人民怀着改善生态、美化家园的迫切愿望,背冰挑水,上山植树,作出了艰辛的努力。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兰州党政军民齐心协力,绿化荒山,依靠科技进步,实施工程造林,创造了我国西北干旱地区的“绿色奇迹”。到2006年,全市林地面积达到250万亩,森林覆盖率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的4.4%提高到现在的12.21%,特别是南北两山绿化面积达到了58万亩,成活各类树木1.5亿株。昔日的荒山秃岭。今天已变得层峦叠翠,松柏成荫,鸟语花香,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城市人工森林生态体系、较为健全的基础设施体系、完善的管理管护体系、具有两山本土景观特色的绿色文化体系和以生态旅游为主的产业体系,成为兰州的绿色肺叶和生态屏障,取得了巨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为了揭示森林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及生态恶化的危害,记录百年来兰州植树造林的艰苦历程,展现兰州及两山绿化的丰功伟绩和巨大变化,讴歌兰州人民和两山务林人百折不挠,知难而上,顽强拼搏,再造秀美山川的精神风貌,颂扬先贤和当代各级领导人重视生态建设的远见卓识,弘扬绿色文化,宣传生态文明,兰州市南北两山环境绿化工程指挥部组织编写了《兰州南北两山史话》一书,旨在总结过去,激励今人,教育后代,进一步增强生态忧患意识,唤起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兰州及陇原绿化事业,加快兰州生态文明建设步伐。

兰州的植树造林和生态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建设资源节约型、生态友好型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相比,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们面临的客观自然环境仍然非常严酷,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任务仍很艰巨,需要一代接一代持续不断地奋斗。我们要永远铭记毁林、破坏生态的沉痛教训:永远铭记恢复生态,改善环境的艰难和巨大代价:永远铭记再造秀美山川是每个公民的历史责任。我们相信,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只要坚持和发扬“河汇百流。九曲不回,创新创业,和谐共进”的兰州精神,“无山不绿、有水皆清、四时花香、万壑鸟鸣”的理想一定能够实现,兰州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是为序。

内容推荐

本书是《甘肃行业史话》丛书之一,主要回顾了兰州南北两山绿化建设历程,宣传南北两山的绿化成就,弘扬绿色文化,进一步唤起全社会的生态文明意识,共同关心、支持和参与兰州市生态环境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编辑推荐

本书追溯了兰州和甘肃中部生态变迁的历史,揭示了森林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及生态变化造成的危害,记录了兰州市植树造林的艰苦历程,呈现了两山的丰功伟绩,讴歌了兰州人民和兰州造林人百折不挠,勇于奋进再造秀美山川的精神,颂扬了两山绿化中的先贤和今人。

全书近28万字,共附300张珍贵图片,书中图文并茂,由两山概况、生态变迁、峥嵘岁月、亲切关怀、人物春秋等10个章节组成。该书的出版对进一步推进两山绿化起到了积极作用,是迄今介绍两山绿化的集成之作。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兰州南北两山史话/甘肃行业史话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马金山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甘肃文化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145752
开本 16开
页数 23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78
出版时间 2008-03-01
首版时间 2008-03-01
印刷时间 2008-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8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326.274.21
丛书名
印张 15.625
印次 1
出版地 甘肃
231
17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3 11:17:28